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数点的名人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4.97 KB
- 文档页数:1
一个标错的小数点
1933年,16岁的卢嘉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
在大学期间,卢嘉锡每门功课都非常优秀,为此,卢嘉锡总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聪明。
一次,学校举行化学考试,最后一道分析题非常難,全系只有卢嘉锡一个人找到了解题的方法。
不过,在计算时,由于粗心,卢嘉锡将小数点算错了一位。
等到卷子发下来后,卢嘉锡吃惊地发现,阅卷的区嘉炜教授只给了他四分之一的数分。
当时,卢嘉锡正为自己能解出那道难题而得意,当看到教授给自己打了一个如此低的分数时,感到很委屈,他愤愤地说:“老师的这种做法也太过分了,我的结果与正确答案只差了那么一个小数点……”
看到卢嘉锡满脸不服气的样子,区嘉炜教授表情严肃地说:“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
今天我扣除了你四分之三的分数,就是给你敲一敲警钟。
别小看了小数点,它造成的巨大错误无法估量。
”听了区教授的教导,卢嘉锡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可是,如何才能彻底避免把小数点放错地方呢?卢嘉锡苦苦思索,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得出正式结果之前,先要大致估计一下。
从此,不论考试还是做练习,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进而毛估一个答案,如果自己计算出的结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赶紧仔细检查计算的全部过程。
卢嘉锡就是凭着这种做法,克服了由疏忽引起的差错,化学成绩提高得更快了。
卢嘉锡自己的座右铭为:“从事科学工作,要勇于迎接问题,善于解剖问题,勤于讨论问题,坚于解决问题。
”他正是通过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成长为著名的化学家。
数学家陈景润的小故事简短
陈景润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
他不爱逛公园,不爱遛马路,就爱学习。
他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在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发现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大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
陈景润拿得牌子是三十八号。
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
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
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他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表,才十二点半。
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
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
理发员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喊三十八号吗?。
导语:数学是人类进步历史上的一大闪光点。
在数字与角度之间,生活之中,数学的影子,处处可见。
下面是有关数学名人的小故事200字,欢迎欣赏。
数学名人的小故事一:陈景润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着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数学名人的小故事,数学名人的小故事八则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数学名人的小故事二:华罗庚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
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
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
数学名人趣故事一、阿基米德测皇冠。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话说有一次,国王让人打造了一顶纯金的皇冠,可是他怀疑工匠在皇冠里掺了银子,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想啊想,怎么才能知道皇冠到底是不是纯金的呢?这可把他愁坏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当他坐进澡盆的时候,水就溢了出来。
阿基米德那聪明的小脑袋突然灵光一闪,他想到了!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等于它排开的水的体积。
他兴奋得连衣服都没穿就跑上街大喊:“我发现了!我发现了!”然后他就开始用这个原理来检测皇冠。
他把皇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分别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比纯金排出的水多。
这就说明皇冠不是纯金的,工匠果然在里面掺了假。
阿基米德就这样凭借着洗澡时的灵感,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也为后来的物理学和数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呢。
二、高斯巧算1 + 2 + 3 + … + 100。
高斯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
他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
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题:计算1 + 2 + 3 + … + 100等于多少。
老师心想,这道题够孩子们算上好一阵子了。
可谁知道,小高斯很快就举起了手。
老师很惊讶,就问高斯是怎么算的。
高斯说:“1加100等于101,2加99等于101,3加98也等于101……这样一直到50加51等于101。
一共有50个101,所以答案就是50×101 = 5050。
”老师听了之后,对高斯那是赞不绝口。
高斯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让他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后来他在数论、代数、统计学等多个数学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祖冲之与圆周率。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伟大的数学家。
那时候,计算圆周率可是个超级大难题。
祖冲之呢,就下定决心要把圆周率算得更精确。
他整天就对着那些算筹(古代的计算工具),不停地计算。
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艰苦计算之旅。
他计算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化学家卢嘉锡的名人故事“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
”1933年,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
”1933年,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区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学,平时挺喜欢考学生,评分也特别严格。
这回出的考题中,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做出来,可是因为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那道题目教师只给了1/4的分数。
如何才能避免把小数点放错地方呢?在理解了教师重扣的一片苦心之后,卢嘉锡思索着。
从此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从而毛估一个答案的大致范围(数量级),如果计算的结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赶此仔细检查一下计算的方法和过程。
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差错。
善于总结学习方法的卢嘉锡后来走上了献身科学的道路。
发现,从事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毛估”,或者说进行科学的猜想。
不过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为探索未知世界比起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要艰巨复杂得多。
在形成科学上的毛估思想方面,他首先得益于留心揣摩他的导师、后来两度荣获诺贝尔奖(化学奖与和平奖)的鲍林教授的思维方法。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
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那是1939年秋,在留英时导师萨格登教授的指点和推荐下,卢嘉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来到当时很有名气的结构化学家鲍林教授的身边。
毫无疑问,探索物质和微观结构奥秘,正是这位不满24岁就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青年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
一个小数点的名人故事
李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他出生于唐朝,在那个时代,他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歌,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李白曾经有过一段悲惨的经历,当时他被贬到一个小村庄,生活艰苦,每天都在为生计而拼搏。
在那里,他的生活比较孤独,只有一个小孩子和他一起玩耍。
小孩子叫阿珠,他们每天都会在一起玩游戏,比如猜谜、踢毽子、抓蝴蝶等。
某天,李白和阿珠在一起玩游戏,阿珠把一个小数点放在地上,说:“这是一个神奇的小数点,它能够变出一切你想要的东西。
”李白听了之后,开始想象着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想要一
双翅膀,可以飞到天空;他想要一把锄头,可以耕种;他想要一支笔,可以写诗歌。
最后,李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阿珠听,阿珠也相信了李白的话,两个人把手放在小数点上,一起祈祷,希望李白的梦想能够实现。
没想到,几年后,李白真的成为了一个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他的梦想也从那个小数点上变成了现实。
名人与数学小故事名人与数学小故事(精选15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名人与数学小故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名人与数学小故事篇1德国数学家康托是集合论的创始者,1845年3 月3日生于圣彼德堡,1918年1月6日卒于哈雷。
康托11岁时移居德国,在德国读中学,1862年17岁时入瑞士苏黎世大学,第二年入柏林大学生,主修数学,1866年曾去格丁根学习一学期。
1867年以数论方面的论文获博士学位。
1869年在哈雷大学通过讲师资格考试,并在该大学任讲师,1872年任副教授,1879年任教授。
由于研究无穷时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逻辑但又荒谬的结果(称之为悖论),许多大数学家唯恐慌陷进去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
在1874—1876年期间不到三十岁的康托向神秘的无穷宣战。
他靠着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
这样看起来,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
后来几年,康托对这类无穷集合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通过严格论证得出了许多惊人的结论。
康托在集合论方面创造性的成就与传统的数学观念发生了尖锐冲突,遭到了一些人(包括权威数学家)的反对、攻击甚至谩骂,有人说康托的集合论是一种疾病,康托的概念是雾中之雾,甚至说康托是疯子。
来自数学权威的巨大精神压力终于摧垮了康托,使他心力交悴,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于1918年1 月6日在精神病院去世。
一堂好的数学课,往往会有一个或几个“激趣”点。
“激趣点”往往是一堂课的亮点,也是教师个性化教学艺术的充分展示,因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往往十分讲究。
“名人与数学小故事”正是“激趣点”的最佳素材之一。
如,在对数学习时,“对数源出于指数”,但对数先于指数的产生是数学发展史上的珍闻,教材中通过“阅读与思考”的形式介绍了这个内容。
关于小数的趣味故事小数作为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不仅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小数的趣味故事,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加轻松地理解和使用小数。
故事一:小数的发现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叫李白。
李白在研究数学中的分数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他发现,当分子除以分母的结果是无限循环的时候,这个结果就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
而当分子除以分母的结果是有限的时候,这个结果就是一个有限小数。
于是,李白开始思考无限循环小数的特点和规律。
经过许多年的研究,他总结出了一些有关无限循环小数的规律,这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无限循环小数。
故事二:小数的运算奇迹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三个好朋友,他们分别是小明、小红和小刚。
有一天,他们遇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一块矩形土地上,小明种了1/4的玉米,小红种了1/3的玉米,小刚种了1/6的玉米。
他们想知道这三个比例加起来是否等于1。
小明说:“我种的玉米占土地的1/4,既然1/4+1/3+1/6 =2/12+4/12+2/12 = 8/12,那么我们种的玉米占土地的比例就是8/12。
”小红和小刚也进行了类似的计算,得到了分别是9/12和7/12。
他们突然发现,这三个比例之和并不等于1。
但是他们知道,他们总共种了全部的玉米,所以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于是他们重新计算,这一次他们把分母都调整为12,这样更好计算。
小明说:“那么,1/4在分母为12的情况下等于多少呢?”小红说:“1/3在分母为12的情况下等于多少呢?”小刚说:“1/6在分母为12的情况下等于多少呢?”他们一起计算,得到了对应的分子:3、4、2。
最后,他们发现1/4+1/3+1/6=3/12+4/12+2/12=9/12,这一次和等于1,结果是正确的。
通过这个有趣的问题,小明、小红和小刚不仅复习了小数的基本知识,还探索了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故事三:小数的应用小明是一个车祸现场勘探员,他的工作是调查事故现场以及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
有关做好点滴小事就能成功的名人事迹的材料有关做好点滴小事就能成功的名人事迹的材料1、袁枚积累语言——积累的“数量”是创作“质量”的保证清代的袁枚十分注重积累语言 , 他许多的好词佳句都是从村夫僧人那里得到的。
有一次,在二月梅花盛开的时节,站在梅树下的一个村夫很高兴地对袁枚说:“你看,梅树有了一身花了!”袁枚听了,心想:“这不是诗吗?”他便默默地记下,久久咀嚼,后来就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
还有一次,一位给袁枚送行的僧人,惋惜地说:“可惜园里梅花正盛开,您带不去!”袁枚吟得“只怜香梅千百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的诗句,一直为人称道。
2、苏步青的“零布头”——时间是积累不可缺少的“支出”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把会前会后、饭前饭后的时间比喻为零布头,并加以利用。
他在参加五届三次人大会议期间,抓紧空隙时间完成了《仿射学微分几何》的后半部分。
他说:“别看时间零碎,分分秒秒的时间好比零布头,只要充分利用,能做不少事情呢。
”时间本来是一定的,但是,对于善于利用它的人来说,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助跑器”。
3、拿破仑的知识积累——成功离不开积累当年叱咤疆场,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一个给法兰西人民带来无限荣耀,一个向世人发出“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的誓言的“自信家”,早年是何等勤苦地积累。
在他于巴黎军校攻读炮兵攻略,学习海军知识时,一直是勤勉地苦学,用心地积累。
当室友们吃午餐的时候,拿破仑依旧潜心于对地理、历史和数学的研究并乐此不疲。
这一直持续了他整个学习生涯的积累过程,为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终于,拿破仑成就了法兰西帝国,而长期的积累则成就了拿破仑,成就了他近似疯狂的自信。
4、昆山无书——积累要从点滴开始顾炎武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大学问家。
他生长在江苏昆山,据传说,他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勤奋读书,没有多少年,昆山所能找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
拾级而上的名人事例1. 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2.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做了无数次失败的实验,总共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最终才确定用钨丝来做灯丝,提高了电灯的使用寿命。
3. 法国作家小仲马,不靠其父之名气,决定用自己的实力取得一番成就,他一次次地往报社寄稿,却都被报社退了回来,但他没有因此而失望,仍继续创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著成了成名之作《茶花女》。
4. 我国明代的谈迁用27年的时间编成了五百万字的《国榷》初稿,而被贪婪之徒偷走,他忍受这沉重的打击,埋头书案又干十年,再次写成《国榷》的第二稿。
之后又经过三年的补充、修改,才最后定稿。
可以说谈迁一生为写此书呕心沥血,九死而不悔" 。
5. 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是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
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法国画家约翰·法郎索亚·米勒,年轻时的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他陷在贫穷与绝望的深渊里。
后来,他迁居乡间。
虽然他仍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厄运,但是他并没有停止作画,从此他的画更多表达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
其中《播种》、《拾落穗》等作品,还成为美术画廊上的不朽之作。
如果他没有那种不怕不弃、奋勇前进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诞生出不朽之作。
6. 著名作家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人间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弃一刻时间去看书,还常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偷学写作,终于成为著名的作家。
数学家小故事10篇最简短的1、陈景润:陈景润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
他不爱逛公园,不爱遛马路,就爱学习。
他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在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发现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大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
陈景润拿得牌子是三十八号。
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
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
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他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表,才十二点半。
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
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
理发员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喊三十八号吗?2、高斯:高斯在哥廷根大学时,有次有事迟到,赶到教室时几乎都已经下课了。
高斯走进教室后,发现教师不在,黑板上写着几道题。
高斯以为这些题目是今天的作业题,便把题目记下来。
当晚,他花了一整夜时间去研究这些数学题,没想到的是,这些题目异乎寻常地难。
高斯直到天亮也只解决了一道题,第二天他很沮丧地找到老师,把这些都告诉了他。
他的老师异常震惊:“这些可都是数学史上最著名的难题啊,你竟然只花一个晚上就解决了一道?”而高斯解决的这道难题,就是困扰了数学家两千年之久的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问题。
那一年,高斯只有19岁!3、华罗庚: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
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
关于小数的名人故事
1.伽利略与欧几里德。
伽利略在《确定不能确定的事情》一书中讲到,他曾经与欧几里德(Euclid)有过一次关于无理数的争辩。
伽利略认为无理数是不存在的,而欧几里德则坚称无理数是存在的。
虽然当时两人未能达成一致,但这次争辩却引起了后来数学家对无理数的深入研究。
2.皮亚诺与次数。
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Giuseppe Peano)是著名小数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发明了皮亚诺公理和皮亚诺小数来描述小数。
在他研究小数时,他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用有限的步骤确定一个数有多少位小数?他提出了一个名为“次数”的概念,使小数得以容易地描述和比较。
3.华罗庚与复数。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家的代表人物,他在20世纪初积极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
他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对复数的研究,他发现了复数的代数性质,提出了“加减乘除”规则,并给出了复数在几何上的意义,为后来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4.爱因斯坦与无穷小。
爱因斯坦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时,遇到了一些计算上的难题,其中之一就涉及无穷小。
他从自己曾经学过的微积分知识出发,提出了一种名为“严格建设”的方法,使得无穷小的计算成为可能。
这个方法成为了现代微积分的基础,并为爱因斯坦最终解决广义相对论问题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
关于小数的趣味故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小数无处不在,无论是购物结账、测量长度、计算利息等。
小数是一个有趣又实用的数学概念,它可以描述小于1的数值,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几个关于小数的趣味故事,让我们一起探索小数的魅力吧。
故事一:小数的发明者在古代,人们使用的计数系统主要是整数,小数并没有被广泛运用。
然而,在一个古老的国家里,有一位聪明的数学家发明了小数的概念,他的名字叫《数学宝典》。
《数学宝典》的发明者是一位名叫李欧西斯的数学家,他热爱数学,并且经常思考如何将数字表示得更精确。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商贩正在用半个苹果作为货币进行交换,他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为什么不能用小数来表示一件物品的一部分呢?于是,李欧西斯开始研究小数的概念,并发明了一套小数计数法。
他将大数分成许多小等份,并用小数表示每个等份的大小。
这个新的计数系统带来了很多便利,人们可以精确地计算和交换物品。
故事二:小数的奥妙小数在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表示一部分的数量,还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通过小数来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假设有一块地,长为3.5米,宽为2.8米。
我们可以使用小数来表示这两个数值,即长度为3.5,宽度为2.8。
要计算这块地的面积,我们只需要将长度和宽度相乘即可。
即3.5乘以2.8,得到结果是9.8平方米。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小数可以用于计算测量单位不同的物体的面积、体积等。
故事三:小数的实际应用小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举个例子,我们在购物时常常会遇到小数。
商家会将商品的价格标记为小数,方便我们计算购物金额。
又如在金融领域,小数被广泛应用于计算利率、股票价格等。
更有趣的是,小数还可以用来表示一些特殊的数值。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小数来表示一个百分比。
举个例子,如果一件商品原价为100元,现在打8折,我们可以用小数0.8来表示折扣的比例,从而计算出折后的价格为80元。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小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小数迷泽西之天才的遗憾作者:***
来源:《数学大王·超级脑力》2021年第11期
到了37歲时,已经是进士的沈括升任馆阁校勘,接触到了皇家的海量藏书,这让爱好学习的他如鱼得水。
沈括四岁时就已经将家里的书全都读完了,实在没书可读,沈括的父亲只好带着他出门旅游历练。
沈括的才能是百年一遇的。
在还没有观测仪器的那个年代,他坐在家里钻研古籍,发现了许多科学真理。
他在《梦溪笔谈·器用》中提到:如果把大镜子铸成平的,就能把人的面孔放大。
如果把小镜子铸成凸的,凸面镜就能把人的面孔缩小。
这其实就是凹凸面镜成像。
沈括还研究了当时常用的“红光验尸”方法,并归纳出了红油伞的滤光作用。
此类光学实验比西方早了几百年。
可惜的是他并没有继续深入钻研,将其中的光学原理归纳为一门学科,不然可能就没牛顿什么事了。
关于数学家于小数的知识故事数学小报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有趣的数学家,名字叫于小数。
哈哈,别误会,他可不是个小数,而是个了不起的数学家!说到小数,很多人脑袋里可能都会浮现出那一串串的数字,比如说3.14,哦,没错,就是著名的圆周率。
于小数可是个热爱小数的家伙,他的故事就像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汤底浓郁,回味无穷。
于小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他从小就对数字情有独钟。
你知道吗?他在学校的时候,总是喜欢把零碎的时间用来做数学题。
每当同学们在操场上嬉戏,他却在一旁用小石子算来算去,真是个小nerd 哦。
数学对他来说,不光是学习,简直就是一种乐趣,一种热爱。
他常常在小本子上写下各种奇妙的小数,想象着这些数字能在生活中产生怎样的魔法。
你想啊,小数无处不在,买东西的时候,看价钱的时候,甚至做菜时都得用到。
于小数心里想,既然小数这么重要,那我就要搞清楚它们的奥秘。
于是,他开始研究各种小数,像是分数、小数、甚至是无限小数。
他发现,原来小数不是那么简单的东西,有时候它们比大数更有趣!就像一杯咖啡,越是细腻,越让人陶醉。
他的研究之路可不是一帆风顺,遇到过不少困难。
有一次,他为了研究一个复杂的小数,整整熬了一个通宵,结果第二天黑眼圈都能打鼓了。
不过,他一点也不在意,反而兴奋得像个孩子,觉得自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哈哈,听说他常常对着数字发呆,甚至跟数字们“对话”,让人忍俊不禁。
于小数的名气渐渐传开,很多人都来请教他关于小数的问题。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跑来问他:“小数有什么用呢?”于小数微微一笑,像老爷爷一样和蔼可亲地说:“小数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品,没有它,很多事情就不那么美味了。
”说完,他又给小女孩讲了一个小故事,关于如何用小数来分享糖果,听得小女孩笑得前仰后合。
后来,于小数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小数,开设了一个数学小课堂。
课堂上,他总是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来讲解,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比如,他会把小数和动物们做比喻,讲到一只小猫有1.5条尾巴,学生们哈哈大笑,没想到小数还可以这么搞笑!他常说:“数学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一定都是枯燥的公式!”时间一晃,岁月如梭,于小数成了数学界的明星。
河北名人故事作文咱河北那可是名人辈出的地方,今天我就给大伙讲讲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这人可不得了,打小就聪明得像个小神童似的。
他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河北涞水这一片儿。
那时候的小孩啊,可能都还在玩泥巴呢,祖冲之就已经对天文历法、数学这些高深的东西感兴趣了。
先说他在数学上的成就吧,那简直就是个数学大神。
咱现在都知道圆周率是3.1415926啥的,这可就是祖冲之算出来的。
你想啊,那时候可没有啥高级计算器,全靠他用脑子和那些简陋的计算工具一点点算。
他就像一个数学世界里的探险家,不断地钻研琢磨。
据说他计算圆周率的时候,那是没日没夜的,头发估计都掉了不少呢。
周围的人可能都觉得他有点“魔怔”了,可他不管,就一心扑在这上面。
他算出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在当时的世界那就是遥遥领先啊。
就好比大家都还在山脚下慢慢爬的时候,他已经“嗖”的一下飞到山顶了。
这成果一出,全世界都震惊了。
别的国家的数学家都挠着头想:“这中国人祖冲之咋这么厉害呢?”祖冲之可不仅仅是数学厉害,他在天文历法上也是一把好手。
当时的历法有些不准,就像一个不准时的闹钟一样,老是出岔子。
祖冲之就下定决心要改这个历法。
他每天晚上都仰着头看星星,那眼睛就像自带望远镜一样,观察着星象的变化。
他仔细研究了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规律,然后制定出了新的历法。
这个历法比以前的准确多了,就像给时间这个调皮的孩子上了个紧箍咒,让它乖乖听话。
祖冲之的故事在咱河北这片土地上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一直照耀着后人。
他告诉我们,只要有兴趣,只要肯钻研,不管条件多艰苦,都能做出了不起的成就。
咱河北人啊,也因为有这样的名人而感到特别骄傲。
每次提到祖冲之,就感觉像提到自己家特厉害的长辈一样,心里那是满满的自豪。
你看,这就是咱河北的祖冲之,一个充满智慧和毅力的大名人。
小数点的故事小数点的故事(精选15篇)小数点的故事篇1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独自一人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经过一昼夜的飞行,完成了任务,胜利返航。
此刻,全国的电视观众都在收看宇宙飞船的返航实况。
但当飞船回到大气层后,准备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发现无论用什么方法也打不开降落伞了。
地面指挥中心采取了一切可能救助措施帮忙排除故障,都无济于事,经研究决定将实况向全国公民公布。
当时播音员以沉重的语调宣布,联盟一号宇宙飞船由于无法排除障碍,不能减速,两小时后将在着陆基地附近坠毁,我们将目睹民族英雄科马洛夫殉难。
在人生的最后两小时,科马洛夫没有沉浸悲伤和绝望中,而是十分从容地用了大部分时间向上级汇报工作,然后再向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作最后的诀别。
他对泣不成声的12岁的女儿说:“爸爸就要走了,告诉爸爸你长大了干什么?”“像爸爸一样,当宇航员!”“你真好!可我要告诉你,也告诉全国的小朋友,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对待每个小数点,每一个标点符号。
联盟一号这天发生的一切,就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杯具,也能够叫做‘对一个小数点的疏忽’。
同学们,记住它吧!”7分钟后,轰隆——一声爆炸,整个苏联一片寂静,人们纷纷走向街头,向着飞船坠毁的方向默默地哀悼……古罗马的恺撒大帝有句名言:“在战争中,重大事件常常就是小事所造成的后果。
”换成我们中国的警句大概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吧。
小数点的故事篇2这学期,我结识了“可恶”的小数点。
也许你会问:“它怎样让你感到可恶了”,唉,别提了,它可把我害惨了!因为我做题时它经常不老实,到处乱逛,我因此而闹了很多笑话,没少丢脸。
这不,这回它又成了妈妈批评我的“材料”。
这天是星期天,我和妈妈一齐去菜市场买肉。
妈妈要了1.6斤肉,然后对我说:“星星,你来算一下吧,一斤肉是7.5元,1.6斤肉一共要多少钱呢?”我睁大眼睛瞪着妈妈,心想:你可真行呀,哪壶不开提哪壶。
一个小数点的名人故事
一个小数点的名人故事
五十年前,少年有志的卢嘉锡考上了厦门大学。
有一天上物理化学课的'时候,颇有声望的区嘉炜教授在黑板上出了道题,让同学们自告奋勇回答。
这道题太难了,全班同学面面相觑,没人敢举手。
区教授正准备讲解,卢嘉锡站了起来,很有礼貌地说:“老师,让我试试吧!”他走到黑板前,只用了几分钟,就把题做出来了。
区教授看了看,严肃地说:“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得 67 分。
”卢嘉锡没想到只错了个小数点,就扣了那么多分,很不服气。
下课后,他找到区教授,脸都急红了。
区教授望着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大学生,一股怜爱之情涌上心头。
卢嘉锡是他心目中的高材生,每次几乎都是满分。
有时,老师写了满满一黑板公式,课后他能一个不漏全背下来。
但区教授考虑再三,还是把爱藏在了心底,意味深长地说:“你可不能小看这个小数点。
假使你搞工程设计,差一个小数点,一座桥梁就可能塌掉。
尽管你思路对了,可你不重视数量级,很危险!”
卢嘉锡羞愧地点了点头。
从此,他把区教授的教诲牢记心头,不管干什么,都非常注意事物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