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5《荆轲刺秦王》春秋战国四大刺客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5《荆轲刺秦王》文章解释素材文章解释句子注释(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
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2)收:占领。
北:向北(名词用作状语)。
略:通掠,掠夺,夺取。
(3)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4)黄昏穿越沂水:它迟早会穿越沂水。
黄昏和黄昏,迟早,极短的时间。
沂水位于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沂县,在定兴县汇入南居马河。
(5)长期服务:长期服务。
(6)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微,假如没有。
谒,拜访。
(7)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当下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
信:凭信之物。
亲:亲近,接近。
(8)范将军:下面是范玉琪。
秦国的将军因为冒犯了秦王而逃到了燕国。
(9)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购,重金征求。
邑,封地。
(10)都康:河北省义县和巴县是燕国的肥沃之地。
(11)说:跟“悦”一样,开心。
(12)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
更,再、另外。
(13)遇:对待。
(14)深,这是卑鄙的。
(15)戮没:杀戮和没收。
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16)顾吉不知道该说什么:他就是想不出任何办法。
然而,谷只是一个小小的转折点。
(17)好的。
(18)等等,等等。
(19) L:索恩。
(20)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
见,被。
陵,侵犯,欺侮。
(21)脱下一只袖子,握住手腕,再靠近一步。
这里描述了兴奋和愤怒的表现。
伸出一只胳膊。
等等。
(22)拊心:捶胸,这里形容非常心痛。
(23)盛:装。
(24)信件密封:用盒子密封。
信,盒子。
(25)徐夫人:姓徐,名夫人。
一个收藏匕首的人。
(26)工人:工匠。
药物淬灭:淬灭时将毒液浸入匕首。
淬火:将热红铁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迅速冷却并硬化。
(27)濡缕:沾湿衣缕。
濡,浸湿,沾湿。
(28)不服从:直视。
不服从,不服从。
它的意思是看着你的眼睛。
高一语文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二)指出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燕王拜送于庭5.秦王还柱而走6.卒起不意7.日以尽矣8.图穷而匕首见(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8.北蛮夷之鄙人9.图穷而匕首见10.秦王还柱而走11.诸郎中执兵12.左右既前(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1.进兵北略地2.秦兵旦暮渡易水3.丹不忍以己之私4.樊龄期乃前曰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6.其人居远未来7.至易水上,既祖,取道8.皆白衣冠以送之9.发尽上冠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2.(秦王)乃朝服1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14.群臣怪之15.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16.非有诏不得上17.箕踞以骂曰18.乃欲以生劫之。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荆轲刺秦王必备知识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因此在考试中也会经常出现,对这篇古文也是必须得掌握,以下是xx为您提供的荆轲刺秦王必备知识,希望你可以掌握,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哦!
荆轲刺秦王
【词语】
荆轲拜谒督亢谬误偏袒扼腕厄运濡染怯懦淬火猝然忤逆铁杵创伤创办目眩鲰生
箕踞: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戮没:杀戮和没收
拊心: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成语】
切齿拊心:咬牙捶胸,形容极端痛恨的样子又作切齿腐心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图穷匕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毕露
发上指冠:形容极度愤怒
悲歌击筑: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常作悲壮之声
【文学常识】
《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荆轲刺秦王必备知识就是这些,要牢牢记住哦!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章古文复习要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章字词复习要点。
《荆轲刺秦王》素材运用与范文组稿焦倩倩杨为敏【适用角度】侠义、爱国、诚信、责任、明智、命运与时代【素材运用】1、行侠须仗义,助人讲原则。
为人讲义气,舍己助人本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当代青年又因受武侠小说的影响,崇尚侠义的风气很盛行。
但是,我们要提醒青年朋友,“侠”“义”不能割裂,行侠需不忘正义,助人要讲原则。
荆轲是一个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更是出于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
当下有的青少年讲究朋友义气,有时不管谁是谁非,不问青红皂白,朋友一个电话就马上前往“拔刀相助”。
我们说这不是行侠仗义,这是勇于私斗,扰乱社会治安。
“义”是“侠”的基础,行“侠”须仗“义”;不问“义”盲目行“侠”那是助纣为虐的“国之大蠢”,是不值得提倡的。
2、荆轲是一个爱国志士、勇士与智士。
西谚曰:“叛祖国犹舟人自穴其舟也,可不戒哉。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一句足以将他的爱国豪情展现出来。
在这国难当头,他的反应不是退缩与投降,而是抛头颅,洒热血,愿以一死以换国之存。
荆轲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了他的爱国壮举。
评价他为爱国志士是毫不吝惜的。
3、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
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
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
4、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
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
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
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
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
不过,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
史记记载1、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荆轲的部分荆轲者,卫人也。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
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
太子丹患之,……荆轲遂见太子……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
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姿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
……(以下为荆轲刺秦王的情节)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
十月而拔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四大刺客刺杀时的异象文言文【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四大刺客的背景介绍1.荆轲2.专诸3.豫让4.聂风三、四大刺客刺杀时的异象1.荆轲刺杀秦王时的异象2.专诸刺杀吴王僚时的异象3.豫让刺杀赵襄子时的异象4.聂风刺杀辽国皇帝时的异象四、总结正文一、引言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刺客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常常出现在政治斗争和战争的背景下。
他们以刺杀为目标,经常改变容貌、隐藏行踪,行动诡异神秘,令人难以捉摸。
本文将讲述四大刺客在刺杀时的异象,分别是荆轲、专诸、豫让和聂风。
二、四大刺客的背景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刺客,他曾受赵国太子丹的托付,前去刺杀秦王。
荆轲身手敏捷,武艺高强,擅长剑术和兵器。
2.专诸专诸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刺客,他曾受吴公子光的托付,前去刺杀吴王僚。
专诸身手矫健,技艺出众,擅长近战格斗。
3.豫让豫让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刺客,他曾受赵襄子的托付,前去刺杀豫让。
豫让机智过人,擅长使用毒药,被誉为“毒士”。
4.聂风聂风是南北朝时期辽国的一位刺客,他曾受辽国皇帝的托付,前去刺杀辽国皇帝的政敌。
聂风身法灵活,动作如风,擅长暗杀和潜行。
三、四大刺客刺杀时的异象1.荆轲刺杀秦王时的异象荆轲在刺杀秦王时,曾遇到一位高人指点,得到了一把名为“鱼肠”的宝剑。
在行刺过程中,荆轲曾遭遇到秦王的护卫,但他以高超的武艺和过人的智慧,成功突破重围,逼近秦王。
然而,在最后关头,荆轲的行踪被秦王的谋士识破,导致行刺失败。
2.专诸刺杀吴王僚时的异象专诸在刺杀吴王僚时,曾利用自己的厨艺,制作了一道美味的烤鱼。
他将毒药藏在鱼腹中,趁吴王僚享用美食之际,将毒药送入吴王僚的口中,成功完成任务。
3.豫让刺杀赵襄子时的异象豫让在刺杀赵襄子时,曾伪装成一位官员,混入赵襄子的府邸。
他利用自己擅长的毒药,配制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毒液,趁赵襄子不备之际,将毒液倒入赵襄子的酒杯中。
然而,豫让的行刺最终被赵襄子的护卫发现,未能成功。
4.聂风刺杀辽国皇帝时的异象聂风在刺杀辽国皇帝时,曾利用自己的轻功和潜行技巧,悄悄潜入皇宫。
高中语文2.5荆轲刺秦王成语典故素材新人教版必修1
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
去了以后,就再也不回来了。
用来形容事物已成陈迹,不能重现。
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怒发冲冠
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头发直竖,顶起帽子。
形容非常愤怒。
图穷匕见
语出本文。
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
典出本文。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徵,古代五声之一。
1。
荆轲刺秦王作文素材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分裂成七个国家,互相争斗。
秦国是其中一个最强大的国家,国王名叫秦始皇。
荆轲是楚国的一位勇士,他听说秦始皇对楚国进行了侵略,于是决定前去刺杀秦始皇,为楚国复仇。
荆轲为了刺杀秦始皇,做了长时间的准备。
他练就了一身武艺,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最终成为了一名顶尖的刺客。
他深知这次行动的危险性,但他义无反顾地决定去完成这项任务。
在一次宴会上,荆轲化装成一个使者,携带着一把藏在书中的匕首,前去刺杀秦始皇。
当他见到秦始皇时,他毫不犹豫地向秦始皇扑去。
然而,秦始皇警觉地闪开了,荆轲的匕首刺中了秦始皇的肩膀。
秦始皇被保镖们拦住,而荆轲被当场擒获。
荆轲被带到秦始皇面前,秦始皇问他为什么要刺杀自己。
荆轲毫不畏惧地说出了自己的目的,他说他是为了楚国的荣耀和复仇而来。
秦始皇听完后,竟然没有杀死荆轲,而是对他说,“你是个忠臣,我会让你死得体面一些。
”于是,秦始皇下令将荆轲处死。
荆轲的刺杀行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勇气和忠诚却深深地感动了后人。
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被传颂了几千年。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勇气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一个人如果有了忠诚和勇气,就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伟大的贡献。
同时,荆轲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是无私的,是要用行动去证明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荆轲一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耀,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荆轲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忠诚和勇气,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荆轲一样,用自己的忠诚和勇气,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
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zé),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
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
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常用来形容人们为了成就大事或为了更大的、全局的利益,而不得不忍痛割舍掉现有的部分利益。
与”丢卒保车”的意思接近。
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zhǐ)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yìn)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
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轲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
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
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娥。
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杀。
庖丁巧解牛文题解读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走近作者《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背景纵览《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字词梳理1.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
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zé),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
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
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常用来形容人们为了成就大事或为了更大的、全局的利益,而不得不忍痛割舍掉现有的部分利益。
与”丢卒保车”的意思接近。
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zhǐ)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yìn)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
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轲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
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
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娥。
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