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1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一、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为避免同海派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改署此名,偶尔也署徽因。
笔名尺捶、灰因,又有西名菲莉斯(phyllis)。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祖籍福州,生于杭州,十岁后迁居天津、北京。
林徽因十四岁随父亲旅欧一年有余,曾就读英国St. Mary's College,并有机会结识欧洲众多学者、作家,后来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联姻。
不久赴美留学,所学美术而志在建筑,终生以此为本职,归国与梁思成先生一起创办了我国大学的第一个建筑系。
建国后还参加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
主要著述:1、《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诗歌),1931年4月《诗刊》第2期。
2、《梅真同他们》(四幕剧)第一﹑二﹑三幕分别连载于1931年5﹑6﹑7月《文学杂志》。
3、《窘》(小说),1931年9月《新月》月刊第3卷第9期,署名林徽音女士。
4、《平郊建筑杂录》(散文),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4期。
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歌,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音。
6、《九十九度中》(小说,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因。
7、《窗子以外》(散文),1934年9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8、《清式营造则例》(建筑工具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4年。
二、作品简析1、创作背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等为宗旨而展开的。
也即对于传统的东西是“破”字当头;同时又大力提倡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文艺思想理论和创作。
林徽因作为深受20年代新月派影响的诗人及30年代京派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风格及流向也显得趋向和贴近这两派。
譬如新月派的“理智节制情感”及“和谐、均齐”的传统东方美学理想;京派的有意和时代性强的重大而尖锐的题材保持某种距离,追求恬静、淡远、含蓄、超脱的审美取向等均在林徽因的创作中有所投射,形成其内敛式的情感发抒方式。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才女,著有著名的现代诗篇,辞藻飘逸轻灵,集诗气才气美貌于一身。
林徽因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少年时期赴美留学,与丈夫梁思成共同修习了建筑学,因此她也是我国少有的女建筑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林徽因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
1921年回国于复人培华女中读书。
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
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
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林徽因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女。
汉族。
出生于浙江杭州。
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梁思成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男,广东省新会人,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徐志摩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1926年任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教授。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金岳霖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浙江诸暨人,生于湖南长沙。
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
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
林徽因最经典的诗句一、林徽因简介林徽因,女,1904年出生于福建福州,1919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级师范学校,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她深受西方现代派建筑的影响,为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她才华横溢,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二、林徽因的诗歌创作林徽因早年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文学才华,尤其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她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诗句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她最经典的诗句。
1.《泪的建筑》•披着斗篷的黑煞笼罩了高屋,•冬天来了。
•病假的院长•用素白的汗珠瓦跺跺木地坐在黝黑病床•的黑煞前。
这是林徽因在《泪的建筑》一诗中的开篇之句,诗歌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凄凉的冬天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孤独和无奈的情绪。
2.《长恨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林徽因在《长恨歌》一诗中的四句,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她对生命和流转的深刻体悟。
3.《伊人》•雪北冷,风切切,•北风青树怒吼冤魂;•号遥声,林中客,•狼嚎哭悼幽墨殉孤魂。
这是林徽因在《伊人》一诗中的四句,通过诗情画意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同时也抒发了愤世嫉俗的情感。
三、林徽因诗句的艺术魅力林徽因的诗句充满着浓厚的艺术魅力,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思想的冲击。
以下是一些林徽因诗句的艺术魅力的表现方式:1. 感官的表达林徽因的诗句往往通过对色彩、声音、味道等感官的描绘,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意。
比如《泪的建筑》中的“披着斗篷的黑煞笼罩了高屋”,通过对黑暗的描绘,使诗中场景显得更加真实而有感染力。
2. 深刻的意象林徽因的诗句常常使用意象来突出诗意,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绪和情感。
《长恨歌》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通过对黄鹤楼和扬州的描绘,展现了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将读者带入到江南水乡的想象之中。
昼梦林徽因解读摘要:一、林徽因简介二、昼梦诗歌背景及创作时间三、昼梦诗歌主题及意义解读四、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及表现形式五、总结与评价正文:【一、林徽因简介】林徽因,原名林徽因,字微卿,号林下,中国著名女作家、建筑师。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家族世代簪缨,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
林徽因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小、附中读书,后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士学位。
她与梁思成结婚后,共同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是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林徽因不仅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同时她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昼梦诗歌背景及创作时间】《昼梦》是林徽因创作于1936 年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是她经历了丧子之痛后,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感悟。
诗中以“昼梦”为引子,通过描绘梦境中的美好与现实中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世界的失望。
【三、昼梦诗歌主题及意义解读】《昼梦》的主题是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梦境,然而这个梦境却在现实中破灭。
诗人以“昼梦”为引子,通过对梦境的描绘,展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中的无奈和失望。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绿叶”、“黄莺”、“金色的果”,都是诗人用来表现美好生活的元素。
而诗中的“死神的阴影”,则暗示了现实中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
【四、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及表现形式】在艺术手法上,《昼梦》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绿叶”象征着生机与活力,“黄莺”象征着美好的声音,“金色的果”象征着希望和收获。
这些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象更加丰富,同时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反复、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表现形式上,诗中采用了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诗歌既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又有生动的故事情节。
【五、总结与评价】总的来说,《昼梦》是一首描绘人生无常和生命脆弱的现代诗。
介绍林徽因的书
摘要:
1.林徽因简介
2.林徽因的成就
3.林徽因的书籍介绍
4.林徽因的影响力
5.总结
正文: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 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
她的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
1916 年,林徽因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 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
1921 年,林徽因回国并继续在培华女中读书。
林徽因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性,既是建筑师,又是文学家。
她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曾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
在文学方面,林徽因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她的诗、散文和小说都深受读者喜爱。
林徽因的书籍介绍:
1.《林徽因诗全集》:这本书收录了林徽因创作的诗歌,展现了她在文学领域的才华和成就。
2.《林徽因散文全集》:这本书收集了林徽因的散文作品,内容涉及生活、
文化、建筑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审美观。
3.《林徽因小说全集》:这本书包含了林徽因的小说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展示了她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才华。
林徽因的影响力:
林徽因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她的成就和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建筑和文学领域,还深受社会各界的尊敬和喜爱。
她的一生,既是中国建筑和文学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位独立、自信、坚强的女性形象的代表。
总结:
林徽因是一位兼具建筑师和文学家身份的杰出女性,她的书籍展现了她在文学领域的才华和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日一句】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要听了吗?【作者简介】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句子感悟】我曾经在一个黄昏走进了北京北总布胡同那个被摧毁的“梁林故居”,那是好几年前的事。
就是为了看看林徽因生前居住过的地方。
被铁围栏包围着的一片废墟前,一个年轻的保安神情专注地坐在门口的石墩上玩着他的手机,可能他从没有想过这座摧毁的房子,它曾经的主人传奇的历史。
林徽因,的确是一个传奇的女子,她是一个很多很多年后你看着她的照片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去审视她依然觉得她是一个很美很惊艳的女子。
我也曾在一个燥热的晌午坐在沙发上去读她的《九十九度中》,想象着她写小说的样子,沉稳、安静,就像是一杯绿茶,滋润心田。
那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文学,抑或说是她的文字,竟有这样这一种魅力,可以治愈我的浮躁。
世人皆知徐志摩苦恋林徽音,殊不知中国现代逻辑学的奠基人金岳霖也是暗恋者之一,后来林徽音嫁给梁思成,金岳霖依旧痴心不变,从情场执著的追求者变成夫妇二人最亲密的友人。
在动荡的几十年里,比邻而居,共度患难岁月,自己竟终身不娶。
林徽音去世后,一天,金岳霖突然邀老友到饭店聚会,当天并非什么特殊日子,大家都觉得很困惑。
席间,金岳霖含泪倾倒美酒一杯,坦坦荡荡的说:“今天是徽音的生日。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才女,著有著名的现代诗篇,辞藻飘逸轻灵,集诗气才气美貌于一身。
林徽因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少年时期赴美留学,与丈夫梁思成共同修习了建筑学,因此她也是我国少有的女建筑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林徽因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
1921年回国于复人培华女中读书。
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
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
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民国建筑学家林徽因生平简介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出自《诗·大雅·思齐》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因为常被误认为是林微音,所以才改成了林徽因。
她是中国非常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与作家,是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民国建筑学家林徽因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林徽因简介林徽因于1904年在杭州出生,祖父是清朝的进士,父亲曾经在日本留学,是北洋政府的官员。
她从小就接受了新式教育,思想进步。
1920年,林徽因跟着父亲远赴伦敦,在那里,认识了身为女建筑师的房东和徐志摩,接触到了建筑学和新诗,并在圣玛丽学院学习过。
回国后的林徽因继续学习,并参与了新月社的活动,初登舞台,培养了自己的文艺细胞。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去美国学习建筑,跟梁思成结婚后一起回国执教,创办了国内首个建筑系。
从1930年开始,林徽因丈夫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跑遍了十五个省的近两百个县,测量与绘制了两千七百多出处建筑,共同完成了多篇建筑学研究文章以及多部建筑史书。
林徽因还在当时流行的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诗文,包括救国的文章。
由于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退居到李庄的林徽因肺病加重,度过了非常困难的时期。
建国初期,林徽因作为清华大学的教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国徽的修改工作,并与丈夫一起致力于中国的古建筑的保护。
1955年,五十一岁的林徽因终因病情恶化去世。
林徽因有哪些建筑作品提起林徽因,我想应该是没有不认识她的人。
林徽因给大家最深的印象便是她的才华和外貌。
其实不然,林徽因在建筑领域也是超级顶尖的人物。
林徽因有如此出色的设计才能,不仅和她的教育有关系,还离不开她到处参观著名建筑物,在这个过程她学到了许多设计的精华部分。
谈到林徽因的建筑作品,在这里介绍几个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成就。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之一,提到东北大学都熟知,可提到东北大学的校徽是由谁设计的可能就很少人知道了,这个学校的徽章正是由林徽因设计的。
林徽因简介-林徽因简介林徽因个人资料简介照片一生的感情经历1907年,这是林3 岁时候的照片,典型闽粤小姑娘样儿。
林徽因,福建闽县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徽音也就是美德的意思。
后来,林徽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却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就索性改名叫徽因。
林徽因出生在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
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
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是一个新派人物。
许多八林徽因的文章说,说林是小妾所生,且其母至死,都没被扶正。
反正,就是被冷宫了一辈子。
事实是,林的母亲是续弦,是正室,却是个不得宠的正室。
林长民的原配夫人因病去世,没留下子女。
林的母亲生了几个小孩,只有最大的林徽因活了下来。
后来,林长民又娶了姓程的小妾,就长期住在小妾的居所。
这位小妾后来又陆续生了几个儿女。
这种家境下,让一个女孩子保持一颗童心,该有多难。
1916年,12岁,林徽因(右一)在北京培华女中的照片。
1914年起,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
林家玩起了搬迁过家家,一会搬到北京,一会搬到天津,最终又搬回了北京。
林徽因在组织工作中能力出众,而这个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林长民忙于政事,常年无暇顾家。
林徽因的两位母亲也病着,家里上下里外,几个弟妹,都需要十二三岁的林徽因打点照料,她俨然是一个民国的探春,事情逼着,不早熟也得早熟。
这带来的正面效果是,林长民对女儿善于料理家务的能力褒奖有加。
1920年,16岁,其父林长民携她游历欧洲。
1920年春,林长民携女儿林徽因赴英国,身份是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
其时林长民44岁,林徽因16岁。
同年10月,徐志摩从美国来到伦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
林家父女和徐志摩相识,是在国际联盟的一次讲演会上。
“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混了半年,正感到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林宗孟。
关于林徽因简介及小时候的故事林徽因,福建闽侯人,是中国着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20世纪30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
从20世纪30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
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相关建筑方面的论文二十几篇。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着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做出莫大的贡献。
林徽因简介,林徽因小时候的故事爸爸的掌上明珠林徽因生于杭州,祖籍是福建闽县(今福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又是家中的长女,生得清秀可人,所以她从小就受尽宠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尤其得到父亲的宠爱,她的小名“徽徽”便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儿上的。
1912年,林徽因的祖父从杭州迁居到上海,林徽因进入爱国小学读书。
1914年,10岁的林徽因又随祖父到北平,与父亲林长民住在一起,三个月后祖父去世。
1915年,袁世凯称帝,林徽因随全家迁居天津英租界的红道路,在天津生活了一年。
从杭州到上海,到北平,到天津,童年的林徽因可谓大开眼界。
一个天资聪慧的小女孩儿,总是会用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来审视这个世界,接纳这个世界,她那幼小的心中,也许正在一点一滴地学会如何看待美,追求美,创造美。
这个点,恐怕最了解女儿的爸爸林长民也不能够完全了解吧。
即使看遍了大江南北那些优秀的建筑瑰宝,年幼的林徽因对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及其文化内涵,还未深刻理解,但是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外观样式,却使她感受到建筑艺术的诱人魅力。
1916年,林徽因又随全家返回北平,进入英国教会学校培华女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