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表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4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模板1、生物风险评估依据1、生物风险评估依据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2、生物风险评估要素1)病原微生物特征;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3)实验活动人员;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3 生物风险评估实施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6)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通过水和食物等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媒介传播等;传播结果包括一种病原可有多种传播途径和多种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
7)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
8)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的药物、有效疫苗、疾病监测手段、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手段。
3.2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评估1)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人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培训、检测等活动。
2)实验活动的类型包括:标本或样品处理、离心、匀浆、超声、移液操作、锐器的使用、生物安全柜使用、医疗废物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等。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微生物的风险评估是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对于保证生物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毒力、致病性、生物稳定性、传播途径、传染性、地方流行性、实验室的性质和职能、涉及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疫苗及治疗方法的可用性2.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基本用途选择安全防护措施、制定管理规程等3.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基本要求微生物特性、设备和操作程序、动物模型、屏障设备和设施、实验室相应的管理等等第一节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主要依据1.微生物的致病性致病性越强,导致的疾病越严重,其等级越高。
2.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受到当地人群已有的免疫水平、宿主群体的密度和流动、适宜媒介的存在以及环境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3.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措施包括:通过接种疫苗或给予抗血清的预防(被动免疫);卫生措施,例如食品和饮水的卫生;动物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的控制。
4.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措施包括:被动免疫、暴露后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还应考虑出现耐药菌株的可能性。
按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四类危险程度最低,第一类危险程度最高,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我国对具体病原微生物的分类详见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该名录除对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分类标准除进行危害程度分类外,还规定了其不同实验操作的防护水平以及运输的包装要求。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分类及其对应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分类是确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但病原微生物危害分类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的关系是相对应而非“等同”的。
在确定所从事特定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时,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来进行专业判断,而不应单纯根据所使用病原微生物所属的某一危害程度分类来机械地确定所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列出的微生物实验操作应采取的是最低防护水平第二节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相关因素在实验室工作中,通常应根据危害程度分类,对特定的病原微生物采取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表(模版)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表单位名称: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实验活动简述:本评估表用于评估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风险。
下面的内容将涉及实验级别、病原微生物特征、预防和治疗措施、实验室感染报道、设施设备因素等方面。
实验级别:请在相应的方框中打勾。
病原微生物特征:请填写病原微生物名称、危害程度分类、对人感染剂量、传播途径、环境中的稳定性、消毒、灭菌方法等信息。
预防和治疗措施:请填写是否为人畜共患病原体、治疗药物、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传播、媒介、接触、母婴传播、性传播、稳定性等信息。
实验室感染报道:请填写是否有实验室感染报道。
实验活动的评估:请填写实验活动标准、操作程序、应急预案、样品类型、感染因子的浓度、一次操作最大样品量、感染性物质易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气溶胶防范措施、溢洒风险、锐器使用、涉及遗传修饰生物体、动物感染实验、废物处理程序等信息。
设施设备因素评估:请填写危险化学品、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压力蒸汽灭菌器、离心机、实验室符合标准要求、年检周期、灭菌效果验证、手防护装备、躯体防护装备、乳胶手套、特殊手套等信息。
在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佩戴各种个体防护装备,以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这些装备包括医用白大衣、手术服、连体服和隔离衣等。
同时,医用防护口罩、半脸式面罩和全脸式面罩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护装备。
呼吸防护是个体防护装备中的重要一环。
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装备是一种常见的防护装备。
但是,在使用前需要进行适合性检验,以确保其能够有效防护。
眼面部防护装备也是必须的。
这些装备包括眼镜、护目镜和防护面罩等。
此外,足部防护装备也不能忽视。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在使用压缩气体或液氮时,需要额外的正压防护装备。
在使用这些装备前,需要先进行合格性检验。
此外,在医疗工作中,一些设备的合格性也需要检验。
例如,摇床、培养箱等设备以及废物、废水处理设备都需要进行检验。
防护区的密闭性、压力、温度与气流控制也需要检验。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在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之前,为了保障实验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必须进行一项风险评估。
本报告旨在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实验目的和方法本实验旨在研究某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致病机制。
实验方法包括培养病原微生物、观察其生长情况以及进行感染性实验等。
二、风险评估1.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病原微生物具有一定的传播性,可能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在实验过程中,病原微生物可能会通过实验人员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导致感染。
2. 实验操作风险:实验人员在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时,可能会发生操作不当、事故或意外,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泄漏、扩散或传播。
3. 实验设备风险:实验设备可能存在故障或操作不当的风险,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泄漏或扩散。
4. 实验环境风险:实验室环境条件的不合理或不稳定,如温度、湿度、通风等因素可能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
三、风险控制措施1. 实验室管理措施:(1)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使用规范、实验人员操作规程、实验室卫生消毒措施等。
(2)配备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2. 个人防护措施:(1)实验人员应佩戴防护口罩、手套、实验服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
(2)实验人员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人员,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3. 实验操作措施:(1)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和泄漏。
(2)在进行感染性实验时,应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4. 实验设备措施:(1)确保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修,避免设备故障导致的病原微生物泄漏。
(2)定期进行实验设备的维护和消毒,保证实验设备的清洁和安全。
5. 实验环境措施:(1)保持实验室环境的稳定和适宜条件,如温度、湿度、通风等,以保证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受到控制。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分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探究其细菌学特性。
同时,通过对潜在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确保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保护环境。
二、实验所用病原微生物本次实验所用的病原微生物为大肠杆菌,其为常见的肠道细菌,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感染病菌。
三、实验设备和试剂1.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大肠杆菌培养基2.仪器设备:安全柜、显微镜、平板计数器、离心机等。
3.试剂:乙醇、甲醛。
四、实验风险评估1.感染风险分析本次实验所用的病原微生物为大肠杆菌,该细菌常见于肠道中,如果无意中接触或者误食,可能会引起人体感染。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尤其注意洗手卫生和实验场所的消毒,以避免实验操作中的感染风险。
2.毒性分析大肠杆菌一般不会引起人体严重的中毒,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使用的培养基、试剂或仪器设备未经消毒,可能会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从而引起中毒。
因此,在实验操作前,要先对实验设备和试剂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实验操作中的交叉感染。
本次实验操作涉及到培养基和微生物的传播,如果不注意操作规程,可能会污染实验场所,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在实验操作前,要对实验场所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处理,避免实验操作中的环境污染。
五、安全操作指南1.操作前洗手在操作前,工作人员要彻底洗手,避免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操作中,通过手部传播风险。
2.佩戴防护手套在实验操作中,工作人员应该佩戴防护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细菌或感染源。
3.使用消毒剂在实验操作前,要对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病原微生物交叉感染。
4.注意环境卫生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实验场所的环境卫生,避免环境污染和实验过程中的感染风险。
5.及时清理和处理废弃物实验操作中,产生的废弃物和细菌培养物要及时清理和处理,避免环境污染和交叉感染风险。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表(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实用优秀文档,欢迎下载)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表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实验室的分级、各级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为最低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保健、科研机构。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4925—2001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T 16803—1997 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术语GB 50073—2001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JGJ 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biosafety protection for laboratories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使用个体防护设置、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确保周围环境有受其污染。
3.2 微生物危害评估hazard assessment for microbes对实验微生物和毒素可能给人或环境带来的危害所进行的评估。
3.3 气溶胶aerosol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径一般为0.001μm~1000μm的固体、液体微小粒子形成的胶溶状态分散体系。
3.4 生物安全柜biosafety cabinet处理危险性微生物时所用的箱形空气净化安全装置。
3.5 I级生物安全柜classⅠbiosafety cabinet至少装置一个高效空气过滤器对排气进行净化,工作时柜正面玻璃推拉窗打开一半,上部为观察窗,下部为操作窗口,外部空气由操作窗口吸进,而不可能由操作窗口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