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信息卡
- 格式:docx
- 大小:12.76 KB
- 文档页数:3
认识大熊猫讲解材料$number{01}目录•大熊猫基本概况•大熊猫繁殖与生长过程•大熊猫保护现状与措施•大熊猫与人类关系探讨•总结:加强大熊猫保护工作,共创美好家园01大熊猫基本概况分布范围与栖息地分布范围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甘肃和陕西的高山地区。
其中,四川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拥有最大的大熊猫种群。
栖息地特点大熊猫栖息在海拔2000-3500米的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这些地区气候温凉、湿润,竹类生长良好,食物资源丰富,且人迹罕至,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体型特征及毛色变化体型特征大熊猫体型肥硕,头圆尾短,身体丰满。
成年大熊猫体长可达1.2-1.8米,体重在70-125公斤之间。
其黑白相间的毛色和圆形的黑眼圈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毛色变化大熊猫的毛色并非一成不变。
刚出生的幼崽全身呈粉红色,带有稀疏的白色胎毛。
随着幼崽的成长,其毛色逐渐变为黑白相间。
成年大熊猫的毛色则相对稳定,但也会因个体差异和环境变化而略有不同。
生活习性及食性生活习性大熊猫是独居动物,它们各自拥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并通过肛周腺分泌物和肛周毛来标记领地。
大熊猫善于爬树和嬉戏,它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吃和睡中度过,以保持身体能量平衡。
食性大熊猫是竹食性动物,主要以竹子为食。
它们每天约需进食12-38公斤的竹子以满足能量需求。
此外,大熊猫也会吃一些青草、蔬菜、水果和小量的昆虫、鱼、鸟蛋等。
然而,它们的食谱中以竹子为主,占全年食物量的99%。
02大熊猫繁殖与生长过程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繁殖方式为胎生。
繁殖方式及周期大熊猫的发情期非常短,通常只有2-3天,且多在春季进行交配。
雌性大熊猫的怀孕期大约为95-160天,一般会在秋季产仔。
每胎通常只有1-2只幼崽,偶尔也会有3只的情况,但非常罕见。
0102030405幼崽成长阶段特点刚出生的幼崽非常小,体重只有母亲体重的千分之一左右。
幼崽出生时眼睛和耳朵都是闭着的,也没有毛发,呈现粉红色。
2016年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活动记录上册全册答案解析2016年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活动记录上册答案解析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1.科学是……科学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获取知识的方法。
它涵盖了许多高科技领域的研究,例如农业、航天探索、试验分析、珠峰测量、医学研究等。
此外,还有机器人、纳米技术等。
2.做一名小科学家我发现能使各种物品“站”起来的秘密是:上轻下重,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品会站起来。
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提到重心等其他原因。
单元测试题:你喜欢或你知道哪些科学家,写出他们的名字:我喜欢或者知道的科学家有:XXX、XXX、XXX、XXX、XXX、XXX等等。
过去你做过哪些与科学家工作相似的活动?看小鸡出壳、看自己的影子、观察蚂蚁、拆玩具、看电视机里有什么等。
你想做哪些和科学有关的研究?此处让学生自己去写,不要统一答案。
例如探索太空、未知星球、未知生命、新型能源、医疗领域等。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我在校园里发现了很多有生命的物体,例如小虫子、蜻蜓、青蛙、小草、杨树、梧桐、竹子、广玉兰、小鸟等等。
2.“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小组讨论意见。
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这些生命体都需要养料、能够生长、会死亡、可以繁殖后代、需要呼吸、对刺激有反应等。
我们认为这些特征都很重要,没有哪一个更加重要。
3.校园里的植物我观察了两种植物并比较了它们的不同。
它们的外形特征、高度、叶子、花以及生长环境都不一样。
我认为,植物的共同特征是: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需要营养、对刺激有反应。
4.校园里的小动物我观察了蚂蚁、麻雀、蝴蝶和蜗牛等小动物。
它们的外形、身长和喜欢吃的东西都不一样。
例如,蚂蚁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喜欢吃动植物体内的糖分。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运动方式:爬行,飞行,蠕动。
生活地点:在哪儿发现的可以直接写。
我认为,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会运动、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需要营养、对刺激有反应。
每天认识一只大熊猫——芊芊,热度超低,带崽未分圈导致身体暴瘦前几天认识了地震后被转移到北京的奥运熊猫“凤仪”,那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只同样经历过地震的熊猫——“芊芊”吧。
芊芊,雌性大熊猫,谱系号650。
2006年9月11日出生于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母亲是大熊猫“优优”,双胞胎妹妹是“朵朵”。
芊芊小时候的“芊芊”非常活泼好动,喜欢和母亲贴贴,经常在妈妈“优优”的身上蹭来蹭去,爬过来爬过去的,搞得“优优”不耐烦把她推开,“芊芊”还是一如既往得往妈妈身上贴。
除了妈妈,“芊芊”也很亲近饲养员,每次饲养员过来喂她喝盆盆奶,“芊芊”都会抱着饲养员的大腿不放,要是饲养员不陪她玩,她就一直抱着不撒手。
芊芊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核桃坪基地损毁严重,因此不得不将基地的熊猫转移到雅安碧峰峡基地,但是雅安基地地方有限,能容纳的熊猫数量也有限。
8只奥运熊猫有专机送往北京动物园,而其他的部分熊猫只能送往全国各地的动物园寄养。
芊芊2008年6月26日,一岁多不到两岁的3只亚成年熊猫“芊芊”、“思嘉”和“美茜”一起被转移至云南昆明野生动物园。
但是“芊芊”有点晕机和晕车,因此在刚下飞机的时候没什么食欲,只是喝了一点水,没有进食竹子和窝头。
在云南时的芊芊在前面介绍“思嘉”的时候就说过3只小熊的胆子很小,一有什么声响就会吓到,就连喝盆盆奶的时候没拿稳盆掉地上哐当一声,都会吓得爬到树上。
随行的奶爸也表示,现在三小只的表现与卧龙遭遇山体坍塌和滑坡时的惊恐反应简直是如出一辙。
而奶爸奶妈也尽心尽力照顾她们,以此来消除她们的心理阴影。
芊芊所以一开始在云南的时候,三小只过得还不错,从一开始的谨小慎微,到后来的放飞自我。
奶爸给游客介绍起她们,也是如数家珍:总是独自一只熊在院里啃草的是“美茜”;不是在吃,就是在找东西吃的路上,还有时不时趴着或者摆出“大字型”豪迈睡姿的一定是“思嘉”,剩下的那只,就是“芊芊”啦。
2012年7月16日,四川基地重建完成,“芊芊”作为第一批回家的熊猫打头阵回到了四川,“芊芊”也是“2012熊猫回家”活动启动后第一只回家的大熊猫。
大熊猫信息卡
头:与身体比起来,它们的头显得又大又圆。
眼睛:长在黑色的毛发裏,小而明亮。
耳朵:长有黑毛,并长在头顶。
尾巴:长得短小而扁平只有15公分左右。
牙齿:它们的牙齿和人类一类,也有乳齿和恒齿的区别。
一只成年的熊猫有四十二颗恒齿,其臼齿大小约为人类臼齿的七倍,牙齿面长得既宽大又扁平而且还参差不齐,但可强劲而灵活地将竹子咀嚼得碎烂。
前脚:也是爪,长得短小(走路很慢)和有尖锐的趾爪,抓取物品全靠拇趾。
后脚:也有尖锐的趾爪和短小的脚,但没有前脚那麼有力。
体形: 一只成年的熊猫约重200至300磅,身长1.5米,肩膀部位高0.9米,一般雄性比雌性大10%皮毛:相当厚密坚硬(一只成年的熊猫的毛可长到10厘米),皮毛外层被一种油性物质盖著,这种厚而油润的皮毛在寒冷、潮湿的地方有保暖之用。
毛色:熊猫的毛色,是黑白相间。
在雄性熊猫腹部,毛是棕色的,臂部及股外侧也有棕褐色的毛,雌性熊猫腹部,毛色浅褐带灰,口角有棕褐纹,喉部灰褐色,
在1958年,中国还发现一只棕白相间的熊猫。
肌肉:熊猫的后脚不如前脚那麼有力量,因些它的行动缓慢且笨重。
骨头:非常粗大,而且几乎是和它们身躯大小相同重量的两倍。
除了竹子外,熊猫还有时会吃肉食或其他代食品,但它们主要的食物(大约99% )都是竹,在中国竹就有300种之多,某些竹还可生长超过4.5米,而熊猫最爱食的竹就是伞竹、箭竹、金竹、冷箭竹、大箭竹、拐棍竹、筇竹等20种左右。
熊猫大多数都坐著或躺著用前爪抓著竹芛或竹茎,并用牙齿剢掉外层的硬皮然后再吃裏面较软的纤维,大约要吃13公斤以上;熊猫本是肉食动物,但由於它们行动缓慢,捕捉不到食物才逐渐演化以竹子为主食,也要适应食物,它们的胃壁极厚,牙齿可咬断直径3公分的竹子。
由於它们只吸取竹子成分的20%至30%,所以它们必须一天进食十至十二小时,就连冬天又也不能冬眠,要找寻食物来摄取足够的营养来维持生命。
熊猫也吃麦苗、玉米苗、玉米、馒头、米食之类。
饿了的时候,甚至会上树掏鸟蛋吃。
四川王郎一带居民,多次发现鸡窝裏的鸡蛋被馋嘴的熊猫偷吃了。
熊猫非常喜欢水,可以说,森林中有水的地方,就可能找到它们的
踪迹。
它们喜欢在河谷的水中游泳,有时侯常喝水喝得胀鼓鼓的,动也不动。
除了以外,熊猫为了保存体力,睡觉睡得很多。
它们可能会让自己舒舒服服的趴在树上,或是把头枕在后腿,蜷缩在竹林裏。
在平时,它们会待在地面上,但在有限阳光照射的白天,它们喜欢爬到树枝上晒太阳。
它们常就这样昏昏沈沈地睡了一天后,到了黄昏才开始活动并寻找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