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 校本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华养生————青少年养生讲义会宁五中邢鑫中华养生————青少年养生邢鑫近年来,对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
养生也作为一个话题走进了大家的生活。
说到养生,有些同学就想,这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太遥远了。
其实,养生这个话题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养生保健的方法。
我们所说的养生,是站在传统中华医学的角度来分析青少年养生。
首先,我们说养生养生,那什么是养生呢,从字面意思来看,养,就是保养、调养、培养、养护的意思;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在这里有个误区养生它不等于养老,大家需要理解。
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生命自孕育于母体之始,直到耄耋之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问题;它追求的不仅仅是长寿,更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
青少年养生的意义:人生的历程分为“生—长—壮—老—已”五个阶段。
青少年正处于“长”——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是人生中身体变化的时期,成年后,机体状态逐渐稳定;青少年时期的养生,为成年后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养生之要在于养生生活化,在于持之以恒,青少年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是形成各种行为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青少年时期最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中华养生以人的生长配合时令,节气。
我国古代养生名著《黄帝内经》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养老奉亲书》说:“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十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
可见,古人把顺应四时、效法自然奉为重要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在身体没有得病之前通过保养和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保健的目的。
黄帝内经将男子和女子分别以“八”和“七”作为一个生命阶段:年龄划分:女子——“二七”十四岁前后;男子——“二八”十六岁前后,现今,青少年一般指的是13岁以上至成年之前也就是(13—18岁)的人群。
高中校园八段锦校本课程开发一、课程背景八段锦,又称八段锦功,是一种优良的中华传统养生健身功法,被誉为中国武术的瑰宝之一。
它起源于中国宋朝,由著名的道教医学教育家僧人吴九仙创编,是一种集身体运动、呼吸调息、心理放松、意念凝聚等为一体的传统气功养生功法。
它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平复心神、祛病延年、增强身体素质和调养身心为主要目的。
它的练习方法简便易学、安全无副作用,不受时间、地点、心情的限制。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大等因素,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保健,在此情况下,八段锦具有广泛适用性。
在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处于关键时期,特别需要一种能够帮助他们释放压力、调整身心、保持健康的运动方式。
而且,八段锦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将八段锦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对于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八段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八段锦的基本原理和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4. 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三、课程内容第一段:两手托天理三焦。
头、颈、躯干转。
动作主要是扩胸、活动上肢,增强胸腹腔的运动。
第二段:左右开弓似射雕。
揉腰、扭胯、活动下肢,增强腰背部、臀肌、大腿和小腿的肌肉。
第三段:调理脾胃须单举。
单腿上抬,动作主要是活动下肢、腰背部和髋关节部位。
第四段:左右搬拦挨肩擦。
伸展颈背和背部的肌肉,以增强肺活量。
第五段:虎视摇头摆尾铃。
活动腰背部和颈部肌肉,增强腰部和颈部的柔韧性。
第六段:周身旋转舒四肢。
腕部、髋关节、肩关节的旋转。
第七段:气沉丹田须缓收。
收功、调整呼吸、静心。
第八段:旋转扭腰摆开弓。
全身各部位的运动。
中华养生——-—青少年养生讲义会宁五中邢鑫中华养生——--青少年养生邢鑫近年来,对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
养生也作为一个话题走进了大家的生活。
说到养生,有些同学就想,这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太遥远了.其实,养生这个话题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养生保健的方法。
我们所说的养生,是站在传统中华医学的角度来分析青少年养生.首先,我们说养生养生,那什么是养生呢,从字面意思来看,养,就是保养、调养、培养、养护的意思;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在这里有个误区养生它不等于养老,大家需要理解。
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生命自孕育于母体之始,直到耄耋之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问题;它追求的不仅仅是长寿,更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
青少年养生的意义:人生的历程分为“生—长-壮—老—已”五个阶段。
青少年正处于“长"-—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是人生中身体变化的时期,成年后,机体状态逐渐稳定;青少年时期的养生,为成年后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养生之要在于养生生活化,在于持之以恒,青少年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是形成各种行为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青少年时期最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中华养生以人的生长配合时令,节气。
我国古代养生名著《黄帝内经》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养老奉亲书》说:“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十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
可见,古人把顺应四时、效法自然奉为重要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在身体没有得病之前通过保养和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保健的目的.黄帝内经将男子和女子分别以“八”和“七”作为一个生命阶段:年龄划分:女子——“二七”十四岁前后;男子—-“二八"十六岁前后,现今,青少年一般指的是13岁以上至成年之前也就是(13-18岁)的人群。
高中体育教案:中华养生知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养生知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自觉践行养生保健的良好习惯。
3.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二、教学内容1.中华养生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中华养生方法: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3.养生保健的良好习惯三、教学重点1.中华养生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中华养生方法的实践操作四、教学难点1.中华养生方法的动作要领和技巧2.养生保健习惯的培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中华养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中华养生知识。
(二)讲解中华养生知识1.教师讲解中华养生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如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
2.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实践中华养生方法1.教师示范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方法,讲解动作要领和技巧。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分组练习,互相纠正动作。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养生保健良好习惯的培养1.教师讲解养生保健的良好习惯,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养生保健经验,互相交流。
1.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华养生知识的认识和体会。
六、课后作业2.坚持练习中华养生方法,记录自己的体验和收获。
七、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二)讲解中华养生知识1.教师讲解中华养生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养生和保健的区别吗?”学生甲回答:“养生是预防疾病,保健是治疗疾病。
”教师肯定:“很好,养生注重的是未病先防,保健则是在生病后进行调养。
那么,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呢?”学生乙尝试回答:“是不是有阴阳平衡,还有饮食调养?”教师微笑点头:“对,阴阳平衡是养生的重要原则,还有适度运动、情绪调养等。
现在,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2.教师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等中医理论。
教师问:“你们听说过五行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学生丙回答:“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中华传统养生课教学大纲中华传统养生课教学大纲中华传统养生课是一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课程。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养生的理论和实践,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文化中对健康和养生的独特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中华传统养生课教学大纲展开讨论,介绍其内容和意义。
一、课程简介中华传统养生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传授中华传统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养生意识和养生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中医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心理养生等多个方面,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养生的精髓。
二、课程目标中华传统养生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养生意识和养生技能,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健康。
具体目标包括:1.了解中华传统养生的基本理论和原则;2.掌握中医养生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3.学习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4.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保持身体健康;5.了解心理养生的重要性,学会调节情绪和压力。
三、课程内容中华传统养生课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养生:学习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医养生的核心概念,如气血、阴阳、五行等。
同时,学习中医养生的常用技巧,如按摩、针灸、拔罐等,以及常见养生药材的使用方法。
2.饮食养生:学习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学习如何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选择合适的食物,如何搭配食材以达到养生的效果。
3.运动养生:学习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了解各种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和益处。
学习如何正确进行运动,如何避免运动中的伤害。
同时,了解中华传统养生运动的特点和方法,如太极拳、气功等。
4.心理养生:了解心理养生的重要性,学习如何调节情绪和压力。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的冥想和放松技巧,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四、教学方法中华传统养生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教学方法包括: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传统养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高中体育教案《中华养生知识》教案模板一、教案基本信息1. 适用年级:高中2. 课程时长:45分钟3.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中华养生知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b. 培养学生对中华养生的兴趣和认识c.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华养生方法和技巧4. 教学重点:a. 中华养生知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b. 中华养生的方法和技巧5. 教学难点:a. 中华养生的方法和技巧的实践操作二、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教室或操场2. 教学器材:教材、PPT、视频、养生器材(如太极剑、太极扇等)3. 教学资源:相关养生视频、PPT、教材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养生知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b.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学习中华养生知识2. 教学内容与活动(30分钟)a. 第一部分:中华养生知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10分钟)i. 教师通过PPT或教材向学生介绍中华养生知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ii. 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b. 第二部分:中华养生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i. 教师通过PPT、视频或现场演示向学生介绍中华养生的方法和技巧ii. 学生观看并跟随教师一起实践操作c. 第三部分:实践演练(5分钟)i.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养生的方法和技巧ii. 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请教教师,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3. 总结与反思(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华养生知识和技巧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c. 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的中华养生知识和技巧2. 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中华养生知识,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2.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养生技能的掌握情况。
《中华养生知识》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华传统养生知识,提高对养生的认识。
3. 引导学生了解养生与运动的关系,提高运动养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养生基础知识2. 传统养生方法(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3. 养生与生活习惯(如饮食、作息、情绪管理等)4. 运动养生原则5. 养生运动实践(如瑜伽、太极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养生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养生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养生方法的实践操作,运动养生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养生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养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养生基础知识,讲解传统养生方法。
3. 演示:示范养生运动实践,如太极拳、瑜伽等。
4. 练习: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养生运动,掌握运动要领。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养生与生活习惯的关系,分享自己的养生经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养生知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养生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养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学生对养生与生活习惯的认知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养生知识》2. 视频资料: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养生运动示范3. 图片资料:养生知识点图片4. 讨论话题:养生与生活习惯、运动养生等5. 练习器材:瑜伽垫、太极扇等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养生知识和方法。
2. 示范法:展示养生运动的实践操作。
3. 练习法: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养生运动。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养生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5. 案例分析法:分析养生案例,提高学生的养生意识。
八、教学环境:1. 教室: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方便讲解和讨论。
2. 运动场地:提供太极拳、瑜伽等养生运动的实践场所。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
九、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讲解养生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养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养生基础知识,讲解传统养生方法。
3. 演示:示范养生运动的实践操作,如太极拳、瑜伽等。
幼儿园中医养生: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教育方案一、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强烈。
随着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幼儿园中医养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案。
中医养生注重预防保健,强调身心平衡,符合幼儿成长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养生意识,提高抵抗力,促进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中医养生的内涵1. 中医养生理念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调摄五脏、修养心性、适应社会、谨防疾病”,主张“以治未病为主、治已病为辅”,注重预防和调理,符合幼儿成长的生理特点。
2. 中医养生实践幼儿园中医养生实践包括按摩、气功、饮食调养、穴位保健等多种形式,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养生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健康习惯。
三、中医养生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意义1. 健康教育中医养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 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园中医养生将中华传统养生文化融入教育实践,帮助幼儿了解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3. 个性发展中医养生注重个体的身心平衡,促进幼儿个性特长的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律能力。
四、中医养生在幼儿园实施中的困难与挑战1. 教育资源匮乏幼儿园中医养生教育需要专业师资和教学资源支持,但目前资源仍然不足。
2. 家长接受程度部分家长对中医养生持保留态度,担心影响幼儿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3. 教育内容整合如何将中医养生与传统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既不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养生教育的效果,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我的观点与建议作为一名中文文章写手,我认为幼儿园中医养生的教育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我建议在实施中加强与学校、家长的沟通,提高家长的接受程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加大对中医养生教育资源的投入,提升幼儿园中医养生教师的专业素养,使中医养生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六、总结幼儿园中医养生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案,既是对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关注。
第五教学单元: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太极拳、八段锦)实训讲义一、实训提示1.老年人运动技能学习的出发点和目标与青少年有显著差异,老年人的运动技能指导要始终围绕健康养成和治病养生的目标,降低技术动作的难度标准和运动强度。
2.任务导向下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课下作业与课上讨论的有效衔接,以及技能自学与模仿练习之间的紧密联系。
3.实训环节注重运动技能教学与讲解运动治病养生原理与功效的合理配置。
二、实训任务本项目实训目的:1.让学生掌握太极拳的学习方法,以及老年人运动健康的指导方法2.让学生掌握八段锦的学习方法,以及老年人运动健康的指导方法三、涉及知识点1.老年人运动技能教学方法2.八段锦对老年人的健身养生功效和原理3.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健身养生功效和原理4.运动技能学习方法四、任务分析(一)准备工作课前作业:1.学生对照视频自学八段锦和太极拳;学生预习八段锦和太极拳对老年人健身养生作用的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2.学生提前分好组别(二)实训思路1.小组学习各组同学在课前充分自学八段锦和太极拳动作技能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视频和教师提示进行小组学习。
2.教师集中带领学习教师带领所有同学,运用运动技能教学相关方法,集中学习八段锦和太极拳各动作,同时结合各动作健身养生的原理和功效,探讨适合普通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方法。
3.情景模拟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每一名同学分别扮演一次护理员,其他人扮演机构老人,进行太极拳运动指导。
(三)实训控制1.时间控制2.场地器材控制3.学生控制(四)效果检验通过情景模拟,记录每一名同学模仿护理员指导老年人进行健身技能学习的过程,并点评。
五、实训资源1.理实一体化教室有足够的空间容纳班级所有同学同时进行八段锦或太极拳学习,并配备多媒体设备,以及大镜子,便于同学观察自己的身形动作。
2.移动心率测量设备检验学生练习过程中的运动强度六、实训总结通过本单元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下复习,学生主要完成了以下任务:一是,初步了解了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相关知识;二是系统掌握了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太极拳、八段锦)促进老年人健康(健身、治病和康复)的原理和效果;三是重点体验了太极拳和八段锦各动作结构与内容,理解了运动技能的学习方法;四是全面总结了老年人运动健身技能指导与训练的方法与技巧。
一、课程名称学校养生课程二、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和身体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我校特开设养生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传授中医养生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三、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医养生基本理论,掌握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2.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3. 增强学生体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健康意识。
四、课程内容1. 中医养生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2. 养生保健方法- 食疗养生- 气功养生- 睡眠养生- 情绪养生3. 日常养生习惯- 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良好作息- 心理调适4. 预防疾病知识- 常见疾病预防- 应急处理方法五、课程实施1.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讲解养生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养生理论; -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养生保健方法;- 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展示养生保健方法;-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养生保健实践活动。
2. 教学评价- 平时考核: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期末考核:以试卷形式,测试学生对养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 实践考核:评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养生知识的能力。
六、课程资源1. 教材:选用具有权威性的中医养生教材;2. 辅助教材:收集养生保健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3. 实践基地:与医院、养生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七、课程安排1. 课程时间:每周一节,共计16周;2. 课时安排:每次课2课时;3. 教学进度: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分配课时。
八、课程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实施,使学生掌握养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的健康意识,为构建和谐校园、健康社会贡献力量。
高中体育教案:中华养生知识主题:中华养生知识年级:高中时长:2节课(每节4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养生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华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培养学生养生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节课:1. 中华养生的概念和特点a. 解释中华养生的概念和内涵;b. 分析中华养生的特点和优势。
2. 中华养生的基本原理a. 了解中医理论对养生的认识;b. 讲解中医“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等基本原理。
3. 中华养生的基本方法a. 介绍中华养生的主要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保健、按摩推拿等;b. 讲解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c. 分析各种方法的适用人群和作用机理。
第二节课:1. 中华养生的案例分析a. 选择几种常见的中华养生方法,如食疗养生、太极养生等;b. 分析对应方法的养生效果和应用场景;c. 探讨学生个人养生需求和可行的中华养生方法。
2. 养生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a. 强调养生意识的重要性;b. 探讨学生个人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和思考如何改善;c. 提供一些养生建议和生活方式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1. 讲授和演示2. 案例分析3. 小组讨论教学资源:1. PPT或白板2. 养生案例材料3. 中华养生书籍、文章评价方式:1.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能力;2. 学生对中华养生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中华养生方法的运用能力;4. 学生养生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改进情况。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来校进行中华养生讲座;2. 组织学生到中医养生机构参观和体验;3. 分析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养生知识,比较差异和共通之处。
备注: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中华养生————青少年养生讲义会宁五中邢鑫中华养生————青少年养生邢鑫近年来,对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
养生也作为一个话题走进了大家的生活。
说到养生,有些同学就想,这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太遥远了。
其实,养生这个话题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养生保健的方法。
我们所说的养生,是站在传统中华医学的角度来分析青少年养生。
首先,我们说养生养生,那什么是养生呢,从字面意思来看,养,就是保养、调养、培养、养护的意思;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在这里有个误区养生它不等于养老,大家需要理解。
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生命自孕育于母体之始,直到耄耋之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问题;它追求的不仅仅是长寿,更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
青少年养生的意义:人生的历程分为“生—长—壮—老—已”五个阶段。
青少年正处于“长”——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是人生中身体变化的时期,成年后,机体状态逐渐稳定;青少年时期的养生,为成年后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养生之要在于养生生活化,在于持之以恒,青少年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是形成各种行为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青少年时期最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中华养生以人的生长配合时令,节气。
我国古代养生名著《黄帝内经》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养老奉亲书》说:“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十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
可见,古人把顺应四时、效法自然奉为重要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在身体没有得病之前通过保养和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保健的目的。
黄帝内经将男子和女子分别以“八”和“七”作为一个生命阶段:年龄划分:女子——“二七”十四岁前后;男子——“二八”十六岁前后,现今,青少年一般指的是13岁以上至成年之前也就是(13—18岁)的人群。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1.阳气旺盛,多栋而少静 2.心性未定,幼稚与成熟并存,独立性与依赖性交错 3.可塑性比较强二十四节气与八卦的辩证思想:我国最初的春、夏、秋、冬是用八卦中的震、离、兑、坎四卦来代表的。
由于每卦有六个爻,四个卦一共有二十四个爻代表二十四个节气。
东方春天是震卦五行属木(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南方夏天是离卦属火(天气炎热),西方秋天是兑卦五行属金(我们所说的金秋丰收季节),北方冬天是坎卦五行属水。
震卦、离卦、兑卦、坎卦,共四季,每卦六爻,每一爻管15日,每卦共管90日,四卦共管360日。
阴阳对立阳-天、昼、外、动、热、男、气、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等。
阴-地、夜、内、静、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虚弱的等。
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性: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四肢为阳,躯干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器官的功能属阳,形体属阴。
五行学说五行属性归类:五行的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生相克,不是绝对的。
相生之中,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克生。
五行相生相克的应用:凡是因五脏太过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克的方法对治。
同样,凡是因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决。
这是运用五行的根本原则。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眼、舌、口、鼻、耳、前阴、后阴)、五志等,连结成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1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包络:亦称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围的一层衣膜,膜上分布著明显的脉络。
护卫心脏,传导心主的命令。
2肝:肝藏血。
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
肝主筋,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3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4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
主肃降,通调水道。
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与喉咙、声音有关。
(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5肾:藏精气,主生殖,发育。
主滋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
主水。
主纳气。
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司二阴。
命门:部位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肚脐后面遥遥相对,脊椎骨上面)。
命门即是肾阳,‘肾无此即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即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脾胃无此则不能蒸化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
六腑1胆:附于肝,与肝相连,和肝共同发挥疏泄作用。
胆内贮藏〝精汁〞(胆汁)。
因胆汁清净,又称为〝中精之腑〞。
临床上对惊悸、胆怯、失眠,多梦等证,常由胆来治疗。
2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连小肠。
分上、中、下三部。
上口为贲门,称为上脘;下口为幽门,称为下脘: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
主要功能是受纳和熟腐水谷。
3小肠:上连于胃,下通大肠。
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吸收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华部分,归之于脾,转输五脏。
同时将糟粕中的水液,渗入膀胱,杂檅下送大肠。
小肠的功能,往往概括在脾的功能中。
4大肠:上端接小肠,交换之处称阑门;下端为肛门。
生理功能是传泻糟糪粕。
5膀胱:位于小腹,接受由肾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贮藏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6三焦:上中下三焦的总称。
因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脏器,而是人体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脏腑的概括,有〝孤腑〞、〝外腑〞之别称。
主要功能是运行水液,敷布原气,主持诸气,司人体气化以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
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变,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变,下焦病主要指肝肾的病变。
发病原理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即正气)和外界环境(各种致病因素,即邪气)相互斗争中,邪气处于暂时的优势。
致病因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伏气)疫疠: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来致病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气候的特殊变化及环境卫生不良。
七情:喜:喜乐过度影响到肺。
怒:不独伤肝,亦可伤及其他脏器。
忧:忧伤肺,亦能伤脾。
思:思虑伤神(心),也能伤脾。
悲:伤心,也有因内脏发生变化,而后产生悲哀症状。
恐:伤肾。
肾藏志,心藏神,血不足则志歉,志歉则易恐,恐则神祛。
惊: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饮食和劳逸色欲过度,损伤肾中所藏之精气。
创伤和虫兽伤害。
虫积:因饮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以及油腻肥甘之品,致湿停热生,酝酿生虫,久而成积。
或误食污秽不洁的食物所致。
中毒:毒蛇猛兽,饮食中毒,药物中毒。
痰饮:内脏功能失调,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性产物。
一般以质稠浊的叫痰,清稀的称饮。
瘀血:又称蓄血,因气虚、气滞或血寒等原因,使血液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
瘀血形成后,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青少年的养生方法:心性养生:端正品德、树立理想;起居养生:劳逸适度、睡眠充足;运动养生:强壮体质,促进生长;饮食养生:均衡饮食、运动脾胃。
起居有常,常即规律的意思。
日常生活要有规律,应合理安排起居作息。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青少年适宜的睡眠时间为9小时。
所以应该按时就寝,作为中学生晚上22点左右睡觉为宜。
就现实情况而言,有少数学生在晚寝以后不能做到按时就寝,导致睡眠缺乏,第二天身困体乏,精神不振。
这样一来恶性循环,对咱们来说极为不利。
井井有条的生活,能使青少年更加生机勃勃,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全面膳食,营养充足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言:五谷(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为养,五果(大枣、李子、栗子、杏、桃)为助,五畜(牛、犬、羊、猪、鸡)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青少年脾胃健运,食欲旺盛,在满足营养的同时,应注意食饮节制和禁忌,为将来的健康打好基础。
防止营养过剩;控制口腹之欲:辛辣、香甜、浓烈、油腻、寒凉等;限制零食摄入,保证一日三餐。
养生诗:早起一杯水,清肠又润胃。
常吃一点蒜,抗癌又保健。
多吃一点醋,不用上药铺。
多吃一点姜,益寿保健康。
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一顿要吃伤,十顿要喝汤。
青少年如何运动养生:因人制宜,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持之以恒,掌握运动的注意事项。
青少年要注意身体的全面锻炼,选择项目时,要同时兼顾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等各项素质的发展。
青少年生长旺盛精力充沛,可选择活动量大,出汗较多的项目,例如长跑、登山等。
注意循序渐进,最适合青少年的运动时间是清晨6点、课间9点和16点左右,有利于体质的增强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认识身高一生之中的变化从胎儿期开始,身高随年龄增长,出生后经历了两个飞跃起:婴儿期和青春期,20—30岁为最高峰,从40岁开始,年龄每增加10岁,身高降低1—2厘米,一天之中,身高的变化,早晨起床时最高,晚上睡觉前最矮,有2厘米左右的变化。
身高的计算:中国体育科研所根据遗传学理论测试了1821名男女青年及其父母的身高后建立身高预测公式:儿子身高=59.669+0.419*父亲身高+0.265*母亲身高女儿身高=43.089+0.306*父亲身高+0.431*母亲身高(男性身高遗传度占75%,女性身高遗传度占92%)饮食:全面营养,养护脾胃,注意补钙运动:伸展、弹跳运动,负荷适量起居:多晒太阳,充足睡眠心理:快乐自信,激发潜力青少年健脑的内涵:缓解脑力疲劳疲劳产生的原因:疲劳过度,耗气伤血;学习时姿势单一,气血郁滞脑力疲劳的症状头晕、头痛、心悸、失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僵硬不适等提高脑力,开发智力益肾: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养心:心主神志,即意识、思维、情志活动补血:血养神,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科学用脑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学习45分钟,休息10—15分钟;交替变换学习内容,平衡左右脑的活动天天三更半夜还在网上的人,本身就是养生的大忌饮食健脑早餐应该营养丰富健脑食物:核桃、杏仁(适量)、花生(适量)、黑芝麻、龙眼、红枣、大豆、胡萝卜、菠菜、蛋、奶、海产品,动物内脏运动按摩肢体运动运动有两点禁忌:一是不能在气血不足的时候运动;二是不能在污浊的环境中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