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概论
- 格式:pdf
- 大小:241.10 KB
- 文档页数:6
看《鲁迅全集》----《艺术论》(蒲力汗诺夫)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1052--《艺术论》之《序言》这个《序言》是鲁迅先生写的,在所见的序言里,这应该是较长的一篇了。
看篇幅应该有6500字左右罢。
本篇虽然也是名为《艺术论》,却是与先前看的《艺术论》不同,那是苏联卢那卡尔斯基的作品,这却是苏联蒲力汗诺夫的作品。
大家都论艺术,只是取的名字相同罢了。
这篇《艺术论》是包括着蒲力汗诺夫的三篇论文的。
且一一看下去。
2018.09.19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1053--《艺术论》之《论艺术》这就是第一篇论文了,且文章题目是总题目的颠倒,《艺术论》成了《论艺术》。
《论艺术》首先提出“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补正了托尔斯泰的定义,将艺术的特质,断定为感情和思想的具体底形象底表现。
于是进而申明艺术也是社会现象,所以观察之际,也必用唯物史观的立场。
【原文片段】当此之际,我不用含胡的言语,我要说,对于艺术,也如对于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是从唯物史观的观点在观察的。
野蛮人譬如用了虎的毛皮、爪和牙齿,或是野牛的皮和角,来装饰自己,而一面也在暗示着自己的敏捷或力量的事上,就是,打倒敏捷的东西者,是敏捷的,打倒强的东西者,是强的。
马各罗罗族的女人在自己的上唇上穿孔,而向那孔里,嵌以称为呸来来的金属材或竹材的大的圈。
向这种族的一个引路人,问为什么女人们带着这样的圈的时候,他“恰如给过于无聊的质问,吃了一惊的人那样”,答道,“为美呀!这——是女人们的唯一的装饰。
男人有须,在女人没有这。
没有呸来来的女人什么,是怎样的东西呢?”【我说】我们无论怎么着“论”艺术,那艺术都应该是美的,是现实存在着的,是客观存在着的,一首美的旋律,一幅美的图画,一尊美的雕塑,无不给我们美感,那是艺术给我们带来的。
但是,艺术的美,也是需要人们特别是大众们承认并适应得了的,如果只有作者自己认为的艺术的美,而不能得到大众认可的美,那这美就不能持续下去。
这也是很多电影电视剧在专家眼里很叫好,但是,在大众跟前就是不叫座,这能说这电影不美吗不艺术吗,不能,因为专家都叫好了,但是,为什么不叫座呢,那是因为没有引起大众的共鸣,你这个作品的艺术的美,还没有被广大民众所认可所接受。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摘要】鲁迅小说以其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揭示,通过多重层面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心理复杂的内在世界。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文学形式创新,颠覆传统文学观念,引导读者对人性、社会、文学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并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批判,鲁迅小说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激励人们反思现实,并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他不仅关注个体命运,更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复调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立体、丰富的文学世界,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感悟。
【关键词】关键词:鲁迅小说、复调艺术、社会现实、人物心理、文学形式、文学传统、读者思考、中国文学史、后世文学影响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传统之一,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深深吸引着读者和研究者。
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复调艺术不仅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更是贯穿于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意义表达等多个层面。
通过深入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上。
他通过对社会阶层、道德沦丧、剥削压迫等现实问题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这种揭示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记录,更是对社会弊病的深刻剖析,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警醒。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还体现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上。
他不仅塑造了众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有血有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通过对其作品中复调艺术的深入解读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笔下的世界和思想,感受他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2. 正文2.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是其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鲁迅小说的人物与音乐——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许祖华【摘要】文章所论的问题不是鲁迅小说的人物是否涉及音乐的问题,而是从音乐的艺术规范与艺术效果方面跨艺术地探讨鲁迅小说中人物的音乐性与鲁迅对人物描写的音乐性及其审美效果,也就是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中人物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人物内在生命诉求的音乐性以及人物感觉的音乐性三个问题.【期刊名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3)003【总页数】8页(P31-38)【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音乐性【作者】许祖华【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97鲁迅小说的人物真切、生动,内涵丰富,无论是现实形象还是历史人物,其艺术个性鲜活显豁呼之欲出;其个体生命迹象与生命诉求以及各种人生感受中常常包含了普遍而深邃的历史、社会、文化和人生意味。
从不同的艺术角度进行阐述,我们都可以在一个宽广的平面得到可以言说的话题,其中,从中外小说艺术的角度展开言说,学界同仁已奉献了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从音乐的角度对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展开跨艺术的研究,以期开拓鲁迅小说研究的新领域。
由于人物外在的生命迹象及其生存状况是小说呈现给我们的最直接、最感性的内容,因此,从音乐的角度透视鲁迅小说的人物,首先阐述人物外在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自是顺理成章之事。
鲁迅小说对人物外在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描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动态状况的描写,一种是静态状况的描写。
动态状况描写的音乐性多具悲剧意味,静态状况描写的音乐性则常显喜剧意味。
这两种状况的音乐性描写,在鲁迅小说的众多人物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应该分析的是在现代小说《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与历史小说《出关》中对老子的描写。
小说对这两个人物外在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描写,虽然形式不同、意味迥异,但魅力却同样深邃,其阐释的空间也都十分广阔,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显示了鲁迅小说对人物外在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音乐性描写的艺术匠心,也显示了鲁迅小说多样性的艺术手笔与繁复、隽永的艺术神采。
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述评(转贴)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述评徐冬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
但实际上正如黄子平先生在《关于“文学语言学”的研究笔记》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文学批评却是忘却语言的‘艺术’。
常见的格式是:‘最后,谈谈作品的语言……’……更多的连这‘最后’也没有。
”鲁迅小说研究是鲁迅研究中发轫最早、历史最长、成就最大的一项,但鲁迅小说语言研究却不够发达。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几十年来,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鲁迅的小说语言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总体来说,成就不大。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系统的综合的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论著问世。
这与鲁迅小说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不相称的,更与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相符合。
在世纪之交,我们对鲁迅小说语言研究的历史做一个粗略的回顾,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究一个作家的语言,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语言风格的研究。
即研究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语言气氛和格调。
(2)语言艺术的研究。
即研究一个作家的语言手段的高超及语言对于实现它的总体命意所起的作用。
(3)语言独创性及对文学语言发展的贡献的研究。
本文拟从以上三个方面回顾一下八十多年来鲁迅小说语言研究的进程,并不揣鄙陋略作评价。
一语言风格的研究语言风格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个人风格等等。
这里我们着重指对鲁迅语言个人风格的研究,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二:(1)作家的语言风格是其语言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等的具体体现,研究它必然会折射出其他种种。
(2)第三部分语言独创性的研究较多涉及到其他方面,这里不必重复。
作家的语言风格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艰苦劳动、呕心沥血的过程。
语言风格的形成是作家语言运用成熟了的标志。
一旦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就必然有它相对的稳定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2)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三) 从容。
从容体现的是小说家在叙事过程中对观点传达的隐藏能力。
中国古典小说由于与说唱表演的密切关系,好议论,爱说教。
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急于对故事人物的言行进行评判,急于按照作者的意愿去决定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走向。
鲁迅的小说创作在技巧上有一个走向“圆熟”的过程,其中就包含了其叙事方式渐趋从容的自觉追求。
他对《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议论成份较多、创作意图较明显的作品都做过反思,《药》、《孔乙己》以及收入于《故事新编》里的一些作品的叙事方式,其从容的特点已能显现。
倍受关注的《药》结尾写到的夏瑜母亲、华小栓母亲见到一只乌鸦的情节设置,作者似信手写来,不作一语雌黄,却让读者搜肠刮肚劳神焦思去寻求作者的用意。
有人说是为了渲染坟地荒凉,有人说意在揭示迷信的破产,还有人说乌鸦是孝鸟,此时出现在坟场,可加重老年丧子的悲剧性,这些见解的出现,正是“从容”的叙事方式带来的“硕果”。
同样,在《孔乙己》的结尾作者没有明确直白地交代孔乙己的结局,而是不厌其烦地叙述掌柜在年关、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再到年关对孔乙己所欠十九个钱的态度,末了加上一句著名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说明作者在叙事时充分注意到人物命运与自身性格发展逻辑之间的关系。
五、排除了悲观、痛感的悲剧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就是写在纸上的人生戏剧。
人生戏剧的两大类型,是悲剧与喜剧。
鲁迅的小说兼有这两种类型。
悲剧题材在鲁迅小说中占有的比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
《药》、《明天》、《白光》、《祝福》、《在酒楼上》、《长明灯》、《孤独者》、《伤逝》,等等,都是悲剧性的故事。
它们示人以悲,却又感人以美;它们是哀痛的艺术之花。
(一)由于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目的是“改革国民性”,所以他的小说创作,大抵不是以伟大的英雄人物,而是以有弱点的普通人物为对象的。
鲁迅笔下的悲剧,几乎都是普通人物的悲剧。
试论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1918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它以鲜明的现代小说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之后鲁迅在1918年至1925年连续创作了26篇小说,结成《呐喊》《彷徨》两部小说。
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鲁迅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存在。
一、鲁迅叙事艺术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他试行新的叙述视角或新的叙述方法时的独创才能,本文试就此谈些浅显的看法。
视角,是现代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所谓视角,其实就是叙事作品中故事的叙述者所处的位置,具体表现为人称问题,一般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分。
鲁迅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对中国旧小说进行了全面革新,突破了旧小说单一的线性叙事和全知全能视角,叙事方式和叙述角度呈现多样化,使五四开始的小说创作能以现代化的崭新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括地看,《呐喊》、《彷徨》中的第一人称小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作品:包含双重或内外两层第一人称叙述者,小说的语调包含了两种不同声音,两种声音的独白性自述构成相互的对话、论争关系;由于这类小说的双重第一人称叙述者实际上体现着主体心理现实的不同侧面,从而主观精神史是通过客观呈现的论争关系来体现的。
《在酒楼上》、《孤独者》中的外部第一人称叙述者不仅有独立的叙述语调,而且直接参与情节和对话,整个故事似乎是包裹在他的旁知眼光,并沉浸于他那沉思而抒情的语调里。
从表面看,这两篇作品就是由这个叙述者叙述的两个失败的知识者的寂寞、颓丧、报复的故事,但实际上小说并非单调独白式的,而是对白式的,主人公的故事大量应用自知视角,有着独立的叙述语调,整个小说由两种各自独立、相互渗透、交织缠绕的曲调配合着小说对偶式主人公的存在,超越了单纯的沉思抒情的外部叙述者的单一语调。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引言1.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开山鼻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半个世纪的经历,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对我国广大作家、艺术家有着普遍的、典型的意义,鲁迅也是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所走的必由之路。
2.在鲁迅一生的活动中,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
他为了祖国民族的前途,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终于使他由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义者,逐步转变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世界观:(以1927年为界限)1927年以前,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主义者。
1927年以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即翟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言“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了)。
文艺观:前期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有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作用,后来由“为人生”的文学发展为无产阶级文学,认为文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翼,文学应为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而斗争。
艺术方法:早期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后又接受了果戈里、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调和”的思想。
因此,表现在鲁迅的创作中,艺术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既有以现实主义为主调的《呐喊》《彷徨》,又有以浪漫主义为主调的《故事新编》,还有充溢着象征主义的《野草》。
3.鲁迅一生写作最多的是杂文。
4.鲁迅的《野草》是我国现代散文诗的第一块纪念碑。
它构思新颖独创、想象奇特瑰丽,是浓郁的诗意与深邃的哲理的巧妙结合。
它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5.鲁迅的《故事新编》可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文学体裁的创新。
它熔今于古,古中有今,在“神话、传说及史实演绎中”,穿插不少现代生活细节,使作品妙趣横生,风格独具。
6.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关于小说的第一部学术著作。
他把我国古代小说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作了系统而精当的阐述,为我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
通过深入分析他的小说创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独特叙事风格,并探讨其在文学艺术中的意义。
一、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鲁迅的小说以深入细腻的人物刻画著称,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合理的安排,展现出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每个角色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的矛盾、焦虑、迷茫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这种叙事风格使读者更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直接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他的孤独和痛苦。
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鲁迅成功地将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相结合,使读者对社会的不公、人性的扭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形象独特的描写语言鲁迅的叙事风格还体现在他独特的描写语言上。
他善于运用形象独特的词汇和比喻,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用“尖锐的铁丝都插在痛处上”来描写主人公心中的痛苦,用“一个个火炉心壁上的疮,都在渗着脓,我不得不来撬雷管”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压抑。
这种独特的描写语言使作品充满了生动的意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批判现实的思想意味鲁迅的独特叙事风格还表现在他作品中的强烈思想意味。
他通过叙事来批判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黑暗,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呼吁读者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个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中国旧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懦弱。
他通过描写阿Q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以及阿Q对待现实和自我感觉的矛盾,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这种通过叙事来呈现思想的方式,让作品更具有社会意义,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四、表达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的小说艺术还体现了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画卷,让读者更好地认识现实,思考现实。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一、本文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小说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叙事艺术,展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改革的渴望。
本文旨在探讨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小说的魅力。
鲁迅的小说作品包括《呐喊》《彷徨》等多部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主题,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
鲁迅的叙事艺术不仅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上,还体现在他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上。
他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来展现社会现实,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
鲁迅还善于运用倒叙、插叙等叙事结构,使作品更具张力和深度。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细致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小说的主题和内涵,还能够从中学习到独特的叙事技巧,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鲁迅小说叙事艺术的主要特点鲁迅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鲁迅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交替叙事,通过内外视角的灵活转换,既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揭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既能深入人物的内心,理解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又能从外部视角看到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悲剧性。
鲁迅的叙事节奏富有张力,他善于通过情节的紧张和松弛,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他的小说往往以平淡开头,然后逐渐推向高潮,最后再以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
这种叙事节奏使得故事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
再次,鲁迅的小说语言质朴自然,却又富有深刻的内涵。
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的物象和事件来暗示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读·闻·观95一、话语结构在《故事新编》中有两个话语系统,一是包含作者自己主体意识的主体话语;二是被描述了的客体话语,也就是“他者言语”。
第一类话语不言自明,它表达了作者对于周围世界的主体性体验以及评介,它只属于作者自己。
作者对世界的观点都包含在了这一话语之中。
主体话语反映的其实是作者与世界的关系,它表达了在作者眼中,世界的图景到底为何。
作家通过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受,将自己特殊的情感体现在语言和语句中,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观察世界、观察生活的感受和方式也表达出来,所以语言一定会带有他自身的独创性和自由性。
写作的意义也在于此,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世界的看法,如《奔月》《理水》《铸剑》中的话语。
《故事新编》的第二类话语是“他者话语”。
既然是“故事”的新编,必然是对那些已经存在的神话、传说以及史实中存在的旧事进行重新描述。
而描述的范围不仅包括故事本身,同时也包括对故事人物的言语与行为更加细致的虚构。
我们关注的“他者话语”,其实就是故事中人物的言语。
通观《故事新编》,读者可以发现,作者对其中人物的语言表现出了极大的描摹兴趣,甚至可以这样说,《故事新编》中对话语的关注已经超越了故事本身。
这些众多不同的“他者话语”成了《故事新编》中真正的主角。
文本中出现了多少个人、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在文本中发言,话语成了鲁迅关注的重心。
每一个仔细阅读《故事新编》的读者,都能感到这些“他者话语”被作者推到了前台,如《补天》《采薇》《起死》《出关》等。
二、叙事特点世俗化叙事是鲁迅对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方法的创新,已有研究多从两个维度出发:一是“古与今的对照互动”,即通过现代反观古代,揭示古代人与事中某些被掩盖的真相;第二个常见的研究维度是“虚与实的糅合”,即将现实性细节有意识地融入历史小说之中,直接影射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现象。
对《故事新编》来说,世俗化叙事具有形式和思想上的双重意义。
在“古今杂陈”和“虚实结合”之外的第三个维度是“神圣与世俗”的关系角度——既表现在原始文本与新编文本之间,又体现在新编文本内部。
752021一、文学之魅:经典文本的改编之困(一)“鲁迅式”的婉而多讽和简笔传神短篇小说以结构严谨、叙事洗练为主要特征,通过截取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横断面,洞悉时代弊病和群体的精神困境,达到“一斑知全豹、一目传精神”的目的。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性人物,他的短篇小说饱含着深广的忧愤和苦涩,通过纯熟的语言艺术进行民族性、整体性的剖析和体认。
鲁迅的作品深掘于字句的锤炼精简,以寥寥数笔的“有限”展现思想容量的“无限”,并通过大量的留白和象征暗示引导读者进行生活的还原和想象。
比如在作品《药》中对于看客的精准描摹:“几个人在他面前过去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1]还有以华老栓的视角叠加展现“看客的看客”形象,“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2]精简的文字形神兼备地具化了国民踮足伸颈、鉴赏革命者被宰割的“盛举”,看似漫不经意的勾勒,却达到了拍案叫绝的艺术效果。
以“看”为人生乐事和人生幸事的众生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可谓俯拾皆是。
《药》写出了革命先驱者慷慨就义,却被病态的国民从精神到肉体双重虐杀的悲哀,而《阿Q正传》中对于看客“饿狼形象”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愚民庸众的野兽本性——“永远记得那狼的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他的皮肉……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之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3]鲁迅擅长以冷峻的笔触和阴森恐惧的氛围营造,对冷漠的国民进行道德审判,并画龙点睛式地勾勒出国民精神的痼疾和灵魂的病态。
悲戚中藏诙谐、婉约中含讥讽的语言风格,也对鲁迅作品的意蕴呈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文简意深的艺术表达,寄托了作者的爱憎、忧愤和同情,使他的作品具有深邃的内涵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而这些具有深层思想意蕴的片段却很难在影视图像中得以体现,这成为鲁迅经典文本影视改编的第一重困境。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
《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
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
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鲜明的感情倾向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
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
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杰出的作家,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了文学界的传奇人物。
他的小说作品大多以揭示社会阴暗面和尖锐批判为主题,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本文将解读鲁迅小说中的独特叙事风格,探讨其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现实主义描写与夸张手法相结合的叙事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生活的高度还原,他以写实的手法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
同时,他也运用夸张手法,将社会现象放大,以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和尖锐性。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在鲜明的对比中感受到社会的冷酷和残酷,从而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将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呈现为一个疯子的独白,通过疯癫的叙述方式,揭示社会中腐败无能的现象。
这种以夸张手法来突出问题的写作方式,使得鲁迅的小说充满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二、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鲁迅在小说中善于对人物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仅刻画了善良和正直的人物形象,更通过对各类社会人物的描绘,刻画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这种精细的人物刻画,使得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对社会现实产生深刻的共鸣。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懦弱而卑微、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物形象。
阿Q的消极人生态度和偷懒的作风,使得读者对社会现象的细微变化有了更为敏锐的观察和思考。
三、隐喻和象征的艺术运用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寓意深远的隐喻和象征,通过对细节和景物的描写,来间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触发。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小说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思想内涵,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孔乙己》中,鲁迅以一个酒鬼的形象,寓意中国民众对于权贵阶层的无力和卑微。
孔乙己的悲剧人生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反思中国社会中普通人所面临的境况和命运。
总结:鲁迅的小说艺术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