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用试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吃穿用哪里来》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
3. 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
4. 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了解家乡农作物的生产情况,增强对农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的时令性的真实感受。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明白我们每天用到的物品都来自工农业生产,工农业生产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生活用品不单单只和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有关,而有些用品的“老家”,可追溯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个过程。
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一、说说我们吃的粮食1、教师同学们每天要吃三餐饭,分别是早餐、中餐、晚餐。
在这三个时段吃的饭我们叫主餐,你们一般主食吃什么?(米饭、馒头、面条等)2、这些主食是什么做成的?(大米或面粉)二、谈来历1、教师:面粉是从哪里来的?(是小麦加工成的)2、教师:小麦又是从哪里来的?(农民伯伯种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一首童谣。
原来,大饼足这样得来的。
大饼属于我们生活中的吃的,除了吃,口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穿、用)今天,我们大家就来探吋这样一个话题:吃穿用哪里来?(板书课题)二、追根寻源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吃的重要性。
除了刚才童谣中的大饼,我们生活中还吃了哪些东西?下面,让我们进入“快乐接龙”。
每位同学说一种,最好不要重复。
(开小火车,依次说“吃穿用”)怎么样,数得完吗?看来,我们生活需要的物品真是数也数不清。
那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书P7,一起看看书中的几位同学是怎么讨论的?哦,那刚才我们列举了那么多用品,又分別是从哪里来的?请各小组选择一样物品展开讨论,之后各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真能干!弄清了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要给这些生活用品分类,该怎么分呢?老师告诉大家,我们牛活中的所有物品主要分为两大类(出示幻灯片)。
传统文化之吃穿住行》教案教案主题:传统文化之吃穿住行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了解传统文化对人们的饮食、服装、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了解传统文化对人们的饮食、服装、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PPT2.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3.相关的文化物品展示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师可以使用PPT进行展示。
二.讲解(30分钟)1.了解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
2.了解传统文化对人们的饮食、服装、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展示相关的文化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这些方面的影响及其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保护意义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活动(4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文化相关的方面(如传统饮食、传统服装等),并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可以使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进行调研。
2.学生可以选择制作展板、设计宣传册或写一篇小论文等形式进行展示,展示各组的研究成果。
其他学生可以自由参观展示和交流讨论。
四.总结反思(15分钟)1.回顾学生们的展示和讨论,总结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以“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保护”为题,谈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的意义。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相关的展览和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2.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学校给学生进行讲座,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保护方法。
1、《品德与社会》吃穿用哪里来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一课:吃穿用哪里来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
3.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
4.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了解家乡农作物的生产情况,增强对农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的时令性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调查请学生在课前通过询问家长、网上查询等方式调查了解:1我们当地农村主要生产哪些农产品?2我们餐桌上的食品,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产的?3了解家乡的一种农作物,在什么季节播种,什么季节收获?第二课时:课堂学习一、追根寻源──日常用品找“老家”1.通过童谣引入课题。
学生根据提示:(1)人每天饮食、起居需要……(2)学习需要……(3)出行需要……在书上列出所需用品2.请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列出用品的名称。
3.请学生给生活、学习需要的物品分分类,帮它们找找“老家”。
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列出的物品是从哪里来的。
(2)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分类,说理由二、到农村去看看──不同的农产品1.教师依次出示图片,增加一幅林业的图片,让学生明白:农业(种植业)、牧业(养殖业)、渔业(水产养殖)、林业(造林营林)都是农业生产。
(教师可以补充讲讲副业)通过交流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书上相应图片旁写下:农业、牧业、渔业、林业。
2.引导学生着重了解种植业。
种植业主要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教师出示关于种植业的一些图片,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了解种植业的内容。
三、了解家乡的农产品1.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分组选择一种家乡的农产品,在班上介绍这种农产品的特点及其生长的环境。
2.利用苹果和柑橘的对话,引导学生了解农产品的种类会受自然条件影响。
品社《吃穿用哪里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物品的来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吃穿用物品的来源。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发现劳动的价值。
2.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学生准备笔、纸等记录工具。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食物。
2.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这些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二)自主学习1.教师发放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穿的衣服、用的物品的来源。
2.学生阅读后,分享自己的收获。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家里的生活用品是怎么来的?”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珍惜劳动成果,感恩劳动者。
3.学生讨论后,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小劳动者”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扫地、擦桌子、整理书包等。
3.完成任务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课后作业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珍惜劳动成果”的作文。
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让学生了解吃穿用物品的来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关爱他人。
1.语言简练,表达清晰,让学生易于理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吃穿用哪里来〕教案教学设计〔吃穿用哪里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劳动者的辛劳和智慧。
能力:能搜集、整理所需要的信息,分析、比较事物的开展过程。
知识:了解工农业生产与我们一般生活的紧密关系,了解工农业生产的根本过程,初步感知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了解生产的开展和产品、生产工具的变化,感受生产与人的需求关系。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在一般生活中已有帮父母进行家务劳动及购物的经历,初步认识粮食作物的生产过程,能体会到父母生产劳动的不易。
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往往只了解吃穿用需要哪些商品,从哪里获得,但对这些商品,特别是穿与用的物品具体的产生过程是陌生的,对生产与人的需求关系的了解是欠缺的。
这些陌生的领域也正是他们所好奇的、感兴趣的。
他们需要去了解,更渴望去了解。
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根底来看,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孩子们对生活用品种类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扩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划分。
但是父母现有的文化素养还缺少以解答他们心中的种种疑问,所以他们对此缺少理性的认识。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一般生活用品的考察和探究,了解工农业生产与我们一般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工人、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体验劳动者的辛劳和智慧。
依据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获,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回忆、观察、体验等活动中引发思考,进行自主探究。
通过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工农业生产与我们一般生活的紧密关系。
由于教材涉及面广,既有农村又有工厂,农村的孩子对于农村的生产情况比较熟悉,但对工业生产的过程却十分陌生。
因此,教师课前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对农业生产过程相对熟悉的优势,通过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使学生加深了解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的根本特征,体会农民工作的艰辛;通过去工厂看一看活动,展现工业生产状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饮食的基本概念,掌握健康饮食的原则和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健康生活的重视,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健康饮食的原则。
2. 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健康饮食。
2. 克服不良饮食习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健康饮食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好处?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1. 健康饮食的原则- 讲解六大类食物: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类、奶类、大豆和坚果类、油脂类。
- 强调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的重要性。
- 介绍适量原则,强调饮食与运动的平衡。
- 讲解低盐、低糖、低脂肪的饮食原则。
2. 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介绍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营养不均衡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
- 强调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如何制定一个健康饮食计划?2. 角色扮演:模拟家庭聚餐,讨论如何选择健康菜品。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定一个健康饮食计划,并记录实施情况。
五、板书设计1. 健康饮食的原则- 食物多样- 谷类为主- 粗细搭配- 适量原则- 低盐、低糖、低脂肪2. 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六大营养素- 食物搭配- 预防健康问题范文饮食与健康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健康饮食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健康饮食的原则和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授1. 健康饮食的原则- 首先,我们要了解六大类食物: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类、奶类、大豆和坚果类、油脂类。
-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是我们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
- 我们还要注意适量原则,饮食与运动的平衡,以及低盐、低糖、低脂肪的饮食原则。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吃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2. 通过试讲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吃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在试讲中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
2.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都要吃饭,那么吃饭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重要性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吃饭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它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成长。
(二)试讲环节1. 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试讲。
2. 试讲内容:以“吃饭”为主题,讲解吃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 试讲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
(三)讨论环节1. 教师提问:在试讲过程中,你们认为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2.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试讲过程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但也要注意以下几点:a. 语言表达要清晰、流畅。
b. 课堂组织要有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c. 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他们的反馈。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试讲活动,我们了解到吃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 拓展:让学生课后调查自己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并撰写一篇关于家庭饮食习惯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
2. 试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吃穿用哪里来》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
3、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够明白我们每天用到的物品都来自工农业生产,工农业生产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同学们好,很高兴跟你们一起上课。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童谣。
同学们想听吗?大饼哪里来?面粉做出来。
面粉哪里来?小麦磨出来。
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这首童谣里都出现了哪些物品?是怎么说这些物品的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引导说出“哪里来”。
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身边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吃、穿、用都从哪里来!板书:吃穿用哪里来二、追根寻源──日常用品找“老家”我们每天的生活除了吃饭、穿衣,还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26页中的图片,根据书上的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分小组在练习本上列出各种用品的名称。
1.学生分类说,师板书。
2.我们生活需要的物品真是数也数不清,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吗?出示图片铅笔、蔬菜。
(1)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列出的物品是从哪里来的。
(2)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分类,说理由。
[同学们说的都很棒,那么能归纳一下农产品、工业品的特征吗?](3)活动。
(4)小结。
(我们需要的所有物品,不论是农产品还是工业品都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农村有进行农业生产的广阔天地,山坡上的果树、草场中的牛羊、海边的渔场、农田里的庄稼,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
咱们一起到农村来看看吧)三、到农村去看看1.[教师依次出示图片,增加一幅林业的图片,让学生明白:农业(种植业)、牧业(养殖业)、渔业(水产养殖)、林业(造林营林)都是农业生产。
]2.农业生产由于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地区,人们生产的农作物和农产品种类会有所不同。
学会吃饭穿衣教案标题:学会吃饭穿衣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吃饭和穿衣,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2. 提供相关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吃饭和穿衣。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餐具,懂得餐桌礼仪。
2. 学生能够正确穿戴衣物,了解不同季节的着装要求。
教学准备:1. 餐具、模拟食物、餐桌椅等。
2. 衣物、模拟穿衣材料、季节图片等。
3. PPT或黑板、粉笔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制作一份简单的问卷,询问学生他们是否能独立吃饭和穿衣,并讨论为什么这些技能重要。
教学内容1:学会吃饭2. 展示不同餐具的名称和用途,解释如何正确使用餐具。
3. 模拟吃饭场景,给学生分发模拟食物及餐具,引导他们正确使用餐具,如使用刀叉剪切食物。
4. 介绍餐桌礼仪,如坐姿端正、不说话嘴里有食物、擦嘴使用餐巾等。
5.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吃饭活动,观察他们的表现并给予指导。
教学内容2:学会穿衣6. 展示不同季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季节的着装要求,如夏季穿短袖、冬季穿厚外套等。
7. 展示不同类型的衣物,解释如何正确穿戴衣物,如穿上衬衫的顺序、系鞋带的方法等。
8. 给学生分发模拟穿衣材料,让他们模拟穿衣的过程,并进行实际操作指导。
9.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穿衣活动,观察他们的表现并给予指导。
总结:10. 回顾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学会吃饭和穿衣的重要性。
1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技能,培养自理能力。
拓展活动:- 邀请家长参加教学展示,让学生向家长展示他们学会的吃饭和穿衣技能。
- 组织学生参观餐厅或服装店,让他们实践所学技能。
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模拟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正确使用餐具和正确穿戴衣物的能力。
- 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答,检查他们对餐桌礼仪和季节着装要求的理解。
注意事项:- 确保教室环境安全,避免使用尖锐的餐具或有损伤的衣物。
-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和互相帮助,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 在引导学生模拟活动时,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掌握技能。
《吃穿用哪里来》试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
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
3.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生活用品不单单只和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有关,而有些用品的“老家”,可追溯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个过程。
教学设计:
一、歌谣导入,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谣,同学们想听吗?在播放歌谣之前,老师要向你们提出两个问题:歌谣里提到了哪些物品?是怎样介绍的?(播放课件2)
师:歌谣里提到了什么?(生:馒头、面粉、小麦)
师:在这首歌谣里,是怎样说这些物品的?(学生回答)2.教师小结:原来大馒头是这样来的。
大馒头属于我们生活中的吃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座的同学正是长身体的阶段,每天早晨,家人都尽量为你们准备好营养丰富的早餐。
3.师:除了吃饭,早晨你还做了哪些事情?(学生:穿衣服,教师相机板书:穿)
4.(生:刷牙、洗脸)师: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用到了好多物品比如:衣服、毛巾、牙膏、牙刷等。
(板书:用)
5.师:从前面的歌谣里我们知道了大馒头是用面粉做出来的,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而小麦是农民种出来的。
那刚才几位同学列举的穿的、用的是从哪里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板书课题:哪里来)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追根寻源
1.(播放课件3)师:从早晨起床到夜晚进入甜美的梦乡,从学校到家里,从同学到老师,人们每天的生活都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
现在,让我们把它们一一列出来。
2.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上你能想到哪些物品?下面以开火车的形式说一说,要求不能重复。
(教师相机归纳填表)(播放课件4)饮食、起居需要什么:蔬菜、水果、粮食、肉食
床、桌椅、拖鞋、衣服
(播放课件5)学习需要什么:笔、笔记本、文具盒、书包、课桌椅
(播放课件6)出行需要什么:自行车、电动车、公共汽车、雨伞、雨衣
3.师:瞧:同学们说得多热闹啊!怎么样?你们觉得说得完
吗?(说不完)
4.小结过渡:看来,我们生活需要的物品真是数也数不清。
我们来帮助它们找找“老家”吧。
(播放课件7)
活动二:给生活用品找“老家”
1. 师:下面咱们一起跟随小记者的镜头去看一段视频,在这段视频里给我们介绍了哪种物品?(播放视频)
2. 生:铅笔
师:铅笔从哪里来?
生:铅笔厂里生产出来的。
师:生产铅笔需要什么材料呢?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翻到27页,核对答案,并表扬。
4.(播放课件8)小结:像这种来自工厂,通过对原材料加
工而成的是工业品。
(板书:工业品)
5.师:现在请大家在教室里面找找工业品。
(学生回答,教
师相机播放课件9-12,)
6.师:书上27页第二幅图给我们介绍了哪些物品?(生:
青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
7.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生:农民种植)
8.师:农民除了会种植,还会做什么事情?
9.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提出饲养、捕捞等概念(播放课件13)
10.小结:来自农村,通过种植、饲养、捕捞得来的是农产品。
(播放课件14)板书:农产品
11.师:农民伯伯真是既能干又辛苦啊!我们的祖先就曾写下一首颂扬农民伯伯的古诗,(课件15展示《悯农》,全班带着对农民伯伯的感激之情朗诵)
12.师:观察第三幅图,你看懂了什么?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吧。
13.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归纳:牧民们养羊,从羊身上剪下羊毛,拿到纺织厂加工成毛线,再织成毛衣,可以说每一件毛衣的生产既离不开农民的劳动,也离不开纺织工人的劳动,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生产出来的。
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才能穿上温暖的毛衣抵御寒冷。
11.(播放课件16)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需要的所有物品,不论是农产品,还是工业品,都是生产出来的。
(板书:劳动人民生产出来的)
三、课后总结
1.师:我们每天都在享用他人的劳动果实。
同学们,当你吃着美味的米饭时,脑海里有没有浮现出农民伯伯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当你穿着温暖的毛衣时,是否联想到纺织厂里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劳动人民多么辛苦,我们都应该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生活用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板书:珍惜)
2.教师说结束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勤俭节约,不浪费。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还可以通过询问家人、实地查看、亲自体验等方式了解一种吃穿用物品的生产过程。
(播放课件17)
板书设计:
吃穿用哪里来
农产品工业品
劳动人民生产出来的
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