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1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年级学科 初三 化学 课题 溶液的形成(1) 备课人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2)认识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及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4)了解乳化现象及其应运。
过程与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溶液的形成及其特征;难点:乳化现象及其应运。
课时1 时间 45分钟【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元素就是 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2、由 叫做单质,如 、 等;由 叫做化合物,如 、 等。
3、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上元素符号表示 ;微观上元素符号表示 。
【新课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海水、河水、湖水等天然水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
因为这些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
那么,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中的呢? 一、溶解的过程 【引导阅读】P 58“活动天地”,实验观察现象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①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一种,也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溶剂只能有一种。
②溶液肯定是混合物。
4、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例:蔗糖溶液、碘酒、食盐水、白酒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物质溶解伴随的现象:①温度改变 【实验探究】P 59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等物质溶入水时,能使溶液的温度升高;__________等物质溶入水时,能使溶液的温度降低;而有些物质,如______________溶入水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
3、组成:2、特征 : {①_________性: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_________(“相同”或“不同”)。
②_________性: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温度不变化,被溶解的物质不会 从溶液中分离出来②熔沸点改变:有些物质溶于水后往往使水的沸点______________,凝固点______________。
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核心素养目标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对食盐溶解过程的微观揭秘,学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建立微粒观;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判断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探究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知道溶解时的能量变化与微粒运动有关,初步建立能量观;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掌握乳化的原理,并了解溶液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溶液的相关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解决措施:注重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借助动画和演示实验境 【情景创设】播放图片:生理盐水的相关信息【提出问题】1.氯化钠注射液是无色的,它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氯化钠是怎样溶解于水中的?一探:【提问】将一定量的食盐放入水中,搅拌,静置,观察现象。
食盐去哪儿了?【微观探源-播放食盐溶解的动画】【微观探源-播放蔗糖溶解的动画】二探:液【展示图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提问】1.生理盐水的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说明了溶液具有什么特征?2.如果把生理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说明溶液具有什么特征?【提问】深入理解溶液的概念1、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2、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3、溶液一定是液态的吗?【讲解】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并展示常见的溶液,让学生根据规则进行判断三探:质 时 的 【情境导入并提问】为什么摇一摇就能使饮料变冰呢?思考、判断【引导】设计实验【演示实验】氢氧化钠和氯化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的变化【讲解】溶解过程中的微观变化【呈现图片】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乳 化 【提问】洗涤剂为什么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呢?【演示实验】洗涤剂和油污作用【讲解】乳化的原理【提问】洗涤剂和汽油都能洗掉油污,去污原理相同吗?归 纳 讨论、交流、表达、最后归纳出溶液化。
第九单元溶液学案学习目标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情境导入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学习研讨一、溶液【自主学习】【实验9-1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考]混合物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交流](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阅读]阅读课本巳7—28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溶剂, 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溶剂。
溶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常用的溶剂是_______________ ;碘酒中_____________ 是溶剂,___________ 是溶质。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体会物质在溶解时的扩散时一个自发的过程,了解水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切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
2.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玻璃棒、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3分钟展示各小组课前准备的水,小组交换品尝(提示学生感受在品尝的过程中味道有无差异)。
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各部分的味道是一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你的猜想与假设自然就有了答案。
各组分别派一位代表品尝,并描述味道和过程中的感受。
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描述猜猜他们喝的是什么。
饮品的配制者揭晓答案,并根据配方及包装上的标签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饮品的成分。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引入,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新课讲授25分钟探究活动1 探究溶液形成的过程学生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
[提问]我们各小组的液体,都是混合物大家思考一下: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小结]: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溶液的形成?[播放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你所配制的蔗糖或食盐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小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现象形成什么学生积极寻找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溶液不一(3)溶液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5)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3.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1)吸热:如NH 4NO 3等铵盐固体溶于水(2)放热:如NaOH 固体、浓硫酸溶于水(3)现象不明显:如NaCl 等固体溶于水4.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油脂分散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4.溶液、悬浊液及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项目溶液分散在水里的物质溶解性 状态固、液分散在水里的粒子分子或离现象 透明且均久置现象 不变(应用 动植物摄取营通过溶液才相同点溶液的形成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液不一定没有颜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高锰酸钾界条件改变时,溶液也会发生改变。
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剂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溶于水。
溶于水。
溶于水。
脂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联系悬浊液 溶 不溶 液、气 固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许多明且均一 浑浊、不均一(稳定) 沉淀 分上摄取营养一定要溶液才能吸收可湿性粉剂农药 都是混合物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溶剂的体积之和。
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乳浊液 不溶 液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浑浊、不均一 分上、下两层(不稳定)——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A.纯碱B.花生油【解析】A、纯碱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形会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乳浊液于液体里形成悬浊液,不能形成溶液,不符不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答案】A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A.甜面酱B.豆奶粉2.混合后不能形成溶液的一组物质是 A.二氧化碳和水B.食用油和水3.下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判断正确的是溶液A硫酸铜溶液B 碘酒C 石灰水D 医用酒精以下各组物质混合后,温度降低的是A.水和氢氧化钠C.水和硝酸铵【解析】A、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大量放↑,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故B错误;Ca(OH)2,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答案】C典例1 溶液的形成,能够形成溶液的是C.面粉D.冰块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符合题意浊液,不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C、面粉不溶于不符合题意;D、冰块溶于水后,还是水,由同一种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C.白砂糖D.花生油C.酒精和碘D.食盐和水的是()溶质铜溶液铜碘酒灰水氢氧化钙用酒精水典例2 溶解时吸热、放热B.稀盐酸和锌粒D.生石灰和水。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