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案第一章总论创新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611.00 KB
- 文档页数:15
《基础会计》完整版优质教学教案一、个人简介经济管理学院二、课程要求会计学科体系简介“会计”这个词,早在我国西周时代(约在公元前1 100年到770年之间)就已经出现。
但是,会计作为一种专业知识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过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
会计学的分支:从应用范围上看,可分为:1.宏观会计学反映和监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情况。
2.微观会计学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或组织的经济活动情况。
微观会计学,按照其所服务主体的性质,可以分为:1.预算会计(也叫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反映和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以及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活动。
2.企业会计(也叫营利组织会计)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情况。
企业会计,按照其服务对象,可以分为:1.管理会计提供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关于未来的经济信息。
2.财务会计提供为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服务的、关于过去的经济信息。
财务会计,按照其所应用的行业,可以分为: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等等。
会计学基础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章总论(绪论)一、会计的含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
二、会计的职能(一)基本职能:1. 核算2. 监督核算是基础,监督是保证(二)其他职能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三、会计对象特定主体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四、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五、会计基本假设1. 会计主体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
2. 持续经营3. 会计分期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
4.货币计量记账本位币六、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八、会计核算方法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第二章会计要素一、会计要素:是会计工作的具体对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的概念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
掌握会计的目标和概念。
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方法归纳讲授法,从会计产生的原因、条件,会计发展的过程,会计发展到现在所具备的特点、职能归纳出会计的概念图示法,以图表示会计的产生及会计概念的归纳。
三、重点难点1、理解会计的目标2、掌握会计的概念四、课时安排一次课(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本节分别阐述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特点、会计的目标和会计的概念(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介绍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以多媒体展示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阶段图,并进行讲授说明。
3、由马克思的资本论引出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并介绍会计多职能论观点,4、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和货币的职能,讲授会计的四大特点和目标。
5、利用归纳法对以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归纳出会计的概念。
(三)总结扩展。
通过本次课我们学习了会计的重要性、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职能、目标、特点和概念。
陈云同志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作业布置第一章课后习题一七、板书设计图一第二节会计的对象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理解会计对象的概念、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掌握会计六要素的概念、分类和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为今后学习会计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演绎法,由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具体化为会计六要素,再到会计要素项目。
图示法,划图表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三、重点难点重点:1、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
2、企业的资金运动。
3、会计六要素的划分。
4、会计六要素的概念、分类、要素之间的关系。
难点:1、企业的资金运动2、会计六要素的划分四、课时安排2次课(4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资金运动图的挂图2、多媒体六、教学步骤第一次课(2课时)(一)明确目标本节讲授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企业的资金运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使学生懂得什么是会计,了解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理解做好会计工作对于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基本要求:1、着重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2、掌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了解会计的任务;3、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题和一般原则深入理解和认识;4、了解会计核算的组成内容和相互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的职能和特点;会计核算的前提和一般原则。
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会计的基本涵义一、会计的产生的发展整个会计的发展历史一般认为可以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大的阶段。
(一)古代会计阶段古代会计是指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会末期。
这一时期会计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簿记法和初创形态的复式记账法等。
这个时期的会计原来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
(二)近代会计阶段近代会计是指从15世纪末期到20世纪40年代。
这一时期在会计方法、技术与内容上有两方面重大发展:一是复式记账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推广;二是成本会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
(三)现代会计阶段现代会计是指从20世纪50年开始到目前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会计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的现代化,即电子计算机被广泛运用会计领域;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
1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职能可以有很多,但其基本职能可概括为两项,即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
(一)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
形象地说,会计核算就是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工作。
确认:通过一整套专业标准或者专业方法来确定会计事项是否发生,由此为标准衡量经济信息能否进入会计核算系统。
计量:以货币为标准确定应记入会计核算系统的金额。
计量是解决经济事项在进入会计核算系统时作为会计事项应该承认的金额。
记录:将会计事项以会计专业的技术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登记下来的过程。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授课教师:肖晓龙教学过程§1-1 会计的概述一、什么是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任何社会的经济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管理越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
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会计学科的分类三、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来实现的。
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固有的、内在的客观功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亦称会计的反映职能。
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从核算的时间看,它既包括事后的核算,也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核算的内容看,它既包括记账、算账、报账,又包括预测、分析和考核。
会计的基本职能可归结为核算和监督两个方面。
1.监督即将进行或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进行2。
将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全过程,以评价各项经济活动是否有效,能否提高经济效益3。
监督贪污盗窃、营私舞弊等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四、会计的特点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2.会计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3.会计具有一整套科学实用的专门方法为了正确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会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实用的专门核算方法,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计算,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
这些专门核算方法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的方法体系,是会计管理区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1-2 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一、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结构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
二、财政部的管理职责1.主要任务在我国,由财政部的会计事务管理司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
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的主要任务是在财政部领导下管理全国会计工作,制定全国性的会计法令、制度、规划和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的含义、职能与目标一、会计的概念⏹会计通常被称为商业语言,企业与其交易对象及资金提供者等利益团体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会计这种特殊的语言来完成,如果不熟知这种语言,人类的商业活动将会受到极大限制。
⏹会计又被视为是一种信息系统,企业通过这个信息系统,向企业管理当局及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种外部集团或个人提供对其经营、投资、信贷等决策有用的信息。
⏹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又被称为对外报告会计,其主要目的是依据公认会计准则,对企业发生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向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状况的信息,以满足其决策需要,及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也被称为内部报告会计,其主要目的是根据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特定要求,提供其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以供决策。
(如何分配资源的决策权、如何进行日常及长期的具体经营决策、如何进行内部各部门的业绩评估等)二、会计的职能:核算和监督三、会计的目标: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人员|职工第二节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一、会计对象:会计核算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二、会计要素:1.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一)资产⏹资产(Asset)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特征:❑(1)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获得的。
❑(2)资产应能被企业所实际控制或拥有。
❑(3)资产应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资产的确认条件:❑(1)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产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资产的分类;❑(1)流动资产❑(2)非流动资产⏹(二)负债⏹负债(Liability)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会计基础》第一章教案教案课程名称:会计基础授课对象:高级中学会计学生教学目标:1.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要素;3.熟悉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4.了解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5.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会计的基本核算要素;3.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4.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3.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
教学准备:1.教材《会计基础》第一章;2.多媒体教学设备;3.教学课件;4.活动板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对会计有什么了解?”2.听取学生的回答,并做简单点评。
3.引导学生思考会计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
二、概念说明(20分钟)1.介绍会计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解释会计的作用,强调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3.举例说明会计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三、核算要素(30分钟)1.介绍会计的基本核算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收入、费用。
2.解释每个核算要素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核算要素的具体应用方法。
四、记账方法(30分钟)1.介绍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
2.解释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步骤。
3.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技巧。
五、财务报表(30分钟)1.介绍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2.解释每个财务报表的作用和使用范围。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财务报表的编制原则和计算方法。
六、总结与讲评(10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巩固学生对会计基础的理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展示相关案例,进行思考与讨论。
七、作业布置(10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一章的习题。
2.提醒学生复习和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核算要素、记账方法和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
财务会计基础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的特点;明确会计的职能;熟悉会计的定义,会计学及其体系;掌握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及会计核算方法。
重点:会计概念、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会计核算方法▪难点: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会计对象第三节财务会计职能第四节财务会计的目标和任务第五节会计学体系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一)会计的产生概括地讲,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和人们对社会生产活动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为管理好生产而起作用的。
具体地讲,会计是基于对生产过程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有效地反映(计算、记录)和监督,借以了解和控制生产活动,使生产活动按预期目标进行的客观需要而应运而生的。
在原始社会,对生产活动的计算和计量仅凭部落首领的记忆即可。
当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生产活动频繁,劳动产品增加,剩余产品出现,单凭头脑计算和记忆已远远不足,于是产生了“结绳记事”,“刻竹作书”等记录和计算方法。
这就是会计萌芽会计萌芽期,会计还是生产职能的“附属工作”,会计基本成型期在西周,这时候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会计的产生。
(二)会计的发展1。
国内发展(1)西周时期:有“司会”专管朝廷财务和税赋,对财务的收支进行“月计岁会”会,总和计算,岁会记账、算账计,零星计算,月计(2)、唐宋时期:“四柱清册”的出现四柱: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结存(3)、明清时期:明末清初在“四柱清册”的基础上出现了“龙门账” ,将经济事项科学地分为进、缴、存、该,其关系为:进-缴=存-该全部收入全部支出全部资产全部负债及业主投资进缴表存该表合龙门(4)、新中国1985年制订了会计法。
1999年5月修订会计法并在2000年7月1日执行。
1993年7月1日颁布和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财务通则,与国际接轨。
第一章会计概述【本章课题】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的概念第二节会计的职能第三节会计的对象第四节会计核算方法【教学目标及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领会会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会计目标、会计对象等内容。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会计产生兴趣,了解如何学习会计理论和方法,了解学习本门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教具】挂图:会计的起源与发展史【教学重点与难点】1.会计概念2.会计特征3.会计的基本职能4.会计的对象【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间以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建议】本章是全书的总纲,内容广泛抽象,教学时应理论联系实际讲授。
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授会计概念及特征、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时间分配】本章共6学时。
【导入新课】有人说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报账;有人说在财务部门工作的人就是会计;有人说会计是一项与数字有关的活动。
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说法对不对?究竟什么是会计?会计是怎样产生的?日常的会计工作主要有哪些?【教学内容】第一节会计的概念介绍本课程:《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基础学科,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是以后各专业学科的基础。
本节重点和难点:会计的概念、职能、特点。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会计的产生简单刻记的出现就是会计产生的萌芽阶段。
(二)会计的发展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并不断得到发展的科学。
生产力水平不同,会计活动的范围和方法不同。
1.古代会计1)原始社会阶段:会计只是生产者的一种附带职能,核算相当简单。
2)奴隶社会后期: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职能。
西周时代出现了“会计”一词。
3)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核算朝廷官府的钱、粮、财、赋、税等收支活动。
“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清代焦循)唐宋两代是我国会计全面发展的时期。
在宋朝出现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司”,在会计结账方法上采用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的涵义、职能和目标第二节会计对象1、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2、了解会计的一般对象3、掌握会计的涵义、职能和特点教材及配套习题组织教学:5分钟导入新课:10分钟讲授新课:65分钟小结及布置思考题:10分钟教学重点:会计的特点及职能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的涵义、职能和目标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一)会计的萌芽(符号记录)1、早期生产出于生产、生活需要,在生产之外以“结绳记事”、“刻契记数”、“垒石计数”等方式附带地把收入、支出记载下来。
2、生产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记录与计量的内容增多,生产者忙于生产,记录与计量活动与生产分离,出现了独立的簿记人员(二)会计的产生(书契反映)1、会计一词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会计”一词在我国起源极早,并与一件历史性大事有关。
相传夏朝时,各启发学生自己说讲故事个全国性的表彰会,大禹晚年在浙江绍兴的茅山大会诸侯,汇总稽核他们的功德业绩。
会后,一生辛劳的大禹仙逝,并葬于茅山。
这件历史性大事就被称为“会稽”。
茅山也因此改名为会稽山。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然而这里的“会稽”虽有记录核实之意。
但尚未作为财务核算专用。
2、官厅会计西周时代,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对财务收支采取“月计岁会”的办法,亦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并定期向统治者报告。
到了西汉,出现了“计簿”或“簿书”的账册,并使用“入”、“出”作为记账符号。
(三)单式簿记到了宋代,出现了“四柱清册”结算法。
“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相当于现代会计中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其基本关系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它代表了单式记账方法的最高成就。
(四)复式簿记明末清初,会计结算方式有了突破性进展,出现了“龙门账”,它把全部账目划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四类,采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计算盈亏,分别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两表计算结果完全相符,实现了双轨计了解算盈亏。
基础会计教案课程责任教师刘晓菲-一、课程内容《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
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范化。
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