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氧化还原反应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55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9.1(1) Cr2O72-+14H+ +6e-= 2Cr3++ 7H2O (酸性介质);(2) MnO4-+8H++5e-= Mn2++4H2O6H+ + 5e-(3) MnO4-+4H++3e-= MnO2+2H2O(中性介质);(4) 1/2I2 + 6 OH-= IO3-+3H2O+ 5e-(碱性介质);(5) H2C2O4 = 2CO2 + 2H+ + 2e-(酸性介质);(6) H2O2 = O2 + 2H+ + 2e-(酸性介质);(7) H2O2 +2OH-= O2 + 2H2O + 2e-(碱性介质);(8) H2O2 +2H+ + 2e- = 2H2O(酸性介质);(9) H2O2 +2e- = 2OH-(碱性介质);(10) Ag + Cl- = Ag Cl + e-9.2(1) 3As2O3 +4NO3-+7H2O + 4H+ = 6H3AsO4 +4NO(酸性介质);(2) Cr2O72-+3H2S + 8H+ = 2Cr3++ 3S + 3H2O (酸性介质);(3) 2MnO4-+5H2C2O4 + 6H+ = 2Mn2++10CO2 +8H2O (酸性介质);(4) 2Cr3++3S2O82-+7H2O = Cr2O72-+6SO42-+ 14H+ (酸性介质);(5) 2Mn2++5NaBiO3 + 14H+ = 2MnO4-+5Bi3++5Na+ + 7H2O (酸性介质);(6) 4Co(NH3)62++O2 +2H2O =4Co(NH3)63++4OH-;(7) 2Cr(OH)4-+3HO2-=2CrO42-+OH-+ 5H2O;(8) H3AsO4 +2I-=HAsO2 +I2 + 2H2O (酸性介质);(9) 2Cu2++2I-=2CuI +I2;(10) Hg2Cl2 +NH3 = HgNH2Cl +Hg+ HCl;(11) 3MnO42-+ 4H+ = 2MnO4-+MnO2 +2H2O 。
第九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一 、内容提要本章讨论了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位计算,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次序的基本规则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和常用的指示剂,并重点阐述了碘量法和高锰酸钾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作为标准溶液得滴定分析方法。
当两个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位不相等时,一般来说,电位高的电对的氧化型可能氧化电位低的电对的还原型。
电对的电极电位可用Nernst 方程式计算:式中的E ox/Red 为电对Ox/Red 的电极电位,E 0ox/Red 为Ox/Red 的标准电极电位;n 为电对氧化还原半反应(半电池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a ox ,a Red 为电对Ox/Red 氧化型和还原型的活度。
当考虑离子强度和副反应对电对的影响,以浓度C 代替活度进行电极电位的计算时,应采用下式:式中'0Re ,dOx E 为电对Ox/Red 的条件电极电位,亦称克式量电极电位或式量电极电位。
当无电对的'0Re ,dOx E 时,可用下式对电对的电极电位进行计算:(近似式) 式中[Ox],[Red] 为电对Ox/Red 氧化型和还原型的平衡浓度。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次序的基本规则是:电极电位相差最大的两电对的氧化型、还原型首先进行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可通过下式进行定性的判断:(25℃) Oxdd Ox d Ox a a nF RT E E Re 0Re ,Re ,log 303.2-=Oxdd Ox d Ox C C nF RT E E Re '0Re ,Re ,log 303.2-=][][Re lg 05915.00)Re ,()Re ,(Ox d n E E d Ox f d Ox f -=059.0log '0E m n K ∆⨯=式中的n ,m 为氧化还原半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0E 为两电位的条件电极电位之差;K 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章节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氧化
还原反应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能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教学内容:
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子,引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兴趣。
2.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子转移反应的一种,具有电子的失去和获得。
3.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通过实验验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交替作用。
4.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5.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体验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特点。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拓展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检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程度,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主要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原电池 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应用重点难点: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原电池的电动势及电极电势。
Nernst 方程式及其有关的简单计算,根据Nernst 方程式分析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浓差电池原理。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判断氧化剂或还愿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计算标准平衡常数。
教学目的:熟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能熟练地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了解原电池及其电动势的概念。
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Nernst 方程式及其有关的简单计算,电极电势的应用。
掌握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7.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应中,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
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
7.1.1 氧化值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由于发生了电子转移,导致某些元素带电状态发生变化。
为了描述元素原子带电状态的不同,人们提出了氧化值的概念。
氧化值也叫做氧化数。
氧化:氧化数增加的过程;还原:氧化数降低的过程1970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氧化值的定义是:氧化值是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这个荷电数是假设把每个化学键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的。
例如,在NaCl中,钠的氧化值为+1,氯的氧化值为-1。
在SO2中,硫的氧化值为+4,氧的氧化值为-2。
由此可见,氧化值是元素在化合状态时人为规定的形式电荷数。
确定氧化值的规则:★在单质中,元素的氧化值为零。
★在单原子离子中,元素的氧化值等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在大多数化合物中,氢的氧化值为+1,只有在活泼金属的氢化物(如NaH,CaH2)中,氢的氧化值为-1。
★通常,在化合物中氧的氧化值为-2;但在过氧化物(如H2O2,Na2O2,BaO2)中氧的氧化值为-1;而在OF2和O2F2中,氧的氧化值分别为+2和+1。
★在所有氟化物中,氟的氧化值为-1。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本章总目标:1:牢固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配平的方法。
2: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能运用标准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计算平衡常数3:会用能斯特方程式来讨论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各小节目标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1:掌握化合价、氧化数的概念,以及原电池的符号表示方法。
2: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会表示电池的电动势,可以配平电极反应式,书写电池反应方程式。
第二节:电池反应的热力学1:可以判断原电池反应的自发性:r mG zEF θ∆=-,E>0反应以原电池的方式进行。
2:掌握E θ和电池反应的K θ的关系的计算;2.303ln ln lg RT RTzE F RT K E K K zF zFθθθθθ=⇒==. 3:掌握利用能斯特方程来求算电极电势:。
0.059lg V E E z θ⎡⎤⎣⎦=+⎡⎤⎣⎦氧化型还原型 第三节: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学会运用能斯特方程来从酸度、沉淀物生成和配位化合物生成三方面来讨论这些因素对电池电动势的影响。
第四节:化学电源与电解1:认识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锌锰电池、银锌电池、铅蓄电池、燃料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2:了解分解电压和超电压的概念。
第五节:图解法讨论电极电势 1:会看元素电势图。
2;可以根据元素电势图判断酸性的强弱、计算电对的电极电势112212......n nn z E z E z E E z z z θθθθ+++=+++、判断某种氧化态的稳定性学会绘制和利用自由能-氧化数图。
习题一 选择题1.将反应K 2Cr 2O 7+HCl → KCl+CrCl 3+Cl 2+H 2O 完全配平后,方程式中Cl 2的系数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 1lB.2C.3D.42.下列化合物中,氧呈现+2价氧化态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 Cl 2 O 5B.Br O 7C.H Cl O 2D.F 2O3.将反应KMnO 4+ HCl → Cl 2+ Mn Cl 2+ KCl+H 2O 配平后方程式中HCl 的系数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8B.16C.18D.324.某氧化剂YO(OH)2+中元素Y 的价态为+5,如果还原7.16×10-4mol YO(OH)2+溶液使Y 至较低价态,则需要用0.066 mol/L 的Na 2SO 3溶液26.98ml 。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氧化还原反应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1本节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推断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二、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比较1.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例3.根据反应:①I2+SO2+2H2O=H2SO4+2HI ②2FeCl2+Cl2=2FeCl3③2FeCl3+2HI=2FeCl2+I2+2HCl 可知:I-、Fe2+、Cl-、SO2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I->Fe2+>Cl->SO2 B.Cl->Fe2+>SO2>I-C.Fe2+>I->Cl->SO2 D.SO2>I->Fe2+>Cl-判断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进行,也应遵循“由强到弱”的规律,即反应式中的物质应符合“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例4 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Cl-Br2>I2>S(含常识性知识),还原性:NaCs+3.根据金属活动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还原性渐弱K+ Ca2+ Na+ Mg2+ Al3+ Zn2+ Fe2+ Sn2+ Pb2+(H+)Cu2+ Fe3+ Ag+ 氧化性渐强4.①据原电池电极:负极金属比正极金属活泼(还原性强);②据电解池中放电顺序,先得(或失)电子者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其规律为:阳离子得电子顺序(即氧化性强弱顺序):参考3中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优秀5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穿插在高一化学第四章囟素中进行学习的,这节内容的学习,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与氧化还原反应密切相关的反应、理论及应用。
如:金属的冶炼与防护,化学电池等。
只有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直观地理解反应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良性循环,所以本节内容在中学化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教材包括两节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氧化还原的本质,其中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几种概念极容易混淆。
如按教材的授课顺序,不能最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本节课的主要问题,所以本人在授课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重组了新的知识网络:通过从三个角度分析教材,从而掌握四组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
三个角度:得氧失氧的角度、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得失电子的角度。
体现了在二期课改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观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从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分子通过断裂旧的化学键形成原子或原子团,原子或原子团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化学键,从而形成新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这是一个微观世界的反应行为,人的肉眼是看不到了,反应速度也是极快的,为了让微观的世界行为以宏观的形式反应出来,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地理解反应过程,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结合多媒体教学,体现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内容。
3、氧化还原理论,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三、学情分析结合我校学生知识基础较薄弱、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弱势,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提出,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不能对所要回答的问题失去信心。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9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选自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是中学化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部分。
氧化还原反应是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更是元素化合物以及电化学学习的理论基础,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学化学教学重难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只是还不能将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统一起来。
在学生已有的初中基础上,可以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高、降低----原子失去电子、得到电子等角度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从表象到实质,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的带领学生理解领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借助价类二维图和已学习的化学反应,联想化学反应分类新视角,继而认识氧化还原反应;2.通过对化合价的分析,借助线桥表征,认识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特征,并对常见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3.基于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相关性,从微观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能对其进行分析;4.通过四大基本反应与化合价的变化,从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评价目标】1.通过借助价类二维图对不同含铜物质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归纳认识到化学反应分类新视角,继而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发展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线桥表征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特征---化合价的升降变化;3.通过宏观化合价的变化理解微观电子的转移,发展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2.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五、教学方法1.归纳法2.讲授法3.PPT演示法……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采用环环相扣,逐步驱动的方式串联起来。
环节一:展示4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反应,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
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CuO与C;Fe2O3与CO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