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话说清明上河图
- 格式:ppt
- 大小:355.50 KB
- 文档页数:16
走进历史——-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了解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体验探究文物是感知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及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献资料,初步学会用文献资料与文物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认识宋朝是我国古代继隋唐之后经济和文化科技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朝代。
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探究,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体悟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认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树立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
教学课时:l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从《清明上河图》这类文物中提取、考证历史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揭题1.同学们,本学期来,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历史人物,你还记得他们吗?老师来考考你,猜猜他(她)是谁?(分别出示历史人物图片1:孔子、武则天、成吉思汗、诸葛亮、等,学生说出人物名字)2.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熟悉这么多的历史人物,老师也甘拜下风!我很想知道,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他们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二、走进画境1.通过阅读,同学们认识了孔子、诸葛亮、文天祥等这么多了不起的历史人物,看来,读书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呀!你们平时是怎样读这些历史故事的呢?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读书方法?(学生介绍自己平时的读书方法,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评议。
)2.同学们的读书方法都很不错,但简单的泛读只能让我们对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要想读懂历史就必须走进历史,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才能把书中精华变成知识的营养。
遇到好文章更要反复地读。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静心品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课件演示:本课课题图2)。
师:说到城市经济,我就想起了一个词:“坊市”。
“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这在学习唐都长安时大家了解过(课件演示:唐朝的坊市,图3),那我的问题就出来啦:关于唐朝的“坊”和“市”,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呢?哪位同学先来说说“坊”?生:唐朝的居民区分为大小不等的114个“坊”,其中面积最小的坊只开一个坊门,而积居中的坊东、西各有一个坊门,面积最大的坊是在东、南、西、北都开有一个坊门。
历史初一下主题二(清明上河图)中反映的社会风貌【一】选题的目的、意义《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
作者对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
全幅画卷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
不仅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也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宋朝社会生活提供了形象、直观的第一手资料。
历史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文字外,还可以是传说、绘画等,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感知历史。
许多古代绘画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情况,他们是艺术,同时也是历史。
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小组合作、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为局部图配写文字说明、全班交流等活动的开展,培养其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不仅可以感受宋代的繁荣,同时也进一步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也充分表达了历史教学中以图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
【二】学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活动中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的初步探析,指导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北宋都城的社会生活状况,从而提高观察、分析历史绘画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场景、配写文字说明、编写剧本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探析,认识到北宋时期都城开封城市发达,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以此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1模块介绍本页面包含一个探究主题的总体目标和素材资源。
按其功能模块分为探究问题、探究目标、建议子主题、媒体资源、工具和方法五大模块。
点击“”等按钮可进入到相应的页面。
如下图:1.1探究问题探究问题模块为每个探究主题默认首页。
采用网页格式,列出选择主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的分析,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南京九中活动目标通过为《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活动准备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进行组内分工。
各组分别查阅有关资料,研究配文的形式,,可以是解说词、朗诵诗词、表演小品、人物对话等,形式不限,各组选定一种。
将《清明上河图》复印或放大,制成图文相配的展品。
选定主持人。
活动过程教师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习了北宋的历史,了解了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今天我们想借古人的一副画再对北宋的历史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这副画。
(播放《清明上河图》全图,并配音乐,由学生简单解释)学生:《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杰作,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
这副画卷全长5米多,分别展现了北宋都城东京城郊、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景。
全图中共有官吏、农夫、商贩等各色人物550人,人物各异,造型生动。
整副画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
画面细节的刻画十分真实,描写具体入微,生动丰富,有着文字难以代替的文献史料价值,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教师:这副《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景象仿佛让我们回到了北宋时期。
前面已经请同学们作了准备,现在请四个组的同学试着进入这副图画所创造的景象,为它配上一段文字或者编出一段故事,或者表演一段小品,形式不限,但要能反映出北宋的历史特色。
今天我们来展示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有请两位主持人。
(两学生作主持人,一扮演舅舅,一扮演外甥)舅舅:老汉我今年63,家住东京郊外,守着祖上留下来的几亩地过日子。
前日,我的外甥进京赶考,住在我家,今日我带他出来逛逛,也见一见大宋京城的热闹。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宋朝人张择端所画。
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绘画杰作。
这幅画作自问世以来,曾5次进入宫廷,4次被从宫中盗走。
辗转流传,曲折离奇、多灾多难,但至今完好。
据图后明朝鉴赏家李东阳的题跋考证,该图前面应当还有一段,描写的是远郊的山,并且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5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证明此图不但是北宋末年的作品,而且确实曾经北宋宫廷收藏。
然而此部分今天已不复存在,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作品流传太久,经常被人玩赏,慢慢地开头部分就坏掉,后人重新装裱时就干脆把这一段破损处裁割掉;另是有人有意地裁截下来,单做一幅画另卖钱,这种事在历史上累见不鲜。
在《清明上河图》题跋当中,今天能见到最早的是金人张著,以后便是元朝人,而无南宋人的题跋和任何收藏印记,证明该图未曾到南宋而仍然留在北方,怎么回事呢?这牵涉到一桩特大的窃夺案。
北宋王朝的建立,始终不能解决与北方辽、金、西夏等政权纷争问题。
先是与辽,后与金连年不断地发生战争,割地赔款,屈膝求和。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直抵汴京。
金兵破城以后,杀人放火,搜刮财物,把宋徽宗、钦宗、后妃、公主、宗室、大臣3000馀人,以及各种文物、图书、档案、天文仪器和技艺工匠等全部掳掠而走。
在这一次窃夺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图》。
但奇的是,《清明上河图》却没有归入金朝皇宫,而是流传在民间。
现卷后贉纸最早的是题跋,是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都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
他们展视此图,缅怀故国,昔日繁华今成瓦砾,感慨系之,题诗以咏。
但是此图为何人所有,他们在何处观看,谁都没有说明,以致今日难以查考。
想当时金兵入城,一片混乱,有人趁火打劫,将宫中财宝藏匿据为己有,是情理中的事情,《清明上河图》可能就是这样从皇宫中偷盗出来,第一次流入到民间。
二次出宫多辗转蒙古人灭金吞宋,建立元朝之后,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为皇家所有。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一幅绘画作品,也是中国绘画
史上的杰作之一。
这幅画作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市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当时城市的繁荣和百姓的生活状态。
清明上河图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艺术珍品。
在这幅画作中,可以看到城市中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人群来来往往,有的在买
卖商品,有的在驾马车,有的在劳作,有的在嬉戏。
画面中的建筑、街道、船只、人物等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这幅画作,人们可以窥见当时北宋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以及百姓的生活状态。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并不仅仅是画面上的描绘,更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这幅画作中,可以看到商贩、行人、船夫、官员等各色人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繁荣景象。
画面中的建筑、街道、船只等也展现了当时城市的繁华和热闹场面。
这些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活力。
除此之外,清明上河图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色。
画中的建筑、街道、服饰、器具等都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情。
这些细节不仅让人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清明上河图以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技艺和真实的写照,成为了中
国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通过这幅画作,人们可以窥见当时城市的繁荣景象,了解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感受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色。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艺术杰作,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活动课二话说《清明上河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活动课对《清明上河图》场景的探究,了解北宋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及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知道《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东京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东京繁盛热闹的城乡、车水马龙的街市、百舸争流的水上运输等,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通过学习识图训练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语言写作和表述能力、直观想象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的复活时事导入新课,授课中以师生互动为主,利用图文联想、画面辨析、分类比较、综合归纳贯穿活动全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北宋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
东京是当时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明确《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时围绕《清明上河图》为核心探究展开,一幅长卷折射了宋朝都市的繁荣,真实地再现了东京市区千姿百态的场景。
挖掘图画的历史信息是本课的重点,分析其内涵外延则是难点。
通过将画面包含的信息与已经知道的相关知识有机对接,然后横向分析、纵向比较、综合归纳用画配文的讲述来突出重点。
将画配文的结论进一步延伸,扩大信息的内涵外延范围,(如东京的繁华与国家的富有、商业的兴旺、人口的众多、文化的先进、交通的便利等紧密相连的)多角度辨析来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导航:时事导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的复活、图文辨析、直观联想、讨论比较、综合归纳。
学法导航: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直观联想读图。
达到把握识图技巧,领悟图画信息,挖掘内涵外延,辨析触类旁通的效果。
活动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及《清明上河图》相关课件和历史资料。
学生:课本、个人搜集的相关历史信息和自备相关的光盘等。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野史清明上河图是中国著名的传世绢本画,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之一。
这幅画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繁荣的城市景象,以及市井百态、人物活动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虽然它表现了北宋时期的繁荣和百姓的生活,但是清明上河图还隐藏着一些故事和野史,下面将为您揭开这些故事。
1. 画的创作背景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初年,绘者是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
这幅画是根据北宋时期一本名为《平江图》的图书插图而创作的。
《平江图》是一本描述当时汴京城市风貌、百姓生活的图书,被认为是当时最真实的城市记录之一。
张择端通过绘制这幅画,将当时的城市景象和百姓生活真实地展现出来。
2. 故事之野史一:美女赵娥在清明上河图中,有一个著名的插图,描绘了一位容貌娇美的女子正在与几个吹箫的官儿共饮。
这位美女被称为赵娥,她是北宋宰相赵普的女儿。
据说,赵普在为宋徽宗选妃时,看中了一位出色的宫女,并将其选为皇后。
然而,皇后在产下赵娥后不久就去世了,留下了这位美丽的孤女,赵普对她格外疼爱。
清明上河图中的插图所描绘的情景,据说发生在赵娥为了纪念母亲而在景泰寺许下愿望的时候。
赵娥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和聪慧,她羡慕着大家庭的生活,渴望自己也能嫁个好人家,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是,因为出身并不高贵,她一直没有找到如意郎君,只得在寺庙里度过一生。
3. 故事之野史二:绣娘韩猛清明上河图中的插图还有一幅描绘了一位绣娘与一位磨刀的汉子交谈的情景。
这位绣娘被称为韩猛,她是清明上河图中的另一位女性角色。
韩猛是当时著名的绣娘,以其精湛的绣艺而闻名。
然而,传说中她并不美丽,甚至有些刚勇,因此被嘲笑为“韩猛”。
尽管外貌不讨喜,但她的绣艺却无人能及,她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清明上河图中的插图所展示的情景,据说发生在韩猛为了找寻漏丢的针线而来到汴京城北的河滩时。
她遇到了一个磨刀的汉子,两人展开了一段关于绣艺和刺绣技巧的交谈。
这幅插图通过展现韩猛的绣艺和她对绣艺的热爱,表达出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可以获得成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