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人教必修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96 KB
- 文档页数:6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节课是第一章第三节课的内容,在前两节学习了行星地球的外部环境和太阳对地球影响的基础上,学习地球的内外圈层构造,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由内而外的了解。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纵波与横波的区别;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2.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深度、厚度、物质状态等;3.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定义、组成、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
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热爱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横纵波的区别与各自特点;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
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
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新课学习】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一)划分依据--地震波问题:什么是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的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问题: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讨论: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纵波到达地面,人们感觉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面,人们感觉左右摇晃。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软流层和岩石圈;外部圈层的界线。
[教学媒体与教具] 课件演示[课时安排] 1课时[讲授过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一: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阅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思考:①什么是地震波?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探究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阅读分析】阅读教材P21-22,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思考:1、地壳厚度分布有何规律?2、地壳是由什么组成的?3、岩石圈等同于地壳吗?4、岩浆发源于地球的哪个界面?小结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100029005000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幔上地幔①固态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①可能为固态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阅读分析】阅读P22,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知道地球的三个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理解各个层次的特点、组成和特征。
•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组成和特征。
3. 教学难点•地球圈层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教学开端,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让学生大致了解地球结构基本形态和体积成分,从而将引起学生对后续知识的热情。
2. 讲解环节1.地壳–地壳是由硅和铝等物质组成的薄壳。
–地壳厚度差别较大:洋壳厚度约7公里,大陆壳厚度平均约35公里,最厚可达70公里。
–接近海平面的地壳称为海洋地壳,而向地心靠拢的地壳称为大陆地壳。
2.地幔–地幔是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体积巨大的岩石层。
–地幔约占地球体积的84%。
–地幔内外温度差异较大:内温度高达3500℃,外温度仅为20 - 300℃。
3.地核–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地核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小的部分。
–内核较为稳定,外核常有流动。
–地核分为两种物质:发射性物质和无放射性物质。
3. 实践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地球圈层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信息,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分享给其他组。
4. 课堂总结通过复习本课所学知识,重温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各层次间的特点、组成和特征,并思考地球圈层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课后练习1.描述地球的三层结构,包括每层的特点、组成和特征。
2.如何理解地球圈层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震有何关联?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三个圈层结构,涉及到地球圈层的特点、组成和特征。
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课堂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未来,应该进一步探索其与其他教材的联系。
人教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课程标题:湘教版高中天文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25页——28页〕二、课标剖析:【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剖析】1. 本条课程规范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微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微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看法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看法。
但是关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化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亲密的内容。
2. 本条活动建议提出对地球圈层停止解说时,要充沛运用理性认知的手腕,如应用教具、学具,或许绘制表示图,进而构架起地球圈结构的认知框架。
3.在对这一局部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经过临时活动发明了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天文环境,加深对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的看法。
三、教材剖析:【教材内容剖析】1.本节教材的表达性内容主要从两个小气面停止论述:第一局部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外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散布和地核的组成和形状。
地球外部的圈层结构特点多是由地震波波速变化来直接推断的,因此,将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及两个突变界面作为教学的主要进程是必要的,而教学的效果是先生可以在指点下绘制出外部圈层结构四、学情剖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先生,区别于初中先生的中央在于,已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才干;求区别于高年级先生的中央在于,读图剖析才干普通,协作探求才干较为完善,仍需恰外地启示,适当点拨,但对手动操作视频、动画等直接感知有兴味,教员应充沛激起这一兴味。
2.本阶段先生曾经完成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前三节的学习,对高中天文有了初步的看法,加上前一阶段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地球的外部环境和地球运动〕,而地球圈层结构这局部外容的难度较低,因此可以采用灵敏的教学方法,提高先生对天文的兴味,重塑学习天文的决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第一章最后一节课的内容,在前三节学习了行星地球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学习地球的内外圈层构造,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由内而外的了解。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纵波与横波的区别;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
(2)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深度、厚度、物质状态等;
(3)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定义、组成、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
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热爱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横纵波的区别与各自特点;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想要知道一个鸡蛋是否煮熟,怎么办?
那神奇的地球内部,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科学家是靠什么探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的?
【设计意图】用是否煮熟的鸡蛋引入地球内部结构,将抽象事物转变为具体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地震波
问题:什么是地震波?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的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问题: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讨论: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纵波到达地面,人们感觉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面,人们感觉左右摇晃。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学习和掌握。
学以致用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2.当地震发生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位于震中的上面)的感觉呢?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加深对地震波理解。
回答:
1.先上下颠簸,后左右前后摇晃。
2.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讨论: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纵坐标是地壳深度,横坐标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请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提取信息加工的能力。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均匀,有突变现象。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物质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地幔是固体,外核是液体。
探究: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思考
1.地壳的厚度有何特点?
2.软流层是不是液态?
3.岩石圈有哪几部分组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读图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学习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特点,区分地壳和岩石圈。
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
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 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 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 km。
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
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岩石圈: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思考:人类的生存,与地球外部的哪些物质息息相关呢?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讨论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特征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1、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指示大气圈的范围)
物质组成——气体和悬浮物。
主要成分:氮和氧。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19~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
2、看地球上水循环和水的存在形式图试分析水圈有什么特点?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3、结合幻灯片图说一下生物圈的特点。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
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4、你们觉得这三个地球外部圈层有什么关系吗?
地球所有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同时,它们起着保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减少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
拓展提升
除了利用地震波,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设计意图】知识拓展,拓展学生视野,开发思维,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课堂小结:由学生自主总结,师补充,最终构成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以思维导图呈现,使知识更加的清晰明了。
教学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