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再估计——基于技术溢出的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 格式:pdf
- 大小:408.82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价3、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二、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现状分析1、创新生产的定义和指标体系创新生产是一个多维度、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涵盖了从新思想的产生、研发活动的进行,到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商业化应用的整个过程。
在中国,创新生产被赋予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角色。
本文所指的创新生产,主要关注科技创新,即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为了全面、系统地衡量创新生产,需要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际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创新投入指标主要包括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地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创新产出指标则包括专利数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等,直接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成果和效益;创新环境指标涵盖了教育水平、科技服务机构数量等,这些因素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这一指标体系,可以全面评估中国各地区创新生产的水平、结构和特点,为后续的空间计量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这一指标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创新生产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2、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总体情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区域创新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的区域创新生产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创新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均。
尽管全国范围内的创新活动都在不断增加,但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区域,其创新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
这些地区的创新资源丰富,科研机构和高校众多,为创新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创新生产的行业差异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是创新生产的主要领域。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任婧妮
【期刊名称】《现代商业》
【年(卷),期】2016(0)25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中国1993-2014年中国各省份人均GDP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正的空间自相关以及空间异质性是存在的.通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地区经济收入增长率的收敛性质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空间误差模型更加适合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模型的估计,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从长期看存在着绝对p收敛.
【总页数】2页(P102-103)
【作者】任婧妮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62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固定影响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 [J], 王远林;杨竹莘
2.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基于扩展MRW模型的实证研究 [J], 李豫新;武庆彬
3.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J], 余利丰;肖甜;
4.中国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及收敛性分析 [J], 李文华; 郭丰; 陈永强
5.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 [J], 宁朝山;任海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
文章首先界定了空间溢出效应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文章回顾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指出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于分析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章通过收集大量相关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各区域之间经济活动的空间溢出效应。
研究结果显示,空间溢出效应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还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为了进一步揭示空间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文章还从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创新能力等措施,进一步发挥空间溢出效应在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文章也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空间溢出效应理论基础空间溢出效应,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对邻近地区产生的非自愿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比如知识溢出、技术扩散等带来的经济增长;也可能是负面的,如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导致的生态问题。
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周边地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
在经济学理论中,空间溢出效应往往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密切相关。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空间溢出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集聚经济形成的重要机制。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正的外部性时,会吸引其他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该地区集聚,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收敛趋势,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区域经济收敛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不同类型,以及影响收敛的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
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空间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地理邻近性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间的经济互动和发展。
在方法论上,本文采用了空间自相关、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以期更准确地捕捉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空间依赖性。
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旨在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真实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二、文献综述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对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
Solow(1956)的外生增长模型首次提出了收敛的概念,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会趋向一致。
随后,Romer(1986)和Lucas(1988)等人的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收敛机制的讨论,强调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收敛中的作用。
在中国的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张晓晶和李善同(2003)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这引起了学术界对区域经济收敛性的新关注。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现象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经济收敛,即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指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区域经济收敛的情况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经济收敛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回顾国内外关于经济收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利用相关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地区间经济收敛的空间效应,包括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等。
通过空间计量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刻画地区间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和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经济收敛的内在机制。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经济收敛的关键因素,如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府政策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对经济收敛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中国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经济收敛理论的理解,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促进中国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经济收敛是指不同经济体或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率逐渐趋同的现象。
在经济学的理论中,经济收敛主要分为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
绝对收敛意味着无论起始经济水平如何,所有经济体都将趋同于相同的经济增长路径。
而条件收敛则认为,尽管经济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稳态增长率,但它们会向其各自的稳态水平收敛。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理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
通过考虑地理空间因素,如地理位置、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性,空间计量经济学能够提供更深入的洞见关于经济现象的空间模式和动态。
为了实证分析中国地区经济的收敛性,本文构建了一个空间计量模型。
模型以经济增长率为因变量,同时考虑了传统收敛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如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收稿日期:2010-10-25作者简介:陈芳(1983-),女,湖南新化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的空间经济计量。
中国县域经济差距的收敛性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GMM 方法陈芳,龙志和(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006)Dynamic Panel GMM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 in ChinaChen Fang,Long Zhih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we use the unbalanced panel data including 1994counties of China from 2000to 2007.We construct a dynamic panel model based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Then we analyze the conditional beta-convergence across the counties of China with a GMM dynamic panel estimation method.Empirical results turn out the existence of conditional beta -convergence trend among counties of China.Moreover,we also prove that it is helpful to control the regional disparity i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population growth,industrial structure,fiscal expenditure and investment gradually reduced.Key words:economic growth,conditional beta-convergence,county economy,dynamic panel data,GMM摘要:基于我国2000—2007年1994个县(及县级市)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分析方法,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条件β收敛性进行验证。
中国大陆省市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郭鹏辉摘要:基于中国大陆29个省市的面板经济数据,建立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中国省市经济的收敛性,结果表明,在1994-2004年期间,中国大陆省市经济存在着显著的条件收敛现象;以1998-1999年为界的分两时段考察进一步发现,前一时段的收敛速度远快于后一时段的收敛速度;对控制变量的分析表明,教育、就业水平和非国有率有效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而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则对地区经济产生阻碍。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收敛,面板数据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其中,国家之间或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变化趋势,即经济增长的收敛性(convergence)问题,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所谓经济增长的收敛,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人均产出的增长速度与其初始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国家或地区具有比发达国家或地区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这种增长速度上的差异将不断缩小落后国家或地区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并最终趋于一个经济发展的稳定状态。
收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假说:1.α-收敛,这是与横截面数据相关的假说,指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收入的差距随时间推移而趋于下降,即αt+k <αt(k≥1)。
2.β-收敛,这是与时间序列相关的假说,指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济系统趋于比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高的经济系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即不同经济系统间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负相关。
β-收敛又分为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两种形式。
所谓绝对β-收敛,是指技术、制度、文化等相似的区域具有相同的经济状况,而经济状况落后的地区具有比发达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从而所有区域最终将收敛于相同的人均收入或产出水平。
所谓条件β收敛,是指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具有各自不同的技术、制度、文化等特征,因而具有不同的经济状况,从而不存在绝对的收敛;因此,只有在模型中控制了这些特征,经济区域之间才呈现明显的收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