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度中(林徽因)
- 格式:ppt
- 大小:843.50 KB
- 文档页数:11
李健吾评九十九度中李健吾《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女士作我不明白内容和形式怎样分开。
一件将军的铠甲只是铠甲,并不是将军:剥掉铠甲,将军照样呼吸。
杀掉将军,铠甲依旧存在。
这不是一个妥当的比喻。
如若“陀斯妥夫斯基往往是被当做好像没穿制服的将军”,并不妨害陀氏之为伟大。
所以铠甲不是形式,而是辞藻。
形式和内容不可析离,犹如皮与肉之不可揭开。
形式是基本的,决定的。
辞藻,用得其当,增加美丽;否则过犹不及,傅粉涂红,名曰典雅,其实村俗。
一个伟大的作家,企求的不是辞藻的效果,而是万象毕呈的完整的谐和。
他或许失之于偏,但是他不是有意要“偏”,这只是他整个人格的存在。
所以批评家唯恐冒昧,轻易不敢把这叫做“偏”,而另寻别的字样象征,例如有力,深刻,透辟等等。
他的作品(由一个全人格产生出来的作品)根据着他全部的生活,而支配作品的方向的,多半是他先天的性情。
一部作品和性情的谐和往往是完美的符志。
没有再比人生单纯的,也没有再比人生复杂的,一切全看站在怎样一个犄角观察;是客观的,然而有他性情为依据;是主观的,然而他有的是理性来驾驶。
而完成又有待乎选择或者取舍;换而言之,技巧。
一部文学作品之不同于另一部,不在故事,而在故事的运用; 不在情节,而在情节的支配;不在辞藻,而在作者与作品一致。
因为思想或者背景的同异,读者可以否认某些材料的使用,然而绝对没有权利抹杀它们的存在。
一件作品的现代性,不仅仅在材料(我们最好避免形式内容的字样) ,而大半在观察,选择和技巧。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九三五年,我却偏要介绍一九三四年的一篇短篇小说,那篇发表在《学文》杂志第一期的《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女士的制作。
我相信读者很少阅读这篇小说,即使阅读,很少加以相当注意。
我亲耳听见一位国立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向我承认他完全不懂这不到一万五千字的东西。
他有的是学问,他缺乏的便是多用一点点想象。
真正的创作,往往不是腐旧的公式可以限制得下。
一部杰作的存在,不仅在乎遵循传统;然而它抛不掉传统,因为真正的传统往往不只是一种羁绊,更是一层平稳的台阶。
赏析《九十九度中》,看不一样的摘要: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小说运用极具现代风格的写作手法,描写了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内各阶层人民生活的片段。
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现代创作手法的分析,洞察故事背后作者不为人了解的另一面,以期为读者理解小说、理解作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九十九度中》人生横断面蒙太奇意识流林徽因引言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女士小说创作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于1934年发表于《学文》的创刊号上。
小说截取了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内各阶层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描写了新旧社会交替的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百态人生。
被认为是最富有现代性的一篇小说。
小说中,作者通过运用“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和意识流式的描写,理智冷静地将生活的众生相摊于阳光之下,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本文将从以上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上对《九十九度中》进行分析,以求为读者品读小说、理解作者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作为京派小说的范本,李健吾曾这样评价《九十九度中》:“只有这一篇,最富有现代性;惟其这里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看法,把人生看作一根合抱不来的木料,《九十九度中》正是一个人生的横断面。
”[1]小说在张府寿宴的情节中,穿插描写了在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之中,有人在欢乐,有人在失恋,有人在庆寿,有人在成亲,有人在死亡。
他们愚昧、无知、麻木,在世风日下的都市生活中迷失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
作者通过对普通人城市生活的描绘,展示了现代人生活的错厄和怪诞。
一天之内,随着场景的转换,各色人物悉数登场:饭店的挑夫肩上各挑着有“美丰楼”字号的大圆篓,走在一条被太阳晒得滚烫的马路上;张宅里,为庆祝老太太的七十大寿,“簇新的喜棚支出瓦檐丈余尺高,两旁红喜字玻璃方窗由胡同的东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2],仆役们忙里忙外,张罗着喜宴;喜燕堂内,屈从父母之命的新娘阿淑正在机械地举行着婚礼,“一鞠躬,一鞠躬地和幸福作别”[2];机关职员老卢、老孟和摩登少年逸九在点心铺里边聊边吃,同时还专注着眼前两个情人模样的男女;打着油纸伞的刘太太,端坐在洋车上去参加张府的寿宴,要车夫猛冲猛闯以显威风,因为她的“老爷”是局长;得到赏钱的挑夫因为渴得难受,买了冰凉的酸梅汤,回去后中暑发病,因得不到救治而数小时毙命;高级西医丁大夫置中暑穷车夫的生命于不顾,依然喝酒打牌;卢二爷的车夫杨三因为十四吊钱的债务与欠他钱的王康扭打在一起,被巡警弹压后双双入狱……所有人都在这个炎炎夏日里忙着自己的事情,貌似人物、事件的简单罗列,实则对生活横断面的真实截取。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一、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为避免同海派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改署此名,偶尔也署徽因。
笔名尺捶、灰因,又有西名菲莉斯(phyllis)。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祖籍福州,生于杭州,十岁后迁居天津、北京。
林徽因十四岁随父亲旅欧一年有余,曾就读英国St. Mary's College,并有机会结识欧洲众多学者、作家,后来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联姻。
不久赴美留学,所学美术而志在建筑,终生以此为本职,归国与梁思成先生一起创办了我国大学的第一个建筑系。
建国后还参加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
主要著述:1、《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诗歌),1931年4月《诗刊》第2期。
2、《梅真同他们》(四幕剧)第一﹑二﹑三幕分别连载于1931年5﹑6﹑7月《文学杂志》。
3、《窘》(小说),1931年9月《新月》月刊第3卷第9期,署名林徽音女士。
4、《平郊建筑杂录》(散文),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4期。
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歌,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音。
6、《九十九度中》(小说,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因。
7、《窗子以外》(散文),1934年9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8、《清式营造则例》(建筑工具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4年。
二、作品简析1、创作背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等为宗旨而展开的。
也即对于传统的东西是“破”字当头;同时又大力提倡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文艺思想理论和创作。
林徽因作为深受20年代新月派影响的诗人及30年代京派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风格及流向也显得趋向和贴近这两派。
譬如新月派的“理智节制情感”及“和谐、均齐”的传统东方美学理想;京派的有意和时代性强的重大而尖锐的题材保持某种距离,追求恬静、淡远、含蓄、超脱的审美取向等均在林徽因的创作中有所投射,形成其内敛式的情感发抒方式。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读后感
这篇文章一上来就像个万花筒,各种场景、人物一股脑儿地塞到你眼前。
你看啊,有富贵人家大摆宴席的热闹,也有贫苦车夫在烈日下挣扎的惨状。
就像把一幅生活的大画卷猛地展开,那画卷上有鲜亮的色彩,也有灰暗的角落。
九十九度,那可快开锅啦,就像这生活,看似平静,实则已经到了沸点边缘。
里面的人物啊,看似各自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却又被一种无形的东西牵扯着。
比如说那些在宴席上谈笑风生的人,他们哪里知道就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人正为了一口饭、为了活下去而苦苦煎熬。
这就像咱们生活里,大家都在自己的圈子里忙活着,可其实都在同一个大锅里头呢。
林徽因写人物也特别绝。
她没有长篇大论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就通过那些人物的动作、对话,就把人给写活了。
像那个挑着菜的老头儿,你就能感觉到他的那种疲惫和无奈,他和那些穿绸子衣服的太太小姐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让我想起咱们平常走在街上看到的场景,形形色色的人,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可又都在同一个空间里交汇。
还有那描写的节奏,一会儿快,像一阵热风刮过;一会儿又慢下来,就像午后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地上。
她在文字里玩起了魔术,带着咱们读者在这九十九度的生活里穿梭。
读完之后呢,我就感觉林徽因就像一个生活的记录者,也是一个生活的解读者。
她把那个时代的生活百态呈现给我们看,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篇文章不像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展示生活的切片,每个切片都有着不同的滋味,合在一起就成了生活这道大餐,酸甜苦辣咸,啥都有。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叙述策略生活就是由太多这样无法穷尽的“九十九度中”的生活片段构成,生活就是无穷多的个人悲喜的叠加,以下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叙述策略探究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现代作家林徽因作为新月派诗人,其作品以诗歌见长,然而她也著有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其中以《九十九度中》成就最高。
评论家李健吾曾称赞她的这部作品“在类似的平民生活题材的创作中,尽有气质更伟大的,材料更真实的,然而却只有这一篇,最富有现代性。
”[1](P154)作家创作技巧的运用“没有再比人生单纯的,也没有再比人生复杂的,一切全看站在怎样一个犄角观察;是客观的,然而有他性情为依据;是主观的,然而他有的是理性来驾驭。
而完成又有待乎选择或者取舍;换而言之,技巧。
”[1](P153).按照这一观点,本文从创作技巧入手,采用现代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述视角、叙述时间、情节结构安排三方面解读《九十九度中》的叙述技巧。
一、叙述距离的合理掌控按照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叙述视角可分为三类:“ 零聚集或无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2](P129-130)《九十九度中》整体上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模式,也即“零聚集叙述”,“其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它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述;既可以高高在上地鸟瞰概貌,也可以看到在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以随意透视人物的内心”.[3](P204)叙述者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小说主要叙述了张宅做寿、喜燕堂婚礼、挑夫生计、车夫打架这几个在不同场域空间展开的行动性事件,也叙述了卢二爷、阿淑、逸九等人的心理事件。
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模式的采用,保证了叙述的自由性、灵活性与完整性。
正是因为全知叙述模式,叙述的空间才可以灵活跳转:奔向张宅的路上---东安市场路上---张宅厨房---张宅里院---喜燕堂外---喜燕堂内---冰激凌店---张宅喜鹏---张宅后院---挑夫家---张宅跨院---张宅厢房---报馆---拘留所---卢宅。
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读后感
刚读的时候,就感觉像是一下子被扔进了一个超级热闹又杂乱无章的大集市里。
文章里到处都是不同人的生活片段,就像一堆五颜六色的线团被胡乱地扔在一起,看似毫无头绪,但你要是仔细捋一捋,又能发现它们之间若有若无的联系。
你看啊,九十九度的高温下,有钱人家在大摆宴席,各种山珍海味,人们穿着讲究的衣服,在那里谈笑风生,讲究着各种礼仪。
可同时呢,在街头巷尾,那些穷苦的人还在为了生计奔波,拉车的人力车夫在烈日下艰难地拉着客人,汗流浃背,就为了那一点点可怜的报酬。
这鲜明的对比,就像有人拿了个大喇叭在喊:“看啊,这就是生活,残酷又真实!”
而且林徽因写这些的时候,没有那种刻意的同情或者批判,就像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把看到的如实记录下来。
她就像一个拿着摄像机的导演,镜头扫过不同阶层的人,让我们自己去感受这种差异。
这让我想起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有时候在繁华的商业街,一边是高档的商场里人们优雅地购物,另一边可能就是在路边摆摊的小商贩,为了躲避城管而狼狈不堪。
这世界就是这样,有着巨大的落差,却又奇妙地共存着。
再说说文章的结构吧,那可真是够独特的。
不像我们平常看的那种规规矩矩按照顺序讲故事的文章。
林徽因就像是个调皮的孩子,在不同的故事之间跳来跳去,一会儿讲讲这个,一会儿又跳到那边。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真有点晕头转向的,就像在迷宫里走,找不到方向。
但慢慢看下去,就会发现这种写法特别有味道,就像吃那种有很多种味道混合的怪味豆,每一口都有新的惊喜。
浅谈林徽因作品《九十九度中》透出的现代性摘要:林徽因的小说虽少,但她的作品熔中外技巧于一炉,虽洋犹土,篇篇精品,堪称‚京派灵魂‛。
《九十九度中》是其为数不多的小说中的代表作,小说极具现代性,采用了现代建筑上的‚打散重构‛原理为文章的结构原理,也采用了‚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现代反讽手法和电影蒙太奇手法,同时表达出了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对阿淑婚姻悲剧的愤慨和无奈。
关键词:林徽因;九十九度中;现代性Modernity of Lin Whei-yin with “Ninty-Nine Degree”Abstract: Lin Whei-yin’s novels are not too many,but all her works are combined with Chinese and foreign skills.Although in western style,they are more chinization in fact.Every work is classic and can said to be “the soul of Beijing Style”. “Nine-Nine Degree” , Lin’s magum opus of her few novels which embody modernity.It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Deconstruction”of modern architecture as the article’s structure and it also adopted technique of “Life section”contrast,modern irony and montage.At the same time,it expresse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modern society and her indignation and helplessness towards the marriage tragedy of A shu’s.Key worlds:Lin Whei-yin;Ninty-Nine Degree;Modernity目录一、引言 (1)(一)林徽因 (1)(二)现代性 (1)二、“打散重构”的结构原理 (2)三、形式上的现代性革新 (2)(一)人生横断面的对照 (3)(二)现代反讽手法 (3)(三)蒙太奇手法 (4)四、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 (4)五、阿淑的婚姻悲剧 (5)六、结束语 (7)注释 (7)参考文献 (7)致谢 (8)一、引言“五四”时期,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优秀的文学作品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是林徽因的作品却能够在那个时期成为独当一面的旗帜。
《九十九度中》一传统题材的细致描摹可以说文本是以北平为主的,是特定的社会坏境的一种书写,纷纷扰扰的市井风俗像缓缓的流水一样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它是属于北平的,是发生在北平的,北平是整个故事的背景,不是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上海,更不是别的其他地方。
文中随着美丰楼挑夫泥泞而蹒跚的脚步,我们一步步走进了那个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有北方典型的酸梅汤摊子,有美丰楼的美食,义永居的汤面,万花斋的点心,有搭着簇新的喜棚为老太太过寿的,有在喜宴堂安排结婚的,有在胡同口嫌热买酸梅汤喝的,有同样因为口渴而去东安市场西门楼消遣的,还有因为口渴去讨债的,又因为喝酸梅汤而送命的,因讨债不成发生扭打的等等的一系列的事件,这些全都发生在北平的一天,气温在37.2度的一天,可以说“热”是贯穿文章始末的一个字眼,热也是推进故事进展的一个隐形的因素。
这样一个特别热的一天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这些事情构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人生百态图。
在这错综复杂的事件中我们看出主要有四件大事,老太太的庆寿,阿淑的婚礼,老卢的聚会,车夫的扭打及被送警察局,挑夫的中暑及死亡。
这些选材都是中国最传统的,也是很独有的。
在老太太的庆寿中可以看出在中国这样的封建大家庭对于一个为家庭做出贡献的家长的尊重与认同,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衰败的生活习气带来的浪费与攀比,就比如文中所写的大力超办的寿宴,有一种目不暇接的匆忙,人数之多,食品之丰,场面之大,甚至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贾母寿宴的奢侈。
文中说:“前几天这院子就为了这事改变了模样,簇新的喜棚支出瓦檐丈余尺高”,“今天的食品全摆起来够像个菜市,四个冰箱也腾不出一点空隙”“刘太太因为衣服的不合适,略微有些担心,想着“今天张老太太做整寿,又不比得寻常的场面可以随便。
”这样的一位老太太,在接受别人的祝福时,在盛宴当天“颤颤巍巍地喘息着,继续维持着他的生命。
杂乱模糊的回忆在脑子里沉浮。
”当刘太太向她祝寿时“谁又是刘太太......谁?........老太太模模糊糊地又做了一些猜想,望着门槛又堕入各种的回忆中”。
列举林徽因的重要作品林徽因的重要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九十九度中》、《莲灯诗梦》、《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一片阳光》等。
1、《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集,几乎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
其散文成就颇大,虽然数量不多,但风格独特,知识性强。
诗歌尤多,其诗作融人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唯美派的一些表现手法,每篇文章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
2、《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早期运用现代派手法的名篇。
作者选取北京夏季炎热的一天,以挑夫流动的脚步,将貌似互不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一起。
小说截取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片段,且让这些片段带着生活本身的空间广延性与时间连续性,展示了1930年代中国都市生活的样态,以其相当的整体性具备了现代中篇小说的格局,同时处处体现出悲悯的情感和对底层的人道主义关怀。
3、《莲灯诗梦》《莲灯诗梦》是现代诗人林徽因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发表于翌年3月《新月》杂志。
此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认识,表达了虽然个体渺小,但也要发光发热,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的情感。
全诗以比喻象征贯穿,意境优美,语言清新精致,读起来既带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希望,哲思隽永。
4、《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是2010年5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林徽因。
本书尽可能地收集了林徽因女士的所有诗歌,即使做不到百分百完全收录,却也涵盖了她从留学时代直到中年这个时间段,经典的诗歌作品。
5、《一片阳光》《一片阳光》是中国女性建筑学家、作家林徽因的作品集。
作品集辑录林徽因的经典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如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九十九度中》一传统题材的细致描摹可以说文本是以北平为主的,是特定的社会坏境的一种书写,纷纷扰扰的市井风俗像缓缓的流水一样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它是属于北平的,是发生在北平的,北平是整个故事的背景,不是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上海,更不是别的其他地方。
文中随着美丰楼挑夫泥泞而蹒跚的脚步,我们一步步走进了那个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有北方典型的酸梅汤摊子,有美丰楼的美食,义永居的汤面,万花斋的点心,有搭着簇新的喜棚为老太太过寿的,有在喜宴堂安排结婚的,有在胡同口嫌热买酸梅汤喝的,有同样因为口渴而去东安市场西门楼消遣的,还有因为口渴去讨债的,又因为喝酸梅汤而送命的,因讨债不成发生扭打的等等的一系列的事件,这些全都发生在北平的一天,气温在度的一天,可以说“热”是贯穿文章始末的一个字眼,热也是推进故事进展的一个隐形的因素。
这样一个特别热的一天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这些事情构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人生百态图。
在这错综复杂的事件中我们看出主要有四件大事,老太太的庆寿,阿淑的婚礼,老卢的聚会,车夫的扭打及被送警察局,挑夫的中暑及死亡。
这些选材都是中国最传统的,也是很独有的。
在老太太的庆寿中可以看出在中国这样的封建大家庭对于一个为家庭做出贡献的家长的尊重与认同,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衰败的生活习气带来的浪费与攀比,就比如文中所写的大力超办的寿宴,有一种目不暇接的匆忙,人数之多,食品之丰,场面之大,甚至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贾母寿宴的奢侈。
文中说:“前几天这院子就为了这事改变了模样,簇新的喜棚支出瓦檐丈余尺高”,“今天的食品全摆起来够像个菜市,四个冰箱也腾不出一点空隙”“刘太太因为衣服的不合适,略微有些担心,想着“今天张老太太做整寿,又不比得寻常的场面可以随便。
”这样的一位老太太,在接受别人的祝福时,在盛宴当天“颤颤巍巍地喘息着,继续维持着他的生命。
杂乱模糊的回忆在脑子里沉浮。
”当刘太太向她祝寿时“谁又是刘太太......谁........老太太模模糊糊地又做了一些猜想,望着门槛又堕入各种的回忆中”。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读后感
这篇小说啊,没有那种特别直白的故事线,就像一堆生活的碎片被巧妙地拼凑在一起。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都有点懵,心里想着:“林徽因女士,您这是要把我带哪儿去呀?”但是读着读着,就好像品出了一种独特的味道。
你看,她写那些不同阶层的人在九十九度高温下的生活状态,有富贵人家大摆宴席,各种讲究,各种繁文缛节,那边呢,穷苦人家为了生计忙得焦头烂额。
这就像把一块蛋糕和一个馒头同时摆在你面前,让你看到生活的差距。
那些人物,一个个鲜活的很。
就拿那个挑着担子卖冰块的吧,我仿佛都能看到他那汗流浃背的样子,还有那冰块散发出来的丝丝凉气。
而那些坐在汽车里去赴宴的人呢,享受着片刻的清凉,却也被各种人际关系和规矩束缚着。
这就好比一个在牢笼里吹空调,一个在烈日下讨生活,都是生活,却又那么的不同。
林徽因的描写也特别细腻,就像她拿着一把小刷子,一点点把生活的细节都刷出来给你看。
那描写温度的感觉,真让我觉得自己就站在那九十九度的老北京街头,热得喘不过气来。
她的文字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堆砌,却有着一种朴实的力量,就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唠家常,唠着唠着就把生活的真相告诉你了。
读完这篇小说,我就感觉自己像是看了一场无声的电影,电影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故事,而这一切都被九十九度的高温笼罩着,显得既真实又有点虚幻。
我想,这大概就是林徽因的厉害之处吧,能把平凡又复杂的生活写得这么有韵味,让我读了还想再读,去从那些看似琐碎的片段里找到更多关于生活的感悟。
九十九度中读后感中篇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民国才女林徽因最出色的作品,谈起这位抒情诗人、著名的建筑家,也许我们就会想起她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焰中交舞着变换。
她用自己浪漫而又现实的丰富作品,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文化人多彩多姿的内心世界。
林徽因的祖父是清朝的进士,父亲是一位饱学之士,也是一位诗人。
在家庭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之下,她不仅成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师,与丈夫梁思成一起设计了国徽图案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还发表了无数的新诗。
他与徐志摩是至交好友,哲学家金岳霖一生暗恋着她。
《九十九度中》中有几十个人物,既有六十九岁时做七十大寿的老太太及其大家族,还有前来送礼的贵宾,也有忙碌的挑夫、仆人和车夫。
小说的十几个场景也不断地变换,在华氏九十九度(摄氏37.2℃)高温的一天之中,有人醉生梦死,有人痴迷彷徨,有人七十大寿,有人奉命成亲,有人无医可救。
由于场景变换较快,人物也比较繁多,第一次草草看完竟然不知所云,但是觉得这应该是好文章。
于是沉住性子,慢慢地条分缕析,跟着作家的思路,一点点地琢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心理描写,再次读完,才知道作家如此安排,确实用心良苦。
她用立体的视角,从高空俯瞰这些人物和场景,好像一位成熟的导演,在指挥着各位演员如何出场,又如何尽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
读者也像坐在舞台下的观众,看见一幅幅场景在切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眼前闪现,仿佛是与我们无关,又好像其中的某个人物就是自己,或是我们熟悉的张三李四,令人嗟叹不已。
华氏九十九度的一天,虽是小说中的一个情节,却是人生的一个缩影,贫穷与奢侈、忙碌与消遣、婚礼的喜庆与新娘内心的凄凉、表面上融洽和暗地里的虚伪、气温的闷热与世态的炎凉,这些都交织在一起,如同一个色彩斑斓的图画,又像一支吹拉弹唱样样俱全的戏班,在我们复杂而又难解的心中,留下一个不经意的角落存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