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复习提纲及部分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004.92 KB
- 文档页数:16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复习提纲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实例)。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从上往下出现)。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
(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②①④③①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②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③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④地球是个球体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7.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学1、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原理、方法与技术,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自身产生的物理现象,间接地认识地球,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一门现代应用物理学。
地球科学领域里,地球物理学通常就指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分为固体地球物理学与空间地球物理学。
空间地球物理学主要研究高空磁层和电离层与太阳、行星和地球表层的电磁场的相互作用。
地球物理场,磁场,重力场, 地电场,地热场,放射性辐射场,地震波场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地球物理的正问题,地球物理的反问题指根据已获得的异常特征、数值大小、分布情形等并结合物性资料来求解地下地质体的形状和空间位置等。
数字模型,数字模拟,物理模型,地质解释板块构造,地球表面有岩石层板块组成,岩石层板块在软流圈上运动。
岩石层在厚度上相当于地壳与上地幔之和。
下地幔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增加不再呈刚性,而是容易形变和能够流动的,从而称为软流层。
在软流圈中的热对流运动将牵动上覆岩石层板块作水平运动。
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洲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南极板块,美洲板块磁异常条带,海底扩张说,认为洋底的主要构造形态直接表现出地球内部的对流过程:对流体在洋脊处上升,在洋脊的中央裂谷处溢出,形成新的洋底、并向两侧平移扩张;对流体在海沟(trench)处下降,老洋底俯冲(underthrust)进入地球内部而熔融、消失;大洋盆地演化的机制如同传动带,一侧有洋底新生,一侧有洋底消亡,所以,大洋底在2-3亿年内要更新一次。
地球的物理演变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联系。
长期以来,人类对地球的索取远远超过了对她的关爱与保护。
这种人地关系的失衡导致了今天的资源、环境、生态和人口等问题,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
这些问题的解决,人地关系的调整,有赖于地球科学的发展。
发展和普及地球科学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和繁荣昌盛的意义深远的战略。
只有使全社会每个公民,特别是决策层了解地球,懂得人类只有和地球和谐共处,使关爱与保护地球成为行为的准则。
[分享]地球物理复习资料3地球物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球物理是物理学与地质学结合的边缘科学。
与传统地质学不同,地球物理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来研究各种地质现象和勘探矿产资源,它在基础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或应用地球物理学,简称“物探”)是以岩矿石等介质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以实现基础地质研究、环境工程勘察和地质找矿等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岩矿石介质的物理性质或物性参数包括:密度、磁性、电性、放射性、导热性及弹性。
相应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和地热勘探。
根据空间工作位置的不同,地球物理勘探可划分为地面、海洋、航空和钻井物探等;按照勘探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金属与非金属、石油与天然气、煤、水文、工程与环境物探等。
地壳内不同地质体之间存在的密度差异是进行重力勘探的地质—地球物理前提条件,有关的密度资料是对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校正和解释的极为重要的参数。
决定岩石、矿石密度的主要因素为: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岩石中孔隙大小及孔隙中的填充物成分;岩石所承受的压力。
1、火成岩的密度它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多少,由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随着密度大的铁镁暗色矿物含量的增多,密度逐渐增大(如图)。
此外,成岩过程中的冷凝、结晶分异作用也会造成不同岩相带岩石的密度差异;不同成岩环境也会造成同一岩类的密度有较大差异。
2、沉积岩的密度沉积岩一般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如灰岩、页岩、砂岩的孔隙度可高达30%-40%。
它的密度值主要取决于孔隙度大小及孔隙中的填充物成分。
此外,随着成岩时代的久远及埋深的加大,上覆岩石对下伏岩石的压力加大,压实作用也会使密度值变大。
3、变质岩的密度这类岩石的密度与矿物成分、岩石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关系。
通常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是使变质岩比原岩密度值增大,如变质程度较深的片麻岩、麻粒岩要比变质程度较浅的千枚岩、片岩等密度要大;大理岩、板岩和石英岩比石灰岩、页岩和砂岩更致密。
复习题考试时间2012-6-13 上午10:00-12:00闭卷考试第一章天然地震1.什么是震级和烈度?(p1-2)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仪器观测)表示地震波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是一种定量的描述,用“M”表示。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即野外场地调查)标准,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是一种定性的描述,用字母“I”表示。
2.地震有哪些分类?(p2)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地下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全球90%以上的天然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有感范围可以达到几十甚至几百平方公里。
火山地震:火山作用,如喷发、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常发生在火山喷发之前,与岩浆向火山口方向上升和熔浆中气体压力的骤减有关。
火山地震占全球发生地震的7%。
陷落地震:地层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塌等引起的地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所谓技术性地震,这主要是建造水库和向钻孔中注水所致。
陷落地震占总数的3%。
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天然地震,又称正常深度地震。
大多数地震都为浅源地震。
释放大量能量的浅源地震(M>=7.0或M>=6.5)的频度是中深源地震频度的3.5倍,是深源地震频度的12.5倍。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之间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地震。
目前已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深源地震约700 km。
有时将中源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按震中距分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的地震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按地震强度(震级)分类弱震:M<3的地震。
有感地震:M=[3,4.5]的地震。
中强震:M=(4.5,6)的地震。
强震:M>=6的地震。
M>=8的地震称为巨大地震。
3.什么是群速度和相速度?(p19)单色(一个频率)简谐波在传播过程中,波的同相面(波阵面)的传播速度称为相速度。
由于频散现象,各种频率的波都以各自的速度传播着,在传播过程中会相互叠加,于是形成的合成振动的图像是复杂的,它与原来各个波的振动形式不同。
1、基本概念:重力等位面、重力异常、地磁要素、磁异常、感应磁化强度,地磁日变、波阻抗、震相、同相轴、偏移距、电阻率、极化率重力等位面:当位移方向l与重力g的方向垂直时W(x,y,z)=C(常数)在W(x,y,z)=C方程所确定的曲面上,重力位各处都等于常数C,称这曲面叫重力等位面。
重力异常:在重力学中,由地下岩矿石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磁异常:主要指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感应磁化强度:岩(矿)石被现在地磁场磁化而具有的磁化强度称为感应磁化强度地磁日变:地磁的太阳静日变化,以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日变化。
太阴日变化:以来于地方太阴日,并以半个太阴日为周期的变化。
波阻抗: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作用于某个面积上的压力与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此面积的质点流量(即面积乘质点振动速度)之比,具有阻力的含义,称为波阻抗,其数值等于介质密度p与波速V的乘积。
震相:在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不同或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
各种震相在到时、波形、振幅、周期、质点运动等方面都各有它们自己的特征。
同相轴: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
(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偏移距:指激发点到最近的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常常分解为两个分量:垂直偏移距,即以直角到排列线的距离;纵偏移距,从激发点在排列线的投影到第一个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
电阻率:表征物体导电性好坏的一个物理量。
在数值上,它相当于电流垂直通过边长为一米的立方体均匀物质时,该物质所具有的电阻值。
极化率:表征极化介质的激电性质。
2、什么是地球物理学,包括哪些主要方法,这些方法研究的物理基础是什么?(绪论)地球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
从广义上来讲,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固体地球的内核直至大气圈边界的整个地球;从狭义上来讲,地球物理学指的就是固体地球物理学,运用物理学的方法理解、解释地球的内部构造、组成、动力学以及与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关系。
物探考试题概要方向剩余密度:地质体与围岩密度之差;布格重力异常:在法耶异常基础上再加上中间层校正,即经过正常场校正、地形校正、布格改正(高度校正和中间层校正)的重力异常,称为布格重力异常。
0g g g g g g A -+++=中高地布δδδ∆视电阻率法:建立在地壳中各种岩矿石具有各种导电性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有关的天然电场或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查明地下构造或者寻找有用矿产的目的。
其中中间梯度法效率最高。
正演、反演:由地下所对应的场源体特征确定物理场的空间分布特征,称为正演问题。
由物理场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确定地下所对应的场源体特征,称为反演问题。
多解性:满足所给重力异常剖面的基底起伏的各种解释;引起相同异常的可能源的锥形区。
充电法:对地面上、坑道内或者钻孔中已经揭露的良导体直接充电,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
应用:(1)圈定矿体的范围及倾向;(2)解决相邻两露头的矿体在深部是否相连的问题;(3)在已知矿体附近找盲矿体;(4)在追踪地下金属管线;电测深法:又名电阻率垂向测深。
是利用岩矿石的导电性差异为基础,分析电性不同的岩层沿垂向分布情况的一种电阻率方法。
原理:采用在同一测点上逐次扩大供电极距,使探测深度逐渐加大,从而得到观测点处视电阻率ρs 沿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情况。
高次导数:压制深部地质体的区域异常,突出了小而浅的地质体的局部异常。
划分多个相邻地质体的迭加异常优点:(1)不同形状地质体的重力异常导数具有不同的特征,这有助于对异常的解释和分类。
(2)重力异常的导数可以突出浅而小的地质体的异常特征而压制区域性深部地质因素的重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离不同深度和大小异常源引起的叠加异常。
且导数的次数越高,这种分辨能力就越强。
(3)重力高阶导数可以将几个互相靠近、埋藏深度相差不大的相邻地质体引起的叠加异常分离开来上下延拓:向上延拓:将观测平面上的实测异常值,换算到观测平面以上某一高度上的异常——称为向上延拓。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状,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及其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
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研究特点:1.交叉学科地球物理学由地质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随着学科本身的发展,它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同时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加强了它与地球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2.间接性都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物理场的信息内容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研究的不是地质体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质。
3 多解性正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
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产生的物理场可能相同。
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质,由于观测误差,物理场的观测不完整以及物理场特点研究不够,产生多解。
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即使知道了地质体的物性分布,也无法确定其地质属性。
地球物理学的总趋势:多学科综合和科学的国际合作。
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地震体波走时,面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谱特征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密度%密度差异地磁学:磁荷理论%岩矿石磁性%①岩石剩余磁性②地磁学轴向偶极子假定。
古地磁学:铁磁学%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①电磁场理论②电荷理论%电阻率ρ介电常数ε介质磁导率μ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有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由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日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轴绕黄轴转动,方向自东向西。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题期末复习资料地球物理勘探习题1、什么是重⼒勘探⽅法重⼒勘是指以岩⽯、矿⽯密度差异为基础,由于密度差异会导致地球的正常重⼒场发⽣局部变化(即重⼒异常),通过观测研究重⼒异常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勘探法。
2、什么是重⼒场和重⼒位重⼒场:地球周围具有重⼒作⽤的空间成为重⼒场。
重⼒位:重⼒场中的重⼒位W等于单位质量的质点由⽆穷远移⾄该点所做的功。
3、重⼒场强度与重⼒加速度间有什么关系重⼒场强度,⽆论在数值上,还是量纲上都等于重⼒加速度,⽽且两者的⽅向也⼀致。
在重⼒勘探中,凡是提到重⼒都是指重⼒加速度。
空间内某点的重⼒场强度等于该点的重⼒加速度。
4、重⼒勘探(SI)中,重⼒的单位是什么重⼒单位在SI制和CGS制间如何换算①在SI制中为m·s-2 ,它的百分之⼀为国际通⽤单位简写.;②SI和CGS的换算:.=10-1 mGal5、什么是地球的正常重⼒场正常重⼒场随纬度和⾼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①地球的正常重⼒场:假设地球是⼀个旋转椭球体(参考平⾯),表⾯光泽,内部密度是均匀的,或是呈同⼼层状分布,每层的密度是均匀的,并且椭球⾯的形状与⼤地⽔准⾯的偏差很⼩,此时地球所产⽣的重⼒场即正常重⼒场。
②正常重⼒值只与纬度有关,在⾚道处最⼩,两极处最⼤,相差约.;正常重⼒值随纬度变化的变化率,在纬度45°处最⼤,⽽在⾚道处和两极处为零;正常重⼒值随⾼度增加⽽减⼩,其变化率为./w。
·6、解释重⼒异常的实质。
重⼒异常是由于地球表⾯地形的起伏、地球内部质量的不均匀和内部变动和重⼒⽇变引起的重⼒和正常值产⽣偏差的现象。
7、在⼯作中如何确定重⼒测量的精度和⽐例尺布置测⽹的原则是什么①⽐例尺反映了重⼒测量⼯作的详细程度,取决于相邻测线间的距离。
测量精度是根据地质任务和⼯作⽐例尺来确定;以能反映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异常为准则,⼀般以最⼩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异常的1/3到1/4为宜。
②布置测⽹的原则:测⽹⼀般是由相互平⾏的等间距的测线和测线上分布的等间距的测点所组成。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名词解释1、振动:振动—是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往返运动波动:是介质在运动,一质点振动会带动相邻质点振动,各质点振动幅度(位移)如同波浪一样的运动(横波),即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整体运动),波动伴随着能量传播。
射线平面(三线所决定平面)、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此面称为射线平面或入射平面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
时距曲线:就是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炮检距x(offset)之间的关系曲线。
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它没有考虑波在层状介质中按折线传播的事实。
3、均方根速度:波沿折射线传播的速度,即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而求出的速度。
3、叠加速度:由速度谱求得的速度。
3、层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的波速叫该层的层速度。
4、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
4、视速度:不沿射线方线测得的传播速度为视速度。
5、视周期6、视频率7、视波长:视波长是指从一个检波器排列见到的一个波列的相邻周期上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波列方向与排列成一夹角,它就不同于真正的波长8、视波数: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相邻两峰或谷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其倒数为视波数。
9、地震地质条件:在一个地区能否有成效地应用地震勘探,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条件。
10、激发条件:是指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等与激发地震波密切有关的各种条件。
11、接收条件:是指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地震子波:人工炮点激发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发生反射、折射等,之后被布设于地面上的检波器所接受到的脉冲信号,它具有有限的能量和确定的起始时间,并且有1-2个非周期3、反射波:波沿第一条传输线传播到与第二条传输线相交结点处,从结点返回到第一条传输线的那部分行波。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第一章:引言1、地球物理学的定义。
解:地球物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
2、地球物理学组成及研究内容。
解:组成包括:理论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A. 理论地球物理学着眼于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研究地球形状与重力分布的重力学;(2)研究地震及弹性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规律的地震学;(3)研究地球磁现象的地磁学;(4)研究地球电性质的地电学;(5)研究地球内部热过程和热状态的地热学;(6)深部探测和地球动力学等。
B. 应用地球物理学是解决勘察石油、金属、非金属矿或其它地质问题的。
3、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特点。
解:1、入地的窗口:根据地面或空中的资料和信息,了解地球深部情况;2、地球物理方法反演的多解性:正演问题、反演问题、精度问题3、地球物理方法的间接性问题4、建模与简化:就是以数学公式或数值形式表征地球某种性质或规律,它是对复杂研究客体的合理抽象和简化,从而更能反映客体的内在本质。
5、地球物理学初值和边值的约束作用:现在的地球为地球演化提供了一个作为初值(终值)的时间条件,而地面观测又为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提供了一个边界条件。
6、对地球物理学结论的可靠性估计(1)可靠性高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球谐分析理论、地球形状、地球自转周期;(2)可靠性较高:GPS、地球的速度分层结构;(3)可靠性具中的:地球的年龄、地球的分层结构(4)可靠性差的: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地震预报;(5)可靠性最差的:地幔对流假说、地球起源假说、地磁场起源假说第二章:地球的起源1、戴文赛新星云假说的要点。
解:行星的形成要经过“原始星云→星云盘→尘层→星子→行星”这样几个步骤。
(1)原始星云的形成:原始星云是由一块星际云块塌缩并瓦解而成的。
根据维里定理,星际云质量比太阳现质量大三个数量级,它才会塌缩。
(2)星云盘的形成:原始星云盘继续塌缩,半径逐渐减小,因角动量守恒,造成自转速度增大。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提纲1、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定义P12、影响电阻率的因素P93、★温纳装置---要求推导式(1-5)即装置系数K P174、图1-20 折射定律P205、★图1-22 非均匀介质电流密度变化(两种情况:>和<)画出电流线P216、地电断面的概念P217、视电阻率概念、表达式和装置系数K的表达式、单位;影响视电阻率大小的因素?视电阻率与电流密度的关系即视电阻率的基本形式(表达式1-8)P238、勘探深度、可靠相对异常、可靠异常的概念、异常因素P259、★6种装置形式----笔记波阻抗和反射系数R的概念---笔记10、电法勘探外业测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点)P26-2711、电剖面法概念P2712、电测深法概念P4513、★图1-65和图1-68(G、D、A、K、Q、H型曲线)P47-4814、自然电场法、过滤电场、氧化还原电场概念P66-6715、充电法概念及其必须具备两个前提P7216、激发极化现象P77 极化率概念P7817、薄膜极化概念P8118、高密度电阻率法相对于常规电阻率法而言,它具备哪些特点?P86 视电阻率参数(表达式---3个)P8819、★概念电法勘探P7;地震勘探P108 各向异性介质P11020、★惠更斯-菲涅尔原理P110;费马原理P111;视速度原理P112;斯奈尔定律P11321、几何扩散P114;频谱P115 概念22、地震勘探仪器包括哪三部分?P11623、时距曲线、直达波概念P12224、★反射波时距曲线推导考上倾方向即式(2-41)的推导,推导过程看教材。
P125-12625、★观测系统、道间距、偏移距、排列长度(排列)、最大炮检距概念P13126、CDP道集(共深度点道集、共反射点道集)概念P13727、动校正:叠加前将全部CDP集合的记录变换成零偏移距的记录,这种处理叫做动校正,或叫做正常时差校正(NMO)。
静校正P15328、重力勘探概念P208 剩余密度与剩余质量概念P211 重力异常的实质(在P212第一段“由此可见,……”)29、布格重力异常概念----笔记30、★物探方法的特点(尤其是多解性)P266 简述综合应用物探方法应注意的问题--------4点P26731、复印材料P171 瞬变电磁法(TEM)的概念(要求答到基本原理)复印材料P187 无线电波透视法(坑透法)的概念32、★习题课上笔记---标注(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面波)的图。
地球物理复习题答案总纲:2、什么是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是应⽤物理学的⽅法研究地球的⼀门科学。
从⼴义上讲,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固体地球的内核直⾄⼤⽓圈边界的整个地球。
因此,它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多,研究的范围极⼴。
从侠义地理解,地球物理学指的就是固体地球物理学,运⽤物理学的⽅法理解、解释地球的内部构造、组成、动⼒学以及与地球表⾯地质现象的关系。
包括哪些⽅法:地震学⽅法、重⼒学⽅法、地磁学⽅法、地电学⽅法、地热⽅法这些研究⽅法的物理基础:地震学:根据介质的弹性和密度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地对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球内部介质的结构和岩⽯的性质。
2.重⼒学:研究重⼒场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测量⽅法的学科。
3.地磁学:研究地磁场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地电学:研究地球内部介质的电性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3、简要说明地壳均衡理论?普拉特均衡理论?和艾⾥均衡理论基本原理?所谓地壳均衡,就是说从地下某⼀深度算起,相同⾯积所承载的质量趋于相等,地⾯上⼤⾯积质量的增减,地下必有所补偿。
普拉特均衡理论:地下从某⼀深度算起(称补偿深度),以下物质的密度是均匀的,但以上的物质,则相同截⾯的柱体保持相同的总质量,因此地形越⾼,密度越⼩,即在垂直⽅向是均匀膨胀的。
艾⾥均衡理论:把地壳视为较轻的均质岩⽯柱体,漂浮在较重的均质岩浆之上、处于静⼒平衡状态,根据阿基⽶德浮⼒原理可知,⼭愈⾼则陷⼊岩浆愈深形成⼭根,⽽海愈深则缺失的质量越多,岩浆将向上凸出也愈⾼,形成反⼭根。
4、布格重⼒异常的定义?及其地质地理物理含义?在法耶异常基础上,再加上中间层校正,即经过正常场校正、地形校正、布格校正(⾼度校正和中间层校正)的重⼒异常,称为布格重⼒异常5、重⼒资料整理中,⼀般做哪些校正?各校正的物理含义?简单公式要记住,并作相应计算?校正:零点校正,地形校正,中间层校正,⾼度校正,正常场(纬度)校正零点校正:经过零点校正后得到的是各测点相对于总基点的相对重⼒值,它包括因地下密度不均匀的地质体引起的异常,也包含因各测点周围地形不同、所处纬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应用地球物理学》复习纲要•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80%。
绪论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广义和狭义定义的概念;了解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原理;掌握地球物理学中的正演与反演的概念;了解地球物理学与其它学科间的关系;重力学:了解地球重力场与重力位的概念;了解重力的构成;掌握大地水准面的概念;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正常重力场概念以及了解计算公式;掌握重力异常的概念,理解绝对和相对重力异常的概念;理解重力异常与剩余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引起重力异常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地质因素;了解重力异常测量原理;理解零点漂移的概念;掌握重力资料处理中的四项改正的概念及地质意义;掌握布格重力异常的概念及获取方法;掌握地壳均衡理论的概念及原理;掌握艾里均衡假说的原理;理解重力资料解释的方法及向上延拓法的概念和应用;了解重力在地学中的应用;地震: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分类;掌握地震波传播中的规律:Snell定律、费马原理;掌握反射波、直达波、折射波的走时方程(时距方程);掌握反射波、直达波、折射波的走时曲线图;理解人工地震中的炮检距、偏移距的概念;掌握正常时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了解多次覆盖技术的概念和设计方法;掌握动校正和静校正的概念及两者间的差异;理解观测系统的概念;了解地震剖面图的显示方式;了解地震解释的流程及构造解释的步骤;电法:了解地电学中主要的电性参数;了解电阻率法的概念;掌握视电阻率的概念;掌握常用的电阻率测量方法、装置名称以及电极排列方式;掌握电阻率剖面法和测深法的差异;了解充电法原理及其应用;掌握激发极化法、大地电磁测深法、人工场源频率测深、瞬变电磁法的概念、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磁法:了解地球磁场及变化规律;掌握地磁要素的概念及相互间的转换关系;理解地磁场的概念和公式;掌握磁异常的概念;掌握太阳静日变化的概念和规律;了解地磁场的起源-自激发电机效应假说;了解高斯的球谐分析方法;掌握矿物的磁化强度、感应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的概念;了解岩石的剩余磁性的概念和种类;掌握磁测数据处理中的日变改正、正常场改正和高度改正的概念和方法;了解地磁数据处理中的向上延拓、水平导数、垂直导数以及化磁极的作用;了解古地磁学的两个前提;了解地球古地磁场的极性反转现象;掌握古地磁场在地学中的应用;测井:地球物理测井的概念;按照岩石物理响应特征,测井方法的分类;测井的用途;。
地球物理超级超级超级复习资料徐旺达一、思考复习题1、简述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研究意义: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生息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自然灾害的策源地、基础科学的诞生与地球相关联2、简述地球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定义:地球物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现代应用物理学研究内容:地球物理学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与地球系统有关的现象及其运动规律3、地球自形成之后的演化过程中,其内部固体圈层结构如何形成?地核的形成是地球内部物质分异作用的初始阶段,内部物质大体上是均一的,在分异过程中,铁沉入地心,形成致密铁质的地核,低熔点的较轻物质上浮,形成坚硬的地壳表层,中间是分异剩下的地幔。
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为重要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过程,最终导致地壳与大陆的形成。
也可能促使地球内部的气体逸出,最终导致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
4、简述地球的圈层结构地核:铁、镍和硅。
内核:(心~1250)铁和镍,内核转得快,一年2度。
液体外核:由动力学黏度很小的液体构成。
过渡层。
地幔:从地核外围约2900公里深处的古登堡面一直延伸到莫霍面的区域。
上:莫霍面~670km。
上部(~60)固态,中部部分熔融状态(60~250,岩浆发源地),下部固态(250~670)。
上地幔上部与地壳组成岩石圈,中部低速层(部分熔融状态)为软流圈。
下:(670~2889)固态,半固态的。
地壳:是地球表面至莫霍面之间一个主要由硅酸盐矿物为主体的岩石构成的薄壳,平均厚度17公里。
大陆地壳:硅酸铝层(花岗岩)、硅酸镁层(玄武岩)。
海洋地壳:硅酸镁层(玄武岩)。
大陆平均厚度33km,海洋10km。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大气圈: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氮、氧、氩、二氧化碳和微量气体。
大气圈和水圈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现存生物生活的岩石圈上层、大气圈的下层和水圈全部,称为生物圈。
应⽤地球物理复习题部分答案《应⽤地球物理》复习题⼀、名词解释重⼒正常场:假定地球是⼀个内部物质成均匀同⼼层分布且与⼤地⽔准⾯偏差最⼩的旋转椭球体,即参考椭球体,则其表⾯的重⼒场就称之为重⼒正常场。
参考椭球:为便于计算重⼒正常值,我们选择⼀个内部物质呈均匀同⼼层分布且与⼤地⽔准⾯偏差最⼩的旋转椭球体作为地球的形状,这个椭球体称为参考椭球。
⼤地⽔准⾯:当⽔准⾯与平均海平⾯重合时,这个⾯就称⼤地⽔准⾯固体潮:引⼒的变化会引起地球固体部分周期性的形变,这种形变叫固体潮。
重⼒异常:在重⼒勘探中,由地下岩(矿)⽯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变化称为重⼒异常。
,这剩余密度:假设地下有⼀个体积为V,密度为ρ的地质体,围岩的密度为ρ称为剩余密度。
两种的密度差Δρ=ρ﹣ρ重⼒梯级带:由⼀组彼此⼤致平⾏,且沿⼀定⽅向延伸的密集等值线所表⽰的异常分布,称为重⼒梯级带。
重⼒⾼:在重⼒异常等值线平⾯图中,若等值线圈闭中⼼处的重⼒异常值⽐周围的⼤,则这种异常分布称为重⼒⾼。
布格异常:经过地形校正,布格校正和正常场校正后的重⼒异常称为布格异常。
正演:由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和物性参数计算该地质体引起的场异常或效应的过程。
反演:地球物理反演是由地球物理异常的分布确定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和物性参数的过程。
磁感应强度:磁化:介质受到磁场的作⽤会获得磁性,产⽣附加磁场,从⽽使原有磁场发⽣变化,这种作⽤称为磁化。
地磁⽇变:地磁⽇变是地磁短期平静变化的⼀种,周期为24⼩时,依赖于地⽅太阳时,⽩天⽐夜晚变化⼤,夏季⽐冬季变化幅度⼤。
剩余磁化强度:岩、矿⽯形成时,被当时地磁场磁化后保留下来的磁化强度称为剩余磁化强度,它与现代地磁场⽆关。
磁异常:在消除了各种短期磁场变化以后,实测地磁场与作为正常磁场的主磁场之间仍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称为磁异常。
化极:将测区内磁性体产⽣的磁异常换算为假定磁性体位于地磁极处产⽣的磁异常,称为“化到地磁极”,简称化极。
有效磁化强度:总磁化强度M在观测剖⾯上的分量Ms,定义为有效磁化强度。
地球物理勘探习题1、什么是重力勘探方法重力勘是指以岩石、矿石密度差异为基础,由于密度差异会导致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发生局部变化(即重力异常),通过观测研究重力异常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勘探法。
2、什么是重力场和重力位重力场:地球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成为重力场。
重力位:重力场中的重力位W等于单位质量的质点由无穷远移至该点所做的功。
3、重力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间有什么关系重力场强度,无论在数值上,还是量纲上都等于重力加速度,而且两者的方向也一致。
在重力勘探中,凡是提到重力都是指重力加速度。
空间内某点的重力场强度等于该点的重力加速度。
4、重力勘探(SI)中,重力的单位是什么重力单位在SI制和CGS制间如何换算①在SI制中为m·s-2 ,它的百分之一为国际通用单位简写.;②SI和CGS的换算:.=10-1 mGal5、什么是地球的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场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①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假设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参考平面),表面光泽,内部密度是均匀的,或是呈同心层状分布,每层的密度是均匀的,并且椭球面的形状与大地水准面的偏差很小,此时地球所产生的重力场即正常重力场。
②正常重力值只与纬度有关,在赤道处最小,两极处最大,相差约.;正常重力值随纬度变化的变化率,在纬度45°处最大,而在赤道处和两极处为零;正常重力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其变化率为./w。
·6、解释重力异常的实质。
重力异常是由于地球表面地形的起伏、地球内部质量的不均匀和内部变动和重力日变引起的重力和正常值产生偏差的现象。
7、在工作中如何确定重力测量的精度和比例尺布置测网的原则是什么①比例尺反映了重力测量工作的详细程度,取决于相邻测线间的距离。
测量精度是根据地质任务和工作比例尺来确定;以能反映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小异常为准则,一般以最小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大异常的1/3到1/4为宜。
②布置测网的原则:测网一般是由相互平行的等间距的测线和测线上分布的等间距的测点所组成。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内容2016年4月一、绪论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它是以地下物质(岩石或矿体)的物理性质(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差异所引起的物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用不同物理方法和仪器,探测天然或人工地球物理场的变化。
通过对上述变化的分析、研究,来推断和解释地质构造、矿产分布及人文因素在地下的各种分布情况(古墓、管线、污染范围等)。
2. 主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目前在煤田勘探中应用最多的是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等。
3. 物探方法能取得成果的前提探测目标与周围的岩石或土壤等应有明显的物性差异;勘查对象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合理的深度;探测地质体异常应能从干扰因素中识别与提取(探测的信号有足够高的信噪比)。
4. 正问题、正演、反问题、反演、反演结果的多解性(1)正问题与正演已知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形状、产状、物性参数),已知探测方法以及采集参数,求观测结果(异常)。
这个问题叫做正问题,求解正问题的过程叫正演。
(2)反问题与反演已知探测方法、采集参数和观测结果(地球物理异常),需要推断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形状、产状、空间位置)和物性参数(密度、磁性、电性、弹性、速度等)。
这样的问题叫做反问题,求解反问题的过程叫做反演。
(3)反演结果的多解性由于地球物理场的等效性(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质状况可能会观测得到非常接近的数据),使得反演的结果具有多样性,这多由地质因素引起。
5. 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目前主要解决什么地质问题主要地质任务是解决构造问题,解释煤层中的大中小断层(一般要求落差大于5米的断层要准确,落差3-5米断层要解释)、褶曲、陷落柱等,常常也要求给出煤层厚度等值线、底板等高线图。
二、电法勘探部分:1. 影响岩土介质电阻率的主要因素(1)导电矿物含量及其连通情况;(2)介质的结构、构造、孔隙度;(3)岩矿石的含水饱和度及含水矿化度;(4)温度、压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