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鸡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24.96 KB
- 文档页数:4
畜牧兽医XUMUSHOUYI鸡群常见免疫抑制病的特征与防控袁 航免疫抑制病主要指能够造成机体免疫抑制的疾病。
但有些病原侵入机体后,在免疫器官中大量繁殖,虽然会导致免疫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但可在短时间内修复,这一类疾病不属于免疫抑制病。
1 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症状表现鸡群生产性能差,淘汰率、死亡率高,生长发育不一致、上市体重轻,羽毛发育差,饲料转换率差。
出现部分“僵鸡”,幼雏表现最明显。
21~24日龄病鸡胸腺、法氏囊、脾脏大小与鸡体比例失常,表现萎缩。
免疫应答水平低下,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较弱,导致接种疫苗后呼吸道反应强烈,且迁延时间长,不易清除。
同时容易引发其他疾病,比如支原体并大肠杆菌并球虫病,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2 造成免疫抑制的因素免疫抑制性病原体;曲霉菌及黄曲霉毒素、青霉菌及棕曲霉菌素、镰刀菌及单端孢子菌真菌毒素等真菌霉素;饲料污染、营养不良、环境恶劣、密度太大;以及气候变化、疾病发生、重要生产阶段的应激反应等等,都会形成免疫抑制病发生。
3 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的危害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的危害主要使机体抗细菌感染的能力、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抗真菌感染的能力和抗寄生虫感染的能力严重下降。
直接的致病作用:MDV、ALV、REV的致肿瘤作用,生长发育迟缓,生产性能降低,死亡;IBDV使雏鸡发生法氏囊肿胀、坏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感染造成了鸡群中“不完全免疫状态”的个体,从而构成了高致病性病毒常期存在的传染源,如新城疫(NDV)。
4 几种常见的鸡免疫抑制疾病在我国流行情况及免疫问题4.1 马立克氏病(MD)马立克氏病病毒属于α-疱疹病毒,具有嗜淋巴特性,呈高度细胞结合性。
在鸡体发育成熟后(2~3周),存在于感染鸡脱落的皮屑、髓羽根部,能在自然的环境中广泛传播,孵化室、育雏室内的门窗、顶棚、蛛网、墙缝中存在的病毒在常温下可存活8个月,此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气源传播,但不发生垂直传播。
鸡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治鸡免疫抑制性疾病是由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免疫功能降低所引起的疾病的总称。
发生该病的鸡群,对特定疫苗的免疫反应下降或消失,不仅给疾病的诊断治疗增加了困难,而且容易感染其他一些传染病。
鸡免疫抑制性疾病通常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等疾病的病毒引发的。
这些病毒可长期存在于鸡生活的环境中,病鸡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传播,而且传播迅速,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严重。
下面对这两种疾病做较详细介绍。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在免疫功能上发挥重要作用,雏鸡法氏囊最发达,到青年鸡和成年鸡就逐渐消失了。
因此该病主要危害雏鸡,由于病鸡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不仅使一些雏鸡死亡,而且增加了鸡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是一种病程短、死亡率高的传染病。
(一)病原该病的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的法氏囊和肾脏器官中。
该病毒的抵抗力较强、耐热,对紫外线和日光有较强的耐受力,被污染的鸡舍长期保持着有传染性的病毒。
对多种消毒药剂有抗药性,存活期长,感染力强。
(二)流行特点法氏囊病的传染源是病鸡和隐性感染鸡。
传播方式可通过鸡之间的接触传染,也可通过饲料、垫料、工具、尘埃、种蛋、工作人员的衣物等媒介物间接传染。
甚至老鼠、昆虫等都可以传染该病。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且各品种的鸡都可传染。
雏鸡1日龄即能感染,2-5周龄的鸡最易感染。
本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一旦发现病鸡常常在一周内就能波及到整个鸡舍,发病率为40%-60%。
(三)病症法氏囊病在易感鸡群中潜伏期短,往往2-3天即出现病症,病程5-7天。
被感染的鸡群,早期有啄肛症状,接着出现羽毛松乱、畏寒厌食、沉郁嗜眠。
排出的粪呈白色或淡绿色,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病鸡身体震颤,脱水,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病愈的雏鸡,免疫力低下,贫血消瘦、生长缓慢。
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和防治措施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简称IC)是由鸡传染性鼻炎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常见于鸡、火鸡和鹌鹑。
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会导致鸡的生产性能下降、粮食转化率下降、肉蛋质量下降以及病死率升高。
在饲养业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及时、准确地诊断和防治鸡传染性鼻炎,实验室诊断和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流行病学调查1. 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流行病学调查是为了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和传播方式,明确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1)病例调查:调查发病鸡群的养殖历史、死亡情况、生产性能等相关资料,及时发现感染鸡,进行隔离和治疗。
(2)疫点调查:通过对养殖场、贩卖市场、交易会场等进行调查,了解IC的传播情况,找出感染风险区域,及时防控疫情的蔓延。
(3)病原学调查:采集患病鸡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等标本,送实验室进行检测,确定感染原因。
二、实验室诊断1. 病原学检测(1)细菌学检测:通过分离培养和生理生化鉴定等方法,检测鸡传染性鼻炎杆菌是否存在。
(2)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RT-PCR等技术,对疫情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2. 免疫学检测(1)血清学检测: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IC抗体,判断鸡只的感染情况和免疫水平。
(2)抗原检测:对鸡传染性鼻炎杆菌抗原进行检测,帮助确定疫情的传播范围和风险程度。
3. 病理学检测(1)组织病理学检测:采集患病鸡的组织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确定疫情的病理变化和严重程度。
(2)细胞学检测:对患病鸡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等标本进行细胞学检测,发现病原体的存在和数量。
三、防治措施1. 隔离方法(1)病鸡隔离:发现感染鸡只后,应立即进行隔离管理,防止疾病的传播。
(2)区域隔离:对疫情爆发地区进行封锁隔离,限制病原体的传播范围。
2. 疫苗预防(1)疫苗接种:采用活疫苗或灭活疫苗接种,提高鸡只的免疫力,减少病原体的感染和传播。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家禽呼吸道疾病,主要发生在鸡群中。
该病具有短暂的发病期和持续的病毒携带期,给养鸡业生产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本文将介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1. 病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由冠状病毒引起,其血清型繁多,目前已知的血清型有多达65个,多数血清型之间的免疫交叉度较低,故多血清型并存的情况下较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和污染的环境、物品传播。
空气也可以传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容易在家禽密度较高的场所和季节发生大规模流行。
3. 感染对象:本病可影响鸡的各个年龄阶段,但以青年鸡、蛋鸡及较年轻的肉鸡发病为多。
4. 民众健康影响:该病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但对养鸡业生产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二、临床特征1. 急性起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起病急,潜伏期约为18-48小时,有时仅为8小时,临床症状多数于第二天出现,发病后极易迅速扩散和爆发。
2. 精神萎靡:患鸡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完全停止进食。
3. 呼吸道症状:患鸡有打喷嚏、流泪、咳嗽、哽噎及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
4. 鸡蛋产量下降:在严重的疫情下鸡蛋产量明显下降,出现淡黄色的蛋黄和蛋白发黏情况。
三、预防措施1. 维持生态平衡:对抗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是维护稳定的生态平衡,建立病毒和宿主之间的平衡状态,通过保持动物群的种群密度、消模和变寿周期,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和机率。
2. 移动性室内养殖:在现代养殖模式下,可采用移动性室内养殖模式,通过不断翻新运营的场所来降低冠状病毒交叉感染的可能,同时控制畜牧场卫生环境和畜牧场人员卫生制度。
3. 疫苗接种:目前已有多种疫苗可用于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可根据不同血清型病毒进行选择配合使用,疫苗需在疫苗时间和疫苗剂量上进行严格控制,提高疫苗接种率和接种效果。
鸡主要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治作者:胡永献来源:《养殖与饲料》 2014年第3期胡永献濮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濮阳457000鸡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是指鸡的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受到病原微生物或理化因素的侵害而导致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或丧失的一类疫病的总称。
引起鸡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因素很多,包括生物因素、化学物质、营养因素、霉菌毒素、不良应激、免疫耐受等。
其中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病原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最大,可造成机体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易感性增强以及疫苗免疫应答减弱,甚至是免疫失败,常引起鸡群大面积发病,且易造成混合感染,治愈难度加大。
1 流行特点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2~15 周龄的鸡,3~6 周龄的鸡最易感,且在同一鸡群中可反复发生;1~14 日龄的鸡通常可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易感性较弱;成年鸡因法氏囊已退化,多呈隐性经过。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其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且病毒可持续存在于鸡舍中。
本病可直接接触传播,也可经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用具、空气等间接传播,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感染,且可垂直传播。
本病发生突然,传播迅速,短时间内鸡舍所有鸡可被感染,第3 天开始死亡,5~7 d达到高峰,之后很快停息。
病死率差别很大,有的仅为3%~5%,有的可达60%以上。
国内现已有报道,发现有IBDV强毒株的存在,病死率可达70%以上。
1.2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是由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引起的一组症状不同的综合征,包括免疫抑制、急性致死性网状内皮细胞瘤、矮小综合征以及淋巴组织和其他组织的慢性肿瘤。
鸡和火鸡最易感。
隐性带毒鸡和感染REV 的种蛋是主要传染源;被REV 污染的商业用疫苗也是该病的传染源。
RE既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主要通过与感染鸡、带毒鸡的直接接触传播。
家禽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预防1. 引言家禽传染性疾病是指以家禽作为宿主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征。
这些疾病会对家禽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压力。
为了有效应对家禽传染性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家禽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预防措施。
2.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2.1 定义研究对象在进行家禽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对象。
常见的家禽包括鸡、鸭、鹅、鹌鹑等。
根据病毒的不同类别,调查对象也有所差异。
2.2 选择研究样本2.2.1 抽样方法为了准确评估家禽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非常重要。
常用的抽样方法包括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等。
根据调查需求,合理选择抽样方法,并确保抽样过程具有代表性。
2.2.2 收集样本样本的收集应确保采样过程规范且符合相关要求。
对于活体家禽,应选择健康的个体进行采样。
对于尸检样本,应及时采集并保证保存条件,以避免样本污染或变质。
2.3 数据采集与分析流行病学调查需要可靠的数据支持。
调查过程中,应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如家禽养殖方式、病死率、感染途径等。
通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准确评估家禽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3. 预防措施3.1 加强养殖管理良好的养殖管理是预防家禽传染性疾病的基础。
养殖户应确保饲料卫生安全,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并加强家禽的日常健康监测。
3.2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家禽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根据疾病类型和家禽种类,选择适当的疫苗进行接种。
3.3 加强检疫工作加强家禽产品的检疫工作对防控家禽传染性疾病至关重要。
对进出口家禽及其产品进行严格检疫,杜绝病从口入。
3.4 发病监控与报告发病监控和及时报告是家禽传染性疾病防控的重要环节。
养殖户应密切观察家禽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4. 结束语家禽传染性疾病会对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制定相应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近年来,辽西地区养鸡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养鸡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工厂化程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与之相伴而行的是养鸡业的疫病发生也呈上升的势头,给养鸡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因此,科学及时掌握规模养鸡场疫病的流行特点与趋势,对有效防控鸡疫病的发生,促进辽西地区养鸡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辽西地区规模化养鸡场疫病流行特点与趋势1.1鸡疫病发展速度加快,程度加重。
辽西地区规模化养鸡场中,生产者为了能充分发挥鸡的产出能力,使鸡群活动处于高度紧张的过程中,导致鸡的应激剧增,最终是敏感鸡内分泌出现了极不正常的状况,抗病力降低,一些在散养条件下不易得的应激综合症等诸多疾病在聚养的环境条件下成为常见病、多发病。
规模化养鸡最明显的生产特点就是鸡活动集中并且数量较多,导致疫病传播加快,疫情加剧增多增重。
1.2鸡疫病非典型化现象加剧。
随着畜禽防疫技术的不断发展,畜禽防疫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畜禽疫病的病原体毒力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鸡疫病出现了非典型化的趋向,一些病鸡出现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与以往的理论叙述有所不同,如非典型新城疫和支气管炎就是明显的例证。
随着养鸡业不断发展,种禽的品种与数量剧增,鸡引种渠道较多,鸡疾病的原始发病情况并不了解,相关的监测手段和配套措施也未建立,在实施种禽引进的同时也随之将疾病带入,形成了非典型化的疫病现象。
1.3鸡主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出现多样化。
鸡发生的同一疾病临床症状出现多种类型并存,且各临床症状间的关联性不大,鸡群在实现康复后的交叉保护率表现不高。
发病的鸡病原血清型发生了较大改变,并且产生了新的毒株,因此鸡病的扩展范围相继加大,多样化的症状也会出现。
在现代化、规模化的养鸡产业发展中,某一些鸡出现了病原毒力增强的现象,强毒甚至超强毒株也会出现,免疫接种也不会阻滞发病,防疫的保护力出现下降情况,免疫接种导致失败。
1.4鸡细菌性疾病的发生频率加大且治愈难。
养殖天地现代农村科技2021年第3期辽西地区林下养鸡主要疫病防控关键技术张雨华(建平县畜牧技术推广站辽宁建平122400)林下养鸡是养鸡的一种新兴模式,是近年来与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同步发展的特殊畜牧养殖模式,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建平县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具有林下养鸡的传统历史。
据统计,截止2018年,建平县林下养鸡岀栏鸡达到28万羽。
建平县充分发挥和利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大县的特殊优势,积极引领区域内的农户发展林下养鸡项目,使林下养鸡产业成为发展避灾抗灾的优势项目。
1建平县林下养鸡的主要疫病种类与原因分析1.1林下养鸡应激反应。
鸡在林下林间等野外环境,势必接受长期的日晒雨淋,一部分弱鸡由于采食量达不到自身要求,处于寒冷生存条件的微饥饿的食物不饱和程度,如此长期势必给鸡群造成应激反应,导致鸡只自身免疫力与抵抗力的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生也不足为奇。
1.2林下养鸡的物理性伤害的发生。
林下鸡只在野外环境条件下,比较嘈杂、无保护条件下的林间环境,白天和黑夜之间温差大,投放到林间林下的雏鸡刚开始接触新环境,还容易受林间的野禽的骚扰与侵袭。
林下鸡只因为采光不足,受林下低温寒冷不良环境导致挤堆践踏,导致弱鸡被压受伤甚至死亡的情况发生。
1.3林下养鸡寄生虫病发生。
个别林下养鸡农户,在初期对鸡只引种没有严格的把关,也没有进行必要的防疫,导致鸡只发生疾病。
不仅如此,鸡只因为林下光照不足,湿度大,温度高,鸡舍的鸡群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卫生条件不良,势必引起鸡只球虫病的发生。
在林下自然环境中,病鸡排岀的寄生虫及虫卵难以及时得到有效的无害化处理,容易对鸡只活动环境产生污染,因此林下鸡群极易发生球虫、线虫等消化道的寄生虫病。
1.4林下养鸡细菌病发生。
林下养鸡的鸡只长期处于野外环境,鸡舍长期处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一些条件性致病菌就会乘机侵入,导致整个鸡群岀现多患病现象,尤其是多发的鸡白痢、大肠杆菌病、禽霍乱等,都是极易感染的疾病。
简述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诊断与防治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Viral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是由一些病毒引起的鸡类免疫系统功能减退的疾病,该疾病又称为鸡病毒性免疫缺陷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
它会导致鸡类的免疫系统功能受损,使得鸡类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侵袭,严重影响了鸡的生长发育和产蛋的效率。
本文将从诊断和防治两个方面对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进行简要介绍。
一、诊断1. 症状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减退,患病鸡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侵袭,表现为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典型的症状包括:体温升高、呼吸急促、腹泻、贫血、发育迟缓、产蛋率下降、产蛋质量差等。
2. 病原学检测通过病原学检测,可以从患病鸡的组织、血清或排泄物中检测到病原体。
最常见的病原体包括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鸡白细胞增多病毒(ALV-J)等病毒。
通过PCR、ELISA 等技术可以检测到病毒的存在并进行鉴定。
3. 免疫学检测患病鸡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可以通过免疫学检测手段检测到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等表现。
4. 病理学检查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病理学表现主要是免疫系统器官的损伤,如脾脏、肺、肝脏等器官的病变。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病变情况,辅助诊断。
二、防治1. 疫苗预防针对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目前已经研发了相关疫苗。
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提高鸡的免疫力,预防病毒侵袭,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2. 环境卫生管理保持鸡舍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有助于减少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发生。
3. 饲养管理对鸡的饲养管理要求严格,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营养充足,供水保持畅通,保证鸡的健康生长。
4. 早期干预一旦发现有鸡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进行干预处理,包括隔离患病鸡,提供合理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等。
5. 增强免疫力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营养物质的补充、合理的疫苗接种等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强鸡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