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教案-生物高二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34.90 KB
- 文档页数:7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4.3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多样度的研究。
【自学重难点】: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自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上二者统一的角度叙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独立自主自学】知识点观测与思索概括与总结结论:1、群落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课本71页内容,思索:1、什么就是群落?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存有什么相同?3、研究群落存有什么意义?【合作探究】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阅读课本71页内容,思考:(1)个体、种群、群落的相互联系?(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3)研究群落存有什么意义?2.群落的物种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观测课本72页图4-8和图4-9,思索:这两个森林群落的主要差别?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何种结论?结论:3.种间关系写作课本72-73页余下内容,提问:(1)一个群落的物种是否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2)种间关系包含哪几种类型?各举例说明。
-1-3.群落的空间结构观察课本中的图4-11图4-12图4-13,思考:(1)什么是群落的空间结构?(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含哪几个方面??【课堂检测】●基础题1.水深200米的海水内的植物群落()a.只有垂直结构b.只有水平结构c.横向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存有d.横向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并无2.长白山区,自上而下形成了不同的植物带,造成这种分层结构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阳光b.水分c.温度d.土壤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的原产不包含()a、光照强度b.土壤类型c.温度大小d.生物种群的特征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很复杂,其中主要的是()a.共生关系b.寄生关系c.竞争关系d.食物关系5.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a、生存竞争b.占有空间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6.以下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观点不恰当的就是()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b.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7.在某发育较好的森林里,从树冠至地面可以分割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相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说明群落存有一定的()a.横向结构和水平结构b.对群落产生关键性影响的优势种c.物种共同组成和数量比例d.彼此间存有轻易可以间接的营养关系●开拓题: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得到下图,据图回答:(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就是。
一、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错误!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3.研究群落的基础:研究种群。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错误!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连线]错误!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错误!1.土壤生物的特点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3.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共研探究]1.如图,池塘中的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着多种生物,请分析以下问题:(1)列举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微生物等。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的数量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减少。
(3)群落的概念:由(2)可知,生活在该池塘的各个种群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它们构成的这个有机体就是群落,其含义为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4)群落概念的4个关键点①随着时间的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内的各种生物聚集在一起才能发生关系。
③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不是简单随机聚集,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
2(1)由上表可看出:不同群落的物种种类和数目有差别。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来衡量。
(3)由表中信息可推测: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第3节 群落的结构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作用: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海拔越高,物种丰富度越低。
三、种间关系1.常见种间关系的类型(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 和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 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2.实例(连线)提示:①-Ⅲ ②—Ⅳ ③—Ⅰ ④—Ⅱ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2.类型1.土壤生物的特点及调查方法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3.探究步骤准备——⎩⎪⎨⎪⎧(1)制作取样器(2)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 ↓取样——⎩⎪⎨⎪⎧(1)去表层落叶(2)取一定土壤样品(3)注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采集小动物——⎩⎪⎨⎪⎧(1)常规方法:诱虫器取虫(2)简易方法:镊子或吸虫器取虫 ↓观察和分类——⎩⎪⎨⎪⎧(1)设计表格便于记录(2)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称(3)使用放大镜、实体镜观察↓ 统计和分析——⎩⎪⎨⎪⎧(1)统计丰富度(2)完成研究报告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鄱阳湖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群落。
( )2.“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群落的构造”一节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辨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剖析群落的物种构成,差别不一样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一样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构造。
教课重难点群落的构造特色从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绘群落的构造特色教课策略和手段设问指引、剖析议论与讲解相联合的教课方法教课过程教课教师的组织指引学生活动步骤讲堂出示图片:草原上生活的动物读图思虑导入问:1.你能认出它们中的那些种类?共有小组议论多少种生物?沟通并回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是完整独立的?若是答问题生活在该草原中的肉食性动物大批减少,草原上其余种群的数目将会出现如何的变化?.生经过上述的实例可见: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物群区的生物大家庭,拥有必定的构成和构造,落的此中的各样生物互相限制,又互相依存,观点是一个一致的整体。
展现:美国亚利桑那州草原黑尾鹿数目变剖析实例化的曲线图。
并议论回问:1.黑尾鹿数目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数答问题,从量变化?(草场的急剧退化)实例和问2.如何恢复退化的草原?是只需人为种题中概括草就能够吗?(需要认识草原上有互相关群落的概系的各样生物。
)念。
3.你能概括出群落的不一样的圆表示不一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二.群展现图片:亚马逊热落水问:你能介绍一下这平上你研究这个群落,你研究些方面?的问议论:群落研究的内教课企图创建新情形,让学生感觉生活在一同的各样生物之间其实不是各自独立的,他们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限制的关系经过实例剖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而自行建立群落的观点,并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群落是在种群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系统,研究群落会有新问第1 页题的差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
此中主要研究的是群落的物种构成(引出下文)三.群展现图片: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学生剖析落的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及其物种资料图片进行物种问:1.这两个群落同样吗?你如何划分这思虑、议论构成两个群落?(两个群落的物各种类不一样)及小组内2.什么是丰富度?你能举出那些要素可能合作学习。
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故此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和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已贮备了一定的生态学知识,知道了在种群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并初步掌握了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课通过与图片、事例、模型的有机结合,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据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I、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II、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通过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内容,研究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下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研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这届高二学生已使用了一年多的材,对一些基础性的生物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已经惯于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认识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生物。
这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本课通过与图片、事例、模型的有机结合,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三、三维目标一)知识方面: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描述群落的结构体征。
3、种间关系。
二)态度观念方面:1、通过种间竞争的研究,认同同学之间在研究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研究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并体会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
三)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研究,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协作精神。
3、通过研究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五、教学过程导入:回顾种群和群落的区别,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群落的结构。
讲解:介绍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问题,重点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内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第一课时:4.3群落的结构一、自主学习〔一〕、群落水平上研讨的效果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2.研讨的效果:〔1〕群落的种群组成、优势种群。
〔2〕种间关系〔3〕群落的演替。
〔4〕群落的空间结构。
〔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
〔6〕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3.基础:研讨群落的基础是研讨种群〔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权衡目的:丰厚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厚度不同,越接近赤道,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厚。
本处教材中的资料阅读局部采用自主阅读的方式,阅读完回答以下效果。
教学进程设计教材处置师生活动〔三〕、种间关系关系称号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添加,同时增加,出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大豆与根瘤菌寄生无曲线图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假设分开,那么寄生生物难以独自存在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竞争数量上出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普通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生物物种间竞争越剧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数量上出现出〝先添加者先增加,后添加者后羊和草;狼与兔教员与先生共同窗习和总结,图像尤为重要,先生要掌握与记忆。
〔1〕判别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A. ;B. ;C. ;D. 。
〔2〕形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由于〔4〕假定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5〕假定狐死亡,那么兔的开展趋向是。
答案〔1〕③②①④〔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3〕寄生关系不能够使宿主全部死亡〔4〕②和④〔5〕狐死亡,兔先添加〔失掉天敌〕后增加〔受草制约〕四、总结升华:一、群落的概念二、群落水平上研讨的效果1、群落的物种组成2、种间关系①竞争②捕食③寄生④互利共生3、群落的空间结构五、当堂测试:1.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C 〕A.在垂直方向上,鱼类具有清楚的分层现象B.鱼类在群落中的垂直散布主要依赖植物C.池塘中的植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散布有差异2.大少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生物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
(2)简述群落的物种组成;
(3)简述物种丰富度;
(4)说明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
(5)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6)举例说出群落的主要类型。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调查当地自然种群中某几种生物的生态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科探究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丰富度的概念
(3)生物种群中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三、专家建议:
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的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他方面的差异,因此到因材施教,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的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点拨。
四、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讲述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
群又会形成什么呢?
(展示池塘图片)图片为某池塘上生活着的多种生物,请观察并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引导: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
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这个池塘中的生物关系如何?
3.假如生活在该池塘中的肉食性动物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引导: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回忆前
面学习的内
容并回答:
群落。
自主地
思考、讨论,
进行小组合
作学习,得
出问题的答
案
学
学
容
引
的概念。
的概念及实例
该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的群
体便是群落。
讲解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
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从三个要点把握:一定的自然区域;各种生物种群
的集合;种群间有直接或间接地关系。
习,巩固所
学的知识
举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
群落的物种(多媒体展示我国武夷山森林群落和西伯利亚森林群
落两幅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图中两种群落的不同
之处。
引导学生归纳:1.两个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
(问:结合这些信息中的内容,还能找出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2.两个群落的物种数目不同,进而
得出群落丰富度的概念。
提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
征,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图中我国新疆北部森林和南
方森林哪个丰富度更大?
引导学生总结出: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
的重要特征及物种丰富度的内容
结合教材,
找出图中两
种群落的不
同
结合丰富度
的概念,进
行判断
引导学生描述图中分别饲养和混合饲养时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变化,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分析: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通过图片举大象与狮子争夺水源、水稻与稗子之间的竞争例进一步说明说明是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分析完后引出竞争的概念,用板书画出数学坐标图表示竞争。
捕食
(多媒体展示猞猁捕食雪兔等图片及加拿大北方森林中90多年间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提问: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得出两者关系为捕食。
提问:如果猞猁消失了,雪兔数量会怎么变化?由此可见猞猁对整个群落的稳定起什么作用?
分析: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
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行思考、
讨论及合作
学习
学生讨论、
交流
学生认真练
习
学
本
方
结
通
巩
识
群落的空间
由于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各生物种
群在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于是群落就形成了一定
的空间结构。
展示森林中植物在垂直结构上明显的分层现象的
图片,引出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概念,再展示森林中动物
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的图片,讲解森林中动物在垂
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
适当讲解高山、池塘分层的实例。
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由于其
本身高度决定的)
2. 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受其
食物、栖息条件的制约)
3. 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例,如:农村种田时,
在玉米的下层栽种菜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垂直结构
的意义就是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
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如阳
光、空间、营养物质等。
水平结构:讲解群落的水平结构及影响群落的水平
结构的因素。
列举群落水平结构的事例(如:受水制约,
芦苇、泽泻等水生植物与松、杉、柏树以及仙人掌、沙
棘等植物分布不同;鸭子、青蛙与鹰、黄羊、沙鼠等动
物生活环境不同。
受温度影响,从赤道往北,森林群落
的分布为热带雨林、温带阔叶林、针叶林等)
初步形成群
落空间结构
的概念
积极思考讨
论、得出答
案
结合事例,
理解群落的
水平结构
认真做题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别:从概念及原因两方面
分析。
通过习题巩固。
八、课堂总结
本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本课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把实验探究与理论学习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动手、动脑、动口;②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把所学的知识以直观的图解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③运用现实生活的例子与本节知识点联系,降低了知识点难度。
④穿插于课堂中的“问题串”,能够较有效地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较好的课堂氛围。
在新知识的学习之后,我及时对本节课作出总结,并加以练习,在另一层面上复习知识点。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活动增强了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面得到拓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但本节课在课堂程序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尚未得到充分的拓展,需要加以挖掘和拓展。
在实践中我渐渐认识到,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奥妙,而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将在训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九.板书: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