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神定志针法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217.48 KB
- 文档页数:3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分析本文以总结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现状为目的,通过列举当前存在的多种针灸疗法,得出传统针法已被综合使用多种针法与其他方法结合的疗法所取代的结论。
标签:面肌痉挛针灸传统疗法多种针法综合疗法单针疗法单针疗法指单纯使用一种针法而不配合其他针法来治疗面肌痉挛。
电针:电针疗法遵循平肝熄风止痉的原则,主穴取翳风、风池二穴,配穴取健侧合谷。
眼睑抽搐加太阳、四白;面颊抽搐加颧髂、迎香;口角抽搐加地仓、颊车。
所加各穴均取患侧,交替使用。
取1~1.5寸毫针进针后接G6805治疗仪,采用断续波、小强度电流、高频率,通电30分钟左右,1次/日,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武国华使用此疗法治疗87例,总有效率95.9%。
使用此针法时,电针的波形、电流强度的大小及频率快慢,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火针:火针既有针刺作用,又有温热效应,适用于面肌痉挛寒证及外风证。
江晓霁用此法,主穴取太阳、攒竹、颧髂、地仓;配穴辨证加减:风寒阻络型加风池、外关,肝风内动型加太溪、太冲,气血两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
主穴均用火针针刺。
用0.30mm×40mm毫针,左手执点燃的酒精棉球,右手执针,在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深度约5mm,针人即出,不留针。
配穴用0.30mm×(40~60)mm 毫针针刺,风池、外关、太冲针用泻法,太溪、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间隔2天开始下一疗程治疗。
临床对照发现,火针治疗该病与普通针刺有效率相当,但治愈率明显高于普通针刺,并且能够缩短疗程,比普通针刺方法有优势。
悬针:悬针又称挂针,此疗法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作用。
主穴取面肌痉挛最初病发部位(原始病灶);配穴取百会。
取1.5寸28号毫针,右手持针从下至上沿着病灶方向刺入局部皮内2~3分,使剩余针身及针柄悬吊于病灶之下,视病灶大小排列3~5针,两针间隔0.5寸,不可深刺。
面肌痉挛是一种疾病,常常被称为“痉挛性斜视”,它是由于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收缩或痉挛引起的,并会导致面部畸形或扭曲,这种疾病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会影响到普通的面部表情,导致表情僵硬或异常。
该病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是目前的研究显示,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面肌痉挛的重要因素之一,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异常,也可能会导致面肌痉挛,同时长期暴露在噪音、光线过强、荧光灯等外界环境刺激下,会对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起面肌痉挛,另外其也可能由生理因素、压力、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
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可能包括各种药物、物理疗法、针灸疗法等,以下是针对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探讨。
1、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1)病史询问和全面检查:病史询问是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包括面肌痉挛的持续时间、频率、病因等信息,这有助于医生明确病因以及针灸禁忌证等情况;全面检查可以检查面肌痉挛是否为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痉挛,如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病等,确保针灸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还可以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禁忌症,避免因错误的治疗方法而引起意外事故。
(2)初步诊断和治疗计划:初步诊断可以帮助医生明确面肌痉挛的病因和病情,确定针灸治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计划可以根据患者的面肌痉挛程度、体质和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穴位组合,确保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穴位的选择:选择适合的穴位是针灸治疗的重要步骤,根据针灸的理论,对于同一部位的病症,不同的穴位选择将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因此,针灸师需要在穴位的选择方面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来选择最适合的穴位。
本文认为针刺治疗本病不宜局部取穴,以循经远端取穴为主。
具体如下:主穴:太阳、百会、内关、合谷、三阴交、太冲。
配穴:随证加减。
(4)针刺操作:使用消毒棉球和75%的酒精对针头进行消毒处理;刚开始在针头的头部留下一定的高度,然后保持正确的姿势,按照一定的角度向穴位针刺;刺入针后,根据针灸师的要求进行刺激处理,常用的刺激操作包括激动针头、轻轻上下晃动针头、统调针头;面部针刺一般选择1~2处穴位,每次针灸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
•指尖医学!针刺治疗面肌痉挛验案汪文丽付玲【关键词】针刺疗法;面部肌肉;痉挛患者女,40岁。
主因左侧面部抽搐半年,加重 1周,2017年11月16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患者于半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左 侧下眼睑颤动,间断发作,疲劳、紧张时加重,休息可 缓解,逐渐发展至左侧面颊部、嘴角时有抽动,未予 重视。
1周前,因熬夜后抽搐频繁,每日发作10~20 次,每次抽动5 ~10min,遂就诊于本院针灸科。
刻 诊:左侧面颊部、嘴角时有抽动,左侧面部紧滞麻木。
急躁易怒,食纳可,夜寐少,多梦,二便调。
体格检 查:双侧眼球运动正常,无视力障碍,无视野缺损,无 视盘异常,无复视,角膜反射灵敏,闭眼及对光反射 正常,左侧眼睑及面部阵发性不自主抽动,右侧未及 异常。
双侧面部浅感觉未及异常,肌肉运动正常,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共济运动均无异常,生理反射 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辅助检查:颅脑CT* -)。
中医诊断:面目闰,肝风内 动证。
治疗原则:调神通络、舒筋止痉。
西医诊断: 面肌痉挛。
针刺选穴:左侧风池、完骨、天柱、翳风、阳白、丝竹空、四白、颧髎、口禾髎、地仓、下关、太阳、头维、阿是穴,双侧合谷穴,承浆、神庭、印堂、百会、四神聪。
操作:选用华佗牌0.25 m m X40 mm针灸 针,风池穴向右侧眼角方向直刺1.0寸,完骨、天柱 及翳风穴均直刺8分,均于得气后施用捻转补法1min,即捻转幅度<90。
,频率120 ~ 160转/min;太阳 直刺1.0寸,头维穴沿皮向后平刺进针1.0寸,神庭穴 针尖朝前平刺5分,均施捻转泻法1min,即捻转幅度 >180。
,频率40 ~60次/min;印堂穴针尖朝鼻根部方 向斜刺3分,采用轻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为度;百D0I: 10. 3877/cma.j.issn.2095-3240. 2018.03. 007作者单位:300134天津市北辰区瑞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 医科1;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2通讯作者:付玲,Email: 1635829328@ 会、四神聪均向后斜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法1min;局 部腧穴毛刺,即直刺1 ~2分,不提插不捻转;双侧合 谷穴直刺1.0寸,行提插泻法1min,即得气后轻用 力将针快速插至深层,再重用力将针缓慢退至浅层。
《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一、引言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医针灸疗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头体针配穴法在面肌痉挛的治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探讨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面肌痉挛患者XX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采用头体针配穴法进行治疗。
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取相应的头部穴位进行针刺;其次,结合体部的穴位进行配伍针刺。
治疗过程中,注意针刺的深度、角度和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痉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
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三、临床观察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头体针配穴法治疗,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痉挛程度减轻、发作频率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的患者比例较高。
治疗后,患者的面部肌肉逐渐恢复自然状态,不自主抽搐的现象得到缓解。
2. 治疗效果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总有效率为XX%,其中显效患者占XX%,有效患者占XX%。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轻微的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但均能耐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四、讨论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表明,该方法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头体针配穴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面部肌肉的神经功能,从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
此外,该方法还能改善患者的气血循环,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同时,注意针刺的深度、角度和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一、概述面部筋挛,又称面肌痉挛,是指面部肌肉突然、不自主地抽搐,表现为眼睑、口角、鼻唇沟等部位肌肉的阵发性痉挛。
中医学认为,面部筋挛属于“筋惕肉瞤”范畴,多由肝风内动、气血瘀滞、肝肾亏损等因素引起。
中医治疗以调和阴阳、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滋养肝肾为主要原则。
二、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1. 肝风内动型症状: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伴有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解毒。
方药:(1)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子、黄芩、牛蒡子、白芍、夜交藤、甘草。
(2)羚羊角汤:羚羊角、钩藤、生地黄、玄参、麦冬、白芍、当归、丹皮、甘草。
2. 气血瘀滞型症状:面部肌肉抽搐,伴有面色晦暗、唇色紫暗、舌质暗红、脉涩等症状。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1)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生地黄、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2)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冰片、牛膝、甘草。
3. 肝肾亏损型症状:面部肌肉抽搐,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等症状。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柔肝。
方药:(1)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
(2)杞菊地黄丸: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
三、中医非药物治疗1.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手法,可以缓解面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抽搐症状。
手法:(1)轻柔面部肌肉,放松面部肌肉紧张。
(2)按揉太阳、风池、翳风、颊车等穴位,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3)按揉肝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滋补肝肾,养血柔肝。
2.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面部肌肉抽搐。
穴位:(1)面部穴位:太阳、颧髎、颊车、地仓、承浆等。
(2)经络穴位: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3. 中药熏蒸中药熏蒸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方药: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中药,如川芎、红花、桃仁、牛膝等。
四、注意事项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多种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20例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面部肌肉呈阵发性,不规则不自主的抽搐。
通常局限于眼颊或颊部、口角,严重者可波及整侧面部。
一般多发生于一侧,两侧发病者少见。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
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及睡眠不足可使病情加重,入睡时停止发作。
本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病,常见于女性。
本病病因不明,且一般不会自然好转。
现代西医对此尚缺乏特效疗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
笔者在总结他人的基础上,发现采用多种不同刺法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有较为满意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治疗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本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40~55岁,发病部位在左侧者14例,右侧者6例;病程20天~8年。
治疗方法:①取穴。
主穴:阿是穴(抽动最显著部位)、牵正、翳风;配穴:腕踝针上1区、颧髎、攒竹、夹承浆、合谷、后溪、三阴交、足三里。
②操作方法:主穴均取,配穴据抽动部位酌加。
针翳风穴时,用28号15寸毫针向鼻尖部深刺,约12寸,使酸胀感向面颊部放散,以捻转加小幅度提插手法,运针1~2分钟,留针;继针牵正穴,取28~30号1寸毫针3~5枚,可采用扬刺法,先针穴区中间一枚,深刺至明显得气,再针四周,可略浅,均用直刺法,得气后留针;阿是穴,用浮刺法,方法是,取05寸30号毫针多枚,在抽动最明显处,针尖向穴区中心围刺,进针1~2分,应使针刺的皮肤突起,形成一个小丘,并使针体悬吊而不下落。
根据症情,每次用针6~10多枚;腕踝针上1区采用腕踝针法平刺12寸留针;颧髎直刺05寸直达骨面处,行泻法,待针感传至面颊深处时留针;攒竹可先摸到眶上孔,以30号1寸针直刺07~08寸;夹承浆,30号针直刺;针合谷穴时采用行气法,用15寸针刺入穴位后,稍停片刻,然后采用小幅度捻转、震颤法催气,得气后采用按压的方法行气(患者以健侧手的中指、无名指放在合谷穴的针柄下,示指放在针柄上轻轻按压),手法操作持续20分钟。
用针刺行气法治疗面肌痉挛108例临床报告王艳波;于丽红【摘要】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的面肌的不自主抽搐,以中老年妇女为多见.通常限于一侧面部.病因可能是面部神经通路上某些部位受到刺激性损害的结果.临床变现为阵发性面肌痉挛,开始与眼睑的轮匝肌、类似眼跳.病情扩展极为缓慢,颜面下部的肌肉逐渐受累.精神紧张、烦躁、疲劳、失眠等可是痉挛加重.睡眠时症状可消失,一般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本病进程缓慢,但病情迁延以致长期不愈.【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2(006)002【总页数】2页(P121-122)【作者】王艳波;于丽红【作者单位】136500 吉林省梨树县中医院康复科;136500 吉林省梨树县中医院康复科【正文语种】中文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的面肌的不自主抽搐,以中老年妇女为多见。
通常限于一侧面部。
病因可能是面部神经通路上某些部位受到刺激性损害的结果。
临床变现为阵发性面肌痉挛,开始与眼睑的轮匝肌、类似眼跳。
病情扩展极为缓慢,颜面下部的肌肉逐渐受累。
精神紧张、烦躁、疲劳、失眠等可是痉挛加重。
睡眠时症状可消失,一般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本病进程缓慢,但病情迁延以致长期不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08例患者中,男20例,女88例。
年龄24~62岁;病程1周~13年。
全部患者均按《实用神经病学》关于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确定。
1.2 治疗方法选用穴位;取穴:主穴:下关、颊车、四白、地仓、太阳、合谷、翳风、肝俞、太冲、照海。
配穴:太阳、阳白、承浆、风池。
1.2.1 选用手法针刺以平补平泻为主,针感不宜过强,留针30 min,1次/d或隔1次/d,十次为一疗程。
1.3 经验剪辑用针刺行气法辨证取穴治疗面肌痉挛108例,全组病例分为5型。
1.3.1 风寒稽留多继发于面神经麻痹后遗症。
治宜祛风散寒,痛经活络,取完骨行烧山火疗法;外关、足三里用行气法(所谓行气法,系指运用手法激发,使经气由刺激点开始,沿经到达病所的一种针刺疗法)。
针药合用治疗面肌痉挛经验总结作者:杨世刚赵凯魏彦宁邴彩珍张莉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6年第09期[摘要]总结赵凯教授采用针药合用之法治疗肌痉挛的经验。
面肌痉挛病因病机主要为心脾两虚和血虚生风,赵凯教授认为本病应从肝论治,应用中药结合针灸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针药合用;面肌痉挛;临床经验面肌痉挛,是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收缩,首发症状常从下睑眼轮匝肌的轻微颤搐开始,逐渐向上扩展至全部眼轮匝肌,进而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较多。
本病属于中医“面风”、“胞轮振跳”、“筋惕肉喟”等范畴,多见于成年人。
后世医家对此病亦有各自的见解。
夏明认为本病属中医“痉症”范畴,多属肝肾阴虚,血虚生风,阴不制阳所致,多为本虚标实;梅国胜等认为临床治疗此症时当以风为纲,而治法则以息风止痉、通络为主;王瑜等认为本病肌肉痉挛亢奋属实证,健侧肌肉静止属虚证,局部取穴多在眼轮匝肌及其附近。
综合各医家对于本病的认识,本病病因主要是风邪,多以内风为主,肝肾阴虚为主要病机。
治疗上大致方法相同,主要以息风止痉、通络为主,只是用药及针刺取穴有所出入。
面肌痉挛虽是慢性病变,亦不能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而中医药及针灸在治疗面肌痉挛上具有独特的疗效及优势,现将赵凯教授对面肌痉挛病因病机的认识及针药合用治疗本病的经验作一概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1.1心脾血虚面肌痉挛,中医认为主要与风、痰、虚、瘀等有关,病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或经脉空虚,风邪外侵;或痰阻经络,气血失调;或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本病多因气血亏损或久病失调,劳倦过度,损伤心脾,心脾两虚,筋肉失养而动,变因肝脾血虚,日久生风,虚风内动,牵曳胞睑而振跳。
本病发病与胞睑、心、肝、脾关系密切,辨证以虚证为主。
胞睑振跳,劳累加重,心烦失眠,食少神疲者为心脾血虚。
1.2血虚生风胞睑振跳不休,不能自控者为血虚生风。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首先,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调节免
疫系统等。
针灸在治疗面肌痉挛时,通过针刺经络,疏通气血,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平衡机体的目的,进而减轻或消除面肌痉挛症状。
此外,针灸刺激穴位可使大脑
释放内啡肽和其他内分泌物质,具有镇痛、镇静和抗炎作用,从而有助于改善面肌痉挛的
症状。
其次,临床实践证明,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具有很好的疗效。
许多针灸医师在临床上应
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发现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消失。
一项规模较大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显著,治愈率可达70%以上,同时治疗后症状不再复发的患者
占50%以上。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针灸的操作技巧、治疗时间和
病情严重程度。
因此,患者在选择针灸治疗时,最好寻找具有丰富经验和高水平技术的针
灸医师进行治疗。
最后,虽然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很好,但它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针灸治疗需要
在安全、清洁的治疗环境下进行,治疗前需与医师充分沟通及了解患者身体情况。
另外,
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血友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等,针灸治疗需特别慎重,必须经
过医师充分认真的评估确定是否适合应用针灸治疗。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具有显著的疗效,但需要选择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针
灸医师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前需充分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及症状严重程度,以保证治疗的安
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