儿科小儿支气管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 格式:docx
- 大小:19.42 KB
- 文档页数:4
2021《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制定及体会范文 2012年 7 月 14 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北京召开中医常见病诊疗指南系列标准发布会。
中医的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肛肠科、骨伤科共8个临床专科229项标准正式发布。
截至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已发布了 11 个临床专业 397 个病种的标准,初步形成了中医常见病临床诊疗技术规范体系。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包含 40 个病种指南,是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系列诊疗指南中唯一的循证性中医诊疗指南。
1工作背景 2006年 7 月 13 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并发布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 年)》,指出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规范行业管理,推进依法行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规划提出了3 项主要任务,即: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基础工作。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研究”2006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组织实施,南京中医药大学为项目负责单位,汪受传先生为项目负责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等12 家单位组成的40 个课题组参与研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项目。
该项目自2006 年启动,先后历经 4 年,制定了儿科 40 个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研制要求是:能够为行业内实际应用,能被行业外广泛接受和认可,并与国际诊疗指南接轨。
2 研究方法 项目组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研究方法为综合采用文献研究、德尔菲法(Delphi法)问卷调查、专家研讨会相结合的循证医学指南研制方法,以制定各病种的诊疗指南。
儿科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儿科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内容预览:1、诊断规范(1)医师熟练掌握本专科疾病疾病诊疗规范和诊疗指南。
(2)诊断依据必须符合诊疗规范。
(3)一般病例由主管医师诊断,疑难病例由主治或主治以上医师确诊。
(4)重大疾病或特殊病人须会诊讨论确诊。
(5)死亡病例应全科讨论确立最后诊断和死亡原因。
(6)非本科疾病诊断不明时,须由专科医师会诊确定。
(7)特殊或有创检查须副主任以上医师批准,诊断性治疗由科主任审批。
(8)普通病例三日内确诊,疑难病例原则上7日内确诊。
(9)禁止滥用检查手段和过度检查行为,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
(10)有创检查需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认可。
(11)按时完成入院常规检查:必须做的常规检查入院后三天内完成,必须的特检五天内完成,危急重病人的必要检查急诊完成。
2、治疗规范(1)医师熟悉本科疾病治疗常规和疗效标准。
(2)一般病例治疗方案由主管医师制定,疑难危重病例治疗方案由主治或主治以上医师制定。
(3)非本科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时,须由专科医师会诊确定治疗方案。
(4)重大疾病和特殊病人治疗方案应会诊讨论决定,必要时实施多科联合会诊。
(5)治疗方案和主要治疗措施有明确记录。
(6)有创性治疗措施应由上级医师审批。
(7)造成器官功能损害的治疗措施须经科主任和医务科审批。
(8)修改治疗方案应有上级医师指示。
(9)因治疗出现的副作用应明确记录并报上级医师。
(10)主要治疗措施应在确诊后及时实施。
(11)禁止滥用药物或过度操作(按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激素类药物及血液制剂)。
(12)抢救病人时,值班医师应立即到达现场开展工作并报告上级医师,二线医师15分钟内到达现场,需要会诊讨论的应于1小时内实施。
(13)抢救病例须经上级医师指导,重大抢救由科主任直接指导,多科抢救由院医务科协调。
(14)抢救记录应于抢救完成后6小时内完成。
手术科室治疗规范(1)认真执行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管理规范,严禁超越权限实施手术。
小儿肺炎小儿肺炎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好发于婴幼儿。
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为多。
中医称为“肺炎喘嗽二病因多由外感引起,也有继发于感冒、麻疹、顿咳之后者。
邪阻肺络,肺气闭郁是本病的主要病理。
若年幼体虚,受邪较重,可产生暴喘痉厥,内闭外脱而致猝变。
府证及虚弱患儿,病程较长,往往迁延难愈。
【诊断】1 .起病较急,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临床特征。
2 .注意患儿面色、精神、呼吸以及肢端温凉情况,若颜面青紫,涕泪闭阻,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提示病情严重,有闭厥险变;若呼吸急促,脉搏微细,面色晓白,肢端不温,皮肤逆冷出黏汗,为正气不足,注意心阳虚衰变证。
3 .肺部有湿性啰音。
胸部X线透视,可见小片状或大块状阴形。
查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细菌性肺炎均升高;病毒性肺炎则正常或减低。
4 .小婴儿肺炎,密切观察喘憋、心律和腹胀等动态变化,若见呼吸频率不整齐,时有憋气,心律失常和肚腹膨胀如鼓,肠鸣音消失,均是重危证候,须及时组织抢救。
【治疗】一、辨证论治肺炎可分常证和变证。
常证指外感时邪,内蕴痰热,闭滞肺络,而致清肃失常,故治法以开闭祛邪、清热化痰为主。
变证乃由肺及心及肝,损伤心阳,内陷厥阴,病情危重,治宜扶正祛邪,开窍熄风。
恢复期气阴俱虚,脾肺皆伤,宜益气护阴,调治脾肺。
1.常证(1)风寒闭肺:发热无汗,咳嗽气急,口不渴,痰白而稀,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不红,脉浮紧,年长儿伴恶寒、头身痛。
此证多见于寒冷地区或气候严寒季节,为肺炎初起证候。
治法:辛温宣肺。
方药举例:三拗汤加减。
麻黄6g,陈皮6g,杏仁、苏子、半夏各IOg,甘草3g°加减:痰多,加白芥子、莱瓶子各10g。
发热无汗,表证为主,加荆芥、淡豆豉各IOgo(2)风热闭肺:咳嗽,有汗热不解,呼吸急促,口渴痰多,甚则气急鼻煽,面赤唇红,涕泪俱闭,烦躁不安,舌苔黄,质红而干,脉象浮数而滑。
治法:宣肺清热化痰。
方药举例:麻杏石甘汤。
制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30g,黄苓6~10g,桔梗6g,甘草3g°加减:咳剧痰多,加莱腋子10g,竹沥水10〜15ml;或黛蛤散IOg,尊茂子IOgo热重便秘,加桑白皮10g,鱼腥草30g,或制大黄6〜10g。
儿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前言儿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是为了规范儿科医生的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儿科诊疗质量,保障患儿安全而制定的。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儿科临床诊疗工作。
目录1. 引言2. 患者接诊与评估3. 常见症状的诊断与处理4. 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 特殊检查与治疗6. 患者教育与随访7.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8. 结论1. 引言儿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的制定是为了提高我国儿科诊疗水平,保障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本指南是根据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国际儿科诊疗进展而制定的。
2. 患者接诊与评估患者接诊与评估是儿科临床诊疗的重要环节。
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并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
3. 常见症状的诊断与处理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喂养困难等。
医生应根据症状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4. 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常见疾病包括肺炎、支气管炎、腹泻、惊厥等。
医生应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诊断,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5. 特殊检查与治疗特殊检查与治疗包括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血液透析等。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经患者或家长同意后,方可进行特殊检查与治疗。
6. 患者教育与随访医生应向患者或家长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并指导患者进行家庭护理。
此外,医生还应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7.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医生应严格遵守医疗安全规定,降低医疗风险。
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8. 结论儿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我国儿科诊疗水平,保障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医生应认真执行本指南,不断提高自身诊疗能力,为患儿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有急、慢性的区别。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因病毒和细菌感染、物理和化学性刺激(如过冷空气)或寄生虫(如钩虫、蛔虫等幼虫)所引起。
慢性支气管炎可以由急性支气管炎迁延而成,也与大气污染(如化学气体)、各种粉尘、吸烟与过敏等因素有关。
本病以咳嗽为主症,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
急性的属外感暴咳,慢性的属内伤久咳,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气候多变,尤其冬春季节,外邪从口鼻侵犯于肺,肺气宣降功能失常而发生咳嗽;如反复发作,久延不愈,可导致肺气亏虚,痰饮伏肺,而形成咳喘。
【诊断要点】1.急性支气管炎,初起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先有喉痒干咳,广2天后咳出少量黏痰或稀薄痰,逐渐转为黄脓痰或白黏痰,可持续2~3周。
2 .慢性支气管炎,多有长期反复咳嗽病史,秋、冬天气寒冷时易于复发或加重,早晚咳嗽较剧,痰多为白色清稀或黏液样。
此为单纯型,如伴哮鸣者则为喘息型。
病程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与临床缓解期。
如咳嗽频繁,咳吐黄脓或白稠痰,伴有发热的,应考虑继发感染;如兼见气喘、气短的,应考虑合并有肺气肿。
3 .检查听诊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散在性干、湿啰音(湿啰音以肺底部较多);在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病人并可听到哮鸣音。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在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时可以增高。
4 .老年人、婴儿或体质衰弱的病人,如见发热较甚、气喘、肺部听诊有湿啰音等情况,提示可能并发支气管肺炎,可作肺部X线检查。
【治疗】一、辨证论治根据外感新病和内伤久病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风寒、风热、痰湿、寒饮等证型施治。
1.风寒起病较急,咽痒咳嗽,咯痰稀白或黏,并有鼻塞、流涕,或有恶寒、发热、头痛、四肢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相当于急性支气管炎早期)。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举例:止嗽散加减。
苦杏仁IOg,枯梗6g,前胡10g,金沸草10g,紫WlOg,甘草3g。
加减:胸闷,泛恶、痰多、苔白腻者,加法半夏10g,橘皮6g,伴有气喘、喉间痰鸣者,去桔梗;加麻黄5g,佛耳草15g。
儿科呼吸道疾病诊疗规范
目的
本文档旨在制定儿科呼吸道疾病的诊疗规范,以提高儿科医生
的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背景
儿科呼吸道疾病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
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呼吸道感染更加敏感,因此需制定规范的诊疗方案。
诊断标准
感冒:根据患儿出现流清鼻涕、喉咙痛、咳嗽等症状,伴有发
热等症状可进行诊断。
支气管炎:根据患儿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可结
合肺部体征进行诊断。
肺炎:根据患儿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并结合体征及
影像学检查可进行诊断。
治疗方案
感冒: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休息、保持水分摄入、使用退热
药物等。
支气管炎:可根据病情轻重选择使用雾化吸入药物、支气管扩
张剂或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
肺炎:根据病情选择使用抗生素、退热药物、氧疗等进行治疗,严重病例可考虑住院治疗。
注意事项
饮食:鼓励儿童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
食物。
室内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度加湿,避免接触二手烟或
有害气体。
预防措施:加强儿童免疫力,注意手卫生,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结论
本文档制定了儿科呼吸道疾病的诊疗规范,为儿科医生提供了
指导,以提高诊疗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保障儿童健康。
2023儿童支原体肺炎规范诊治方案(附图)进入秋季后,我国支原体肺炎进入高发期,发病逐渐呈低龄化,部分3岁以下儿童开始发病。
因此,早期发现重症和危重症病例、合理救治、避免后遗症发生和死亡发生是MPP诊治的核心问题。
早在2023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制定了《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以期指导和规范MPP诊治,降低病死率并减轻医疗负担。
诊断标准符合以下第1、2条,以及第3条中的任何一项或两项,即可确诊:1、临床表现A主要症状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较重。
咳嗽:剧烈咳嗽,类似百日咳样,部分婴幼儿可伴喘息。
其他: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
A肺部体征早期体征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双肺呼吸音降低和干、湿性啰音。
2影像学检查早期改变:胸片或胸部CT示支气管血管周围纹理增粗、增多、支气管壁增厚,可有磨玻璃影、〃树芽征〃、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等。
肺泡炎性改变:肺叶呈磨玻璃样阴影、斑片状、节段乃至大叶性实变,伴肺门影增大,重者可合并胸腔积液。
局限或弥漫性细支气管炎改变:胸部高分辨CT(HRCT)示小叶中心结节影、分支样线条征、细支气管扩张以及马赛克征象,或伴有支气管壁增厚和分泌物堵塞。
3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单份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滴度21:160(PA法);病程中双份血清MP 抗体滴度上升4倍及以上。
MP-DNA检测或MP-RNA检测阳性。
治疗方案原则:早期识别和治疗危重症;把握最佳治疗窗口期;根据分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一般及对症治疗轻症不需住院,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保证充分休息和能量摄入,适当提供氧疗。
正确服用退热药、镇咳药以及祛痰药物。
2抗肺炎支原体(MP)治疗A.优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包括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
以阿奇霉素为例,轻症患者Iomg/(kg.d),qd,口服或静脉给药,疗程3-5d,或第1日10mg/(kg.d),之后5mg∕(kg.d),连用4d o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治疗后72h,根据体温情况等初步评价药物疗效。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试行版)儿科疾病分级诊疗,基层医生能够以及应该承担哪些工作?安徽省出台的《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试行版),明确了基层医疗机构所承担的儿科疾病工作内容。
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危、急、重症多,接诊医院需设有新生儿病房、拥有新生儿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应的专科设备等条件。
因此,原则上新生儿疾病应在具备一定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以确保医疗安全。
早产儿胎龄≥35周和出生体重>2500g,无高危因素,生命体征平稳的早产儿可在具备治疗条件的一级医院观察。
疑有并发症时需转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
新生儿黄疸生理性黄疸可在具有黄疸监测条件的一级医院观察。
病理性黄疸需转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现疑似新生儿患儿,需及时转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现有口吐泡沫、气促等疑似新生儿肺炎症状的患儿,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新生儿腹泻病诊断腹泻病的新生儿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持续发热或体温不升、吃奶减少等疑似化脓性脑膜炎症状,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新生儿窒息有围产期高危因素的产妇建议二级以上医院待产。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新生儿窒息史,临床上疑似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立即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新生儿病房治疗。
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现疑似颅内出血的新生儿立即转诊上级医院治疗(转诊中注意头部制动)。
新生儿破伤风疑似新生儿破伤风的患儿应转三级医院治疗。
先天性梅毒疑似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应及时转上级医院诊治。
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病小儿诊断为急性腹泻病轻型或仅伴有轻度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可在一级医院就诊。
如病情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则需转二级医院诊治。
急性胃炎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仅为低热,不伴有消化道出血、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尿量正常,进食基本正常。
可在一级医院就诊,如效果不佳,则应转二级医院就诊。
慢性胃炎一级医院对疑似慢性胃炎患儿可以进行初步治疗,效果不佳可转往二级医院治疗。
小儿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属中医“咳嗽”、“咳喘”范畴。
多由外感风寒或风热犯肺以及痰浊、痰热内生所引起。
初起以邪实为主,日久脾气肺阴均伤,能转成虚证或虚中夹实的病证。
治不及时,咳嗽(喘)反复发作,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与生长发育。
【诊断】
1.急性支气管炎起病急,有恶寒、发热、咽痛、干咳,1〜2天后有少量黏痰,以后痰量多,颜色转黄或白色,黏稠难出。
如出现鼻煽气急,高热不降,注意并发肺炎。
2 .慢性咳嗽,有反复发作和受凉发病史。
3 .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干啰音、痰鸣音。
胸部X线检查,一般均在正常范围,或见肺纹理增粗。
4 .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咳喘痰鸣者,要注意转成支气管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
【治疗】
本病的治疗方法,过去以内服药为主,近年来发展了敷贴疗法、拔罐疗法、雾化吸入疗法,以及香囊佩戴预防外感等外治疗法,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采取了预防措施,能够减少发病和降低复发率。
一、辨证论治
小儿咳嗽,主要分外感、内伤两大类,由外感风寒风热致病的,称为外感咳嗽;若反复发作,脾肺气阴皆伤,痰热、痰浊内生的,称为内伤咳嗽。
1.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咳嗽频作,干呛或有稀白痰,畏寒发热,鼻塞流涕,喉痒,苔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举例:杏苏散加减(参见上呼吸道感染节)。
加减:寒重、咳甚或喘,加制麻黄4〜5g。
发热无汗,表寒重者,加荆芥、防风各
6go
(2)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干咽痛,鼻流浊涕,伴发
热头痛,微汗出,舌苔薄黄,脉数。
此风热犯肺,宣肃失常。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举例: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各IOg,甘草3g,桔梗、薄荷各5g,芦根30g。
加减:发热、口渴重,加生石膏30g,黄苓IOg0气粗、喉间痰声辘辘,加射干6g,摹茄子6g,制麻黄5g,或用碟石滚痰丸(包煎)12g,去桔梗、薄荷。
2.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咳嗽阵作,痰稠色黄,咽干口渴,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举例:清金化痰汤加减。
桑白皮、拿茄子、黄苓、贝母、白前各10g,甘草3go 加减:痰多,加鲜竹沥(冲服)20ml,天竺黄10g。
(2)痰湿咳嗽:咳嗽痰壅,色白而稀,胸满纳少,神疲乏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健脾,化痰止咳。
方药举例:二陈汤加味。
杏仁、半夏、茯苓、白芥子各10g,厚朴、制南星各5g,甘草3g,陈皮6g。
加减:胸闷,加枳壳、苏梗各10g。
(3)阴虚燥咳: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也有咳痰带血,午后潮热。
治法:清肺润燥。
方药举例:沙参麦冬汤加减(参见麻疹节•疹回期)。
(4)肺虚久咳:咳声无力,痰白清稀,面色眺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畏寒喜暖,自汗盗汗,舌淡嫩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培土生金。
方药举例: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黄黄各10g,陈皮、五味子各5go
加减:兼见口渴、咽红、舌光少津等肺阴不足者,加沙参、麦冬、玉竹各
IOgo
二、中成药
王氏保赤丸(南通)每次20粒,每日3次。
适用于婴幼儿咳喘痰多。
蛇胆陈皮末每次服0.2〜0.4g,每日2~3次。
适用于痰热咳嗽。
蛇胆川贝液每次服3〜5ml,每日2~3次。
适用于痰热咳嗽。
半夏露每次服3〜5ml,每日2~3次。
适用于痰湿咳嗽。
麻杏石甘糖浆每次服5〜IOmI,每日2~3次。
适用于风热咳嗽。
雪梨膏每次1茶匙,每天3次,开水冲服。
适用于阴虚燥咳。
三、简易方药
萝卜汁、孳葬汁各60g,炖温服。
适用于痰热咳嗽。
紫苏叶10g,陈皮10g,白萝卜片12g,水1碗,煎成半碗,加红糖1汤匙,趁温服。
适用于风寒咳嗽。
川贝母6g,雪梨1只,冰糖15g蒸服。
适用于阴虚燥咳。
制半夏末12g,白矶末2g,甘草末6gO先将半夏末水煎成膏,后入白矶末与甘草末和匀成丸,每丸3g,每日含化1丸,适用于痰湿咳嗽。
四、针灸疗法
体针天突、定喘、尺泽、丰隆。
发热加曲池、外关。
耳针支气管、神门、平喘、肾上腺。
五、其他疗法
贴背法取麻黄10g,细辛10g,白豆蔻6g,白芥子16g,牙皂6g,共研极细末(100g末过筛)贮瓶。
用时取上药末0.7g,置方应膏(或普通膏药)中间,铺匀,稍加热后,贴患儿肺俞、大杼、风门等穴,一张膏药可贴3天,连贴2~3张,用于风寒型咳喘。
热蛋滚熨法取苍术50g,麻黄50g,鸡蛋1个,水500mlo用文火煎30分钟,趁热以蛋滚熨肺俞及双侧涌泉穴,蛋凉再煎,反复滚熨3~5次。
适用于咳嗽气喘。
附片20g,肉桂20g,干姜20g,山奈IOg,共研细末。
取肺俞穴,先用力按摩30秒钟,使局部皮肤潮红,再将药粉一小撮置放穴位上,外用胶布封贴,隔日换药1次。
适用于小儿风寒咳嗽(喘)。
吴茱萸Iog研细末。
醋调敷双侧涌泉穴48小时,治疗婴儿喉喘鸣。
超声雾化吸入法雾化液1号(金银花、白芥子、苏子各IOg),
上药水煎成20ml,用于喘而痰多者。
【预防与护理】
1.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受凉受热,及时增减衣被。
2 .患病后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煤气、尘烟、油气等刺激。
3 .急性期及时治疗,彻底根治,防止转成慢性或诱发其他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