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41.51 KB
- 文档页数:6
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风险评
估报告制度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风险评估报告制度
为保证实验室涉及的病原微生物对环境、人员和仪器等的危害得到及时评估,特制定本制度。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检验科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等有关检测活动的危险评估,或者在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后对病原微生物可能给人或环境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估。
职责:
1.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本科室开展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险度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修订。
2.进行危险评估的人员负责收集相关资料和科学文献的新
信息,跟踪评估结果的有效性。
3.负责将该制度上报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通过委员会讨
论并批准该制度,并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以使其掌握该制度并落实实施。
具体要求:
1.掌握初筛实验室需要评估的内容,包括HIV的病原学、传播途径、危险程度分级、实验室感染的原因及预防因素分析,安全保障措施等。
2.确定实验室风险评估的目的,掌握评估范围涉及到的病
原微生物、物理、化学、辐射、防护用品、环境等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同时结合实验室的工作特点、仪器使用,打包评估。
3.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之前实施实验活动之中,在使用之后
还要进行定期的阶段性评估。
4.制定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风险评估报告单,并对存在的风险及时填写报告单。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1. 引言本报告提供了对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的评估,旨在识别潜在的健康和安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2. 评估方法评估包括对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进行调查,检查实验室是否有适当的控制措施和安全设施,以及评估员工的培训和意识情况。
3. 病原微生物类型和数量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信息和样本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病原微生物存在于实验室中:菌落总数(CFU/g),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病原微生物数量在合理范围内,但对于某些病原微生物可能存在较高的风险。
4. 控制措施和安全设施实验室内部有适当的控制措施和安全设施,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安全柜,消毒设备,标志和防护用具,用于控制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暴露。
5. 员工培训和意识实验室员工接受了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和控制措施,并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和操作实验室中的设备和工具。
6. 建议和措施为了进一步降低病原微生物危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进行病原微生物数量的监测,并根据结果调整和改进控制措施。
- 增加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病原微生物风险的认识和意识。
- 确保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的维护和消毒工作得到有效的执行。
- 鼓励员工遵守和执行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提供相应的奖惩机制。
7. 结论实验室的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结果显示,实验室已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一步降低这些风险。
以上建议和措施仅供参考,实验室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并执行适用的安全管理计划。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表(模版)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表单位名称: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实验活动简述:本评估表用于评估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风险。
下面的内容将涉及实验级别、病原微生物特征、预防和治疗措施、实验室感染报道、设施设备因素等方面。
实验级别:请在相应的方框中打勾。
病原微生物特征:请填写病原微生物名称、危害程度分类、对人感染剂量、传播途径、环境中的稳定性、消毒、灭菌方法等信息。
预防和治疗措施:请填写是否为人畜共患病原体、治疗药物、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传播、媒介、接触、母婴传播、性传播、稳定性等信息。
实验室感染报道:请填写是否有实验室感染报道。
实验活动的评估:请填写实验活动标准、操作程序、应急预案、样品类型、感染因子的浓度、一次操作最大样品量、感染性物质易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气溶胶防范措施、溢洒风险、锐器使用、涉及遗传修饰生物体、动物感染实验、废物处理程序等信息。
设施设备因素评估:请填写危险化学品、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压力蒸汽灭菌器、离心机、实验室符合标准要求、年检周期、灭菌效果验证、手防护装备、躯体防护装备、乳胶手套、特殊手套等信息。
在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佩戴各种个体防护装备,以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这些装备包括医用白大衣、手术服、连体服和隔离衣等。
同时,医用防护口罩、半脸式面罩和全脸式面罩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护装备。
呼吸防护是个体防护装备中的重要一环。
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装备是一种常见的防护装备。
但是,在使用前需要进行适合性检验,以确保其能够有效防护。
眼面部防护装备也是必须的。
这些装备包括眼镜、护目镜和防护面罩等。
此外,足部防护装备也不能忽视。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在使用压缩气体或液氮时,需要额外的正压防护装备。
在使用这些装备前,需要先进行合格性检验。
此外,在医疗工作中,一些设备的合格性也需要检验。
例如,摇床、培养箱等设备以及废物、废水处理设备都需要进行检验。
防护区的密闭性、压力、温度与气流控制也需要检验。
实验室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性自评报告为加强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确保危害性物品不外泄、不发生生物安全事件,保障公众健康,我科室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病原微生物一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对实验活动危害性进行了评。
现汇报如下: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本实验室是以维护人民饮食、用药安全为目的,对食品、药品、化妆品和保健食品等样品进行微生物学检验的实验室。
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本科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此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通过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起到控制感染风险的作用。
因此,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按二级实验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
二、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安全防护的一般要求1. 实验区内食用食物、饮料及其它危害评估及防护(1)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口”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2)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
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2.使用化妆品危害评估及防护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
3.吸烟危害评估及防护(1)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2)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4. 实验中眼睛和面部的风险评估及防护(1)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
(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面罩。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
微生物的风险评估是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对于保证生物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
毒力、致病性、生物稳定性、传播途径、传染性、地方流行性、实验室的性质和职能、涉及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疫苗及治疗方法的可用性
2.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基本用途
选择安全防护措施、制定管理规程等
3.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基本要求
微生物特性、设备和操作程序、动物模型、屏障设备和设施、实验室相应的管理等等
第一节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主要依据
1.微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越强,导致的疾病越严重,其等级越高。
2.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
受到当地人群已有的免疫水平、宿主群体的密度和流动、适宜媒介的存在以及环境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3.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
措施包括:通过接种疫苗或给予抗血清的预防(被动免疫);卫生措施,例如食品和饮水的卫生;动物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的控制。
4.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
措施包括:被动免疫、暴露后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还应考虑出现耐药菌株的可能性。
按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四类危险程度最低,第一类危险程度最高,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我国对具体病原微生物的分类详见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该名录除对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分类标准除进行危害程度分类外,还规定了其不同实验操作的防护水平以及运输的包装要求。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分类及其对应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分类是确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但病原微生物危害分类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的关系是相对应而非“等同”的。
在确定所从事特定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时,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来进行专业判断,而不应单纯根据所使用病原微生物所属的某一危害程度分类来机械地确定所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列出的微生物实验操作应采取的是最低防护水平
第二节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相关因素
在实验室工作中,通常应根据危害程度分类,对特定的病原微生物采取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在通过风险评估工作来确立适当的生物安全水平时,除了危害程度分类,还要考虑其它一些因素,应收集与拟进行研究或检测的病原微生物的有关资料以及将进行的相关试验的信息,并作为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病原微生物的相关信息,可从医学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教科书或相关专业杂
志、网络上获取。
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
凡能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都是致病生物,导致发病率高、后果严重的病原微生物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强弱不同,即使同类病原微生物不同菌、毒株也还可以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低感染剂量就可导致发病,同一微生物感染数量越大,其暴露的潜在后果也越严重。
病原微生物对感染个体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体质、免疫状态以及对该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有关。
二、暴露的潜在后果
暴露以后,后果的轻重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
同时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反之,则潜伏期较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最轻的不出现任何症状、最重的发生严重型临床疾病而死亡。
对暴露的潜在后果评估,应参考教科书并收集相关资料,突出个体传染过程与结局。
个体传染过程与结局:
1.隐性感染或不显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2.显性感染或临床传染病
3.是否出现个体最严重的结局,发生严重型临床传染病而死亡
4.是否出现个体间的传播
三、自然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血液、母婴、虫媒、土壤等途径传播。
每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一定相同,同一种传染病在各个具体病例中的传播途径也可以不同,同一种病原微生物也可以有一种以上的传播途径。
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引起不同的感染性疾病,因此,气溶胶是引起实验室感染的最重要因素。
四、操作所致的非自然途径感染
因实验操作而造成非自然途径感染的机会是很多的:
1.对感染性材料的清除污染和处理可能导致手污染;
2.微生物操作中释放的较大粒子和液滴(直径大于5μm)会迅速沉降到工作台面和操作者的手上,由于手被污染而导致感染性物质的食入或皮肤和眼睛的污染;
3.破损玻璃器皿的刺伤,使用注射器操作不当可能扎伤而引起经血液感染;
4.血清样本采集时可能喷溅和气溶胶可产生呼吸道感染或误入眼睛而发生粘膜感染;
5.进行动物实验时被动物咬伤、抓伤可导致感染。
五、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
病原微生物为了维持其种系的生存,可凭借其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应对外界不利的环境。
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应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六、病原微生物的浓度
所操作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和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密切相关。
对病原微生物的操作的危险性通常涉及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状况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浓度,样本的类型(纯培养物、固体组织标本、血标本、痰标本等)以及实验操作等因素。
生物安全委员会必须对要进行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估,选择与危险性适合的操作技术、防扩散仪器和设施,而不需考虑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的体积和浓度。
七、病原微生物的宿主
应确定拟操作病原微生物的宿主,同时应注意收集该病原微生物对实验室常用的实验动物的感染性的相关资料。
八、从动物研究和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中得到的信息
在某些病原微生物或待检样品危害程度相关背景信息量不足时,应尽可能从病人医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以及样品来源地收集有用的信息,同时可以利用动物致病性、传染性和传播途径的研究数据获取对风险评估有用的信息。
九、拟进行的实验操作
应预先确定拟进行的实验项目;实验操作中可能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步骤;在处理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性材料时是否使用可能产生病原微生物气溶胶的搅拌机、离心机、匀浆机、振荡机、超声波粉碎仪和混合仪等设备。
十、涉及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实验
动物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正常传播途径,使用的容量和浓度,接种途径,能否和以何种途径被排出。
关于动物实验室中使用的动物,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动物的自然特性,亦即动物的攻击性和抓咬倾向性;自然存在的体内外寄生虫;易感的动物疾病,播散过敏原的可能性等;对使用野外捕捉的野生动物应考虑潜伏感染的可能性。
十一、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治疗
应收集拟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相关治疗与预防措施资料,确定是否有有效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化学药物和抗血清等治疗药物和其他与该疾病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否有针对该传染病的疫苗,同时应考虑该疾病是否有典型的体征和可靠的诊断试剂,以用于疾病监测,在查出可能感染时能及时进行有效的隔离与预防。
此外,还应考虑“当地”是否有条件进行上述有效的预防或治疗。
十二、工作人员的素质
应对所有涉及病原微生物操作的工作人员进行评估,包括知识背景、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个人心理素质、健康状态等,对实验室管理者还应进行管理能力与处理紧急事故能力的测评。
第三节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原则
对于同一病原微生物而言,从事不同的实验活动,操作者接触微生物的数量、浓度、可能的感染途径是不同的,一旦暴露,其后果也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实验活动均应进行风险评估,以指导操作者采取合适的生物安全防护。
一、含已知的病原微生物的物质
对使用已分离并鉴定的,或来源清晰的购买或赠送的病原微生物,可根据对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研究、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以及相关教科书或其他资料进行风险评价。
二、含未知的病原微生物的物质
在待检样品信息不足时,可以利用病人的医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发病率和病死率资料、可疑的传播途径、其他有关暴发的调查资料)以及有关标本来源地的信息,帮助确定处理这些样本的危害程度,同时应当谨慎地采取一些较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