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格式:ppt
- 大小:5.93 MB
- 文档页数:11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一、土地革命战争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
1927年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
二、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
那么土地革命内容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经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摸寻,逐步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这些政策可以概括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分配土地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分配时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历史背景[请简述](1)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诉求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农民在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土地兼并的农民起义中,早已表达了对土地的诉求,并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土地平均主义思想。
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说明农民对起义军的支持源自于对土地的强烈诉求和渴望。
土地问题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正确处理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关键所在。
(2)资产阶级革命的平均地权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被动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因此,中国的农民深受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外来帝国主义的压迫,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日益加深。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来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但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并未成功。
中国人民在受到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同时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的压迫。
小学生课本红色经典征文第一章红色记忆 (1)1.1 红色足迹 (1)1.1.1 革命圣地的足迹 (1)1.1.2 长征路上的足迹 (2)1.1.3 抗日战争的足迹 (2)1.1.4 英雄人物的故事 (2)1.1.5 革命斗争的故事 (2)1.1.6 建设时期的故事 (2)第二章英雄赞歌 (3)第三章红色土地 (3)第四章革命岁月 (4)第五章红色文化 (6)第六章遗迹寻踪 (7)第七章传承红色基因 (8)1.1.7 红色信仰的传承 (8)1.1.8 红色品质的传承 (8)1.1.9 红色奉献的传承 (8)1.1.10 红色故事的选取 (9)1.1.11 红色故事的宣讲方式 (9)1.1.12 红色故事的宣讲意义 (9)第八章走进新时代 (9)1.1.13 红色文化的传承 (9)1.1.14 红色教育的普及 (10)1.1.15 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10)1.1.16 红色梦想引领新时代发展 (10)1.1.17 红色梦想激励青少年成长 (10)1.1.18 红色梦想照耀世界和平与发展 (10)第一章红色记忆1.1 红色足迹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无数曲折与辉煌,留下了深深的红色足迹。
这些足迹,不仅记录了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更成为了我们今天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1.1.1 革命圣地的足迹从江西瑞金到陕北延安,革命圣地留下了无数红色的印记。
瑞金,这个曾经的中国革命中心,见证了苏区的建立与发展,红军长征的起点也在这里。
陕北延安,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更是中国共产领导全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重要基地。
1.1.2 长征路上的足迹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从江西出发,历经艰难险阻,红军队伍跨越了五岭、乌蒙山、大渡河、金沙江等重重难关,最终胜利到达陕北。
长征路上的每一个足迹,都饱含着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钢铁意志。
1.1.3 抗日战争的足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
中现代第三章练习答案一、填空题1、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在(南京)建立了反革命军事专政,其实质仍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2、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和组织农民秋收起义。
3、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达到(井冈山),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1927年11月,湘赣边界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民主政府成立,(谭震林)任主席。
5、1927年8月、9月和12月,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南昌)、(秋收)、(广州)三大武装起义,使中国历史进入了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
6、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民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
7、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在湖南平江领导革命士兵起义,建立了红五军。
8、1928年6、7月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
六大指出,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处于两个高潮之间的低潮;党的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武装起义);党内主要危险倾向是脱离群众的盲动主义、命令主义和(军事冒险主义)。
9、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相继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开始形成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10、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等在广西(白色)地区发动武装起义。
11、1929年12月底,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议一致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案”)。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时间:十年内战,亦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土地革命战争”,是指1927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一阶段。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南昌起义后内战正式开始;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二、战争经过:1927-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反动统治的伟大国内革命战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及革命群众。
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
克服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撤换了他的领导职务,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
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领导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后,逐步扩大了根据地。
在此期间,党还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等地领导了平江起义、百色起义、宁都起义等武装起义,成立了几支红军和几处革命根据地。
从1930年底到1931年9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农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围剿”。
在此期间,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
同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并领导了东北抗日联军等的抗日斗争。
第三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一、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极端重要性的认识1、创造红军的新时期:1927年8月七日,汉口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总方针。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9年底,党在全国各地领导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
重要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白色起义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2、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的关系:简答题3.1二、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和历史经验1、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论述题3.1①长期性原因:论述题3.1②特点及优点: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论述题3.2①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2) 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
3) 中国革命进行的长期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三、农民问题与土地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1、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简答题3.3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其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广大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
2、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民革命时期:1925·10,第一次提出要“耕地农有”的办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中央根据地土改路线,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农民土地所有制;抽多补少,抽肥补瘦;1935年·12规定对富农所经营的土地、商业以及其它财产不予没收,要保障富农扩大生产与发展工商业的自由-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1947·10·《中国土地法大纲》,两个基本原则:满足雇农要求;坚定团结中农,不损害农民利益;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土改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解放初期:改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政策为保存富农经济政策。
土地革命战争简介:土地革命战争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从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结束。
中文名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起义发生时间:1927年8月1日~1928年6月发生地点: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安徽、四川、河南、陕西、浙江、河北、山东等省广大地区.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也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
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叛变了革命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替了北洋军阀,企图扑灭革命,消灭共产党,残酷地镇压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国民党的屠刀所吓倒,继续英勇地高举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
为了挽救革命,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27年7月12日,党中央政治局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陈独秀停职,作出了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等决定。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的新阶段,因此,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节日。
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批判和揭露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
会议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关键时刻,为挽救党和中国革命起到了重大作用。
“八·七”会议,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于9月9日,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起义后,毛泽东根据当时敌我形势,主动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地区,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对部队进行了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决定将党支部建在连上,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1.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举行的()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A、秋收起义B、南昌起义C、广州起义D、海陆丰起义2. 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的思想。
A、党指挥枪B、农村包围城市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D、枪杆子里出政权3. 毛泽东诗词“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反映的是1927年爆发的()。
A、秋收起义B、南昌起义C、广州起义D、麻城起义4. 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时,在江西永新县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上,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A、团B、营C、连D、排5.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以()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A、兴国B、宁冈C、瑞金D、永新6. 1927年12月11日,在张太雷、叶挺、周文雍、恽代英、杨殷、叶剑英、聂荣臻等人的领导下,发动了(),建立苏维埃政府。
A、秋收起义B、南昌起义C、广州起义D、麻城起义7. 1928年4月,()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并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A、朱德B、贺龙C、叶挺D、周恩来8.党的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是()。
A、四大B、五大C、六大D、七大9. 1928年12月,在中共中央代表()和张云逸、雷经天、韦拔群、李明瑞、俞作豫等人领导先后发动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了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A、邓小平B、彭德怀C、刘伯承D、滕代远10. 1930年1月,毛泽东在()中总结了各个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始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在农村地区先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红军长征进至遵义,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围追堵截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
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2、红6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
1月中旬,薛岳兵团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
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1月19日起,红1、红3、红5、红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
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
28日,红3军团、红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
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单项选择1。
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属于(C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2。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统治或半统治下,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再加上土地扩大,其结果是(C) A。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B。
封建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C.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D.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4。
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的著作是(b)a.《〈共产党人〉发刊词》b。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c.《新民主主义论》d.《论联合政府》5。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阶段转化到“新”阶段的根本标志是(A)[A]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B]中国革命主要对象的变化[C]中国革命基本性质的变化[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6.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经济条件是(C)[A]外国资本占国民经济比重日益缩小[B]小农经济开始瓦解并退出经济领域[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D]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日益萎靡弱小7. 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事件是(A)[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五四运动[C]新文化运动[D]共产主义小组诞生8. 土地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