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环境保护十大污染源治理清单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6
环境保护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环境保护:“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了脱贫攻坚、教育脱贫、生态环境保护三个规划。
作为本次常务会议研究的重点内容,环境保护是民生之重,很多时候也是民生之痛。
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大战略,本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先后出台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保护措施。
——“大气十条”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同年9月1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文件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一是减少污染物排放。
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
整治城市扬尘。
提升燃油品质,限期淘汰黄标车。
二是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重点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到2017年底下降30%以上。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四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煤制甲烷等清洁能源供应。
五是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对未通过能评、环评的项目,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贷款支持,不得供电供水。
六是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
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信贷支持。
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培育环保、新能源产业。
七是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制定、修订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建议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
强制公开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
公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
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八是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口密集地区和重点大城市治理,构建对各省(区、市)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贵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环境保护必须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做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五条环境保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区域控制,综合治理;实行谁决策谁负责,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
第六条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无污染或少污染、低消耗、综合利用率高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
重视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及科技交流。
第七条省和各自治州、市、县、自治县、特区、市辖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以下简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提高环境质量。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环境保护资金,按有关规定列支。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地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十条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贵州省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办法(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等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严格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要求,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保部令第44号和生态环境部令第1号),建立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绿色通道类(绿线)、从严审查类(黄线)、禁止审批类(红线)清单管理制度。
第三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全省行政区域内新、改、扩建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建设项目。
第四条绿色通道类(绿线):(一)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且对环境基本无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项目;(二)对区域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或环境治理类项目;第五条从严审查类(黄线):(一)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二)国家相关行业准入政策有限制性要求的项目;第六条禁止审批类(红线):主要是指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环境敏感区内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明确禁止的建设项目。
二、环境准入条件第七条建设项目选址应符合主体功能区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等要求。
新建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项目应进入符合产业定位的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
第八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执行“五个一律不批”,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一律不批;对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没有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内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项目,一律不批;对无成熟可靠污染治理技术、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项目一律不批。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公开征求《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公布日期】2020.08.31
•【字号】
•【施行日期】2020.08.3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
正文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公开征求《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
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根据《环境保护法》《贵州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试行)》,我厅组织对《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864—2013)进行修订,形成《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拟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现将公开征求意见事项公告如下:
征求时间:2020年9月1日至9月30日
反馈主体:任何个人、单位、企业或组织
电子邮箱:****************
邮寄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黔灵山路217号环保科技园1号楼311室,水和大气环境研究团队
联系电话:*************
反馈要求:意见反馈请注明姓名、单位、职务、修改前表述、修改后表述、修改依据等要素。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2020年8月31日。
黄果树环保整改措施有哪些黄果树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南部,是一座以独特的瀑布景观而闻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然而,多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黄果树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包括水污染、垃圾处理不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保护黄果树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整改措施。
一、水污染治理黄果树瀑布是贵州省的重要水资源,保护瀑布的水质是首要任务。
为了治理水污染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源保护:设立水源保护区,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采矿、养殖和农药施放等活动,定期监测水质,及时发现并处理水污染源。
2.加强污水处理:建设污水处理厂,对周边居民、旅游景点和餐饮服务区的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3.加强农业污染控制: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缓农业对水质的污染。
二、垃圾处理改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黄果树周边产生的大量垃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改善垃圾处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设完善的垃圾处理设施:在黄果树周边建设垃圾处理中心,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鼓励旅游者带走自己产生的垃圾,减少对黄果树景区的污染。
3.加强监管:加强对旅游景点、宾馆餐饮区等场所的垃圾处理监管,对违规处理垃圾的单位进行处罚。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黄果树自然保护区是贵州省的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受到丧失。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保护区管理:增加保护区的巡护人员,加强对非法狩猎、查封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稀有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2.限制人类活动:限制游客的人数和行动范围,制定游客行为准则,防止游客捕杀野生动植物或破坏栖息地。
3.推广环境教育: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保护区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爱护自然的意识。
四、可再生能源利用为了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可以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并加强能源管理。
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了脱贫攻坚、教育脱贫、生态环境保护三个规划。
作为本次常务会议研究的重点内容,环境保护是民生之重,很多时候也是民生之痛。
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大战略,本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先后出台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保护措施。
——“大气十条”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同年9月1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文件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一是减少污染物排放。
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
整治城市扬尘。
提升燃油品质,限期淘汰黄标车。
二是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重点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到2017年底下降30%以上。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四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煤制甲烷等清洁能源供应。
五是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对未通过能评、环评的项目,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贷款支持,不得供电供水。
六是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
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信贷支持。
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培育环保、新能源产业。
七是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制定、修订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建议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
强制公开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
公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
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八是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口密集地区和重点大城市PM2.5治理,构建对各省(区、市)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九是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根据污染等级及时采取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机动车限行等措施。
十是树立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地方政府对当地空气质量负总责,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国务院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倡导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
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1999—04—01发布1999—10—01实施贵州省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条规定,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对(DB52/12—91)《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考虑标准的实施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衔接,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删除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规定的项目,保留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增加在我省范围内排放量大,排放单位多,或虽排放量小,排放单位少,但其本身毒性强,对环境影响大而且持久,各地区反应强烈的污染物项目。
以分级标准代替原标准的分类标准,用分年限标准取代原标准现有企业和新扩改企业分级执行的标准。
以本标准实施之日为界限划分为两个时段,1999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一时间段标准,2000年1月1日起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二时间段标准。
本标准颁布实施后,凡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含行业标准)己作规定的项目,执行国家标准(含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标准的规定),未作规定的项目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与原标准相比:污染物项目减少,但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配合执行,实际上是增加了。
除水污染物项目保留2项,大气污染物项目保留8项,第一时间段基本维持原标准新、扩、改的水平,第二时间段标准值和新增加的水污染项目6项,大气污染物3项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均适当从严控制。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DB52/12—9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贵州省环境保护局提出;本标准由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彭光寿、熊宜合、刘宝力、王翊、薛友梅;本标准于1987年首次发布,1991年根据国家标准体制的要求,统一改号为DB52/12—91;本标准于1999年第一次修订。
贵州省地方标准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12—19991 范围本标准系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行业标准)衔接和配套执行的贵州省地方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凡国家污染物(含放射性物质)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执行国家标准。
贵州生态治理的典型案例贵州是中国的生态示范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贵州在生态治理方面取得了许多典型案例。
以下是其中的10个案例:1. 贵阳市南明河生态修复项目:南明河是贵阳市重要的水源地和城市景观河流,但长期以来遭受了严重的水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了修复南明河的生态环境,贵阳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水质治理和河道生态修复工作。
经过多年努力,南明河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河岸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保护和恢复。
2. 黔东南自治州大山深谷生态保护项目:黔东南自治州是贵州省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
为了保护这片宝贵的生态资源,黔东南自治州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保护项目,包括森林保护、水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黔东南自治州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恢复和增强。
3. 毕节市生态农业示范项目:毕节市是贵州省的农业重镇,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着大量的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毕节市政府推行了生态农业示范项目,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种植方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这一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改善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4. 贵州省大气污染治理项目: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长期以来面临着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贵州省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包括减排措施、煤改气工程、清洁能源推广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贵州省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提升。
5. 遵义市水土保持治理项目:遵义市是贵州省的山区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遵义市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包括植树造林、修建护坡、修复水土流失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遵义市的水土保持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提升。
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0.19•【字号】黔南府发〔2020〕8号•【施行日期】2020.10.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各县(市)人民政府,都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推动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就落实全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州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三线一单”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保护优先。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2.坚持分类施策。
针对流域、区域、行业特点,聚焦问题和目标,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3.坚持动态更新。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生态环境保护新要求,“三线一单”的内容将根据全州发展战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目标变化及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情况进行动态更新。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持续降低,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状况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9年5月31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相关活动。
第三条生态环境保护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统筹研究处理重大问题,组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逐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其他有关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人应当定期带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巡查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法律等规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
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等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
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根据职责,依法对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建筑施工扬尘、餐饮服务业油烟、露天烧烤、城市焚烧沥青塑料垃圾、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燃放烟花爆竹等污染行使行政处罚权。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环境保护:“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的具体内容“大气十条”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同年9月1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文件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一是减少污染物排放。
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
整治城市扬尘。
提升燃油品质,限期淘汰黄标车。
二是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重点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到2017年底下降30%以上。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四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煤制甲烷等清洁能源供应。
五是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对未通过能评、环评的项目,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贷款支持,不得供电供水。
六是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
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信贷支持。
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培育环保、新能源产业。
七是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制定、修订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建议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
强制公开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
公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
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八是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口密集地区和重点大城市PM2.5治理,构建对各省(区、市)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九是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根据污染等级及时采取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机动车限行等措施。
十是树立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地方政府对当地空气质量负总责,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国务院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倡导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
水十条2015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水十条》,4月16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
环境保护:“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了脱贫攻坚、教育脱贫、生态环境保护三个规划。
作为本次常务会议研究的重点内容,环境保护就是民生之重,很多时候也就是民生之痛。
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大战略,本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先后出台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保护措施。
——“大气十条”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同年9月1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文件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一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
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
整治城市扬尘。
提升燃油品质,限期淘汰黄标车。
二就是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三就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重点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到2017年底下降30%以上。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四就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煤制甲烷等清洁能源供应。
五就是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对未通过能评、环评的项目,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贷款支持,不得供电供水。
六就是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
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信贷支持。
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培育环保、新能源产业。
七就是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制定、修订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建议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
强制公开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
公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
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八就是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口密集地区与重点大城市PM2、5治理,构建对各省(区、市)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九就是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根据污染等级及时采取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机动车限行等措施。
环保污染清单及整改措施环保污染清单及整改措施一、大气污染1. 城市排放尾气:由于车辆数量的增加和老旧车辆的使用,城市道路尾气排放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整改措施:限制老旧车辆的使用,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提倡低碳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等。
2. 工业废气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整改措施: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工业废气治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废气排放监控机制,加大对高污染行业的监管力度。
3. 农业燃烧:农田中常见的秸秆燃烧导致大量烟尘和颗粒物排放。
整改措施:加强农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倡导农民采用机械化收割、深耕等农业技术,减少农田燃烧。
4. 火力发电厂排放:火力发电厂的燃煤过程会释放大量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
整改措施: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大对火力发电厂的环保监管,促使其采取先进净化技术,降低燃煤排放产生的污染。
二、水污染1. 工业废水排放: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
整改措施:加强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强制性要求大中型工业企业建设废水处理设施,实行水污染排放许可制度。
2. 农业面源污染:农田中施用过量化肥农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整改措施:鼓励有机农业发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管理,合理施肥,推广绿色防治技术。
3.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雨污混接的问题严重,直接排入水体。
整改措施: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
三、土壤污染1. 工业废渣堆放: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未经处理直接堆放在地表,造成土壤污染。
整改措施:加强对工业废渣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废渣处理制度,推广废渣资源化利用技术。
2. 农业面源污染:农田中施用过量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污染。
整改措施: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和监管,制定严格的农药使用标准,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有机农业。
3. 城市垃圾填埋:城市垃圾填埋场的管理和垃圾分类不完善,导致垃圾渗滤液直接渗入土壤。
贵阳环保整改措施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由于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的推进,近年来贵阳市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为了改善贵阳市的环境质量,贵阳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整改措施。
首先,贵阳市政府加大了工业污染治理力度。
通过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治理等措施,贵阳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例如,针对工业废气排放问题,贵阳市政府实施了“一企一策”政策,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制定了相应的废气排放标准,并督促企业按照标准进行排放治理。
此外,贵阳市也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对违规排污的企业进行罚款、停产整顿等措施,使企业不敢轻易违反环保法规。
其次,贵阳市政府推进了城市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
垃圾分类是一项重要的环保举措,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贵阳市政府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等措施,推动了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工作。
同时,贵阳市政府还加大了对垃圾处理厂的监管力度,确保垃圾处理工作能够科学、高效地进行,避免对环境带来更多的污染。
第三,贵阳市政府进行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清洁能源是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贵阳市政府鼓励企业和居民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此外,贵阳市政府也加大了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研发、生产和推广节能环保产品。
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贵阳市不仅能够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四,贵阳市政府加强了对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水污染是现代城市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贵阳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水环境质量。
例如,修复被污染的河流和湖泊,建设生态治理工程,提高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加强对违法排污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农田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