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12
- 格式:xls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河南统计年鉴2012 目录一、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简要说明1-1 全省行政区划(2011年底)1-2 各市、县(市、区)名称(2011年底)1-3 自然资源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综合简要说明2-1 河南省主要统计指标居全国位次2-2 河南省主要统计指标占全国比重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和速度指标2-4 “十六大”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和速度指标2-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2-6 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人均水平2-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2-8 按三次产业分的基本单位数及构成2-9 历年分行业法人单位数2-10 各市按三次产业和机构类型分法人单位数(2011年) 2-11 各市分行业法人单位数(2011年)2-12 各市按登记注册类型分企业法人单位数(2011年)2-13 “三上”法人单位数(2011年底)2-14 产业集聚区法人单位数(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三、国民经济核算简要说明3-1 历年生产总值3-2 历年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3-3 历年生产总值指数(1952=100)3-4 历年生产总值分产业构成3-5 三次产业贡献率3-6 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3-7 历年全员劳动生产率3-8 分行业增加值及指数3-9 历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3-10 各市生产总值(2011年)3-11 各市生产总值指数(2011年)3-12 各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011年)3-13 各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2011年)3-14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011年)3-15 各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16 历年支出法生产总值3-17 历年最终消费支出指数3-18 历年资本形成指数3-19 历年支出法生产总值构成3-20 支出法生产总值3-21 各市支出法生产总值(2011年)3-22 各市支出法生产总值指数(2011年)3-23 历年居民消费水平及指数3-24 各市居民消费水平及指数(2011年)3-25 历年收入法生产总值构成项目3-26 各市收入法生产总值构成项目(2011年)3-27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2010年)3-28 资产负债表(2010年)3-29 投入产出表延长表(2010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四、人口简要说明4-1 历年总人口(年底数)4-2 历年人口自然变动情况4-3 各市户数、人口数(2011年底)4-4 各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1年底)4-5 河南省人口预期寿命4-6 各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2011年底)4-7 各市常住人口抚养系数(2011年底)4-8 分年龄、性别的人口结构(2011年)4-9 6岁及6岁以上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结构(2011年) 4-10 15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结构(2011年)4-11 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11年)4-12 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标4-13 各市户数、人口数和性别比4-14 各市家庭户规模4-15 各市家庭户类别4-16 各市分性别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人口4-17 各市分性别、民族的人口4-18 各市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4-19 各市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以上人口4-20 各市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4-21 各市家庭户的住房间数和面积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五、从业人员与职工工资简要说明5-1 历年分城乡的从业人员数5-2 按城乡分的从业人员数(2011年底)5-3 各市分城乡的从业人员数(2011年底)5-4 历年分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数5-5 各市分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数(2011年底)5-6 历年分行业从业人员数5-7 各市分行业从业人员数(2011年底) 5-8 历年分行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5-9 各市分行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2011年底)5-10 历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5-11 各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2011年底)5-12 各种分组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2011年底)5-13 各种分组的城镇女性从业人员数(年底数)5-14 各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5-15 历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16 各种分组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1年)5-17 各种分组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1年)5-18 各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011年)5-19 各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1年)5-20 各市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1年)5-21 各市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1年)5-22 历年职工工资及指数5-23 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工资5-24 各市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工资5-25 各市按行业分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六、固定资产投资简要说明6-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 各种分组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 分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 各市按城乡及三次产业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新口径) 6-5 各市按城乡及三次产业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6-6 各市按构成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屋面积(2010年新口径) 6-7 各市按构成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屋面积(2011年)6-8 各市分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新口径)6-9 各市分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6-10 固定资产投资6-11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6-12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2010年新口径)6-13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2011年)6-14 按行业和注册类型分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新口径)6-15 按行业和注册类型分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6-16 各市按三次产业分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总规模6-17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在建总规模(2010年新口径)6-18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在建总规模(2011年)6-19 各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新口径)6-20 各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6-21 各市按建设性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6-22 各市按构成性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新口径)6-23 各市按构成性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6-24 各市能源工业投资6-25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个数及新增固定资产(2010年新口径) 6-26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个数及新增固定资产(2011年)6-27 各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个数和在建规模6-28 各市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情况(2010年新口径)6-29 各市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情况(2011年)6-30 历年施工、竣工房屋建筑面积及竣工价值6-31 各市施工、竣工房屋建筑面积及竣工价值(2010年新口径) 6-32 各市施工、竣工房屋建筑面积及竣工价值(2011年)6-33 大型项目投资情况(2011年)6-34 分行业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6-35 各市按三次产业分的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6-36 各市按构成性质分的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6-37 各市分行业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简要说明7-1 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情况7-2 历年进出口总额7-3 各种分组的进出口总额7-4 出口总额(2011年)7-5 各市进出口总额7-6 进出口值分别居前20位商品(2011年)7-7 河南向一些国家(地区)进出口总额7-8 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7-9 历年外商和港澳台商直接投资情况7-10 外商和港澳台商在豫直接投资(2011年)7-11 各市外商和港澳台商在豫直接投资金额7-12 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单位)注册登记情况7-13 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情况(2011年)7-14 外商和港澳台商在豫直接投资企业经营情况(2011年)7-15 各市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情况(2011年)7-16 对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投资7-17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7-18 河南与国外结成友好城市一览表7-19 各市利用省外资金情况7-20 旅游事业基本情况7-21 各市入境旅游情况(2011年)7-22 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和收入7-23 各市国内旅游基本情况(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八、能源简要说明8-1 历年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8-2 历年能源消耗总量及构成8-3 历年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4 历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8-5 历年能源加工转换效率8-6 综合平衡表8-7 煤炭平衡表8-8 焦炭平衡表8-9 石油平衡表8-10 电力平衡表8-11 综合能源消费量8-12 分行业煤炭消费总量8-13 分行业电力消费总量8-14 平均每天能源消费量8-15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8-1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品种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2011年) 8-1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主要能源消费量(2011年)8-18 规模以上工业分部门主要能源消费量(2011年)8-19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品种主要能源消费量(2011年)8-2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水消费总量(2011年)8-21 分省辖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消费量(2011年)8-22 各市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个数8-23 各行业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8-24 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8-25 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电力消耗情况8-26 各市全社会用电量8-27 各市能耗情况(2010年不变价)8-28 各市能耗情况(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九、财政简要说明9-1 历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总额9-2 各项税收9-3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 各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1年)9-5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6 各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11年)9-7 各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1年)9-8 各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11年)9-9 地方预算外财政专户资金收支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物价简要说明10-1 历年各种物价总指数10-2 历年各种物价定基指数10-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 分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6 各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11年)10-7 各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2011年)10-8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10-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10-1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10-1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一、人民生活简要说明11-1 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支及恩格尔系数11-2 各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支情况(2011年)11-3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1-4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2011年)11-5 城镇居民家庭就业情况11-6 各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收入情况(2011年)11-8 各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情况(2011年)11-9 历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11-10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11-1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支出情况(2011年)11-12 各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情况(2011年)11-13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11年)11-14 各市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11年) 11-15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购买食品数量(2011年)11-16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购买非食品数量(2011年)11-17 主要年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消费品年末拥有量11-18 各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2011年)11-19 城镇居民家庭居住情况(2011年)11-20 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1-21 各市农村居民家庭主要指标(2011年)11-22 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11-23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支出11-24 农村居民家庭按收入来源分组的平均每人纯收入11-25 农村居民家庭按收入水平分组的基本情况(2011年)11-26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按纯收入水平分组的户数构成11-27 按收入等级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11年)11-28 农民家庭主要食品消费量11-29 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11-30 按收入分组的农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2011年)11-31 按收入分组的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2011年) 11-32 各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3 各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按收入来源分组情况(2011年)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二、城市概况简要说明12-1 城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2011年)12-2 省辖市市区社会经济主要指标(2011年)12-3 城市建设基本情况12-4 城市市区市政设施、公共交通情况(2011年)12-5 城市市区供、排水情况(2011年)12-6 城市市区燃气供应情况(2011年)12-7 城市市区园林绿化情况(2011年)12-8 城市环境卫生情况(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三、农业简要说明13-1 农村基本情况(年底数)13-2 各市农村基本情况(2011年底)13-3 历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4 各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1年)13-5 常用耕地面积变动情况13-6 历年农业生产条件13-7 主要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年末拥有量13-8 各市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年末拥有量(2011年)13-9 农业机械化、能源、主要物资消耗及水利建设情况13-10 各市农业机械化和能源情况(2011年)13-11 各市农用物资消耗情况(2011年)13-12 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年底数) 13-13 各市农田水利情况(2011年)13-14 水库、灌区情况13-15 除涝、治水、堤防情况13-16 历年农业生产情况13-17 农作物播种面积13-18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13-19 主要农产品产量13-20 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按播种面积计算)13-21 各市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2011年)13-22 各市主要农产品产量(2011年)13-23 各市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2011年,按播种面积计算) 13-24 蔬菜生产情况13-25 各市蔬菜播种面积(2011年)13-26 各市蔬菜产量(2011年)13-27 茶叶、水果及食用坚果生产情况13-28 各市果园面积(2011年)13-29 各市园林水果产量(2011年)13-30 林业生产情况13-31 各市林业生产情况(2011年)13-32 历年牧渔业产量13-33 畜禽产品年末存栏数量及产量13-34 生猪分品种生产情况(2011年)13-35 牛分品种生产情况(2011年)13-36 羊分品种生产情况(2011年)13-37 各市牲畜饲养情况(2011年底)13-38 各市畜产品产量(2011年)13-39 渔业生产情况13-40 各市渔业生产情况(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四、工业简要说明14-1 历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指数14-2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2011年)14-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指数14-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1年)14-5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1年)14-6 各市规模以上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2011年)14-7 各市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2011年)14-8 各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2011年)14-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11年)14-10 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11年)14-11 规模以上公有制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11年)14-12 分行业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11年)14-13 规模以上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和六大高载能行业主要指标(2011年) 14-14 规模以上六大高成长产业主要指标(2011年)14-15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14-16 各市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2011年)14-17 各市规模以上公有制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2011年)14-18 各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2011年)14-19 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1年)14-20 分行业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1年) 14-21 分行业规模以上公有制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1年)14-22 分行业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1年)14-23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14-24 各市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1年)14-25 各市规模以上公有制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1年)14-26 各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1年)14-27 历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4-2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4-29 各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2011年)14-30 历年规模以下工业主要经济指标14-31 各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单位数(2011年)14-32 各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2011年)14-33 各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11年)14-34 各市城乡个体工业单位主要指标(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五、建筑业简要说明15-1 历年建筑业企业主要统计指标15-2 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15-3 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及竣工价值(2011年)15-4 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2011年)15-5 建筑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2011年)15-6 劳务分包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情况(2011年)15-7 各市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5-8 各市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15-9 各市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15-10 各市建筑业企业主要指标(2011年)15-11 各市建筑业企业个数(2011年)15-12 各市建筑业企业总产值(2011年)15-13 各市建筑业企业实收资本(2011年)15-14 各市建筑业企业资产总计(2011年)15-15 各市建筑业企业负债合计(2011年)15-16 各市建筑业企业工程结算收入(2011年)15-17 各市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2011年)15-18 各市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简要说明16-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16-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行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 16-3 各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 16-4 历年交通运输基本情况16-5 历年旅客和货物运输量16-6 历年旅客和货物周转量16-7 铁路、公路、内河通车通航里程(年底数)16-8 交通运输工具拥有量(年底数)16-9 各市公路线路里程(2011年底)16-10 各种民用车辆拥有量(2011年底)16-11 各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011年底)16-12 各市私人车辆拥有量(2011年底)16-13 客货运量及周转量16-14 各市公路客货运输量(2011年)16-15 铁路主要站客货发送量(2011年)16-16 铁路、公路分货类运输量(2011年)16-17 铁路运输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6-18 民航基本情况16-19 邮政行业基本情况及邮政水平(年底数)16-20 历年邮政业务量16-21 各市邮政网和业务量(2011年)16-22 物流业主要统计指标16-23 物流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简要说明17-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17-2 分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 17-3 各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17-4 邮电通信行业基本情况17-5 通信行业基本情况及通信水平(年底数)17-6 各市电信网和业务量(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八、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简要说明18-1 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 各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年)18-4 各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商品销售额(营业额)增幅(2011年) 18-5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基本情况18-6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基本情况(2011年)18-7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基本情况(2011年)18-8 各市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单位数(2011年)18-9 各市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从业人员(2011年)18-10 各市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数(2011年)18-11 各市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限上企业从业人员(2011年)18-12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分类销售总额(2011年)18-13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销售、库存(2011年)18-14 各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购、销、存总额(2011年)18-15 各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分类批发总额(2011年)18-16 各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分类零售总额(2011年)18-17 成品油批发企业能源商品购进、销售与库存(2011年)18-18 成品油零售企业能源商品销售与库存(2011年)18-19 住宿和餐饮企业经营情况(2011年)18-20 各市限额以上星级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经营情况(2011年)18-21 各市限额以上星级住宿企业经营情况(2011年)18-22 各市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经营情况(2011年)18-23 个体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经营情况(2011年)18-24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主要财务指标(2011年)18-25 各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2011年)18-26 各市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2011年)18-27 限额以上连锁店(公司)单位数(2011年)18-28 限额以上连锁店(公司)基本情况(2011年)18-29 限额以上连锁店(公司)商品购进和配送情况(2011年) 18-30 限额以上连锁店(公司)商品销售情况18-31 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情况18-32 各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九、金融业简要说明19-1 历年金融机构和保险业主要指标19-2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情况(年底数)19-3 各市金融机构存款年底余额19-4 各市金融机构贷款年底余额19-5 中小型银行信贷收支情况(2011年)19-6 大型银行信贷收支情况(2011年)19-7 区域性中小型银行信贷收支情况(2011年)19-8 农村信用社信贷收支情况(2011年)19-9 信托投资公司信贷收支情况(2011年)19-10 个人贷款总额19-11 各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19-12 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率19-13 各市证券交易额(2011年)19-14 各市国债发行情况19-15 证券市场情况19-16 河南A股股票发行情况(1993-2011年)19-17 保险业务情况19-18 各市国内保险业务主要指标(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十、房地产业简要说明20-1 历年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指标20-2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个数和从业人员数20-3 各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个数(2011年)20-4 各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业人员(2011年)20-5 房地产开发投资额20-6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20-7 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情况20-8 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销售和待售情况(2011年)20-9 各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2011年)20-10 各市房地产开发施工房屋面积(2011年)20-11 各市房地产开发竣工房屋面积(2011年)20-12 各市房地产开发竣工房屋价值(2011年)20-13 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销售情况20-14 各市房地产开发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011年)20-15 各市房地产开发商品房屋销售额(2011年)20-16 历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财务状况20-17 各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财务状况(2011年)20-18 历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经营状况20-19 各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经营状况(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十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简要说明21-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21-2 分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1-3 各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十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简要说明22-1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22-2 分行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2-3 各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2-4 历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主要指标22-5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概况22-6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概况(2011年)22-7 科技活动人员情况22-8 各市科技活动人员情况22-9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2011年)22-10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机构情况(2011年)22-11 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情况(2011年)22-12 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产出情况(2011年)22-1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活动情况(2011年)(一)22-1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活动情况(2011年)(二) 22-1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情况(2011年)(三)22-1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情况(2011年)(四)22-17 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课题)情况(2011年)22-18 各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情况(2011年)22-19 各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机构情况(2011年)22-20 各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2011年)22-21 各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课题)情况(2011年)22-22 各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产出情况(2011年)22-23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情况(2011年)22-24 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情况22-25 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及授权量22-26 各类技术合同情况(2011年)22-27 技术买方情况(2011年)22-28 各种分组的技术成交情况(2011年)22-29 各市技术市场交易成交项数(2011年)22-30 各市技术市场交易成交金额(2011年)22-31 测绘行业持证单位人员情况(2011年,持有测绘资格证单位)22-32 各系统主要仪器设备情况(2011年持有测绘资格证单位)22-33 基础地理信息按部门提供情况(2011年)22-34 质量技术监督基本情况22-35 工业企业重点行业产品质量情况(2011年)22-36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十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简要说明23-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23-2 分行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3-3 各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3-4 生态环境保护情况23-5 水资源情况23-6 大气环境情况23-7 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利用情况23-8 农村环境基本情况23-9 自然灾害情况23-10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23-11 工业重点调查单位分行业工业废水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2011年)23-12 工业重点调查单位分行业工业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2011年)23-13 工业重点调查单位分行业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利用情况(2011年)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十四、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简要说明24-1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24-2 分行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4-3 各市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十五、教育简要说明25-1 教育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25-2 分行业教育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5-3 各市教育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5-4 历年各级各类学校数25-5 历年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25-6 历年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25-7 历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25-8 历年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25-9 学校、教职工和专任教师情况(2011年)25-10 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2011年)25-11 研究生分学科毕业、招生及在学人数25-12 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分学历的人数(2011年)25-13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情况(2011年)25-14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分学科毕业生、招生及在校学生数(2011年)25-15 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专任教师分学历的人数与构成25-16 技工学校数、学生数和教职工数25-17 民办教育基本情况(2011年)。
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收支情况2012年,受土地供应结构改变、房地产市场降温、住宅用地量减少等因素影响,全国土地出让收支规模出现“双降”。
一、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情况2012年,全国缴入国库的土地出让收入28886.31亿元,同比下降13.7%。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土地出让收入15578.87 亿元,下降20.7%;中部地区土地出让收入7119.29亿元,下降5.9%;西部地区土地出让收入6188.15亿元,下降1.3%。
分收入结构看,招拍挂和协议出让收入25377.81 亿元,下降14.7%;补缴的土地价款、划拨土地收入以及其他土地出让收入3508.5亿元,下降5.7%。
2012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面积达69.04万公顷,同比增加10.27万公顷,增长17.5%。
其中,由于划拨、租赁等方式用地明显增加,增长44.8%,导致划拨土地收入增长19.6%;而招拍挂和协议出让土地面积减少3.3%,导致招拍挂和协议出让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4.7%。
受商品住房实行限购、限贷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全国房地产市场降温比较明显,房地产开发企业当年购置土地面积下降19.5%,土地成交价款下降16.7%。
二、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支出情况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支出28421.85亿元,同比下降14.3%。
其中:成本补偿性开支22624.9亿元,占支出总额79.6%;非成本补偿性开支5796.95亿元,占支出总额20.4%。
(一)成本补偿性开支占支出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成本补偿性开支,占支出总额的比重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其中,征地和拆迁补偿、补助被征地农民、支付破产或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费等支出17401.6亿元,占支出总数的比重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土地出让前期开发支出5223.3亿元,占支出总数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受贯彻实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影响,各地征地和拆迁补偿费用相应提高,这是成本补偿性开支占支出总额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
国土资源部关于落实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2〉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部,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有关司局: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的目标,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就落实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落实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的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消耗问题,明确提出节约优先战略,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落实“十一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的目标,是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抓手,是综合考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经济转型和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效益的重要体现,对于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落实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的实现意义和深远影响,要把本地区落实工作作为今后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抓紧部署,统一安排,加快研究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
二、抓紧分解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国土资源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十五”、“十一五”时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建设用地总规模增长情况,各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规模及下降速度,编制形成了《“十二五”各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详见附件)。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依据《下降目标》,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实际及发展趋势,按照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反映区域发展差异,保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得到有效落实等原则,采取等率法、等速法、指标加权法等方法,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分解到各市、县,并将分解结果于2012年6月30日前报部。
城市化发展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分析——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郭晨;刘强;郑兆伟;徐琳;张权【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济南市用地紧张,人地矛盾不断增大.对济南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分析,能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土地利用压力提供支撑.当前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有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等.在未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的价格以及用地压力将会不断加大.且当前济南市并未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该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及模型,对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济南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从整体上来说情况仍不容乐观.在未来发展中,济南市始终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产出效能,加大土地监管力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注重土地集约发展.【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7(033)010【总页数】4页(P93-96)【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土地产出;土地资源;济南市【作者】郭晨;刘强;郑兆伟;徐琳;张权【作者单位】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3;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济南 250010;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山东济南 250010;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政务大厅,山东济南 250014;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政务大厅,山东济南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础要素,推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能够有效的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土地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从概念上来看,土地资源主要指的是在社会发展中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土地。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拥有着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1-2]。
但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不断飙升,土地资源利用的紧张状况愈发严重,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和突出[3-5]。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土地复垦与耕地保护【发文字号】国土资厅发[2012]60号【发布部门】国土资源部【发布日期】2012.12.07【实施日期】2012.12.0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逐步建立土地数量、质量、权属统一登记制度,满足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需要,部研究制定了《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见附件),现予印发。
请根据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2012年12月7日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工作方案按照2011年部第97次专题会议精神,以及2012年研究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工作会议和第20次部长办公会议的要求,为确保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全面更新全国范围内的耕地质量等别状况,掌握年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情况,保持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的现势性,逐步建立土地数量、质量、权属统一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需要。
二、工作任务(一)定期全面评价按照《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关于“土地等级每6年调整1次”的要求,依据最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采用《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的技术方法,每6~10年为周期,对所有现状耕地的质量等别进行全面调查评价,建立县级、省级、国家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并纳入国土资源“一张图”及综合监管平台,建立耕地数量质量一体化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二)年度更新评价和监测评价更新评价:为实现耕地质量等别动态更新,保持成果现势性,依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每年对耕地现状变化(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补充开发)及耕地质量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等突变性因素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按《规程》的技术方法,开展更新评价,并及时更新县级、省级、国家级耕地质量别数据库。
“财”、“政”激励与土地出让市场分割:整合还是分化?金媛;王世尧【摘要】笔者利用省级统计数据解析我国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市场分割的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结论表明分割市场出让土地的定价差距将随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的趋势,未来我国发达地区土地出让市场趋于整合,而欠发达地区将表现出先分化后整合的规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不同时期表现出土地出让分化或者整合的趋势,其实质是地方政府在特定禀赋条件下追求地方经济增长,动态优化配量资源的结果;经验数据表明地方政府“囤地征而不用”是地方财政获得高额土地出让金收入的重要手段,高昂的用地成本则直接导致房地产价格的居高不下;现行的计税标准增强了地方政府粗放利用土地、依靠增量环节增加土地财政的激励,表现出“重预算外、轻预算内”、“重转用、轻保有”的特征,土地财政的结构性失衡决定了依靠土地增量扩张的财政增长方式可能难以为继,在土地资源稀缺的约束下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财政危机.【期刊名称】《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8页(P20-27)【关键词】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市场分割;土地财政;结构风险【作者】金媛;王世尧【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2.7一、引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使得土地成为最稀缺的要素之一,其被有效地配置必将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相对于快速的城镇化进程而言极为有限,边际产出较高的土地要素诱使地方政府将土地利用延伸到农用地,农地非农化利用便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中国土地利用的决策者是地方政府,按照地方政府利益极大化的经济逻辑,土地利用的均衡结果必然是无论任何用途的土地价格都是相等的,但是在中国却出现了和理论的预期并不一致的事实。
根据《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4—2010),从土地出让的相对数来看,81.08%的被征农地以协议方式用于工矿仓储用途,而用于商住用地招拍挂出让的比重仅约10%;从出让价格来看,征地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成本均价大概为每亩150万~300万元(黄小虎,2007)[1],而在2004—2008年被征农地以协议方式出让于工矿仓储用地的均价约为133.49万元/亩,低于成本价的下限。
附件2《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17年卷)组稿细则一、体例和收录范围年鉴文体是一种以应用文为主并兼有记叙文特点的文体。
是全面、系统、准确、精炼地反映国土资源事业,保存史料、总结和宣传方针政策、实践经验、先进典型,传递重要文献、法律法规、业务信息、统计数据,辅助领导决策,指导国土资源工作,为国土资源系统和科研院所及个人提供工作借鉴和决策参考的重要资料。
年鉴内容要具有概括性和典型性,要反映一年内的大事、特事、要事、新事,应精选内容、控制篇幅,信息集中,具有广度和深度,用精炼的文字提供最丰富的内容。
年鉴的收录范围以年度为限,即为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发展、完成的事件、活动等,对跨年度的情况也要适当记录,以加强事件记录的完整性。
二、框架设计和条目设置《年鉴》的框架设置体系包括篇、栏目和条目,是年鉴编写和组稿的指导文件。
篇的设置相对稳定,保证记录资料的连续性。
栏目和条目的设置可依据记述对象如(机构改革、职能变化)而改变,以准确反映信息内容。
2016年框架结构共分9篇,70多个栏目,栏目下设的条目是《年鉴》的基本构成单位和框架的主体,是以事实和数据为主体,组织起来的叙述、说明文字的组合,力求完整准确,突出信息量。
条目在《年鉴》的内容中可达数千条,条目的设置要衡量、考虑内容的重要性,一定要围绕大事、特事、要事、新事编制,不同的篇、栏目的条目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
条目可分为概述条目和专门条目。
概述条目主要是总括介绍,专门条目是相对具体的条目,主要介绍重点工作和特色内容。
受《年鉴》篇幅限制,条目按字数分为概观性或反映重要事件的1000字以上的大条目,反映具体内容的 500-1000字的中条目,中条目下分述的500字以内的小条目。
条目的标题通常由几个关键的名词或动词组成,句式简单,用词规范,简明切文,能概括全条内容,做到一实二准三简四明。
条目内层次之间的标题,对于长的条目或者标题,要层次突出、明确主题,不设层次标题的,可用自然段区分。
2012年为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居住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的供应差异都显著缩小,且2012年之后变化小。
从集中度看,总体上我国城市供地集中度低,属于竞争型。
《中国国土资源年鉴》的城市用地供应方式中还有租赁和其他,但是租赁只有少量城市存在,其他方式几乎没有。
此外,该年鉴还提供了商业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类型,但由于不少城市数据缺少或者某年没有供应该类型用地,因此难以定量计算差异和集中度。
参考文献:[1]王丰龙,刘云刚.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财政收入增长的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地理学报,2013,68(12):1595-1606.[2]鲍丽萍,王景冈.中国大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动因浅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8):68-72.[3]吴得文,毛汉英,张小雷,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地理学报,2011,66(8):1111-1121.[4]张利,雷军,李雪梅,等.1997-2007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5):607-614.[5]王良健,李辉,石川.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5,70(11):1788-1799.[6]李箐,胡碧霞,匡兵,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及其动态演进特征[J].经济地理,2017,37(8):162-167.[7]冯健.杭州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化[J].地理学报,2003,58(3):343-353.[8]曾忠平,卢新海.武汉城市用地结构演变模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3):44-48.[9]匡文慧,张树文,张养贞,等.长春百年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41(7):176-179.[10]匡兵,卢新海,周敏,等.武汉城市群城市用地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机理[J].经济地理,2016,36(5):71-78.[11]许芸鹭,雷国平.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用地结构的时空演变分析[J].经济地理,2018,38(1):69-77.[12]张洁.东京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及其对中国大城市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4,24(6):812-815.表1我国城市供地集中度单位:(%)供地方式供地类型供地总量划拨出让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19.6013.9516.5411.6411.1517.5013.6912.2922.9420.2325.0314.9714.7324.4217.7514.1417.0914.3414.4113.4112.5012.5513.1412.5017.6715.7314.8813.6613.4413.2915.3113.7924.1614.5714.2713.2414.4512.0512.8116.93[13]李晓玲,修春亮,ШендрикАлександрВладимирович,等.圣彼得堡土地利用格局现状特征及形成机制[J].地理科学,2017,37(9):1382-1391.[14]方创琳,李广东,张蔷.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态势与调控[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3):363-376.[15]鲁春阳,文枫,杨庆媛,等.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5):600-607.[16]陈彦光,刘继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维数[J].地理研究,2001,20(2):146-152.[17]张新长,张文江.城市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的驱动力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1):117-120.[18]高金龙,陈雯.转型期中国城市用地结构动态演变及其机理———基于长三角51个样本城市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4):540-551.[19]鲁春阳,文枫,杨庆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8):936-943.作者简介:郭尚玉,东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扩展与实证孙慧;刘媛媛【摘要】基于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对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2点扩展:①将已有研究的3维、4维模型扩展为一个包含人口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环境资源、社会资源5个子系统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②在自然资源子系统中土地资源基础上,加入了水资源和能源资源两个熏要指标.其次以新疆为研究区,应用扩展后的模型分别选取中国、西北5省、西部12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10省区四个参照区,分析了新疆1978-2011年相对资源承载力演化过程和2011年的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结果显示:①新疆总体处于人口承载相对富余的状态;②以2001年和2009年为两个拐点,可将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大体分为稳步上升期、动荡期和陡峭上升期三个阶段;③自然资源是新疆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④2011年,在西北5省中,新疆综合承载力位于第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明显;在西部12省,新疆综合承载力位于第7,社会资源略有优势;新疆综合资源承载力仅相当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10省市综合承载力的5.83%,只有自然资源承载力高于10省市平均水平.表明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富余是以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的消耗为前提的,因此新疆在可持续发展中更需重视环境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提升.通过实证分析,扩展后的模型能够比较真实反映各研究区域承载力的变动情况,为承载力定量化分析及其承载力贡献因素差异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研究思路.【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4(024)011【总页数】10页(P126-135)【关键词】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扩展;实证分析【作者】孙慧;刘媛媛【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3资源承载力研究是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已成为评价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评价指标。
简议中国铝资源的进口何建伟;王祝堂【摘要】中国铝矿资源短缺,其品质也不尽人意,同时也是能源并不富裕的国家,一直是一个铝资源净进口国,这种态势将继续延续下去.进口的铝资源有:铝土矿、氧化铝、重熔用铝锭、铝合金锭、废铝(含拆解装备获得的废铝)、铝材、铝制品.进口重熔用铝锭是上策,进口铝土矿是下策,而到国外建氧化铝厂、电解铝厂然后运回铝锭是最佳途径.【期刊名称】《轻合金加工技术》【年(卷),期】2015(043)006【总页数】5页(P1-4,33)【关键词】铝土矿;氧化铝;重熔用铝锭;铝资源【作者】何建伟;王祝堂【作者单位】大连汇程铝业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105;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北京1008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46.21中国已成为世界铝业大国,2012年,中国铝土矿产量39 611 kt,占世界总产量192 000 kt的20.6%;中国氧化铝产量37 700 kt,为世界总产量95 200 kt的39.6%;中国原铝产量21 300 kt(笔者数据,协会数据是 20 270 kt),占世界总产量 45 000 kt的47.3%;铝材产量约21 000 kt(笔者数据,协会数据是30 400 kt),占世界总产量46 300 kt的45.4%。
但是中国的铝矿资源不够,每年需要进口大量铝资源。
1 中国向着世界铝业强国迈进2010年中国圆了世界铝业大国梦,从2011年开始向世界铝业强国前进。
成为初级铝强国的主要标志是:第一,越过了大国门槛,氧化铝、原铝、铝材、铸件的产量均在几年前就是全球第一,各种铝产品从氧化铝到铝材与铝铸件均有强大的举世无双的生产能力。
第二,氧化铝、原铝、铝加工材等的技术装备的75%以上都是世界一流的,通过引进与自主创新,在设备大型化、高效化和自动化方面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高效赤泥沉降装备及技术、大型液固过滤分离设备及技术、大型平底MIG搅拌槽的设计应用技术及氧化铝生产中的自动化技术等在中国氧化铝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铝电解方面中国在大型预焙槽的研发与设计、自焙槽改为小型预焙槽、铝电解节能与降耗、延长电解槽寿命、铝电解计算机控制、环保与烟气净化、原铝精炼与直接生产铝合金的技术均跻身国际一般或先进水平;中国铝加工行业的先进装备与技术都是在21世纪引进的,居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12年年底,拥有(1+1)式热粗-精轧线5条、(1+3)及(1+4)与(1+5)式热连轧线11条,挤压力50 MN及以上的大挤压机65台,专业厚板热轧机5台,450 MN的模锻机已建成,并在建设800 MN的模锻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CVC铝带冷轧机(15台),有比美国还多的先进铝厚板辊底式固溶-淬火处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