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
- 格式:ppt
- 大小:263.00 KB
- 文档页数:17
文人评价林徽因的话
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性艺术家、建筑师和作家,她擅长于描绘诗意的自然风景和抒发内心情感。
在文人中间,对林徽因的评价不一。
有些文人认为林徽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她的作品充满着清新的艺术气息,尤其是她对自然界的描绘十分出色。
同时,林徽因的书法也被誉为一种艺术形式,她的字体流畅大气,又充满韵味。
正如林徽因所说:“书是自然的,字是人的,书法是合一的。
”
另一些文人则认为林徽因的作品过于情感化,缺乏严谨的艺术训练和深度的思考。
他们认为林徽因的作品有些“浅”,在艺术上没有足够的内涵和表现力。
同时,一些人对林徽因的生活也颇有争议,认为她的性格过于倔强和自我,对人际关系缺乏敏感度。
无论如何,林徽因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她对中国的文学、建筑和艺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和人生经历,不仅为后来的艺术家和文人带来了启示,也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思想的有机结合。
林徽因的一生1. 前言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3月1日),原名林徽音,字徽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和女性解放运动领袖。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不仅在建筑界有卓越的成就,也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回顾林徽因的一生,探讨她的生平事迹和影响。
2. 幼年与教育林徽因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中。
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因此她在家庭环境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父亲的熏陶下,林徽因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艺术与建筑的结缘在读完高中后,林徽因进入了上海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在学习过程中,她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专注于建筑设计的学习。
她在美术学院期间展示了她的天赋和创作能力,备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4. 婚姻与职业生涯1925年,林徽因嫁给了著名的建筑师梁思成。
这段婚姻对她的职业生涯有着积极的影响,两人合作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作品。
他们共同追求着建筑艺术的卓越,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文学创作与女权主义除了在建筑领域的成就,林徽因还以其诗歌和散文作品而闻名。
她的文学作品展现了她对生活、爱情和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此外,她也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人物,积极倡导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
6. 后期生活与逝世尽管林徽因在事业和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的一生也有许多不幸和挫折。
她的丈夫梁思成在1952年因病去世,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之后,她的身体健康也逐渐恶化,最终在1955年离世。
7. 影响和遗产林徽因在建筑界和文学界的成就和贡献为后人所推崇和追随。
她以其独立、坚韧和创造力而被人们铭记,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她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被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总结林徽因是一位多才多艺、充满魅力和影响力的女性。
她在建筑、文学和女权运动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她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她的勇气和才华使她成为人们敬佩和赞颂的对象,她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林徽因最经典的十首诗1.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哎呀,这诗就像是春天里最温柔的风,轻轻拂过脸庞。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说美不美呢?2. 《那一晚》,仿佛带我们走进了一个静谧又有些忧伤的夜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是不是很有意境呀?3. 《别丢掉》,真的好有情感啊!“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
”就好像我们心底的那份眷恋。
4. 《仍然》,哇,读起来就感觉有一种坚持的力量。
“你也要忘掉我,曾在这世界里活过。
”是不是很有感触?5. 《深夜里听到乐声》,这就像是深夜里传来的神秘乐章。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难道不会让你沉醉其中吗?6. 《情愿》,那是多么真挚的情感呀!“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像不像我们有时候的固执?7. 《记忆》,像是打开了我们记忆的匣子。
“断续的曲子,最美或最温柔的,夜,带着一天的星。
”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很多往事?8. 《笑》,多甜美的感觉呀!“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旋涡。
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
”仿佛看到了那灿烂的笑容。
9. 《莲灯》,就如同黑暗中那盏指引的灯。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是不是特别有力量?10. 《九十九度》,哇,这名字就很特别呢!“来往汽车的喇叭,像被打的狗,呜呜叫号。
”这比喻太绝了吧!我觉得林徽因的诗真的是太美太经典了,每一首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她的情感和才华。
林徽因最出名的十首诗林徽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充满了女性独特的柔情和温婉,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感动。
下面是林徽因最出名的十首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一、《锁銮亭·题赞》: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二、《摇篮曲》:嗟来之眇,长沟水迢,孤舟欲过留不住,旧时船子听我哭,满头白发对清波。
三、《江南曲》:塞雁高飞莫数,离人重上空碧;蝴蝶纷飞何处,凭梦再寻三味。
四、《飞燕回》:绿魄凝神秀眼似莲,金钗斜挂反照前川;乍来人迹生疑难,非似马蹄声动远山。
五、《梦江南·卧看花开春胜旧时》:绿杨新妆为谁改,黄莺旧几声催;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六、《浪淘沙·北戴河》:海日无光天骄悬,铁网珊瑚水云间;洗尽铅华不须惜,时来风送香莲寒。
七、《浣溪沙·一去二三里》:荒烟漫草的年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八、《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九、《浣溪沙·庶几》:庶几无人知,愁肠在万重;云横秦岭家何在,雨沾杏花香欲终。
十、《乌夜啼·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总结林徽因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 - 1955年3月1日),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母”。
她是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和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结合者,对中国建筑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她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为中国文学界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本文将对林徽因的生平事迹和贡献进行总结。
一、生平事迹林徽因于1904年出生在浙江杭州西湖风景区附近的一个富裕家庭。
她从小展示出文学和艺术的天赋,对古典文学和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上海读书期间,她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和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林徽因被留学美国攻读建筑专业。
在美国期间,她深入学习了现代建筑理论和西方文化,受到了欧洲现代派建筑大师的影响。
回国后,她开始在中国开展建筑设计和研究工作。
林徽因在1928年嫁给了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并与他一起开展了一系列建筑项目。
他们致力于将现代建筑理念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注重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
他们的作品包括北京西太后园、天津梅江厅等,这些建筑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特色,而且在结构和材料选择上也体现了现代建筑的风格。
除了建筑设计工作,林徽因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和诗人。
她的诗歌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为主题,深受读者的喜爱。
她的散文作品也展示了她对建筑和生活的独到见解。
二、对中国建筑界的贡献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开拓者之一,她为中国建筑设计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同时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注重环境的融入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她认为建筑应该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反映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她的作品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层次感和现代建筑的实用性,体现了对美学和功能的完美平衡。
同时,林徽因积极倡导女性参与建筑事业,她认为建筑不仅仅是男性的领域。
作为中国建筑界的女性领军人物,她为后来的女性建筑师树立了榜样,为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十六岁时林徽因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她不仅是位建筑学家、教授,而且在三四十年代是位诗人、作家,因此完全可称得上是位才女。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陆官巷住宅,原籍福建闽侯。
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已丑科进士,起初为浙江知县候选,后任石门、仁和知县和浙江海宁知州;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并资助青年赴日留学。
祖母游氏生二子五女,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长子。
长民字宗孟,1876年生,1906年赴日留学,不久回国,在杭州东文学校毕业后再度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政治法律,1910年毕业。
回国后曾于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秘书长,1913年任众议院议员、秘书长,1914年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1917年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1919年任巴黎和会观察员,1923年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林徽因的叔叔林天民早年也留学日本,学电气工程。
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是黄花岗革命烈士。
林徽因的二姑生一女儿郑友璋后便去世。
大姑林泽民、三姑林嫄民、四姑林丘民、五姑林子民出嫁后,大部分时间仍在娘家。
与林徽因最要好的是大姑家的表姐王孟瑜和二姑家的表姐郑友璋。
祖父林孝恂最喜欢徽因,小时候林徽因一直在祖父身边,由大姑教她识字,唐诗、宋词教她一两遍就能背下来。
8岁那年,林长民住北京,全家从杭州迁往上海,住在虹口区金益里,徽因与表姐妹一起到附近爱国小学读二年级。
林长民很喜欢徽因,来信时总是写给她,家中来往信件也由她承转,大娘、二娘的信也全由她代笔。
大娘即林长民的第一夫人、徽因系第二夫人何雪嫒生(1882~1972,嘉兴人)。
林徽因的同母妹妹麟趾后来夭折。
林长民的第三夫人程桂林系上海人,徽因称二娘,先后生女儿燕玉、儿子桓、恒、暄、垣等5人。
徽因9岁时,林长民被选为众议院议员,任秘书长,但徽因仍留沪。
徽因10岁时,林长民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全家迁京。
徽因12岁时袁世凯称帝,全家迁居天津英租界,林长民仍留京。
秋天全家返京,林徽因与表姐们一起入英国教会学校培华女子中学学习。
关于林徽因的个人介绍和事迹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既然这样,那么关于林徽因的个人介绍和事迹有哪些?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林徽因的个人介绍和事迹,供大家参考!关于林徽因的个人介绍和事迹篇1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
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
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
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
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享年51岁。
关于林徽因的个人介绍和事迹篇2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出身于书香门第,曾在日本留学,而母亲何雪媛则是富商之家的出身,没有读过多少书。
林长民曾经有过一段美满的婚姻,但不幸的离世让他陷入悲痛。
他被迫迎娶了何雪媛,一个外表不漂亮、性格暴躁的女人。
这段婚姻并不美满,何雪媛不得不忍受丈夫的冷淡,而丈夫则不情愿地接受了这门婚姻。
何雪媛为林家生下了一儿一女,女儿即林徽因。
然而,她的生活并不幸福,她嫉妒丈夫对她的冷淡,经常对他发飙。
一天,她抱着儿子出门,却摔倒导致儿子夭折,让她痛苦不堪。
丈夫和家人都认为是她的错,而对。
她更加冷漠。
林长民后来娶了小妾程桂林,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性格温婉,赢得了丈夫的喜爱,生下了四个儿子。
何雪媛失去了地位,被赶到了后院,她的嫉妒和怨恨渐渐转化为对女儿的虐待和负面影响林徽因在母亲的谩骂声中度过了童年时光,她变得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害怕招惹母亲的愤怒。
列举林徽因的重要作品林徽因的重要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九十九度中》、《莲灯诗梦》、《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一片阳光》等。
1、《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集,几乎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
其散文成就颇大,虽然数量不多,但风格独特,知识性强。
诗歌尤多,其诗作融人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唯美派的一些表现手法,每篇文章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
2、《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早期运用现代派手法的名篇。
作者选取北京夏季炎热的一天,以挑夫流动的脚步,将貌似互不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一起。
小说截取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片段,且让这些片段带着生活本身的空间广延性与时间连续性,展示了1930年代中国都市生活的样态,以其相当的整体性具备了现代中篇小说的格局,同时处处体现出悲悯的情感和对底层的人道主义关怀。
3、《莲灯诗梦》《莲灯诗梦》是现代诗人林徽因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发表于翌年3月《新月》杂志。
此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认识,表达了虽然个体渺小,但也要发光发热,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的情感。
全诗以比喻象征贯穿,意境优美,语言清新精致,读起来既带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希望,哲思隽永。
4、《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是2010年5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林徽因。
本书尽可能地收集了林徽因女士的所有诗歌,即使做不到百分百完全收录,却也涵盖了她从留学时代直到中年这个时间段,经典的诗歌作品。
5、《一片阳光》《一片阳光》是中国女性建筑学家、作家林徽因的作品集。
作品集辑录林徽因的经典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如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才女,著有著名的现代诗篇,辞藻飘逸轻灵,集诗气才气美貌于一身。
林徽因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少年时期赴美留学,与丈夫梁思成共同修习了建筑学,因此她也是我国少有的女建筑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林徽因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
1921年回国于复人培华女中读书。
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
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
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林徽因文章摘抄林徽因(1904年-1955年),原名林徽音,字海娇,浙江宁波人,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和评论家,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女性建筑师之一。
林徽因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优美的诗歌作品而广受赞誉,被誉为“东方维也纳的天鹅”。
下面是一篇关于林徽因的文章摘抄:一、林徽因的生平和事业林徽因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深厚的文化熏陶。
在她的父母和师长的影响下,她对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华。
在进入北平女子师范学校后,她开始接触到建筑学,并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充满了东方古典风格和现代主义的结合,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
她注重对建筑物环境的研究,以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艺术性和人文关怀。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展现了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审美价值。
二、林徽因的诗歌创作林徽因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她的诗歌作品以其典雅、含蓄的风格而闻名,深受读者喜爱。
她的诗歌表达了她对生活、自然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她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林徽因的诗歌常常通过以物言志的方式,表达她对自然和宇宙的独特理解。
她善于运用寓言和象征手法,通过简洁优美的文字,表现出她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她的诗歌既写实,又富有想象力,读起来引人入胜。
三、林徽因的文学评论林徽因不仅擅长写作,还对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评论。
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使她的评论具有独特的观点和洞察力。
她的文学评论既关注作品本身,也关注作者和时代的背景。
林徽因的文学评论着重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和人文关怀,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她对作品的评价往往深入独到,既有批判,也有赞赏,使人们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林徽因的影响和价值林徽因以其卓越的建筑设计才华和独特的诗歌才能,对中国文化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展示了中国建筑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推动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创新。
林徽因最好的十首诗一、引言林徽因,中国现代著名女性作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一颗明星”,她的诗歌才华同样令人佩服。
本文将评选出林徽因最好的十首诗作,并进行详细解析和赏析。
二、十首诗作赏析1. 《夕阳西下》•诗歌内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这首诗以写景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离愁。
通过描绘夕阳西下、孤帆远影和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以及与之呼应的“断肠人在天涯”意象,展现了作者在异乡漂泊的辛酸和思乡之情。
2. 《问灵》•诗歌内容:过去何人见,今人问我病。
我不病,只是性灵所留恋。
•赏析:这首诗以一种幽默的口吻,凸显了作者对于过去的不舍和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通过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内心灵性的追求,以及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的思考。
3. 《少年中国说》•诗歌内容:虽使我满腔热血,倾听少年中国说。
其声响如擂鼓,激扬于斯玩趣。
云谲波诡混朝雨,腰悬脑佩,奋起振衰息。
•赏析: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于少年一代的赞赏和对于中国前途的良好期望。
通过描绘少年中国的热血激情和奋起振衰息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青年的期望和对中国未来的信心。
4. 《秋水共长天一色》•诗歌内容: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秋天夜晚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和对浪漫情调的追求。
通过描绘银烛秋光、轻罗小扇和牵牛织女星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秋水共长天一色景象的赞美和对于爱情的向往。
5. 《恋之风景》•诗歌内容:波心山静夜,云外水空林。
寒光如练,风跃若驭。
沉沉鼓声下千帐,密密马蹄过万林。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独特感受和对于爱情的热烈追求。
通过描绘波心山、云外水空林、寒光和风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恋爱时的浪漫风景的赞美和渴望。
6. 《鸳鸯湖渡船怨》•诗歌内容:渡船泊烟渚,沙没水上车。
林徽因最出名的十首诗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注解:这首诗把“你”比作人间四月天,将无形的爱与暖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如四月的云烟、风、星子、细雨、花等,展现了灵动的画面和美好的情感,表达了对“你”的赞美和喜爱。
二、《别丢掉》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注解: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去情感的珍视和不舍,呼吁人们不要丢掉曾经的热情和真诚。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如明月、灯火、星等,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又惆怅的氛围。
三、《仍然》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我却仍然怀抱着百般的疑心对你的每一个映影!你展开像个千瓣的花朵!鲜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那温存袭人的花气,伴着晚凉:我说花儿,这正是春的捉弄人,来偷取人们的痴情!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注解:诗中用湖水、白云、冷涧、花朵、书篇等意象来描绘对象,表达了诗人对一种美好存在的思索和内心的坚守。
四、《深夜里听到乐声》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南渡北归林徽因事迹
《南渡北归》是一部描绘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其中涵盖了林徽因的事迹。
林徽因(1904-1955)是我国著名建筑师、文学家、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知识分子。
以下是关于南渡北归过程中林徽因的一些事迹:
1. 抗日战争时期,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一同赴西南联大任教。
在此期间,他们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致力于保护国家文化遗产。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战火中艰难地进行古建筑调查,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 在西南联大期间,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共同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他们为培养中国建筑事业的后继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与梁思成返回北京。
他们积极参与故宫、颐和园等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为我国古建筑保护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4. 林徽因还是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参与者。
她参与创建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并担任编剧。
她的剧本《九一八以来》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5. 除了在建筑、文学、戏剧领域的成就外,林徽因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她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新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南渡北归过程中,林徽因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的事迹体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坚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介绍林徽因的书
摘要:
1.林徽因简介
2.林徽因的成就
3.林徽因的书籍介绍
4.林徽因的影响
5.总结
正文: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 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
她的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
1916 年,林徽因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 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
1921 年,林徽因回国并继续在培华女中读书。
林徽因是一位在文学、建筑、戏剧等多个领域有所成就的杰出女性。
她在建筑领域与丈夫梁思成一起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学,并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建者之一。
在文学方面,林徽因是新月派成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和小说。
此外,她还曾担任过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林徽因的书籍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多种类型,其中代表作品有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散文《悼志摩》和小说《风筝与风》。
这些作品展现了林徽因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情感世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林徽因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建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文学作品
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她的建筑学成就推动了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发展。
同时,林徽因也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她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林徽因是一位杰出的女性知识分子,她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