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找规律 第二课时:图形与数字的对应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图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教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猜谜游戏,一红二紫两种花有规律的排列,学生初感知规律。
引出规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教学例1、例2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正在联欢呢,看我们的教室布置得多么漂亮啊!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有规律,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学生自己观察并讨论,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提问下一个图应该摆什么。
2、舞蹈表演找小朋友跳舞,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是按怎样的规律站队的?(抽生说并表扬生:你的规律找得好。
)(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师:他们是围成一圈跳舞,如果以男生为开始,就是一男一女,如果以女生为开始,他们站队的规律就是一女一男。
3、小朋友,注意了注意了,魔术表演开始了,1、2、3变!(教师吹口气,变出例2第1图)师:魔术师变出了什么呢?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摆吗?试一试,找出规律。
4、师表扬学生:真聪明,继续加油,魔术还要变。
(变成例2第2图)师:魔术师又变出了什么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能接着摆吗?试一试。
5、生上黑板摆。
你能说出它们排列的规律吗?(从形状、颜色上谈)师:小朋友摆得真好,不仅能从图形的形状上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还从颜色上找到了排列规律。
(二)教学例 31、师:小朋友们,我们去玩玩涂色游戏吧。
翻到书第89页,按照规律把没涂的涂上正确的颜色3、展示学生作业,并说出为什么涂这种颜色,让学生说出规律。
问:哪些孩子也涂对了,好,表扬自己。
4、小朋友,老师在布置教室时有一个地方忘记了涂上颜色,你们能帮帮我,给涂上有规律的漂亮的颜色吗?让我们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给这些图形设计出有规律的美丽的颜色来。
找规律——第二课时:图形与数字的对应教学目标:1.使同学们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同学们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同学们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谈谈找规律的方法。
难点:比较熟练地看出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小朋友们,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
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5课前谈话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视,也能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
a. 小组交流各自的摆法b. 这列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每组有多少个?每组中每种有多少个?是怎样变化的?然后让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集体订正。
c.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的想法。
d. 看图形找数。
每组有多少个?每组中每种有多少个?是怎样变化的?先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说一说每列数字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e.集体小结。
2.做一做摆一摆,填一填3.教学例6(1)出示例题(2)指导学生研究数量的变化。
这种变化规律不是一组事物重复出现的规律,而是相邻两项等差的规律。
a. 每一项比前一项大1。
b. 偶数列,每一项比前一项大2。
c. 奇数列,每一项比前一项大2。
(说清楚怎样找数字的规律)三、练习1. P91 做一做2.给自己的好朋友出1~2道有规律的题目。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课后反思:例5小组合作交流在整节课中间显得十分重要。
他们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小团队精神。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明白原来学习规律的特点后,出示的新内容。
在引导学生通过摆、说等形式来发现规律,进一步了解规律的共同点。
自己出题,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动脑,创造规律,将新知识逐步消化。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精品教案(共5篇)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拼摆、涂色等活动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喜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作业纸头饰。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好吗?听老师口令,你们用动作来完成。
(口令:拍手跺脚)练习三遍师:猜猜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学生猜)下一个动作呢?(学生猜)师:哇,真聪明,猜的真准。
你们是怎么猜的?(找3-4个学生回答)师:对,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像这样按一定顺序,有规律的排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规律。
(板书课题)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师:你知道6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生说)师: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小朋友们要装扮自己的教室,你们看漂亮吗?(课件出示情境图)师:他们是用什么来装扮教室的?(生回答:小花、彩旗和灯笼)这些东西是乱摆乱放的吗?(生回答)有什么规律呢?仔细观察,和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找规律(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师:同学们一起来看。
(课件演示:小旗依次出现)师:猜猜这个小旗是什么颜色?(2名学生回答后一起说)对不对呢?(点击)非常正确,你们是怎么猜的呀?(2名学生说,第二名说时点击演示2个一组2个一组)师: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回到主题图)(学生汇报小花,灯笼的规律)师:是吗?(课件演示,猜,说为什么)师:教室被装扮的这么漂亮,同学们非常的高兴他们排成圆圈唱歌跳舞。
你么看小朋友排的圆圈有规律吗?(学生汇报,教师演示)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都是按一定顺序排列,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那就可以说是有规律的。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发现和总结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内容包括数字的排列规律、图形的分类和排列规律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
但在数学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数字的排列规律和图形的分类、排列规律;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发现和总结数字的排列规律和图形的分类、排列规律;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操作实践法”、“合作交流法”等,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卡片、实物等;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数字和图形变化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数字的排列规律和图形的分类、排列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践,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数字的排列规律和图形的分类、排列规律。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找规律(二)教学内容图形与数字变化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准备小棒、正方形卡片、灰兔、白兔。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出示下列图形。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找规律,发现规律。
(从图形中去看形状的变化、颜色的变化、数量的变化,从而找规律,发现规律)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教学例5。
(1)投影出示例5彩图,指名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图上小朋友在摆图形。
有的同学用花朵来摆,摆出了一行图形。
也有的用正方形的学具卡片来摆,还有的用小棒在摆图形)观察他们摆的这些图形,也让同学用学具卡片摆一摆。
学生动手摆图形。
(2)学习例5的(1)题。
①对着图形找一找数字变化有什么规律?小组合作讨论。
②全班交流。
每组中都有正方形和三角形,它们依次重复出现,而小棒的根数变化是4和3依次重复出现,所以接着还应排数字4和数字3。
③指导学生填书。
(3)学习例5的(2)(3)题。
①出示例5的(2)(3)题的图。
②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题的图形变化有什么规律?图形的个数又是怎样变化的?③小组讨论。
④全班交流。
全班评议,并说明理由。
⑤让生独立在教材填数小结:两种颜色的图片间隔着排列,有的是1个,有的是2个或3个。
我们只要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然后对着图形找数字的变化规律,就知道接着排上什么数了。
2.做一做。
(1)先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边摆边说。
(2)让学生观察图形,找数量的变化规律。
再让学生独立做在书上。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摆一摆。
○○○○○○○○○○○○○1 3 1 3 1 3 1□□○○○□□○○○□□2 3 2 3 22.涂一涂。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找规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问题的解决。
二、教学准备
1.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内容,通过提问复习知识点。
2. 输入新知(10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数列,帮助他们理解“找规律”的概念。
•解释“规律”的含义,强调数列中的每个数与前一个数之间的关系。
•给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对“找规律”的理解。
3. 操练巩固(15分钟)
•请学生完成教材中相关练习。
•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自己找规律,例如:老师喊出一个数字,学生根据规律依次喊出后面的数字。
4. 拓展延伸(25分钟)
•引导学生自己找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找规律的问题,并邀请其他学生解答。
5. 归纳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从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归纳知识点,在黑板上完成总结。
四、作业布置
•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自己找规律,完成题目。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找规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培养了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笔记第2课时找规律(2)▶教学内容教科书P87例3、例4,完成P87“做一做”,P89“练习二十”第3、5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使学生发觉稍简洁的图形、数列与数组的排列规律,并能够依据发觉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在发觉规律与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育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与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发觉规律的过程,在发觉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培育学生观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觉并探究数列与数组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把握数列与数组的排列规律。
▶教学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课件出示习题。
(1)师:观察前三组图形,你能发觉什么规律?【学情预设】预设1:每组图形都由笑脸、心形、五角星和向日葵四个图案组成。
预设2:每个图案沿顺时针旋转,移一个空位。
(2)依据发觉的规律指名学生说一说空白格中各个位置上的相应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图形的变化规律,唤醒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预备。
2.揭示课题。
师:今日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数列和数组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2)]二、探究新知1.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
(1)课件出示教科书P87例3(1)。
师:观察两组图形,你发觉了什么规律?【学情预设】通过观察图形,学生比较简洁发觉规律。
第一组图形的第一个由3个正方形拼成,第二个由6个正方形拼成,第三个由9个正方形拼成,第四个由12个正方形拼成,每次正方形的个数增加3个。
第二组图形的第一个由11个正方形拼成,第二个由9个正方形拼成,第三个由7个正方形拼成,第四个由5个正方形拼成,每次正方形的个数削减2个。
师:接着该填什么数?【学情预设】学生很简洁填出后面的数。
第一组依次填15、18、21;第二组依次填3、1。
(老师适时板书)师:观察两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你有什么发觉?【学情预设】上面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下面一组是依次削减相同的个数。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教材第86页内容。
1.通过观察、拼摆,由图形的变化规律探讨出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
1.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数量的变化规律。
2.掌握数字的变化规律。
投影、小棒、学具卡片等。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找规律,发现规律。
(从图形中去看形状的变化、数量的变化,发现规律)1.教学例2。
投影出示例2彩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仔细观察这些物体,是从什么变化形成规律的。
(从数量的变化形成规律) (1)第一组:用碗摆的。
课件显示:碗的个数是怎样变化的?(碗的个数是2、3、2、3……这样变化的)观察数字的变化规律。
观察图下面的数字,发现是按2、3、2、3……这样的规律变化的。
板书:(2)第二组:母鸡和小鸡图。
课件显示:(这一组是按1只母鸡、3只小鸡的顺序排列的。
从数量上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是按1、3、1、3……的规律变化的)板书:2.教材第86页“做一做”第1题。
观察这些图形,你也用学具卡片来摆一摆。
学生动手摆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图形的变化规律。
用小棒摆的图形。
(用小棒摆的是按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图形是从什么变化形成规律的?(从形状的变化形成规律)观察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
观察所摆的小棒图。
问学生: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分别用几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板书:4 3 4 3 4 3小棒的根数是怎样变化的?(小棒的根数是按4、3、4、3……这样变化的)1.教材第86“做一做”第2题。
2.练习二十第3题。
3.画一画,填一填。
“?”处应填什么图形?课堂作业新设计1.画图略672.画图略56784 23.思维训练在每个大长方形内,都有4种不同的小图形,它们的大小没变,但是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先看“*”,第一次在左上,第二次在右上,第三次在右下,也就是每次都按顺时针方向移动一次;再观察其他的三个小图形,规律也是一样的。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第二课时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和掌握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图形和数字的一些变化规律。
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引导,帮助他们进一步发现和理解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和掌握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的素材。
3.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分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图形变化游戏,引导学生关注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操作和实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还可以应用到哪些地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数学的实用性。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找规律——第二课时:图形与数字的对应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们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同学们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同学们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谈谈找规律的方法。
难点:比较熟练地看出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小朋友们,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
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课前谈话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视,也能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
a. 小组交流各自的摆法
b. 这列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每组有多少个?每组中每种有多少个?是怎样变化的?然后让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集体订正。
c.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的想法。
d. 看图形找数。
每组有多少个?每组中每种有多少个?是怎样变化的?先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说一说每列数字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e.集体小结。
2.做一做摆一摆,填一填
3.教学例6
(1)出示例题
(2)指导学生研究数量的变化。
这种变化规律不是一组事物重复出现的规律,而是相邻
两项等差的规律。
a. 每一项比前一项大1。
b. 偶数列,每一项比前一项大2。
c. 奇数列,每一项比前一项大2。
(说清楚怎样找数字的规律)
三、练习
1. P91 做一做
2.给自己的好朋友出1~2道有规律的题目。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课后反思:
例5小组合作交流在整节课中间显得十分重要。
他们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小团队精神。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明白原来学习规律的特点后,出示的新内容。
在引导学生通过摆、说等形式来发现规律,进一步了解规律的共同点。
自己出题,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动脑,创造规律,将新知识逐步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