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系统_源起_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_梅亮
- 格式:pdf
- 大小:554.92 KB
- 文档页数:10
第32卷第12期2014年12月科学学研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32No.12Dec.2014文章编号:1003-2053(2014)12-1771-10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梅亮1,陈劲2,刘洋3(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7;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3.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越来越依赖其所处的创新生态系统。
作为市场与组织的中间层次,生态系统视角成为创新理论研究范式的新方向。
现有的研究缺乏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演进的系统性回顾。
本文以科学计量方法为基础,系统论述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
研究结论显示: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创造,开放式创新,创新生态系统四大聚类展开。
基于重点文献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知识演进的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可分为核心文献、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三大层次。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图谱;共生演化;科学计量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4-06-30;修回日期:2014-08-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217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LQ14G030018)作者简介:梅亮(1987-),男,浙江舟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陈劲(1968-),男,浙江余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刘洋(1987-),男,陕西神木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战略。
创新被认为是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提升竞争优势的关键[1-3]。
经济全球化、环境动荡性的背景下,单一组织很难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其他类型组织之间的协同共生成为了研究与实践的新趋势。
创新的商业不能在真空中演化,必须吸引各类资源,吸纳资金,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以创造合作网络[4]。
构建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引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构建一个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鼓励创新思维、促进合作和投资创新,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取得长期竞争优势。
本文将探讨构建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组成的复杂网络。
这个生态系统包括创新者、创新机构、投资者、政府、教育机构和消费者等各种参与者。
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和共享资源来推动创新。
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创新者。
他们是那些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人,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并推动社会进步。
创新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包括创业公司、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
重要性推动经济发展一个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并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创新带来了新的产品、服务和技术,并创造了就业机会。
同时,创新还能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解决社会问题创新生态系统能够促进解决社会问题。
创新者能够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意,帮助解决环境、能源、医疗、教育和交通等社会问题。
通过鼓励创新思维和推动创新项目,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解决途径,并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提高国家竞争力一个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加强研发投入,支持创业创新等,一个国家可以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一个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帮助国家在全球舞台上取得更大的话语权。
构建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要构建一个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有几个关键要素必须得到重视和发展。
教育和培训教育是培养创新者的基础。
一个发展良好的教育系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学校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自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相继有学者加入到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领域当中。
但由于研究工作刚刚起步,现有的一些学术观点或研究结论仍处于探讨和争论之中,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有待于人们继续努力探索。
本文所探讨的内容均属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问题,包括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结构模型。
为便于研究,本文还描述了创新系统方法的产生及其演进的历史轨迹,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1 创新系统方法的产生及其演进创新系统方法的理论渊源产生于19 世纪上半叶,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则被认为是创新系统方法的开拓者。
1841 年,李斯特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和国民体系》中提到了“国家体系”( national system )的概念,认为现代工业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在德国工业落后于英国工业的情况下,他积极倡导政府要建立一个国家体系,以促进德国工业化的成长及其经济的起飞。
1890年,英国学者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 )提出了“聚集”( agglomeration )的概念。
聚集是企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集中现象,主要表现为相同(类似)产业或互补产业在一个特定的、邻近地理区位上的集中所形成的产业群或相互依赖的区域经济网络。
在一个区域内,同类企业的聚集,会产生规模外部经济效应,致使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此外,聚集还会产生刺激创新效应。
因为大批产业相关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一方面,可以促动企业相互竞争,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其产生互相学习效应,以此激发创新。
1950年,瑞典经济学家Eric Dahmen 提出了“发展块”(developme nt blocks )的概念。
Dahme n( 1989)将它定义为:产业发展中的一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紧密联系,并且相互依赖[1]。
认为,创新会造成发展上的“结构压力”(structuraltension ),若系统的结构变化合理,则压力可变成动力,反之则成了阻力。
CATALOGUE目录•引言•国家创新系统演进理论概述•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规律•国家创新系统演进的理论框架•研究结论与展望国家层面尚未形成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创新环境尚不成熟。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相对较低。
科技创新的起步阶段,创新活动主要由个别优秀企业或科研机构主导,创新资源投入较为有限。
3科技创新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创新活动成为全社会的核心行为,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
国家层面政策环境高度完善,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也大幅增加,同时开始注重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国家整体科技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010203定义特点国家创新系统的定义与特点国家创新系统演进的内涵演进过程演进模式演进目标动力来源动力学模型影响因素国家创新系统演进的动力学机制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过程可以用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和分析,该模型可以揭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等,这些因素对演进的速度和方向产生影响。
创新主体知识传播方式创新环境030201传统农业社会的国家创新系统创新主体知识传播方式创新环境03创新环境01创新主体02知识传播方式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制度创新文化01030204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保护完善政策法规增加对研发、教育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
增加投入培育创新文化加强国际合作01020403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共享全球创新资源。
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规,如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等。
倡导开放、包容、冒险的文化氛围,鼓励创新精神。
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国家创新系统的生命周期理论由上到下由单一到多元由点到面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路径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持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具有重要影响。
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具有决定性作用。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Logistic模型高校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研究孙金花;苟晓朦;杜姣【摘要】高校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为核心组织,是原始知识与技术创造的源泉,并提供多样化的知识转移机制.基于如何让以高校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区域性发展视角下发挥协同作用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议题,构建基于生态学视角的、高校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进的Lokata-Volterra(LV)模型,通过数理分析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中各类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变规律;并以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高校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融合Logistic模型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进行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高校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主动链接内外部资源,与平台实现生态系统内部主体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协同演变.【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9(039)001【总页数】8页(P12-19)【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高校主导;Lokata-Volterra模型;Logistic模型【作者】孙金花;苟晓朦;杜姣【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0054;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0054;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6.44;F224.0;G30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创新3.0”时代的到来,建设良好的共生创新生态系统已逐渐成为各个国家或地区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
2016年,全国两会进一步强化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加快与培育、创建创业创新生态体系。
而与此同时,重庆市政府也已将创新生态体系建立与培育提升为区域核心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将重庆市建设成为西部创新中心,力图通过大平台建设、新兴产业选择、创业人才汇聚、资本市场活跃、创新文化营造等路径打造更完善、更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动因、内涵与演化机制朱学彦 吴颖颖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摘要:该研究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被提出和广泛关注的动因,结合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进展的跟踪,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及演化机制,通过对“创新体系”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与区别的探究,提出创新管理者把握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的关键点。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体系 动因 内涵 演化机制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识码: A作为世界最瞩目和最具竞争力的高技术创新聚集地,硅谷曾一度成为世界各地竞相复制的范本,但是“复制”均已失败告终,即便硅谷也无法复制自己一次。
众多研究认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思考”才能解释硅谷的难以复制性[1] 。
一个可持续、有创新竞争力的地区究竟以何取胜?“创新生态系统”概念被引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知识经济体,就必须学会如何创建(而并非单纯模仿)一个强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1 创新生态系统提出的动因二十一世纪初的创新,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二十世纪创新的新变化,企业、政府、教育、科技等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一个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创新生态系统[2]。
运行良好、持续进化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正在被广泛地接受为一个国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尤其是系统中人的整体素质、社会承受风险的能力,以及能否提供满足未来创新需求的基础设施和组织机制是其中的关键点。
创新生态系统兴起与发展主要由科技进步、国际竞争等所驱动,正在对创新的理论研究、创新模式的演进、创新型国家(城市)建设等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是物质技术基础和根本动因,在科技进步的动力结构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12692109900)作者简介: 朱学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科技政策上,交叉融合成为主导因素,在科技推动产业变革上,体现出制造技术的智能化、生产组织的网络化、价值创造的服务化、能源产消的分散化等重要趋势,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新动向,这促使创新的系统范式从工程化、机械型走向生态化、有机型。
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创新的思维框架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而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能够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本文将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培育创新的思维框架。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传统上,创新常常被看作是孤立个体的事物,而创新生态系统则强调创新是一个集体行为,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协同作用。
创新生态系统是由政府、企业、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孵化器等各种创新主体组成的一种复杂网络,它们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创新的发生和发展。
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需要依靠创新的要素,包括创新人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文化等。
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了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信息流通的动态关系,共同推动创新的发展。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1. 确定愿景和目标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需要明确愿景和目标,政府部门、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等各方应该共同制定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的长期规划和目标,确立共同的使命和愿景。
2. 强化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创新生态系统培育的基础,需要强调鼓励创新、容忍失败、激励创新主体等价值观。
政府和企业应该提供创新奖励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新观念、尝试新方法,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奖励。
3. 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各方之间的协同合作,政府、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例如,可以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4. 提供创新资源和支持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鼓励企业投入创新研发。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主体提供制度保障。
5. 搭建创新平台和孵化器创新平台和孵化器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创新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孵化、创新资源整合等功能。
政府部门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并与企业和高校合作搭建创新平台。
三、创新生态系统的意义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32卷第12期2014年12月科学学研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32No.12Dec.2014文章编号:1003-2053(2014)12-1771-10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梅亮1,陈劲2,刘洋3(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7;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3.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越来越依赖其所处的创新生态系统。
作为市场与组织的中间层次,生态系统视角成为创新理论研究范式的新方向。
现有的研究缺乏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演进的系统性回顾。
本文以科学计量方法为基础,系统论述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
研究结论显示: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创造,开放式创新,创新生态系统四大聚类展开。
基于重点文献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知识演进的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可分为核心文献、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三大层次。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图谱;共生演化;科学计量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4-06-30;修回日期:2014-08-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217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LQ14G030018)作者简介:梅亮(1987-),男,浙江舟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陈劲(1968-),男,浙江余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刘洋(1987-),男,陕西神木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战略。
创新被认为是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提升竞争优势的关键[1-3]。
经济全球化、环境动荡性的背景下,单一组织很难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其他类型组织之间的协同共生成为了研究与实践的新趋势。
创新的商业不能在真空中演化,必须吸引各类资源,吸纳资金,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以创造合作网络[4]。
由此,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成为了全球化经济变革时代创新创业、政府管理、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创新生态系统,如同生物系统一样,从要素的随机选择不断演变到结构化的社群。
从系统的角度,企业不再是单个产业的成员,而是横跨多个产业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企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提升能力:他们依赖合作与竞争进行产品生产,满足客户需求并最终不断创新[4]。
“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体现了研究范式的转变:由关注系统中要素的构成向关注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间的动态过程转变[5]。
实践领域对于创新生态系统做了许多探索,并从国家政策、产业环境改善、文化氛围打造、人才支撑、经费投入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
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以“创新,势在必行”为主题,强调经济体系、发展环境、行业企业等在面对移动互联、云计算、治理体系等新兴产业、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创新时,应成为一个开放、吐故纳新、动态的系统,一个有强健生命力的“生态系统”[6]。
然而,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首先,自Moore 提出生态系统概念以来,已经有20年时间,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仍处于隐喻与概念探讨阶段,研究多从案例出发,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架构;其次,基于前一个缺口,现有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形成了缺乏共同知识基础且较为分散的文献,进而减弱了文献对话与理论互通的可能性,限制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意义与理论价值的延伸。
基于此,本文试图采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从理论源起和知识演进的角度全面梳理创新生态系统的文献,并最终搭建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
1研究方法1.1方法选择本文采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这是因为运用数学方法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和整体进行定量科学学研究第32卷化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发展规律[7]。
具体而言,本文采用共被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的方法,这是因为基于共被引分析的基础,研究开始关注于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描绘创新生态系统领域的结构与知识动态[8]。
可视化技术与方法能够绘制学科知识图谱,动态清晰、直观形象地全面解读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学科知识结构及其动态演化关系[9]。
1.2分析工具确定本文以共被引分析为基础,采用Citespace分析软件进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可视化分析,讨论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知识基础、理论进展和研究趋势。
Citespace软件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教授陈超美开发,用于分析科学文献与理论的发展趋势和演进并将其可视化[8]。
Citespace的主要功能包括作者、机构、国家、术语和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引文、作者和期刊的共被引分析,文献耦合分析,爆发词或爆发文献探测等[9]。
1.3数据来源与检索规则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创建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其为国际上最重要、最有学术权威性的引文信息源[10]。
在数据库的基础之上,本文围绕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题,限定“主题=ecosystem”,“文献类型=Article”,“类别=management or business or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or economics”,“时间跨度=所有年份”,“数据库=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CCR-EXPANDED,IC”,对英文文献进行检索,共计检索到1236篇,并根据citespace要求,导出全部文献及其参考文献,以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池。
分析展开时,本文选取时间范围1980-2013年,以1年为时间片段,对数据池中所有文献及其参考文献的主题,摘要,关键词等进行选定,并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分析结果:理论源起、聚类特征与知识演进2.1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源起Moore是第一个系统而又科学地论述企业生态系统的学者,他将企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一种“基于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4],并进一步认为“企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由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商、投资商、贸易合作伙伴、标准制定机构、工会、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组织或者群体构成的动态结构系统”[11]。
在此基础上,Iansiti和Levin提出生态位的概念来阐述创新生态系统,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由占据不同但彼此相关的生态位的企业所组成,一旦其中的一个生态位发生变化,其他生态位相应也会发生变化[12]。
进一步,Adner关注于创新生态系统本身,其认为创新需要依赖外部环境的变化与生态系统的成员参与[13],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种协同机制,企业这种协同机制将个体与他者联系,并提供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输出价值[14]。
2.2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聚类特征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学问或专题[10]。
依据本文的分析规则,数据池一共选定有效的参考文献18280篇,无效参考文献5篇,形成整合的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网络包含256个结点,1059条关联路径。
知识图谱的聚类特征如图1所示。
图1中,每个圈由不同颜色的环构成,环代表该年份的文献的被引情况,环越大,则该文献被引的频率越高,对于红色或粉红色的环,则说明该文献在某一年份引用率突进,也即该主题成为研究热点。
由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知识演进聚类特性出发,30多年的经济与管理领域中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聚类群(以高频主题词的聚类特征描述)包含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价值创造(value creation),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s),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work),气候变迁(climate change),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理论架构(theoretical framework),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生态服务(ecosystem service)。
去除文献基础很少,关联系较弱的概念框架、气候变迁、温室气体、理论架构、可持续发展、生态服务这六个关键词,进一步分析可得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包括以下彼此高度聚合的四个关键聚类———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创造、开放式创新、创新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聚类以Moore,Iansiti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是生物生态系统概念向组织管理领域的最早延伸,将企业由作为独立、自治的实体转向企业与利益攸关主体间的利益共生、相互依存转变,未来的企业竞争将由单个公司之间的技术竞赛,转化为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或系统内部业务域之间的竞争,竞争的主题也将成为公司各自所培育并赖·2771·第12期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15][16];在商业生态系统概念及其战略讨论的基础之上,以Adner 为核心的学者关注创新生态系统聚类,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实现与个体或其他行为主体的联系,提供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并实现价值输出的协同机制[14],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单一组织无法实现的共同价值创造,其优势表现在平台领导、战略支配、开放式创新、价值网络、以及超链接组织等方面[14];相比于商业生态系统与创新生态系统两大聚类,开放式创新聚类以Chesbrough 的研究为基础,主要聚焦于研发层次,关注企业研发过程对生态系统伙伴创意与知识的整合[17],从而引发组织边界模糊与渗透对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最后,价值创造聚类以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与绩效切入,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生产互补性产品或服务的组织[15][18-20],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创造的途径包括为单一企业创新过程提供便捷,以及为创新群落创造价值溢出[21]。
图1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聚类特征2.3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知识演进越来越多的文献关注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也推动了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持续演进。
普莱斯(Price )观察到科学家似乎情形与引用最新发表的文章,他提出“研究前沿”的概念,用来描述研究领域的动态本质[22]。
刘则渊把研究前沿定义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如研究思路),研究前沿的引文就形成了相应的知识基础[23]。
陈超美认为研究前沿是一组突现(突现测度的是文献被引频次或关键词出现次数等的变化率)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22]。
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演进,以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 ),价值创造(value cre-ation ),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 ),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s )四个主要主题词的构成了研究的理论核心,也形成了图1中的理论集聚,聚类中大圈的文献形成了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知识节点,粉红边缘的文献形成了研究主题的突现,如图2所示,表1对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梳理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