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博弈论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265.50 KB
- 文档页数:16
2.2.1 博弈论的定义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特点,那就是博弈论在经济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好比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①。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他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1944 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Morgenstern)合作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开始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成为现代经济博弈论研究的开端。
20 世纪50 年代纳什(John F. Nash)、塔克(Tucker)等人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博弈论的基石。
在其后的几十年里,许多经济学家致力于博弈论的研究,1965 年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将纳什均衡的概念引入了动态分析;1967-1968 年,海萨尼(John C. Harsanyi)把不完全信息分析引入博弈论的研究;1982 年克瑞普斯(David M. Kreps)和威尔逊(RobertWilson)分析了动态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问题。
199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三位博弈论专家,此后在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授予了三位博弈论的专家②。
博弈论是一种关于行为主体策略相互作用的理论,它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它具有基本假设的合理性、研究对象的普遍性、研究结论的真实性、方法论的实证性等特点。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博弈论的产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经济学革命,使得现代经济学从方法论,到概念和分析的方法体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正如克瑞普斯(Kreps)在《博弈论与经济模型》一书中指出“在过去一二十年中,经济学在方法论,以及语言、概念等等方面,经历了一场温和的革命,非合作博弈已经成为范式的中心……在经济学或者与经济学原理相关的金融、会计、营销和政治科学等学科中,现在人们已经很难找到不①懂纳什均衡能够‘消化’近代文献的领域。
博弈论发展史及主要著作博弈论发展史及主要著作纳什(JohnNash)、泽尔腾(ReinhardSelten)和海萨尼(JohnHarsany)三位博弈理论家和经济学家。
第一阶段:1944年以前,早期思想和基本概念的形成。
1838年,法国经济学家奥古斯汀古诺(AugustinCournot)在分析生产者竞争时,就利用均衡概念研究了寡头市场的情况,并使用了解的概念,该概念实际上是后来的纳什均衡的一种严格说法。
1881年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沃斯(FrancisY.Edgworth)提出了"契约曲线(ContractCurve)"作为决定个体之间交易结果题目的一个解。
1913年,博弈论中第一个定理--泽梅罗定理(ZermeloTheorm)断言,国际象棋是严格确定的,尽管泽梅罗定理的适用范围是具有完全信息的两人零和博弈,但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五六十年代曾引起很多博弈论专家和经济学家的广泛深进研究。
1921― 1927年间,波莱尔(EmileBorel)发表了四篇关于策略博弈的文章,第一次给出了一个混合策略的现代形式,并找到了有3个或多个可能策略的二人博弈的最小最大解。
1928年,冯诺伊曼(JohnvonNeumann)证实了最小最大定理,该定理被以为是博弈论的精华,博弈论中的很多概念都与该定理相联系。
1930年泽尤森(F.Zeuthen)的著作《垄断题目与经济竞争》出版,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个关于讨价还价题目的解,该解后来被海萨尼证实与纳什的讨价还价解是等价的。
此外,这一阶段还提出了博弈的扩展形式、纯策略、策略形式、混合策略、个体理性等重要概念。
第二阶段:1944~1959年,现代博弈论的建立与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194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和经济学家摩根斯坦(OskarMorg 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出版。
该书在详述两人零和博弈理论的同时,在博弈论的诸多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如合作博弈、可转移效用、同盟形式以及冯诺伊曼--摩根斯坦稳定集等,该书还说明了导致后来在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公理化效用理论。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一、博弈论起源博弈论(Game Theory)起源于上世纪初的数学领域,最初是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被研究的。
它主要研究在策略性决策场景中,参与者的最优行为及其相互影响。
这一理论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13年,Borel在一般集合论的基础上定义了对策论的基本概念。
二、经典博弈理论在博弈论的发展历程中,经典博弈理论在上世纪中叶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John von Neumann和Oskar Morgenstern。
他们于1944年合作发表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冯·诺依曼-摩根斯坦博弈模型”,为现代博弈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非合作博弈理论非合作博弈理论(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包括Gerard Debreu和John Harsanyi。
他们提出了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概念,成为现代博弈论中的重要基石。
非合作博弈理论主要研究在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的情况下,参与者如何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
四、合作博弈理论与非合作博弈理论相对,合作博弈理论强调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可能性和最优策略的均衡。
这一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代表人物包括R.B. Myerson和Roger Wollenstein。
合作博弈理论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各方的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分配这些利益。
五、演化博弈理论演化博弈理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是在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包括John Maynard Smith和George R. Price。
这一理论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参与者如何通过学习和适应环境,实现最优策略的选择。
演化博弈理论在经济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六、动态博弈理论动态博弈理论(Dynamic Game Theory)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其代表人物包括Arrow Kenneth J.和Leslie Richard Stallings。
博弈论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
以下是博弈论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1.古代时期: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等著作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著作。
2.20世纪初: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
3.1944年:冯•诺依曼(Von Neumann)与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作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这本书,标志着博弈理论的正式诞生,不过,此书与现代博弈论关系不大。
4.1950年:纳什和夏普里的“讨价还价”模型以及“核”的概念,提出了合作博弈的概念。
5.20世纪60年代:纳什均衡被提出;泽尔腾(1965)引入动态分析,提出了“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海萨尼(1967-1968)将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论研究,这标志着博弈论的快速发展时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博弈论发展史一、起源与初步发展博弈论作为一门研究决策者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决策的数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
1901年,法国数学家埃米尔·博雷尔首次提出了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两人零和博弈的分析中。
此后,博弈论逐渐在数学和经济学领域得到关注。
二、纳什均衡的提出20世纪50年代,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这是博弈论的重要发展。
纳什均衡指的是在一个博弈中,每个决策者选择的策略都是对方策略的最佳响应,不存在改变策略能够获得更好结果的情况。
纳什的这一理论为博弈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博弈论的应用博弈论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领域。
在政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博弈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政治学中,博弈论被用于分析选举策略和国际冲突;在生物学中,博弈论被用于研究进化和动物行为;在计算机科学中,博弈论被用于设计算法和解决优化问题。
四、博弈论的发展与深化随着研究的深入,博弈论的发展也愈加复杂和多样化。
20世纪70年代,约翰·霍普金斯提出了演化博弈论,用于研究动态的、非完全理性的决策过程。
此后,人们又逐渐将博弈论与信息论相结合,形成了信息博弈论,用于研究信息交流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五、博弈论的现代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博弈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计算机模拟和数值方法的应用使得博弈论的分析更加精确和实用。
同时,网络博弈的兴起也为博弈论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例和数据。
六、博弈论的前景与挑战博弈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博弈论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然而,博弈论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模型的简化和假设的限制等。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实证分析和跨学科的合作,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博弈论作为一门研究决策者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决策的数学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深化,已经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博弈论的形成和发展在西方社会科学中,博弈论被评为“纪念西方文明发展的十八座里程碑”奖章的第十七位荣膺者,也被认为是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最大成果。
有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博弈论有可能成为研究所有社会科学的统一方法。
一、博弈论的形成和发展1、博弈理论的早期研究。
一般认为,对于博弈理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
瓦德格拉夫(Waldegrave)在1713年提出了两人博弈的极小化极大混合策略解。
古诺(Cournot)和伯特兰德(Bertrand)分别在1838年和1883年提出了博弈论最经典的模型,两位学者分别从产量决策和价格决策分析垄断的双寡头竞争模型,确定了在竞争之下各自的最优反映函数。
这些都是关于博弈问题的早期的零星研究。
2、博弈论发展的不同阶段。
一般认为博弈论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
博弈论创立的标志是冯·诺伊曼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rn)在1944年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这部著作,他们的贡献现在看来主要是创立了博弈论研究的基本概念、二人零和博弈的完全解决和对合作博弈的贡献。
现在应用更为普遍的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创立,则是以纳什(John Nash)1950年的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为标志,该文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
此后(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萨尼(Harsanyi)和德国塞尔顿(Selten)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非合作博弈理论。
当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将注意力由价格制度转向非价格制度时,博弈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的基石。
1944年,冯·诺伊曼(V on Neumann)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被认为是博弈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
该书在总结以往关于博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博弈论的概念术语、一般框架和表述方法,提出了较系统的博弈理论。
而且,在该书以前,博弈论主要是数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主要是一种数学理论而不是经济学理论。
博弈实验对博弈论的方法论意义摘要:博弈论是研究理性人的交互决策的理论。
研究者用实验研究博弈理论,而实验结果则揭示出博弈论预测有偏差,对博弈论的验证竟变成了质疑的来源。
进而研究者又针对这种偏差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寻求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方案。
实验在博弈论中具有很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是检验博弈论的平台和工具。
尽管博弈实验也存在局限性,但是这种局限性又为其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本文通过分析博弈实验的产生及其特征,指出博弈实验对博弈论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博弈论;博弈实验;局限性;方法论意义一、博弈实验的历史发展博弈论是研究理性人互动的理论,或者说是交互决策的理论。
其最初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而真正获得发展是在50年代以后。
从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宣告其正式诞生至今,博弈论已发展成为一门具有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的具有工具性质的演绎性学科,对社会、经济等诸多现象都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正是由于博弈论这种“解析性的”强大解释力,往往又被普通大众神圣化为万能药方,似乎它应该也可以解决所有的理论映射到的决策问题。
然而现实中它的预测结果和现实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这使人对博弈论产生了质疑。
博弈论学者们为了解释和解决这个问题,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实验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最早的博弈实验产生于经济学实验。
而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博弈实验则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1950年,约翰·纳什(John Nash)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并将博弈论引进议价行为模型,进行了纯议价博弈实验。
1951年,莫斯特勒(Mosteller)和挪杰(Nogee)用实验研究了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人偏好(选择)问题。
1952年,美尔文·爵烁和莫莱尔·弗莱尔(Melvin Dresher and Merrill Flood)进行了著名的“囚徒困境”实验。
1957年,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进行了信息对称下的博弈实验,发现暗示可能产生明显的在协商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