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74.50 KB
- 文档页数:9
天一大联考 2019—2020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语文考生注意:答題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題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題时,将答案写在答題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诫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渎(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能够把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清楚的,迄今只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自然現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自然人化。
在马先思主义诞生以前,排除宗教领域,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拟人的神秘物体,唯物论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远人的机械实体。
前者以黑格尔为代表,后者以费尔巴哈为代表。
马克思主义汲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建立了高超的历之自然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的“人化”问题,即自然与社会统一的问题,其意又在于指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发展的延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中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果把自然和社会孤立起来对待,就必然无法清楚认识和正场处理现实问题。
第二,自然异化。
人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外化使得人与自然同步提升。
如果外化的结果不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铎,而是成为人的对立面,这就是异化。
人与自然在早期有一种原始的洗一性,但这是本质力量低下的表现。
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使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自然的依赖,变为人对物的依賴0高度分工把人挤压在各个狭窄的领域,使人的专长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
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都被激发到顶峰。
对个利的追逐造成人对人的冷酷利离和人对自然的猛烈刹夺。
社会財富和社会交往都发生根本改变,人的弃化和自然的异化是一个问趟的两个方面。
2019-2020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教是指通过诗教化民众的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 “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使得诗歌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个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政治、伦理、风俗、文化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体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
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
”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现代美育倡导以情感为核心的观念,有助于引导诗教施行过程中凸显诗歌的抒情性本质。
不过,不宜忽略诗歌所应具有的智性、理趣和思辨等其他特质;而回归诗歌本体,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去除传统诗教过分教化之弊,但并非要将诗歌拉回到“内部”,切断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故步自封”中慢慢失去活力、直至萎缩。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朝援孝入律,虽是对周秦以来法律制度的继承,但在法律实践中又一改秦法简单以强制手段推行的弊端,在基层社会组织中,设立孝悌、力田、三老等乡官制度,以孝悌伦理劝谕风化,敦厚民风;在官员的选人制度上,以孝廉作为汉代选官的重要科目,促进了孝道伦理的推行;在养老制度上,以多种形式优抚老年,将孝道伦理推广到整个社会,形成敬养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在刑罚制度上,严惩不孝犯罪。
这样就构成了教化与惩治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
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决狱”,不仅解决了孝道伦理法律化的道德难题,,也为法律伦理化提供了理论论证。
孝伦理法律化以其极大的强制性使得孝伦理得以积极参与汉代的政治生活,孝伦理的社会化则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方式,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价值诉求与伦理原则。
忠伦理与汉代法制的结合,一方面体现在“不忠入律”。
汉代法律把不忠行为纳入法律体系中,体现了“君为臣纲”在封建法律中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东汉时期形成的《忠经》成为固定化的法典,标志着两汉时期忠伦理已经成为一种系统而完整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说。
《忠经》对忠的概念作了系统阐释,并且赋予忠以神秘化的宗教意蕴,并把忠君作为最高道德准则,看作是最高的政治价值,强调恪守忠德所产生的政治功能。
《忠经》由统治者通过教化向社会成员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灌输,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使忠君道德得到所有社会成员的认同。
而统治者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援忠于律,进一步强化了《忠经》的法律地位,使《忠经》不仅是一种探讨如何忠君事上的理论学说,而且成为具有封建法典意义的法律制度。
在现实的法律实践中,忠孝伦理的矛盾与冲突,造成了人们在忠孝关系的伦理抉择上的两难困境。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9年,第六部《终结者》电影《黑暗命运》出现了。
此时距离《终结者》的开篇已整整35年。
毫无疑问,《终结者》系列电影已成为影史奇观。
它寿命极长,却自卡梅隆退出后就饱受。
它一次次继续,又一次次被推翻,继而一次次重启,却始终无法达到前两部的高度。
屡败屡拍却又屡拍屡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超级IP曾经打下了惊人的粉丝基础,其衍生产品遍及全球所致。
与常规科幻片不同,《终结者》将恐怖的未来世界揭开盖子,却并不完全展示。
人与机器全面开战的故事被简化成一个猎物目标、一个(或多个)保护者、一个终结者的“追杀—保护”剧情模式,人类的命运浓缩在追杀与保护的电光火石之间.而未来世界的全部隐藏在机器杀手冷酷无情的杀心之后。
而给终结者披上人皮,使机器杀手更加惊悚。
一方面,由于无法预知人面背后是血肉还是金属,终结者的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一旦受伤露出金属骨骼,终结者的造型会更加狞厉可怖。
20世纪80年代,这部影片大获成功。
()。
或许这两部《终结者》太过特别,续作的长期不顺。
此次《终结者:黑暗命运》尽管让施瓦辛格、琳达·汉密尔顿全部回归,卡梅隆破天荒地当起了制片,但影片质量仍旧平平。
可以说,难以摆脱黑暗命运的正是《终结者》续作本身。
不知道《终结者》续作们何时能踏出坚实有力的关键一步,彻底摆脱黑暗的命运.....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质疑风云变幻未知性拍摄B.置疑风云变幻未知性开发C.置疑波谲云诡威胁性拍摄D.质疑波谲云诡威胁性开发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屡拍屡败却又屡败屡拍的原因,就是这一超级IP曾经打下了惊人的粉丝基础,其衍生产品遍及全球。
B.屡败屡拍却又屡拍屡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超级IP曾经打下了惊人的粉丝基础,其衍生产品遍及全球。
绝密★启用前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答題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題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題时,将答案写在答題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诫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渎(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能够把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清楚的,迄今只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自然現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自然人化。
在马先思主义诞生以前,排除宗教领域,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拟人的神秘物体,唯物论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远人的机械实体。
前者以黑格尔为代表,后者以费尔巴哈为代表。
马克思主义汲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建立了高超的历之自然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的“人化”问题,即自然与社会统一的问题,其意又在于指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发展的延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中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果把自然和社会孤立起来对待,就必然无法清楚认识和正场处理现实问题。
第二,自然异化。
人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外化使得人与自然同步提升。
如果外化的结果不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铎,而是成为人的对立面,这就是异化。
人与自然在早期有一种原始的洗一性,但这是本质力量低下的表现。
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使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自然的依赖,变为人对物的依賴0高度分工把人挤压在各个狭窄的领域,使人的专长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
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都被激发到顶峰。
对个利的追逐造成人对人的冷酷利离和人对自然的猛烈刹夺。
社会財富和社会交往都发生根本改变,人的弃化和自然的异化是一个问趟的两个方面。
河南省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注重情感表现自古以来是我国文学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
不仅诗词歌赋始终离不开抒情言志,就是神话传说和戏曲小说也无不以情感为内核,注重表现人性人情以打动人心,追求以美善战胜丑恶的结局,使人们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得以寄托与慰藉。
与此相适应,中国文论也建构了言志说、缘情说、性情说、主情说等理论观念,既是对这种文学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深刻阐释,反过来也对文学实践给予了有力支撑与引导。
一个多世纪前,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进入现代转型时期。
那时的文学理论,受西方现代审美论影响,力图将我国传统情感论与西方现代审美论有机融合起来,创建新的审美情感论,以适应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要求。
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中阐发的便是审美情感论的现代文学观念,他认为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它们飞翔起来的能力,而使人欣悦则是文学的目的。
从上述可知,我国现代文论转型并没有割断传统,而是努力将情感表现与艺术审美融合起来建构新的文学观念,这对于新文学实践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现代文论转型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建构及其发展。
反映论文学观念的重要特点是要求文学真实反映生活,特别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及其认识作用。
但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并不仅限于追求真实性,同时还强调典型性和思想情感的力量。
联系文学实践来看,以巴金的创作为例,他说当初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所思考的问题只是“怎样生活得更美好,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从《家》《寒被》等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作者的影子与生活的真实性,更能真切感受到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情感。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
就《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的融合形态而言,在以“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为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规范定型化过程中,在以“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五伦”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规范定型化过程中,诗人常常都会以歌功颂德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在“五礼”“五伦”社会化过程中,诗人往往都会以讥失匡恶的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
而使《诗》与“礼”融合的介质,则是“乐”。
这就是《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融合的内在机制。
前者以《周颂》与《大雅》《小雅》中的大部分诗篇为代表,后者以十五“国风”中大部分诗篇为代表。
故孔子谓“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礼记·孔子闲居》)。
在“国风”透露出“五礼”“五伦”相关信息的诗篇中,除了《周南》《召南》《豳风》主要采用歌功颂德方式之外,其他诗篇大多采用讥失匡恶方式。
这些以讥失匡恶方式来透露“五礼”“五伦”相关信息的诗篇,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更是通过艺术途径来干预社会生活而重建礼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通过“讥刺”方式来维护礼制的具体表现。
这充分表现出诗人在国运兴衰、政治清乖的危急关头,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浓郁的政治情怀,从而展现出他们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比如,郑庄公寤生继立之后,弟共叔段依恃母武姜之宠,初居于京,城邑建制超出定制,既而扩张至西鄙、北鄙,且私下聚粮草、缮甲兵,欲以武姜为内应来突袭庄公。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诗教是指通过诗教化民众的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使得诗歌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个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政治、伦理、风俗、文化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体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
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
”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现代美育倡导以情感为核心的观念,有助于引导诗教施行过程中凸显诗歌的抒情性本质。
不过,不宜忽略诗歌所应具有的智性、理趣和思辫等其他特质;而回归诗歌本体,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去除传统诗教过分教化之弊,但并非要将诗歌拉回到“内部”,切断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故步自封”中慢慢失去活力、直至姜缩。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
当蔡元培提出“纯粹之美育”时,他期待的是以“无功利”之审美的“纯粹”性,消除当时“大多数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的积患。
同样,现代诗教也曾表达过强烈的“无功利”的诉求,不过一味追求诗歌“无功利”,会导致写作者狭隘地理解“诗性思维”的含义和价值,皮相地趋附海德格尔大力阐释的“诗意地栖居”。
实际上,“诗性”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
朱光潜说:“善与美……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
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
”这正是看似“无功利”的审美的辩证属性。
当然,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
至少应该在马克思预期的“人的解放”的意义上理解现代社会的“完人”,即一种具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人格形象。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倘若不是孤立、抽象、静态地领悟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所关涉的美、审美、美感等命题,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仍然具有启示价值。
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古代,诗歌因能传布重要思想和制度理念,故其影响遍及社会各层面。
B.现代诗歌仅仅有百年历史,缺少古典诗歌那样的魅力,难以影响人们生活。
C.现代诗教应在诗歌与社会文化之间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保持诗歌的活力。
D.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这与现代诗教的理念完全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提出诗教这一概念及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为整篇文章的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第二段借用林语堂的话衔接文意,引出对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的论述。
C.文章第四段引用蔡元培和朱光潜的话,清晰地论证了现代美育与现代诗教的育人目标。
D.文章末段把论证背景拉回到当下,概括地回答了“现代美育,诗教何为”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人现代以后,中国诗歌出现了很大变化,诗教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体现了适应性。
B.对现代美育所倡导的“审美无功利”的理解,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有以此消除当时社会某些弊端的意愿。
C.错误地理解现代诗教“无功利”诉求,与肤浅地理解海德格尔阐释的“诗意地栖居”一样,没有体现出美与善的协调。
D.现代美育对诗教仍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要提供赏鉴,弥合“人心”,并借此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材料一:30年前,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面积1.86万余平方公里的庞大身躯像一条黄色巨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
其腹地寸草不生,被喻为“生命禁区”。
如今,这里综合治理区面积达910万亩,植被覆盖率由30年前的3%提高到了53%,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
早在1988年,这里的亿利资源集团就开展了防治荒漠化的工作。
他们首先在当地沙漠种满了特殊的植物,这些植物能够固定流沙,减少对农田庄稼的伤害。
其次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太阳能资源,推进太阳能发电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养羊”的模式,创造了资源,也改善了环境。
现在,围绕治沙,他们发展了更多产业。
从整个鄂尔多斯市来说,治沙过程中,开始施行“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引导个人和企业参与治沙。
进入新世纪,又出台了禁休轮枚等奖补机制。
特别是在政府引导下,以技术为核心,从沙漠里“掘金”,创建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企业效益越来越好,又以产业发展反哺治沙。
农枚民也以市场化的方式参与到经营活动中,拥有了“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等新身份,每一种新身份都能带来不菲的收入。
沙漠也是一种资源,现在这里年生产人造板2.6万立方米,生物质发电3.1亿千瓦时,杏仁露、海红酒、沙棘等饮品3.5万吨,有效解决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
(摘编自马爱平《库布其:用三十年书写“绿进沙退”大漠传奇》)材料三:70年来,中国的荒漠化治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2019年2月,美国国家航天局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
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1954年,我国第一个沙漠科学研究站在宁夏中卫建立,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被首次提出,被世界赞誉为“中国魔方”。
麦草方格成为了全球最便捷、环保、低廉的固沙模式。
目前,在中卫市北部168万亩的沙区,已治理利用的面积有147万亩。
在机械化治沙方面,很多地区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实践。
甘肃建投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首台“多功能立体固沙车”,铺设草方格的速度是人工的50倍,从根本上解决沙漠化速度快于人工治沙速度的难题。
在库布其沙漠,亿利资源集团把治沙技术总结为“四大技术”和“四小技术”。
他们还尝试新的作法,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进一步实践搭建起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传统观念认为,植被覆盖度高,治沙效果就好。
但是即便在干旱区,依然有天然稀疏林,密度一般低于每公顷800株,覆盖度低于30%,而这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延续下来的,是水分供求关系适应干旱、半干旱区的水分状况使然。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认为,当地呈带状栽植的固沙林覆盖度仅为20%-30%,也能在防风固沙方面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这一理论既能够充分发挥乔、灌、草各自特性,又能形成复合的、生态作用互补的、接近自然地带性植被的修复技术。
(摘编自白佳丽《治沙专家:多元推动我国防沙治沙》等)4.下列有关治沙举措,不能体现“沙漠也是一种资源”理念的一项是(3分)A.利用沙生植物制造海红酒、沙棘等饮品。
B.利用沙漠日照,推进太阳能发电项目。
C.发展沙漠生态旅游业。
D.治理初期,政府投人资金植树种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库布其沙摸治理情况来看,绿起来与富起来紧密结合,生态治理要和企业发展相结合,治沙才会有持久动力。
B.我国沙漠治理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突破600亿关口,预计2019年同比增长会更快,规模远超800亿。
C.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沙漠治理成绩显著,有效遏制了荒漠化和沙化扩展趋势,取得了“绿进沙退”的重大成就。
D.低覆盖度治沙理论颠覆了植被覆盖度高、治沙效果就好的传统观念,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取得治沙成就的原因。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人世间(节选)梁晓声马赛的夏季气候宜人。
下午四点多钟时,夕阳高悬在老港口的上方,余晖洒满码头,湛蓝的海水变成了槟榔红,被凉爽的海风吹抚起红鲤鱼鳞片似的波纹。
老人们照例在广场上散步,有互相牵手的老夫妇,也有牵着大狗小狗踽踽独行的老人。
卡努比埃尔大街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持着相机或画夹信步走来。
当地的老人们是他们乐见的一道风景,老人们同样乐得看到来自国内外的游人。
夕阳即将没入海中,海里仍有恋水的泳者。
躺在沙滩上的泳者仍不愿离去,为的是再多享受一会儿。
周蓉从车站宽阔的大理石台阶上缓缓走下。
她的头发中有了不少白发,显然超过了她的实际年龄。
容颜、体形却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胖瘦适中。
长年辛劳,促使她善于调节压力,防止压垮了身体。
她的脸庞依然动人,只不过一笑起来眼角就显出鱼尾纹。
她很少笑,因为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是太少。
那样一张脸与头顶隐隐的白发搭配在一起不大协调,女儿曾劝她染发,她也曾动过染发之念,但知道自己属于过敏体质,未敢轻举妄动。
玥玥说法国的染发剂很高级,不会让皮肤过敏,当然得请专业技师操作。
玥玥说服她并陪去了一次,她一听价格转身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