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BS版)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第2课时 搭一搭(一)
- 格式:ppt
- 大小:790.00 KB
- 文档页数:5
第2课时搭一搭(一)教学内容:P4 ~ 5 “搭一搭(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ppt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二次设计一、复习1.提问:计算除法竖式,要注意什么?2.练一练:10÷5 15÷5 18÷3 20÷530÷5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探索新知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搭一搭(一)”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2)列算式:13÷4(3)让学生估算大约摆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2.学生动手,搭一搭。
3.发现:13÷4=3(个)……1(根)“3个”表示搭了3个正方形,“1”为余数,表示剩余1根小棒。
4. 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先由学生操作(用木棒搭一搭)。
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搭一搭,填一填”。
(2)学生讨论:为什么除数都比余数小?(3)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P5“练一练”的第1 ~3题。
四、总结。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除法的概念:将一个数分成若干份相等的部分,每份的大小叫做这个数的除数,分成的份数叫做这个数的商。
2.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根据乘法口诀,找到与被除数相乘等于除数的数,这个数就是商。
3.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除法卡片、练习题。
2.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除法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新课:讲解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例题,教授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除法的计算技巧。
3.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4.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完成一道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板书除法2.板书内容:除法的概念、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必做题: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选做题:寻找生活中的除法实例,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良好。
2.学生对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3.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知道、识别、分类和组合各种棍子构件。
2.能够依据构造需要自由组合构件,并能完整、准确、美观地搭建各种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构形。
3.了解并尝试用计算方式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1.发现、认识各种构件;2.学会组合构件;3.搭建平面图形或建立立体模型。
教学难点1.学生在平面图形拼和时的自由选材和空间想象;2.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帮助学生自行组合,学生在自由探究中完成较丰富的搭建任务;计算一根或多根的长度。
教学过程1. 见杆而识—各种构件认识通过画图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长棍柱、立方块、规则长条和一些不规则形状的构件。
2. 手持杆子自由组合教师会给学生一些相同或不同的构件,鼓励学生组合它们,并自由搭建出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模型。
3. 组合分类引导学生将构件按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拆分分类。
4. 电脑绘制引导学生使用电脑常用软件,将搭建成果通过图形的方式完整、清晰地表现出来。
5. 计算长短在搭建过程中引导学生计算使用棍子的长度。
也可以根据长度给出需要使用的棍子数量。
6.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用材自由选择能力,学生根据统一规划自由配料做出自己的面包。
教学评价1.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出现焦虑和困惑,提出问题并反思解决方法;2.调查TA 学习中的兴趣点、死角难点、易错点;3.分析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不同思维方式的孩子给出适当的提示和激励。
备注本教案设计兼顾了学习的知识和想象能力锻炼,学生能够通过重复的动手搭建体验,更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维的提升。
考虑到每个孩子的思维角度不同,教师会使用发散式思维启发,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理解问题的方法。
第1单元除法第2课时搭一搭(一)【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内容及第5页“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顺利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PPT课件出示情境图(教材第4页情境图):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1.学生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交流思考过程。
请每个同学先利用小棒摆一摆,再小组内讨论怎样用竖式表示。
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1)列式13÷4=3(个)……1(根)。
(教师板书)(2)你能说一说每个数在竖式中表示什么吗?特别是余数1,为什么它要剩下?填写单位是难点,所以引导学生说一说。
引导并板书:“13”表示把13根小棒拿去分,“4”表示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3”表示可以摆成3个正方形(强调单位“个”),“12”表示摆3个正方形用12根小棒(4×3=12),“1”表示摆了3个正方形后还剩下1根小棒(强调单位“根”),说明“1”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1根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
3.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1)当小棒根数为14~20时,除数和余数是怎样变化的,它们有什么关系?小棒操作并填写表格,汇报填写的算式和单位。
(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余数要比除数小”。
4.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验证结论“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练习巩固1.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2题。
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2.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1,3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除法第2课时搭一搭(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整除与非整除的概念。
2.在搭积木过程中巩固数的认识和对除法概念的理解。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搭积木巩固数的认识,理解除法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搭积木练习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放置一些小积木堆在讲台上,向学生介绍所需要的积木。
2.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小积木搭建成不同的形状。
2. 搭积木
1.教师引导学生搭建数个形状各异的积木。
2.要求学生用所学概念判断每个积木中的积木块数量是否能被平均分成若干组。
3. 反思课堂练习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述练习中所有搭建的积木,并对其进行归类讨论。
4. 练习
1.要求学生在课下用积木模拟不同的除法运算。
2.教师布置课后习题。
四、教学评价
1.检查学生课堂笔记。
2.评价学生对数的认识和对除法概念的掌握程度。
3.考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习题情况。
五、教学注意事项
1.安排积木数量适当,避免搭积木过多影响课堂进度。
2.确保可供学生操作的积木是齐全、稳定的,避免操作不便影响效果。
3.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和帮助。
一除法本单元重视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强调在进一步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除法竖式。
其中“分苹果”结合分物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除法竖式,以及竖式中各部分的意思;搭一搭(一)引导学生体会平均分配物体时经常会遇到有剩余的情况;搭一搭(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分草莓”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并进一步体会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租船”这类问题也经常会用到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
第1节分苹果教材第2~3页的内容。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除法竖式,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发展提出除法问题的能力。
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形式。
难点:正确书写除法竖式,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课件(教材主题图)。
淘气和笑笑带来了很多个苹果,准备请小朋友们吃,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准备得怎么样了?(板书课题:分苹果)师: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预设:生1:我发现了一共有18个苹果。
生2:我看到了笑笑手里有盘子,打算每盘放6个苹果。
生3:淘气说:“平均分给2个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
那么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吗?预设:生1:每盘放6个苹果,18个苹果能放多少盘?生2:1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师:同学们真棒!能够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
那么就让我们一个一个的来解决吧!(课件出示问题:每盘放6个苹果,18个苹果能放多少盘?)师:同学们,现在开动你智慧的小脑瓜思考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分苹果呢?说说你想到的方法。
预设:生1:我想借用学具盒里面的小圆片当苹果,6个圆片为一组,18个圆片能分出几组,就能放几盘。
生2:我6个6个地数,数到18正好数了几次,就能放几盘。
1.2搭一搭(一)(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1.2搭一搭(一)》。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基本的图形搭建,包括识别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并学会利用这些图形进行简单的组合和搭建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加深对几何图形特征的理解,并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基本的平面图形。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1. 图形特征的辨识,尤其是三角形与其他四边形的区别。
2. 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组合。
3.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空间想象障碍。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自备的七巧板、彩色积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各种图形搭建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授:详细讲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3.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利用教具进行图形搭建,教师巡回指导。
4. 分享交流:每组展示自己的搭建成果,并分享搭建过程和心得。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图形搭建的关键点和技巧,强调图形变换和组合的数学原理。
6. 课后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家里的物品,尝试自己搭建一个图形结构,并记录过程。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图形的识别、特征、搭建方法和变换组合进行设计,配以相应的图形和颜色,以增强视觉效果和记忆点。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课相关的习题。
2. 家庭作业:进行一次图形搭建活动,记录过程,并准备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特别是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图形的识别和搭建,以及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2节搭一搭(一)教材4~5页的内容。
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
3.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能顺利参与到数学的教学活动中。
重点: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课件(教材主题图)、小棒。
同学们喜欢做数学游戏吗?(喜欢)淘气和笑笑也和大家一样喜欢做数学游戏,看!他们正在用小棒做游戏呢,我们也跟着一起做吧!(出示课件:教材主题图)(板书课题:搭一搭(一))(一)体会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师:同学们观察大屏幕,谁来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生1:淘气和笑笑一共有13根小棒。
生2: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谁能根据发现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预设:生: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师:(课件展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预设:生1:我想借助学具盒里面的小棒,4个4个地摆。
生2:我想借助乘法口诀来计算。
生3: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列除法竖式,我想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学以致用,想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现在就请动动你们的小手,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吧!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算好了吗?(算好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品尝一下你们的劳动果实吧!谁愿意先和大家分享?预设:生1:我用了摆小棒的方法,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摆出3个正方形,还剩余1根小棒。
生2:我用了乘法口诀,三四十二,13-1=12(根),12÷4=3(个),所以13根小棒能摆出3个正方形,还剩1根。
生3:34 1 31 21我用列除法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发现13除以4之后除不尽,还剩下1。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除法第2课时搭一搭(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教科书第1页:搭一搭(一)。
2. 教科书第2页:练习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除法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概念,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科书、PPT、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除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除法第2课时搭一搭(一)2. 板书内容:除法的概念、计算方法、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科书第2页的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除法现象,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对于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程度如何,哪些方面需要加强?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3. 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以上就是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除法第2课时搭一搭(一)的完整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节课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理解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搭一搭(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4、5页。
教学目的: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理解余数,理解余数的含义。
2、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3、在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好奇心,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具学具:课件、小棒(每个学生20根)。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2)8根小棒,每4根分1份,能够分成几份?师问:这是一个什么算式?生:除法算式。
让学生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8叫做(),4叫做(),2叫做()。
复习题讲完后总结:关于平均分的问题,把总数平均分,无论是平均分成几份或者每几个分一份,都用除法计算。
二、讲授新课。
1、师: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他们在摆什么呀?(课件出示过程)。
我们也来利用小棒搭一搭(板书课题),几根小棒能够搭成一个正方形呀?2、出示例题:13根小棒能够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1)齐读题目。
(2)学生动手操作,自己用小棒搭一搭。
(3)指名说说能够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教师再课件出示。
师:除了通过动手搭一搭的方法,还能够用什么方法得出结果?(能够利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4)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自己列式。
课件展示算式和结果。
(5)对单位名称的理解:“3个”表示什么?它的单位是什么?“1根”表示什么?(6)教学名称,教学读法,强调书写格式。
板书:13 ÷4 = 3 (1)读作:13除以4等于3余1三、方法探究,学生动手操作。
1、课本第四页的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1)小组合作,一边搭一边完成学习单。
(2)逐个提问学生说出结果,课件展示结果。
问:你发现了什么?(3)指名说说。
师小结:从上表可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搭几个正方形没有剩余小棒的;一种是总有剩余小棒,当有剩余时,余数都比除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