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只贝》.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语文公开课《一只贝》教案优秀5篇《一只贝》词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感知课文中描写的这只贝的可敬之处。
3、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面对磨难,内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教学重点: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
并能深入体会这只贝的可敬之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只贝,下面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这只贝的经历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支贝有着怎样的经历(二)快速浏览,在你眼里这是一只怎样的贝?(三)品读课文,探究阅读1、默读课文,画出体现贝的可怜的语句。
课件随机出示:2、感悟贝曾经的荣誉。
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漂亮贝的句子。
即(课件出示):“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
”指导朗读,面对这么漂亮的贝壳,人们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博得人们的喜爱和赞美就是贝的荣誉3、失去荣誉,忍受折磨。
(1)对比体验。
出示了现在贝丑陋的图片,并把课文第一自然段进行改编,和前边漂亮贝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2)化身为贝。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就是这只贝,看着自己丑陋的外表,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带进去再读课文。
(3)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当一粒小沙子钻进了自己的眼睛,会有什么感受?(4)想象画面。
引导学生想象,透过“折磨”这个词体会贝所承受的痛苦。
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再读第三段。
仅仅是可怜吗?在可怜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4、感悟贝的可敬(1)理解磨制(2)幻灯片出示最后一段(四)结合板书总结全文这只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五)拓展:丑石内心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一只贝》词语教学设计篇二花园小学:王娟教学目标:1、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一只贝教案引言:在我们的自然界中,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其中一只贝类动物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只贝类动物以其独特的外形和令人着迷的生活方式而闻名。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探索一只贝类的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只贝类的特征:一只贝类动物通常是一个钙质壳体的软体动物,它的身体由两个称为壳的部分组成。
这些壳背部是凸起的,而腹部则是凹陷的。
壳可以提供保护,并帮助贝类动物在海洋环境中移动。
它有一个舌头状的结构,称为足,可以通过蠕动收缩和伸展,帮助贝类动物在海底爬行。
生态习性:贝类动物通常生活在海洋或淡水环境中。
它们可以在沉积物中或沿岩石表面等硬物上生长和繁殖。
贝类动物是过滤食物的专家,通过过滤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来获取营养。
它们的呼吸是通过鳃完成的,这些鳃位于贝类动物的腹部。
贝类动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
有些贝类动物是两性生殖体,即一个个体具有男性和女性的性腺。
它们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交配,并将精子和卵子放入水中。
其他贝类动物则采用自体受精的方式,即它们能够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性腺,在适宜的环境下自行受精。
教学目标: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1. 了解贝类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习性;2. 了解贝类动物的繁殖方式;3. 掌握贝类动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4. 学习如何绘制贝类的简单示意图。
教学过程:第一步: 导入知识通过投影幻灯片或板书,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贝类动物的图片,并鼓励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和外形。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 学习贝类动物的特征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下他们对贝类动物外形的描述。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贝类壳体的构造和功能,例如如何保护贝类动物并帮助它们在海洋环境中移动。
第三步: 探索贝类动物的生态习性使用教材或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贝类动物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思考贝类动物如何适应它们所在的环境。
第四步: 研究贝类动物的繁殖方式让学生研究不同种类的贝类动物的繁殖方式,并编写简短的报告。
一只贝教学设计《一只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一只贝”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体会“一只贝”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一只贝”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贝壳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贝壳的外形和特点。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贝壳是怎么形成的吗?引出课题《一只贝》。
讲授新课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只怎样的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指导“贝、壳、盛、荣、稀罕、围拢、长虹、漂亮、图案、荣誉、涨潮、普通、折磨、棱角、瓦砾、稀罕”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和重点段落。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以下问题:这只贝的经历是怎样的?这只贝为什么会变得丑陋?这只贝的价值在哪里?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一只贝”的精神内涵。
1. 2. 3. 1. 2. 1. 2. 3. 4. 1. ◦ ◦ ◦ 2. ◦ ◦ ◦ ◦ ◦ ▪ ▪ ▪ ◦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注意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其他学生观看表演,评价表演的优缺点。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表现,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小学语文一只贝教案教案标题:小学语文《一只贝》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寓言故事《一只贝》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 掌握寓言故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主题。
2. 分析寓言故事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准备:1. 《一只贝》的故事文本。
2. PPT或黑板。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简短的故事概述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动物的智慧和人类的智慧有何不同。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例如《狐狸和葡萄》或《乌鸦喝水》。
步骤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一只贝》的故事文本给学生,并鼓励他们默读。
2. 以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讨论,询问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故事中的动物有哪些特点和行为?- 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步骤三:寓言故事分析(15分钟)1. 解释寓言故事的定义和特点,如人物是动物、故事中的事件具有象征意义等。
2. 利用PPT或黑板,分析《一只贝》故事的结构,包括开头、主要事件和结尾。
3. 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中的象征意义,例如贝壳代表智慧、狐狸代表人类等。
步骤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要求学生以《一只贝》为题材,写一篇寓言故事。
2. 提供写作指导,例如要求学生使用动物作为主人公、表达一个明确的寓意等。
3.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提供必要的写作支持。
步骤五:总结和展示(5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寓言故事,鼓励他们相互欣赏和评价。
2. 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和寓意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寓言故事中的智慧和道理到日常生活中。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在家中或课后继续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寓言故事中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一只贝(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6篇)2022-12-15一只贝(精选6篇)一只贝篇1时间课型课时2教学内容一只贝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展示展示贝壳和珍珠2、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一只贝》。
(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学生互动学习,老师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检验自学效果。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记下课文中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
2、说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想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
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个人朗读课文,达到准确、流利。
2、默读思考:“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只贝》第一实验小学梁丽【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积累有没的语句。
2、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自主探究导入:同学们,回顾上一节课,我们在茫茫的大海中认识了一只小小的贝壳,下面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一课时的内容,能不能告诉老师,你心目中对这只贝的印象是什么?(预设:1,可怜又可敬2,丑陋3,可悲……)。
刚才有同学说他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同。
学们可真是聪明,跟作者贾平凹先生的意见不谋而合。
老师把这两个词写在黑板上。
2、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写出批注。
二、师生联动,合作探究步骤一:学生小组讨论步骤二:师生协力解决问题:(一)同学们,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可以看出你们都用心体会了课文。
同学们你们能找到描写漂亮贝壳的句子吗?出示课件“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形状”(生朗读)通过朗读,你们能想象出贝壳的样子吗?(预设美丽的波纹,漂亮的图案)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几张漂亮贝壳的图片,想不想看?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把这段文字读的更好,有没有信心?展示美丽的贝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的赞美就是贝一生最大的荣誉啊!能不能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两句话?(学生诵读展示)(二)在我们赞美这些贝壳时,有没有想到,还有一只贝却失去了这种荣誉,它因为受到石子的折磨而变得……(学生反馈文中句子)学生反馈能表现贝可怜的句子。
老师评价并出示。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说不出来”标出重点词“折磨”,问:大家知道折磨这个词的意思么?为什么说可怜会用到折磨?A、给出提示:“折”和“磨”的意思,学生从中总结出“折磨”一词的意思。
B、再回过头读句子,学生找出能表明贝承受肉体折磨的词语。
“十分硬”“棱角”“无论如何”“只好”用联想自己生活中鞋子钻进一颗石子的经历来理解这种痛苦。
赋予贝表达的能力,让学生代言它的痛苦。
一只贝的教案5篇一只贝的教案篇1活动目标:1、认真倾听音乐,感受音乐活泼欢快的情绪,理解歌词内容。
2、能在间奏处一拍一下地拍手、拍响板,感受演奏与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哈巴狗的玩具一个;响板人手一个。
材料配套:教育挂图《领域活动:艺术:一只哈巴狗》。
活动过程:1、出示哈巴狗玩具,模拟哈巴狗的叫声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这是谁呀?今天,可爱的哈巴狗来和小朋友一起玩,大家鼓掌欢迎。
2、教师出示教育挂图并范唱歌曲,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情绪,理解歌词内容。
(1)教师范唱第一段,引导幼儿认真倾听。
教师提问:哈巴狗坐在哪儿?它在想什么?(2)教师范唱第二段。
教师提问:哈巴狗吃完肉骨头之后做了什么动作?(3)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3、幼儿与教师合作开展语言及体态节奏游戏,如教师唱“一只哈巴狗”,幼儿拍手并在间奏处唱“汪汪”。
之后请幼儿想出其他体态动作,如举双手做小狗状等。
4、学习响板的演奏方法,并随乐练习演奏。
(1)出示响板,介绍乐器的名称与演奏方法。
(2)幼儿自由练习演奏响板,教师随机指导,重在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持握与演奏方法,并按照教师的指挥一拍一下地演奏。
(3)随乐演唱歌曲,带领并指挥幼儿在间奏处边唱“汪汪”边演奏乐器。
(4)幼儿随乐分组合作表演。
指导幼儿按意愿分两组,一组幼儿演唱,另一组幼儿在间奏处唱“汪汪”并演奏乐器。
交换角色进行游戏。
5、游戏“哈巴狗抢肉骨头”。
游戏玩法:几个幼儿扮演哈巴狗,蹲在圈外,其余幼儿扮演肉骨头,蹲在圆圈中间。
大家共同演唱歌曲,在最后一句“汪汪”之后,“哈巴狗”迅速跳入圈中抢“肉骨头”,而“肉骨头”迅速跑回座位,被“哈巴狗”抓住了就被“吃掉了”。
6、教师简要评价,结束活动。
一只贝的教案篇2一、活动的选材茶壶是孩子们身边随时可见生活用品,应该说孩子们是相当熟悉的。
同时这首歌曲欢快活泼,歌词风趣,以拟人的方式给予了小茶壶生命,很适合孩子来表演,个人认为十分适合中班幼儿来学习。
一只贝教案教案标题:一只贝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故事《一只贝》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阅读理解技巧,包括主旨理解、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观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通过绘画和口头表达。
教学准备:1. 故事书《一只贝》。
2. 学生绘画纸和彩色笔。
3. 小组合作学习指南。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故事《一只贝》,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贝壳的特点和形状。
2. 阅读理解(15分钟):- 学生阅读故事《一只贝》,并回答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 贝壳是如何变成一只小船的?c. 小船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d. 故事的结尾如何?3. 小组合作(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角色,进行讨论和合作。
- 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的结果,绘制一幅插图来描述他们选择的场景或角色。
4. 分享和讨论(10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插图,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描述。
-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提供意见,以促进思维和交流。
5.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观点。
-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教训,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在家中寻找贝壳,并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2. 组织学生编写自己的故事,以贝壳为主题,并进行分享。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2. 对学生绘制的插图进行评估,包括描述的准确性和创意性。
教案扩展:1. 将故事与科学课程结合,探索贝壳的形成和特点。
2. 利用故事中的角色和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认知。
3.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故事,以贝壳为主题,并进行集体创作和表演。
一只贝教学设计《一只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一只贝》这篇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贝的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一只贝》这篇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的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播放一段关于贝壳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贝壳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提问学生:你们见过贝壳吗?贝壳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贝壳的课文,叫做《一只贝》。
2. 初读课文初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停顿。
3. 分析课文分析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这只贝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只贝经历了什么?这只贝的精神品质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总结文章的主题。
4. 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式的读音和语调。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和纠正。
5. 背诵课文背诵课文: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纠正背诵中的错误。
小组合作,互相背诵课文,提高背诵效率。
6.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贝的精神品质?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贝的精神品质的重要性。
7.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收获。
教师强调贝的精神品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贝的精神品质。
8.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一只贝》这篇课文。
《一只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一)激趣导入1、在浩渺的大海里有许许多多的贝壳,其中有专门多的贝看起来专门漂亮,而今天作者给我们介绍的却是一只丑陋的贝。
这是什么缘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只贝》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2.用你喜爱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
(2)自由拼读词语。
指名读、小组读。
(3)四人小组交流是如何样识记这些生字的,并说说生词的意思。
4、大伙儿差不多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要紧讲什么?指名回答(文中讲了一只贝的一生,它曾经漂亮过,因为一颗石子钻进它的体内,它变得丑陋了,被人们遗忘在海滩上,当人们发觉它有闪光的珍宝时,它差不多不见踪影了。
)师:是啊,这是一只专门的贝。
文章作者如此来评判这只贝:(出示)———这是一只悲伤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师:我们围绕这句话能提出什么问题?生口述:什么缘故说这是一只悲伤的贝?“悲伤”在什么地点?什么缘故说这是一只可敬的贝?“可敬”在什么地点?作者写这只贝是想告诉我们什么?5、提示引路,自读探究:(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摸索提出的问题,并画出你认为表现出这只贝悲伤的、可敬的语句,在旁边作出批注。
(2)自读自悟,教师巡回指导。
二、解疑合探:1、体会这只贝的“悲伤”:(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1)表现“悲伤”语句:“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它的壳内,那是颗十分硬的石子,不管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它只好守着内在的折磨。
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它默默的,它说不出来。
”(你从句中哪些词语感受到贝的“悲伤”?它悲伤在什么地点?)(它“只好受着”、“默默地”、“说不出来”,说明它在默默忍耐苦难煎熬。
)(学生自由谈感想)(2)引导学生体会:它变得如此丑陋,也因为丑陋而得不到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