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土地革命时期
- 格式:ppt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7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和革命运动。
其中,中国的成立以及土地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
本文将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为基础,探讨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
一、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成立,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的终结,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中国的成立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中国独立、民主和幸福的新时代的开始。
它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革命中国的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革命运动,旨在解决土地问题,打破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平等权利。
土地革命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在1927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内,土地革命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土地革命的背景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弊端和农民的不满情绪。
农民在封建土地制度下被压迫剥削,他们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积极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斗争。
土地革命的成果是中国农村封建土地制度的瓦解,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保护和扩大。
土地革命为农民提供了充裕的土地资源,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这对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的关系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是密切相关的。
土地革命为中国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土地革命使得农民群众积极参与革命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成立是土地革命的最终结果,土地革命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通过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不仅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建立了农民政权,还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史海烟云HISTORY87摘要:土地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获得广大农民的信赖和拥护的重要条件,也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前提。
从土地革命角度出发,以农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文章通过对土地革命时期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主要内容深入分析,从中总结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土地革命;毛泽东;农民;思想教育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是社会结构的主体,结合当时的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把农民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让他们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通过研究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对新时期加强农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一)克服农民自身阶级局限性需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国家。
在旧中国,他们不但在物质上一贫如洗,在精神上也是十分贫困。
由于对压迫者的厌恶和对物质生活的渴求,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成为了农民阶级的最大愿望。
农村是革命根据地与主战场,农民必然发展成为革命的主干力量[1]。
然而,农民这个群体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一是受到了落后的农业生产的制约。
由于小农经济生产者自身的狭隘性与保守性,使农民阶级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革命热情,进而展现自己的革命力量。
二是受到封建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
这种封建思想的糟粕如不能完全消除,就难以接纳先进的思想,也就难以开展革命斗争。
三是缺乏必要的文化教育。
自从战乱以来,农民就过着衣食不饱的贫困生活,在物质上没有得到满足之前,精神追求更是奢侈。
(二)壮大革命队伍的需要土地革命战争期间,革命前途渺茫,绝望情绪滋生,加之国民党的疯狂包围,革命势力急剧削弱,革命队伍急需扩大,而农民的数量又是最大的。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摘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为实现土地革命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影响和意义、局限性和问题以及后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思想,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土地革命来推进。
土地政策的影响和意义在于为农民赢得了土地所有权,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土地政策也存在局限性和问题,如土改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等。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为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启示和展望方面,还需继续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土地改革、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影响和意义、局限性和问题、后续发展、总结评价、启示和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重要革命斗争,这场斗争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在当时,中国社会呈现出极度不平等的土地制度,绝大多数农民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
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农民们勉强糊口,生活贫困,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对于这种不公平的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改革的信念,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
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战争,试图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和农民的自主经营。
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土地政策,为土地革命的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成为了革命的核心内容,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政策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也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对于理解中国革命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基本原则。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一、土地革命战争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
1927年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
二、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
那么土地革命内容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经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摸寻,逐步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这些政策可以概括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分配土地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分配时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历史背景[请简述](1)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诉求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农民在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土地兼并的农民起义中,早已表达了对土地的诉求,并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土地平均主义思想。
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说明农民对起义军的支持源自于对土地的强烈诉求和渴望。
土地问题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正确处理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关键所在。
(2)资产阶级革命的平均地权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被动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因此,中国的农民深受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外来帝国主义的压迫,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日益加深。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来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但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并未成功。
中国人民在受到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同时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的压迫。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时间:十年内战,亦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土地革命战争”,是指1927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一阶段。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南昌起义后内战正式开始;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二、战争经过:1927-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反动统治的伟大国内革命战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及革命群众。
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
克服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撤换了他的领导职务,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
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领导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后,逐步扩大了根据地。
在此期间,党还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等地领导了平江起义、百色起义、宁都起义等武装起义,成立了几支红军和几处革命根据地。
从1930年底到1931年9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农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围剿”。
在此期间,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
同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并领导了东北抗日联军等的抗日斗争。
史基本知识中国的初期土地革命中国的初期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社会运动,旨在推动农民解放,改善农民的土地权益,并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初期土地革命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革命的发展背景、目标和影响等方面。
一、背景中国的初期土地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当时中国内外局势动荡不安。
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农民的苦难。
同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兴起,为中国土地革命提供了理论和组织基础。
二、土地革命的目标中国土地革命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现土地的公有化。
农民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阶级,他们承受着传统封建地主剥削的压迫,土地革命的目标是为了解放农民,让他们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并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三、革命的进程中国初期土地革命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秘密组织阶段、地方实践阶段和全国范围推广阶段。
1. 秘密组织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秘密组织向农民宣传土地革命的理念,培养农民的阶级意识,并组织他们进行抗争行动。
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推动土地革命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为后续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2. 地方实践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起义和土地革命运动逐渐在一些地区兴起。
通过武装斗争,农民夺取地主的土地,并建立起农村革命根据地。
这些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土地革命的发源地和实践基地。
3. 推广阶段随着地方革命的成功和经验的积累,中国初期土地革命逐渐向全国范围推广。
农民群众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参与到土地革命中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土地革命不断取得胜利,并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四、影响中国初期土地革命对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 农民权益保护通过土地革命,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护和改善。
农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摆脱了封建地主的剥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2. 农村经济发展土地革命使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农民拥有了土地后,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增加了农村经济的产出。
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稳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阔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土地革命知识点一、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地 位: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方案,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原 则:“平均地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进步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局限性: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并未付诸实施。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 容: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
指的是①“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②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评 价:“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2、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 容: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评 价: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性,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一)土地革命时期1、《井冈山土地法》地 位: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内 容: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
评 价: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2、《兴国土地法》地 位: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
内 容: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评 价: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二)抗日战争时期内 容: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中共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