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秒表使用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机械秒表校准操作规程1.目的为保障实验室分析测量(过程)准确的可靠性,保证分析结果有较高的准确度,需要对机械秒表进行自校准。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实验室在下列情况中使用的机械秒表的自校准。
2.1为满足试验分析中所需机械秒表进行自校准。
2.2在试验过程中,对计时标称值有怀疑时要对所用秒表进行自校准。
3.职责3.1实验项目人员对分析中准确定量的玻璃量器进行自校准,并对校准结果进行判定,编定自校准报告。
3.2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审核和签发自校准报告。
4.校准程序4.1检定条件4.1 环境温度:20±5℃。
4.2 相对湿度:80%以下。
4.3 秒表在检定前必须放置在检定环境中一小时以上。
5 标准设备检定时可选用下列任一种标准设备(但不允许用机械式秒表来检定机械式秒表)。
5.1 秒表检定装置。
基本误差不超过±10ms。
5.2 标准精密钟。
日差不超过±4s。
5.3 石英钟。
秒针跳动量为1/2s或1s,并能听到清晰的秒针跳动声音;晶体振荡器的准确度优于2×10-5。
5.4受检时间间隔分别为秒刻度盘和分刻度盘的满度值5.5检定应在表2规定的发条有效工作时间内进行。
6.技术要求:6.1 秒表按准确度等级分为一、二、三级,其走时准确度指标(允许的各相应位置的平均修正值C和允许的最大偏差Vmax)不应大于表1所列数值。
6.2 秒表一次上满发条后,其走时延续时间应不小于表2规定。
6.3 秒表必须有制造厂名和编号。
表1表26.4 检定次数如表3规定表36.5 检定应在字盘向上和上条柄向上两个位置分别进行。
6.6 双秒针秒表的检定应在两针同时移动的情况下进行。
7、检定方法7.1秒表走时准确度的检定,可用秒表检定装置和耳目法两种方法。
7.2 秒表检定装置的原理方框简图如图1。
图17.3用秒表检定装置检定秒表秒表检定装置输出标准时间间隔信号,驱动执行机构控制秒表的启动、停止。
检定时,将秒表在秒表检定装置的夹具上固定后,正确操作秒表检定装置,完成对秒表的检定工作。
机械秒表校准操作作业指导书一、标准设备设备名称:时间检定仪型号:SJ-3A编号:60019精度等级:晶振:标称频率5MHz、准确度≤2×10-7检定毫秒仪:输出范围1~99999mS 准确度优于±(2×10-7×T+0.006)mS 检定秒表:输出范围1~99999S 准确度优于±(2×10-7×T+0.003)S检定电秒表:输出范围1~99999S 准确度指针式优于±0.6m S二、环境条件要求:温度(20±2)℃,温度波动不大于1℃,湿度≤75%RH.三、依据的方法:JJG237-1995 《指针式时间间隔测量仪》检定规程。
四、操作步骤:1. 操作检定仪之前,仔细阅读操作使用说明书,掌握面板键盘按钮、输出接线柱各功能。
2.接通电源开关,予热半小时后开始检定/校准工作。
若指针式电秒表,开机就可工作。
3.把秒表夹具接入仪器的“秒表”接线柱,被检表置于夹具上,调整好启、停与被检表按钮之间的距离,使表能在夹具带动下正常启、停。
4.将秒表复零。
5.按仪器复位键,显示“—”。
按秒表功能键A,显示“A”。
6.依据规程选择所需时间间隔,置检定数,如检3秒则按00003,检半小时则按01800。
显示正确后,按启动键,夹具动作启动秒表,“秒表LED”亮,显示数字以秒为单位递减,当减到零时,夹具动作把秒表停止。
7.依据规程逐项检测,做好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
8.检测、校准、测量完全毕,拆除被测仪器和连接线,关闭电源。
五、注意事项1.设备必须由计量专业人员操作,确保设备及人员安全和测量示值的准确。
2.操作时设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检定规程进行操作。
3.注意设备的定期保养。
六、校准结果处理1.经校准后,校准人员出具准确的校准证书。
2.校准证书应包含客户要求的、说明校准结果所必须的和所用方法要求的全部信息。
七、期间核查按四操作步骤检测出被检仪器某点的值,连续测10次,算出平均值,用公式En =k∆-12XX求得En,E n≤0.7为合格,每三个月做一次,每年做4次期间核查。
秒表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使用秒表,使设备得到正常使用和维护。
2.范围适用本厂所有的秒表的使用与维护。
3.定义无4.使用方法4.1秒表计时:在正常走时状态下,按#3键使秒表进入计时状态,如果秒表显示不为零,按#1键停止计时,按#2键复位到零。
秒表计时:按#1键开始计时,再按#1键停止计时(重复按#1键,重复开始/停止),按#2键复位到零。
4.2分段计时:按#1键开始计时,按#2键显示第一段时间,再按#2键两次,显示第二段时间,…,按#1键停止计时,按#2键复位到零。
4.3二段计时:按#1键开始计时,按#2键显示第一段时间;按#1键停止计时,再按#2键显示第二段时间,再按#1键复位到零。
时间、日历及响闹显示:在正常走时状态下,按#1键显示月、日和星期;按#2键显示响闹时间。
设置时间和日历:正常走时状态下按#3键3次,进入时间设置状态,秒和星期显示同时闪动。
按#2键选择分、时、日、月、星期、秒作为调校对象(A/P为12小时制,A为上午,P为下午,H为24小时制),按#1键置数(按位不放,快速置数),调校完毕,按#3键回到正常走时状态。
(注:秒只能被调校为00)设置响闹时间:正常走时状态下按#3键2次,进入响闹时间设置状态,时和星期显示同时闪动。
按#2键选择分和小时,按#1键置数,调校完毕,按#3键回到正常走时状态。
正常走时状态下,在按住#2键的同时:反复按动#1键,定闹符号出现/消失,表示定闹开启/关闭。
反复按动#3键,星期的七个字符出现/消失,表示整点报闹开启/关闭。
4.3电池更换:当显示变暗或无显示时,应更换电池。
可用螺丝刀取下表后盖和表内的旧电池,然后换上相同规格的新电池,再将表后盖装好即可。
5.注意事项:5.1避免受潮。
5.2不宜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和置于强光下照射。
5.3避免与腐蚀性物质接触。
5.4避免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环境下使用。
秒表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机械秒表)一、概述1.1 测量方法: JJG237-2010秒表检定规程。
1.2 环境条件:温度(20±5)℃,相对湿度≤80%。
1.3 测量标准:秒表检定仪MBY-5,最大允许误差MPE:±(5.00×10-7×T0+3ms)。
1.4 测量对象:电子秒表,分度值为.0.01s。
2 数学模型ΔT i=T i-T o式中: ΔT i–电子秒表的误差;T i—每次的测得值;T o —检定仪给出的标准值;测量不确定度的构成要素:①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②标准器带来的标准不确定度;③检定仪夹具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④分辨力引起的不确定度3.A类不确定度分类评定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a),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采用A类方法进行评定。
3.1选取一只分度值为0.01s的电子秒表,在装置正常工作的条件下,选30s的时间间隔用秒表检定仪对电子秒表直接测量重复10次,各次测量值如下:U a1 = U(x k)=s(x k)=0.009s4.B类不确定度分量评定4.1标准器带来的标准不确定度:秒表检定仪给出的标准时间间隔的最大允许误差为△T0max=±(5.00×10-7×T0+3ms),假设时间间隔T0=30s,△T0max=0.003015s,估计其为均匀分布。
由此引入的标准不确定U b1 为:U b1 =0.003005 s4.2检定仪夹具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检定仪夹具引入的最大允许误差为±0.003s,估计其为均匀分布,由此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 b2=0.003 s4.3分辨力引起的不确定度电子秒表分辨力为0.01s,区间半宽度为0.005s,可假设均匀分布,由此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 b3=0.005s5.测量不确定度汇总各影响量相互独立,由于分辨力引起的不确定度小于示值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可将分辨力引起的不确定度忽略,则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U c=U c= s =0.009s7.扩展不确定度U = k×U c U =2×0.009 s =0.018s =0.02 s,k=28 测量结果的报告时间间隔30s时: U=0.02 s ,k=2秒表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电子秒表)一、概述1.1 测量方法: JJG237-2010秒表检定规程。
机械秒表校准操作作业指导书一、标准设备设备名称:时间检定仪型号:SJ-3A编号:60019精度等级:晶振:标称频率5MHz、准确度≤2×10-7检定毫秒仪:输出范围1~99999mS 准确度优于±(2×10-7×T+0.006)mS 检定秒表:输出范围1~99999S 准确度优于±(2×10-7×T+0.003)S检定电秒表:输出范围1~99999S 准确度指针式优于±0.6m S二、环境条件要求:温度(20±2)℃,温度波动不大于1℃,湿度≤75%RH.三、依据的方法:JJG237-1995 《指针式时间间隔测量仪》检定规程。
四、操作步骤:1. 操作检定仪之前,仔细阅读操作使用说明书,掌握面板键盘按钮、输出接线柱各功能。
2.接通电源开关,予热半小时后开始检定/校准工作。
若指针式电秒表,开机就可工作。
3.把秒表夹具接入仪器的“秒表”接线柱,被检表置于夹具上,调整好启、停与被检表按钮之间的距离,使表能在夹具带动下正常启、停。
4.将秒表复零。
25.按仪器复位键,显示“—”。
按秒表功能键A ,显示“A ”。
6.依据规程选择所需时间间隔,置检定数,如检3秒则按00003,检半小时则按01800。
显示正确后,按启动键,夹具动作启动秒表,“秒表LED ”亮,显示数字以秒为单位递减,当减到零时,夹具动作把秒表停止。
7.依据规程逐项检测,做好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
8.检测、校准、测量完全毕,拆除被测仪器和连接线,关闭电源。
五、注意事项1.设备必须由计量专业人员操作,确保设备及人员安全和测量示值的准确。
2.操作时设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检定规程进行操作。
3.注意设备的定期保养。
六、校准结果处理1.经校准后,校准人员出具准确的校准证书。
2.校准证书应包含客户要求的、说明校准结果所必须的和所用方法要求的全部信息。
七、期间核查按四操作步骤检测出被检仪器某点的值,连续测10次,算出平均值,用公式E n =k∆-12X X 求得E n ,E n ≤0.7为合格,每三个月做一次,每年做4次期间核查。
常用仪表操作规程包括
《常用仪表操作规程》
在工业生产中,仪表是不可或缺的设备,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
为了正确、安全地使用仪表,我们需要遵守一些操作规程。
下面是一些常用仪表操作规程:
1. 温度计的使用规程:
- 在使用温度计之前,要先检查其是否完好无损,如果有损坏,则需要及时更换。
- 使用温度计时,要确保其插入位置正确,且与被测物体充分
接触。
- 在读取温度时,要注意读取仪表上的刻度,避免误差。
同时,还需要注意读取时间,确保读数准确。
2. 压力表的使用规程:
- 在使用压力表之前,要先检查其与被测对象的连接是否松动,确保没有泄漏。
- 在给压力表加压时,要逐步增加压力,避免瞬间增压造成压
力表损坏。
- 在读取压力表时,要注意观察仪表指针的位置,并注意读取
时间,避免误差。
3. 流量计的使用规程:
- 在使用流量计之前,要先检查其是否有杂物堵塞,确保畅通
无阻。
- 在设置流量计时,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确保流速和流量的
准确度。
- 在读取流量计时,要根据仪表上的刻度进行读取,避免误差。
总之,在使用仪表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维保检测仪器操作规程为了提高维保人员实际操作水平,全面提升维保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客户。
根据维保检测仪器功能、检测对象、国家标准等制定检测仪器操作规程。
一、设备名称:秒表名称:秒表量程:量程不小于15min;精度:0.1s应用范围:防火卷帘、消防电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响应操作说明:1、检查仪器是否在检定有效期内。
2、使用前检查是否完好,开启关闭及各项功能正常。
3、每单项检测应重复两次,求平均值。
4、仪器使用后应置于干燥适宜的环境存放。
规范标准:*自动发电机组自动启动正常工作时间不应大于30s;*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响应时间不应大于30s;*湿式系统开启末端泄水装置5min内自动启动消防水泵;*干式系统开启末端试水装置1min内出水压力不应低于0.05MPa;*预作用系统火灾报警器确认火灾后2min,末端试水装置的出水压力不低于0.05MPa ;*泡沫系统做联动实验时从接到信号到喷射不宜(小于)二、设备名称:卷尺名称:卷尺量程:量程不小于30m;精度:1mm应用范围:测量室内、外消火栓间距、消防水带长度及设操作说明:1、检查仪器是否在检定有效期内。
外观完好、开启灵活。
2、在测量时需反复测量被测项目两次,求取平均值。
规范标准:1火灾探测器周围0.5m内不应有遮挡物。
2.手报距离地面1.3—1.5m。
3.从一个防火分区内任何一点到最近一个手报距离不大于4.壁挂式火灾报警控制器底边距地面 1.3—1.5m,靠近门5.柜式火灾报警控制器,当设备单列时正面操作距离不小于1.5m,双列时不小于2m,距墙维修距离不小于1.0m,6.水泵接合器距离消防水池或室外栓宜为15—40m。
7.地下式水泵接合器及室外地下栓至井口距离不宜大于8.室内消火栓及泡沫栓栓口中心距地1.1m。
9.室外消火栓距路边不超2m,距房屋外墙不小于5m。
10.报警阀组距离地高度宜为 1.2m,两侧与墙距离不小于11.疏散指示标志在疏散走到应距地面1m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