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速度2
- 格式:ppt
- 大小:526.00 KB
- 文档页数:16
高一物理速度公式:1. 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该段时间的比值。
公式为V平=s/t。
这个公式表示物体在时间t 内,以平均速度V 行驶了路程s。
示例:一个物体在 5 秒内以每秒 2 米的速度行驶了10 米,则该物体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根据公式V平=s/t,我们可以计算出平均速度为 2 米/秒。
2. 中间时刻速度: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速度。
公式为Vt/2=V平=(Vt+V o)/2。
这个公式表示,在时间t 的中点时刻,物体的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值。
示例: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以每秒 2 米的速度加速行驶了 5 秒,求中间时刻的速度。
根据公式Vt/2=(Vt+V o)/2,可计算出中间时刻的速度为 1 米/秒。
3. 末速度:如果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的末速度等于初速度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
公式为V=V0+at。
这个公式表示,在时间t 结束时,物体的速度等于初速度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
示例: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以每秒 2 米的速度加速行驶了 5 秒,求末速度。
根据公式V=V0+at,可计算出末速度为10 米/秒。
4. 位移: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的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再加上二分之一的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
公式为x=V0t+1/2at²。
这个公式表示,在时间t 内,物体的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再加上二分之一的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
示例: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以每秒 2 米的速度加速行驶了 5 秒,求位移。
根据公式x=V0t+1/2at²,可计算出位移为25 米。
5. 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等于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
公式为a=(Vt-V0)/t。
这个公式表示,物体的加速度等于末速度减去初速度再除以时间。
示例: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以每秒 2 米的速度加速行驶了 5 秒,求加速度。
根据公式a=(Vt-V0)/t,可计算出加速度为 2 米/秒²。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与上面两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
教材在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表述中,用位移代替了初中的路程,因而使速度概念变成矢量,并且首次用比值法来进行定义。
同时平均速度是从整体角度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综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瞬时速度是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移)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在引出瞬时速度概念时,利用极限的思想进行思维,是学生学习极限思想方法的很好途径,为学生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做了很好的衔接。
速度、平均速度以及上节位移的概念都是矢量,都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对这些矢量的准确理解是解决后续问题的基础。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所以采用刘翔110m跨栏这个案例,开始本堂课的探究,密切联系实际,得出运动快慢的规律。
2、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有关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在高中重新学习应该困难不大。
但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速度是一个标量,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速度,而高中确实将速度变为矢量,而且采用比值法给速度下了一个规范的定义,达到了由原有的通俗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改变学生了已有的认识,拓展饿概念的内涵,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3、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以“刘翔2004雅典夺冠”拉开学习的序幕,然后层层深入,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的课堂形式,在实现知识构建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一、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易错题培优(难)1.假设列车经过铁路桥的全过程都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已知某列车长为L 通过一铁路桥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列车全身通过桥头的时间为t 1,列车全身通过桥尾的时间为t 2,则列车车头通过铁路桥所需的时间为 ( )A .1212·t t L a t t +B .122112·2t t t t L a t t +--C .212112·2t t t t L a t t ---D .212112·2t t t t L a t t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设列车车头通过铁路桥所需要的时间为t 0,从列车车头到达桥头时开始计时,列车全身通过桥头时的平均速度等于12t 时刻的瞬时速度v 1,可得: 11L v t =列车全身通过桥尾时的平均速度等于202t t +时刻的瞬时速度v 2,则 22L v t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可得:2121022t t v v a t ⎛⎫=-+- ⎪⎝⎭联立解得:21210122t t t t L t a t t --=⋅- A. 1212·t t L a t t +,与计算不符,故A 错误. B. 122112·2t t t t L a t t +--,与计算不符,故B 错误.C. 212112·2t t t t L a t t ---,与计算相符,故C 正确.D. 212112·2t t t t L a t t --+,与计算不符,故D 错误.2.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v-t 图象如图所示.t =0时,两车间距为0s ;0t 时刻,甲、乙两车相遇.00t 时间内甲车发生的位移为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0t 时间内甲车在前,002t t 时间内乙车在前B .002t 时间内甲车平均速度的大小是乙车平均速度大小的2倍C .02t 时刻甲、乙两车相距012s D .067s s【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 .由图知在0~t 0时间内甲车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故是甲车在追赶乙车,所以A 错误;B .0~2t 0时间内甲车平均速度的大小032v ,乙车平均速度012v ,所以B 错误;D .由题意知,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即为位移s 0,根据几何关系知,三角形ABC 的面积对应位移s 0∕3,所以可求三角形OCD 的面积对应位移s 0∕6,所以0—t o 时间内甲车发生的位移为s=s 0+ s 0∕6得s 0=67s 故D 正确;C .2t 0时刻甲、乙两车间的距离即为三角形ABC 的面积即s 0∕3,所以C 错误.故选D 。
第2讲速度速度图像【考点五:速度】1.基本知识(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2)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比值.(3)定义式:v=.(4)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等.(3)物体的瞬时速度总为零,平均速度一定为零.()3.探究交流“纳沙”于2011年9月24日上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26日夜间和29日早上7时两度加强成为强台风,是2011年登陆我国强度最强的台风.据报道:“纳沙”以每小时20 km~25 km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逐渐向广东西部到海南东部沿海一带靠近,在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速将达到33 m/s……报道中的两个速度数值分别是指什么?(1)两种打点计时器①电火花计时器:结构如图1-3-1所示,使用电压为220V 电源,电源频率是50 Hz时,打点周期为_s.图1-3-1 图1-3-21.基本知识(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3-3所示,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图1-3-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与t轴所围的矩形的“面积”表示物体对应时间内的2.思考判断(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平行于t轴的一条直线.()(2)v-t图像中的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3)v-t图像就是物体运动的轨迹.()3.探究交流怎样由v-t图像看物体的速度方向?(4)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瞬时速率,简称速率.3.两者的关系(1)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可以认为瞬时速度就等于平均速度.(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相等.1.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瞬时速度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即瞬时速度大的物体,其平均速度不一2.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是不同的,速度的平均值并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例1】(2012·成都市十七中高一检测)在上海田径黄金大奖赛的110 m栏项目上,刘翔与特拉梅尔同时以13秒15并驾齐驱地冲过终点.通过测量,测得刘翔5秒末的速度是8.00 m/s,到达终点的速度是9.80 m/s,则以下有关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8.00 m/s是瞬时速度B.9.80 m/s是全程的平均速度C.全程的平均速度是8.90 m/s1.下列几个速度中,指瞬时速度的是()(1)速率为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的简称,而平均速率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是速率的平均值.两者均是标量,前者是状态量,后者是过程量.(2)速率与平均速率没有确定的必然关系,某一运动过程中,速率可能大于平均速率,也有可能小于或者等于平均速率.1.瞬时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例1】如图1-3-4所示,一质点沿半径为r =20 cm 的圆周自A 点出发,逆时针运动,在2 s 内运动34圆周到达B 点,求:(1)质点的位移和路程. (2)质点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3)质点的平均速率.2.(2012·宜宾市高一检测)如图1-3-5所示,一人沿一直坡自坡底A 以速率v 跑到坡顶,随图1-3-5从打第1个点到打第n 个点的运动时间Δt =0.02(n -1)s.⑤用刻度尺测量出第1个点到第n 个点间的距离Δx . ⑥把测量的结果填入自己事先设计的表格中.2.平均速度的计算 测量方法:用打点计时器测量某一位置瞬时速度时,可以取包含这一位置在内的一小段位移Δx ,测出这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这个平均速度代表纸带经过该位置的瞬时速度.如图1-3-6所示,测量出包含E 点在内的D 、F 两点间的位移Δx 和时间Δt ,算出纸带在这两点间的平均速度v =ΔxΔt,这个平均速度可代表纸带经过E 点时的瞬时速度.图1-3-63.注意事项(1)使用打点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拉动纸带.(2)手拉动纸带时速度应快一些,以防点迹太密集.(3)打点计时器不能连续工作太长时间,打点之后应立即关闭电源.的瞬时速度并画出速度—时间图像.图1-3-71.下列关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v =ΔxΔt ,当Δt 充分小时,该式可表示t 时刻的瞬时速度B .匀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C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都可以精确描述变速运动D .只有瞬时速度可以精确描述变速运动2根C 3=15 m/s 4如图m/s ,图1-3-91.对于各种速度和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C .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是标量 D .平均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属于平均速度的是( ) A .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 m/s 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B .经过提速后,我国列车的最高速度达到410 km/h C .由于堵车,在隧道中的车速仅为1.2 m/sD .“嫦娥二号”卫星整流罩以20 m/s 的速度落入江西境内某田地中路领先,以14分34秒14夺冠,并打破哈克特保持10年之久的世界纪录,为中国男队夺取了首枚奥运项目的世锦赛金牌,成为本届世锦赛双冠王.孙杨之所以能够取得冠军,取决于他在比赛中() A.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大B.触壁时的瞬时速度大C.平均速率大D.任何时刻的速度都大4.(2013·广元检测)2012年美国室内田径赛期间,有三位华侨A、B、C从所住地出发,到赛场N为中国的运动员加油,他们选择了三个不同的路径同时出发,最后同时到达赛场,如图1-3-10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56BC7.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110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8、ABCD)BC.物体在B点的速度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D.AB段的平均速度比ABC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点时的瞬时速度9.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1-3-14所示,在纸带上选择0、1、2、3、4、5的6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点跟“0”计数点对齐,由图可以读出三个计数点1、3、5跟0点的距离并填入表格中.图1-3-14v2=______ m/s.,甲乙。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评课稿一、引言《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是高中物理必修2中的重要内容。
本评课稿旨在对该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评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方面,以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意见。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2.掌握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基本关系,能够应用推导公式进行计算;3.通过实例分析,认识线速度和角速度在物体运动中的重要作用;4.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概念理解和单位换算;2.能够灵活运用推导公式解决各类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定义;2.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推导;3.线速度和角速度的计算方法;4.基于线速度和角速度的物理实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导入与概念讲解教师通过引入一个具体的场景,如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旋转,引发学生对线速度和角速度的疑问。
教师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和实际物体展示,向学生解释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并强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推导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推导公式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师讲解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示意图或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推导的过程和结果。
第三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计算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常用单位,并提供一些例题进行计算练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单位换算和计算公式的运用,通过逐步解析例题,确保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
第四步:物理实例分析教师针对具体的物理实例,如摩天轮的转速、汽车轮胎的滚动等,向学生展示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应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分析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辅导讲义加速度的方向同我们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也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同。
分析方法二:△v 与a 同向,与v 0方向相同。
物体在做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3. 减速运动分析方法一:速度是矢量,我们规定汽车的初始方向为正方向,经过2s 后,那么△v=﹣3m/s,a=﹣1.5m/s.加速度为负值,说明加速度的方向同我们规定的正方向相反,也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分析方法二:△v 与a 同向,与v 0方向相反。
物体在做减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结论:在直线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加速运动时,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相同,物体减速运动时,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课堂练习】一、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1、某次列车20:00准点从A站发车,至次日18:00到达B站,行程1150Km 。
该列车在A.B站间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 Km/h 。
2、物体先以11m/s 的速度行驶了10s,再以5m/s 的速度行驶了2s,那么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3、某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它在前10s 中通过的路程是15m,在接下去的第二个10s 钟通过的路程是17m,那么,物体在第一个10s 钟内的平均速度为 ,在第二个10s 钟内的平均速度为 ,它在前20s 钟的平均速度为 。
4、某物体运动速度为4m/s,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A.飞机B.火车C.小汽车D.跑步的人5、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出沿同一公路驶往乙地,4h 后,两车同时开到相距100Km 的乙地,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v ∆ 0v t vv ∆5m/s 0v 2m/st v( )A.在这4h 中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这100Km 路程上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C.前60Km 路程上两车平均速度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D.在前2h 内两车的平均速度一定相等6、下列关于平均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是反映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B.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C.平均速度可以精确地反映物体在某一位置的快慢程度D.平均速度可以精确的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7、运动员百米赛跑时,起跑的速度为8m/s,中途的速度是9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0m/s,如果他的成绩是12.5s, 则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9.67m/sB.12m/sC.8m/sD.9m/s8、用刻度尺和表可测出小车从斜面滚下的平均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1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2【教学目标】1.了解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会安装和使用。
2.理解根据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学会粗略测量瞬时速度。
3.理解速度—时间图象的意义,掌握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由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3.画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难点:1.对纸带数据的处理。
2.图象的画法与对图象理解。
【教学过程】〔一〕打点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原理:被交变磁场磁化的振片在永久磁铁的作用下振动,振针打在复写纸上使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电火花计时器原理:〔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步骤详见课本P22〕〖思考与讨论〗注意:1.电源电压要符合要求:2.实验前要检查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进展调节或更换器材。
3.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时再拉动纸带。
4.手拉纸带时,速度应快一些,以防止点迹太密集。
〔三〕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测量方法:某点E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地由包含E点在内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表示。
说明:理论上讲如果这两点离E点越接近〔即Δt越短〕,这个平均速度越接近E点的瞬时速度,但是实际操作时距离太小会使测量误差增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
〔四〕用图像表示速度〔直线运动〕为了更直观地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用v-t图象来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v-t图象的画法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计算出的不同时刻对应的瞬时速度值,在坐标系中描点,最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一条能够描述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
思考:怎样画出速度—时间图象?为什么要用平滑的曲线“拟合〞?2.v-t图象的信息〔在第二章总结〕⑴任一时刻速度的大小和方向⑵速度的变化情况与相应的时间……例:〔P26:问题与练习T3〕要求:根据v-t图象表示物体的运动情况。
【典型例题】〔 D 〕A.接在直流电源上B.电源电压不稳C.电源频率不稳D.打点针压得过紧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AB 〕A.时间间隔B.位移C.平均速度D.瞬时速度开始,每五个打印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明确0、1、2、3…,量的0与1两点间的距离s1=30mm,2与3两点间的距离为s3=48mm,如此小车在0与1两点间的平均速度v1=0.3 -m/s,在2与3两点间的平均速度v3=0.48 m/s,据此可判断小车做加速运动。
高一物理2单元知识点高一物理的第二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速度、加速度和力的概念,牛顿第一、二、三定律,摩擦力和重力,以及力的分解和合成等。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逐一介绍和详细讲解。
1. 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它的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在物理学中,速度是矢量量,因为它不仅考虑了物体的运动快慢,还包括了运动的方向。
2. 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率的物理量。
它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2)。
加速度有正负之分,正表示速度增加,负表示速度减小。
3. 力的概念力是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物理量。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力作用于它,或者力的合力为零,那么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5.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和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力=质量×加速度,即F=ma。
其中,F为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6.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任何一个物体施加在另一个物体上的力,都会引起这个物体对施力物体的反作用力,且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与施力力相等、方向相反。
7.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表面接触时由于不同程度的粗糙度和接触面积而产生的力。
它主要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8. 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重力=质量×重力加速度,即G=mg。
其中,G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9. 力的分解和合成根据力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合力,即使这些力的合力与原来的力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