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1章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3
《路得记》讲解一、简介1.写作背景本卷书的作者是撒母耳。
不过,书中内容暗示,书成时士师时代的一些风俗(如脱鞋为证)已成历史陈迹,不再为当时的人所了解(4:7);另一方面,大卫似乎已是众所周知的人物(4:22)。
由于撒母耳在扫罗作王时去世,未能目睹大卫的当权,所以作者不可能是他。
无论如何,虽然作者不详,但书中家谱并未提及所罗门,可见成书日期大概是在他登基以前。
2.主题特色本书内容显示神并没有弃绝外邦人。
作者在2:12道出:神的怜悯和看顾并不限於某一民族;凡投靠神的,无论是那一民族的人,神必赏赐和眷顾。
神的救恩是普世性的。
本书并没有明言神直接的作为,但在短短四章中「耶和华」这名称共出十八次之多,显示神关心属神之人的生活,如置诸眼前,无论是波阿斯与路得的相遇、拿俄米的计划、至近亲属的卸责等,神都一一掌管带领。
虽然让旱灾和悲伤临到人,但使不育的有后,并且赏赐那些信靠的人。
神是福乐的源头。
本书充满温馨的爱,故事人物彼此恩待:波阿斯与拿俄米活出信仰的精粹──「爱人如己」,而路得深受拿俄米的信仰影响,以无私和忠诚的爱对待拿俄米。
「赎业至亲」(和合本作「至近亲属」)、「赎」字常见於本书。
波阿斯虽有力量代拿俄米赎回田产。
但他不是至近的亲属,原本毋须尽此义务。
他愿意这样做,实在是出自爱心。
这正好表达出本书救赎的主题。
事实上,书末的家谱显然是伏笔,要指出将来的救主是从波阿斯一脉而出。
本书文学技巧超卓,为上乘之作。
人物栩栩如生,情感真挚动人。
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用字,恰如其人身份。
故事布局独特,1章与4章、2章与3章彼此对称:1章与4章分别提及路得和波阿斯向拿俄米尽其亲属责任,1章中拿俄米失子,而在4章拿俄米则得子;2章及3章均记载路得离家至田间,2章中波阿斯嘱咐路得留在田间,并祝福她,而3章则倒转,波阿斯先祝福路得,然後留她在打麦场,两章结尾时,路得都向拿俄米叙述她与波阿斯见面的事情。
二、本书大纲1.归回故乡(1:1-22)路得的公公、丈夫和丈夫的哥哥都相继去世,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决定从摩押回到犹大,拿俄米让两个儿媳各自回家,儿媳俄珥巴回家了,路得则舍不得离开,并请求母亲不要催促,说“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蒙福道路的开始(路得记 - 2 章)蒙福道路的开始(路得记 - 2 章)第⼀章 – 路得蒙福的开始拿俄⽶⾛⾃⼰的路,结果遇到⼈⽣的苦难。
在苦难中思考观察,发现原来神在以⾊列做祝福的⼯作。
就选择回到以⾊列,再次回到神⾯前!不⾛靠⾃⼰的路,选择⾛信靠神的路,就是蒙福的开始。
这蒙福的路是从哪⾥开始的?是从⼈⼼⾥开始的。
不经历苦难,⼈不知道神祝福的重要。
不经历苦难,我们不知道⾃⼰的有限。
在苦难当中,⼈能做什么?什么也做不了。
原来苦难可以使⼈⼼苏醒。
感谢主,让⼈⽣中有苦难。
要不然,⼈会骄傲成什么样⼦!没有苦难,很多⼈都不会来寻求神,就⼀同变成⽆⽤,⼀同掉在地狱⾥。
蒙福的路是从⼼⾥寻求神开始的!⼈活在享乐当中,⼼⾥就会糊涂。
也不太在意明天如何。
更想不起死亡是怎么回事。
但苦难来了,⼼就苏醒了。
原来糊⾥糊涂,现在开始醒过来,寻求那⽣命的意义,寻求⽣命的主,寻求神的祝福!在苦难中才苏醒,就蒙祝福,那在平安喜乐中,就苏醒,就寻求主,那将是何等的蒙福啊!路得也是苦难的主⾓。
经历了丧夫之痛,看见⼈死了,就完了,所有的⼀切就灰飞烟灭了!我想路得⾥⾯⼀定在思考⼈活著是怎么回事。
难道⼈就是这样吗?不,我不⽢⼼这样活着,活着,然后就死了。
那样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有永⽣吗?⼈有灵魂吗?世上有永⽣神吗?啊!以⾊列的神是永⽣神!我要去寻求这位永⽣神。
看见了没有?路得之所以如此的坚决,是她清楚的知道⼈如果没有永⽣,活着就毫⽆意义。
她知道⼈需要永⽣,知道以⾊列的神是永⽣神!凡带着永⽣的观念寻求神的,都会见到神!但我们今天很多基督徒都糊⾥糊涂的活着。
也不在意永⽣不永⽣。
这就是神所说,你们不要爱世界,爱世界爱神的⼼就不在你⾥⾯。
只有带着永⽣的观念来寻求永⽣神,才会说“除⾮死能使你我相离”!这个路得怎么知道以⾊列的神是永⽣神呢?其实这个路得离约书亚带领以⾊列⼈进迦南地的世代不远。
为什么呢?因为波阿斯的妈妈是喇合。
喇合就是在约书亚攻克耶利哥城的时候得救的耶利哥城的妓⼥。
路得记读后感悟《路得记》读后感悟《路得记》是《圣经》中的一卷书,描写了一位摩押女子路得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感悟到人性的美好、勇气和无私奉献的价值。
故事发生在一个“以法莲在士伯地作士师的时候,国中有饥荒”(路得记1:1)的背景下。
路得和她的丈夫以利米勒离开摩押,来到以色列的伯利恒。
然而,很不幸的是,以利米勒和他的两个儿子都在伯利恒去世了,留下了路得和她的两个儿媳,她的名字叫俄珥巴。
在以利米勒去世后,路得的儿媳俄珥巴决定返回自己的家乡,在摩押重新开始。
然而,路得坚定地选择留在以色列,她对儿媳说:“不要催逼我回去不跟随你。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子民就是我的子民,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
”(路得记1: 16-17)这段话是路得对俄珥巴表达的,让人感动的誓言。
她并没有被利巴得的决定所影响,也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相反,她选择了勇敢面对,毫不犹豫地决定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俄珥巴。
路得和俄珥巴一起返回到伯利恒,她们辛勤地工作来维持生计。
路得倾注了她所有的努力和爱心,她勤劳地采摘庄稼,为自己和俄珥巴提供食物。
她的辛勤工作引起了伯利恒地主波阿斯的关注,并使他对路得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波阿斯是伯利恒城中有名的财主,也被赞誉为一个仁慈正直的男人。
当他知道路得的故事后,他十分感动,并为她们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他为路得提供了工作的机会,保证她能够在庄稼收割的季节得到足够的食物。
波阿斯对路得的关爱和扶持最终促成了他们之间的婚姻。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看到路得的无私和勇气。
她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
她不仅为自己的生活努力着,也在默默地关心和照顾俄珥巴。
她的善良和勇敢赢得了其他人的尊敬和支持,也为她的未来带来了希望。
除此之外,《路得记》也给我们传递了一种信仰的力量。
尽管这是一部古老的故事,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路得记路得记第1章1:1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
1:2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
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
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
1:3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
1:4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
1:5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
1:6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
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
1:7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
1:8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
1:9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
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
她们就放声而哭,1:10说,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
1:11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
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麽。
1:12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
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
1:13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
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
1:14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1:15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
1:16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
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
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1:17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
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
1:18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
1:19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
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
每日研经丛书路得记目录每日研经丛书 (1)引言 (1)第一章 (1)第二章 (3)第三章 (6)第四章 (7)引言路得记编进这一卷注释书里并不适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个短故事的结构极为严谨。
在某个程度上看它是个十足的古代希腊记述,没有一个字可以删掉,几乎是每一句话都值得深思的。
然而初次研究这整个经卷的任务,是撇开所有的注解段落,一口气把全卷读一次。
全卷分为四章是有它们要指出的要点的,而当我们思想它的更短的段落时将发现它很有帮助。
然而,从开始时我们便应该记住,就整个艺术观点上看,每一个段落只是一个组成部分。
──《每日研经丛书》第一章悲伤的处境(一1-5)曾经有许多种不同方式用于研读路得记。
部分的原因是由于长久以来,读者按各自不相同的态度与带着不同的问题去究读这一卷书。
另一部分原因,是讲故事人的高超之技巧。
有些技巧表现于故事的传递方面,其中包括了在不同情况之下传递给不同的读者。
它被视为具有时代性作品──一篇适合于许多时代的短文。
事实上,这种处理方式,给故事的发生日期带来了十分不同的答案。
许多人认为这故事是对排外的民族主义极具技巧的抗议,按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的记载,犹大流亡巴比伦之后的一段时间,这排外的民族思想极受鼓励。
这政策的重要特征是对犹太人娶异族妇女加以否定。
路得的故事是用来为较开放的政策作辩护,且引证大卫王的祖父母的例子作为支持。
如果这种说法是合理的,这本路得记该是属于主前大约四百年时的作品。
另一个处理方式,是视路得记为尝试将很早以前的一种情况变为无害。
犹大与以色列的王权制度,从实施的开始,便引起争论。
尽管大卫的军事才能较扫罗杰出几倍,也尽管许多涉及大卫个人的故事都比扫罗更为有魅力,大卫的信誉由于他的残忍的和他对待不属于自己的女人的方式,令那些对君主制度起疑心的人都感惶恐不安。
贬抑他的人可能注意到他被人取笑,认为他有摩押血统的人是好不到那里去的。
路得的故事在大卫时代第一次讲到,是否要说明他的祖先并非普通的摩押妇人,而是在任何人面前都能挺胸昂首的女性?不少历史学家阅读及研究过这本书。
圣经中有很多贤德的妇人,例如亚比该、利百加,路得等等。
以利米勒全家迁往摩押,以利米勒和他两个儿子都死在了摩押地,拿俄米把一个儿媳俄珥巴劝回到娘家,但是儿媳路得虽然是摩押女子,却坚持要和婆婆拿俄米一起到以色列地,并且坚持敬畏耶和华,陪伴孝敬婆婆。
(路得记1章)面对逆境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心态?拿俄米有些埋怨的心理。
约伯在经历试炼的时候,他的妻子对他说:“你仍然持守你的纯正吗?你弃掉上帝,死了吧!”约伯却对她说:“你说话象愚顽的妇人一样。
嗳!难道我们从上帝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在这一切的事上约伯并不以口犯罪。
(伯2:9-10)人遭遇逆境,有时是为罪的缘故,有时是为炼净我们的杂质,有时是为义受逼迫,有时是为荣耀上帝。
约瑟在遭遇试炼的时候,没有跌倒,以致最后成为埃及的宰相,我们要学会在各样的环境中体会主的美意。
路得在波阿斯的田里捡麦穗,波阿斯恩待路得,波阿斯也是敬畏耶和华的人,路得在婆婆拿俄米的安排下,和波阿斯结婚。
(路得记2章)一个人的行为或好或坏,都会对周围的人有影响。
才德的妇人价值远胜过珍珠得着贤妻的,是得着好处,也是蒙了耶和华的恩惠。
(箴31:10,箴18:22 )箴12:4 才德的妇人是丈夫的冠冕;贻羞的妇人如同朽烂在她丈夫的骨中。
亚哈贪恋拿伯的葡萄园,耶洗别帮助丈夫用奸计害了拿伯,抢了葡萄园,满足了丈夫的私欲,结果全家受到了咒诅。
耶洗别就是贻羞的妇人。
路得在婆婆拿俄米一无所有的时候,仍然孝顺婆婆。
贤德的妇人不会因贪图任何利益才孝顺老人,既能扶持丈夫顺服上帝的命令,也能按照主的旨意来教育儿女敬畏耶和华,引导家人敬畏耶和华。
箴14:1 智慧妇人建立家室;愚妄妇人亲手拆毁。
贤德表现在哪些方面:孝顺老人,顺服,有爱心,敬畏耶和华为至上,有智慧,勤劳,谦卑。
妇人贤德在于有爱,遵行耶和华的命令就是爱。
愿姐妹们都能成为贤德有智慧的妇人。
愿弟兄们都能成为敬畏主,爱自己的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
另有心志的路得题经:路得记1:16/17引言:说到“另有心志”一词使我们不禁想到的就是神的仆人迦勒,他因为在得命和11个人同去窥探迦南地,而后回来时报的信息却和别人的不一,唯有他和约书亚以神的大能看到神赐美地的恩典而信心满怀的鼓励以色列民去得那地为业,正因如此神看到他的心志,就称赞他“惟有我的仆人迦勒,因他另有一个心志,专一跟随我,”因着他拥有“另一个心志”上帝应许他要带他进去所应许就是他所窥探之地——迦南美地!今天说路得有另一个心志,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另有心志的路得的心志到底是什么?他得到的又是什么?一、未因现实而回头1、逃荒的1/2查考圣经路德记就可知当时以利米勒一家就是在外地逃荒寄居的,逃荒的人可想而知是什么光景,什么样子,生活水平和各个方面我们都可以想象的,看电视看到里面的报道,看到灾民的样子就可想象他们的日子,肯定是简单到不能简单、朴素到不能朴素,而当时他们正是这样的人过着这样的生活!2、家中丧失生计3/5我们看到因着他们错误的选择离开上帝所赐福之地而到受咒诅的摩押去逃生而遭到耶和华手的管教,以利米勒和他的俩个儿子先后都离开人世了,而现在家中剩下的只有3个活寡妇,而我们大家都知道男人不单单是一家之主,男人的重要更体现在是一家人的依靠和生计,而一个家中若没有了男人就等于丧失了生计,在众人面前也是一种羞辱和贬低,可想身在异地的3个寡妇以后的日子,没有了指望和生机、、、真是苦不堪言!3、供养年老的婆婆家中剩下了3个寡妇,而且当时的拿俄米年岁也高了,下一步所面临的就是2个儿媳俄尔巴和路德去供养自己的婆婆,而自己的嫂子却离他们而去了,只剩下了路德自己,我们知道供养老人是件不易的事,人一上年纪思想和思维都会返童似的变化,老人的脾气性格和各方面都是我们常人所难以接受的,自己不能动还什么都唠叨个不停,拿吃饭说吧,自己做不了,还挑剔软的硬的,咸的淡的、、、一俩天可能可以,但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这一切的一切对于一个自身难以确保温暖的寡妇路得来说绝非易事的。
《从路得记看人生的抉择》经文:得1:1-9、15-19,2:8-13。
人的一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抉择,小的时候,心智不够成熟还没有抉择能力,一般都是父母帮助抉择,比如穿什么衣服,上什么学校,当长大的时候,就要自己选择交什么朋友,考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毕业后还要择业、择偶,面对工作、家庭、生活中的一些难事还要选择用什么原则、方法处理这些事情,总之,人的一生充满着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抉择。
在生活中,有的人怕抉择,不敢抉择、不愿意抉择,原因是怕为自己的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但人生却又不能不抉择。
因此,弟兄姐妹,我们要学会靠神抉择,按着神的心意抉择。
《路得记》这卷书的内容只有短短的四章,里面描述的人物也不多,但每个人物的生命状态都给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人生的不同抉择,以及由抉择而带来的后果。
今天,我要藉着刚才所读《路得记》的一些经文与大家分享一个题目:《从路得记看人生的抉择》。
一、以利米勒的抉择——象征现实利益的抉择路得记一开始就说,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
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
这人名叫以利米勒。
经文虽然没有告诉我们国中遭遇饥荒的原因,但我们知道迦南地是神赐给以色列人的美地,神曾经应许他们说:“你们若遵行我的律例,谨守我的诫命,我就给你们降下时雨,叫地生出土产,田野的树木结果子。
”(利26:3-4)从而我们得知雨水是神所掌管,饥荒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以色列人离弃神,得罪神而引起的,以致土地被咒诅。
在饥荒中,以利米勒不去探寻饥荒的原因,反而以现实利益为出发点,既然伯利恒遭遇饥荒,那就离开饥荒之地,暂时在其它地方谋求生存。
从现实角度看,以利米勒的抉择似乎合情合理,是明智的抉择。
然而,他这个抉择不是按着神心意的抉择。
“以利米勒”名字的意思是“神是我的王”。
但在实际的行动中他却是以自己为中心,没有尊神为王。
在重大决策前,没有求告神,没有寻求神的旨意,而是自作主张,带着妻儿寄居在偶像林立的摩押地。
《路得记》第一章读后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路得记》第一章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路得记》第一章读后感1000字:【得1:1】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
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
【得1:2】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
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
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
【得1:3】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
【得1:4】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
【得1:5】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
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了饥荒,路得记1章里,正是士师时代,人们各随己意生活。
遭遇饥荒的人当中有一个叫以利米勒,以利米勒领着妻子和两个儿子离开了伯利恒,往摩押地去了并且住在那里。
看的时候没有问题,为了躲避饥荒所以住在摩押地。
两个儿子就取了摩押女子为妻,准备长久住在摩押。
后来以利米勒死了,两个儿子也死了,家里的男人都死光了。
十年期间两个儿子相继死去,多么悲惨的世界。
家里没有男人的意思是什么,生命的种子断绝了。
这就是拿俄米一家所走的路,逃避饥荒但是却失去了男人。
摩押地是神咒诅的地方,摩押和亚扪民族的人,也是神讨厌的民族。
是罗得在山洞里面个两个女儿同寝所生,一个摩押一个亚扪,所以神说摩押和亚扪民族永远不可进入神的殿。
拿俄米离开了伯利恒,伯利恒是神的应许之地,是饼屋的意思,有丰盛的粮食的意思。
预表拿俄米离开了恩典的世界,进入了神所咒诅的地,而且儿子娶了神咒诅的民族的女人。
表面上看遭遇饥荒的伯利恒不好,但是看似不好,可是伯利恒有神,一切都不成问题。
摩押地看似没有饥荒,肉体上舒服不会挨饿,但是那里是死亡的世界。
信仰里不是我看的不好,就真的是不好。
而是神看的好不好,神看伯利恒好,我就在伯利恒,哪怕饥荒再大我也不离开。
经文:路得记1:1-22
主题: 路得跟随婆婆回到上帝应许之地1-5是故事的背景
6-15是故事的转折
16-18是故事的高潮
19-22是故事的暂时结果
作者的原意:
通过路得坚定心意跟从婆婆归回伯利恒,进入上帝的应许之地,说明外邦人可以通过神的选民成为神的子民;神的选民当成为外邦人的祝福。
对读者的意义:
远离神的应许之地寻求庇护,并不能带来祝福和丰富供应;神必眷顾他的百姓;无论如何要回转向神,进入那应许之地,寻求神才有真赐福;路得是摩押女子,但坚定跟随神的子民那俄米,进入神应许之地,说明神也是外邦人的神。
经文的中心思想/信息:
神眷顾他的百姓,他的应许不改变
主要经训:
1. 神并未远离他的百姓,并眷顾他的百姓
2. 不信的人可通过信的人来认识神
3. 神并非只是以色列人的神,也是外邦人的神
应用:。
路得记1章1一5节,找赞美诗歌案例一:《是你》旷野呼声收集制作没有你生命没有意义像花草没有大地像呼吸没了空气因为你我生命才有意义是甘霖降临我枯干心灵因为你使阳光照耀大地使万物都更新,让生命有气息除了你没人能将你代替黑暗终要过去你的国就要降临是你让绝望的心又苏醒是你用你的爱填满我心我愿将我一生奉献给你因你是我生命的唯一没有你生命没有意义像花草没有大地像呼吸没了空气因为你我生命才有意义是甘霖降临我枯干心灵因为你使阳光照耀大地使万物都更新,让生命有气息除了你没人能将你代替黑暗终要过去你的国就要降临是你让绝望的心又苏醒是你用你的爱填满我心我愿将我一生奉献给你因你是我生命的唯一是你让绝望的心又苏醒是你用你的爱填满我心我愿将我一生奉献给你因你是我生命的唯一是你让绝望的心又苏醒是你用你的爱填满我心我愿将我一生奉献给你因你是我生命的唯一案例二:赞美校园我轻轻地,踏进了您的怀抱。
静谧,安详,温暖,像花的怀抱。
花圃里的花开了,像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青春在荡漾。
甬道两旁的杨柳随风摇曳,像对我亲切招手,问好。
荷塘的波纹,编织着我们的梦。
在绵绵的涟漪里,勾画着青春的遐想。
那阳光下的翠绿,不是草,是一片生机。
然后播种在大地上,孕育着希望般的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时间证明参天树木——生长自养育它的沃土你的光彩,你的辉煌,你的桃李芬芳,祝愿你,我的母校!。
路得记讲义一、导论1.引言神的怜悯和看顾不会只限于某一个民族,凡投靠神的,无论是那一个民族的人,神都必赏赐和眷顾的。
神的救恩是普世性的。
这在路得记中就可以充份流露出来。
路得记这部作品,有“希伯来文学中的珍珠” 之称。
虽然这卷书只有短短四章,但是它却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它只记载以色列士师时代中一个小家庭的事,然而这个小家庭却影响了整个以色列的历史,甚至也影响了全人类的历史。
因为后来的大卫王和救主耶稣的降世,都跟这个小家庭有密切的关系。
.宗日路得记中含有极其重要的救赎真理和属灵生活的教训。
这卷书的宗旨,是借著手路得信心的历程,表彰神拣选与救赎的美旨。
其中波阿斯预表著基督;而路得预表著基督的新妇。
在天父的手中,饥荒、贫苦、绝望、都能用来完成祂更高的旨意,人进到神的国度,不靠地位、名望或血统,而是靠对神和对人无私的爱心。
路得对一个家至死不渝的爱和对天父坚强的信心,成了她蒙福的源泉。
3.写作时间路得记介乎士师记与撒母耳记之间,即是在以色列的士师和君王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中间。
这卷书结束了荒凉的士师时代,引进大卫王权的荣耀。
圣灵记载路得记一直到最后大卫降生为止。
如果没有路得记的复兴,也就没有大卫王的出现。
路得记介绍了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也说出一个承先启后的经历。
1 2 3时,士师时代的一些风俗(如脱鞋为证)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不再为当时的人所了解的了。
另一方面,我们又从书中4章22节得知当时大卫似乎已经是众所周1作者关于这本书的作者,犹太人的传统认为是撒母耳,不过,书中4:7内容暗示,这卷书写好的知的人物,由于撒母耳在扫罗作王时去世,未能看见大卫的作王当权,所以作者不可能是撒母耳。
但无论如何,虽然作者不详,但书中家谱并没有提到所罗门,可见成书日期大概是在他登基以前。
也许路得的故事在伯利恒城口舌相传已久,后来才由一位才华出众的人写成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5.时代背景这卷书一开始就明白指出故事是发生在士师时代。
士师时代乃是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以后,跟著而来的一个时代,时间是从约书亚至扫罗作以色列王的时候为止,前后总共约有450年之久。
路得记竹节祝节导第一章《路得记》的——荒凉士师秉政,国闹饥荒,是因为神的选民以色列人不让神在他们中间掌权/这荒凉主要是指灵性的荒凉。
当时民无异象、神的言语稀少,人就放肆/代表人物以利米勒和两个儿子任意而行,结果都客死在外邦的摩押地/犯罪人的本性就是面对困境,选择逃避/逃避神是人罪性的深刻彰显,因为这种逃避是远离神,是对神的疏理和异化/我们常常受到许多环境和人为的辖制,这多是因自己任意妄为不顺服神而来的/在神的手里受熬炼,强如在外邦里逃荒。
面对困境,弟兄姊妹,你试图逃避过神吗?你是否还没有向神出让主权?第二章《路得记》的——离开离开偶像、离开世俗、离开情欲等这是“上行的离开”,不尊主为大、任意而行,在不明白神旨意的情况下随波逐流,遇到困境就逃避,这是“下行的离开”/伯利恒是最荣耀的城,是丰富之地,以利米勒他们为了眼前的饥荒就离开了这样的圣地,这是短见的,也是很悲惨的,值得我们永远记取教训/基督徒千万不可离开教会,因为你离开教会,你的灵就得不到供应。
弟兄姊妹,你审视过自己的离开吗?是上行的离开还是下行的离开?第三章《路得记》的——损失以利米勒举家迁居外邦,损失了丈夫,损失了儿子,损失了婚姻,损失了属灵的生活。
以利米勒是一个失败的信徒,因他离了神和他的国,带来损失也不知道损失何来?这里说“懒惰人的田地,无知人的葡萄园”是指属灵的景况说的。
圣经说他们的荒凉和坍塌都是指着心灵里的光景,地里没有庄稼,无人耕种土地就荒凉,就长出荆棘和杂草来,这两样就是罪的表现。
第四章《路得记》的——回归以利米勒是一个离开神的“浪子”,在摩押地,神给他的产业(自己和儿子)都败空了;他的妻拿俄米在摩押听到神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给他们,就带着儿妇重新归回,终蒙神的赐福。
回归是回归神的怀抱,回归神的国度,回归到天父的家,回归到亲人面前,回归到真理里!第五章《路得记》的——舍不得大儿妇俄珥巴因这考验就站立不住,心就动摇了,最后作了决定与婆婆亲嘴而别,但小儿妇路得却站住了。
经文:路得记1:1-22
主题: 路得跟随婆婆回到上帝应许之地1-5是故事的背景
6-15是故事的转折
16-18是故事的高潮
19-22是故事的暂时结果
作者的原意:
通过路得坚定心意跟从婆婆归回伯利恒,进入上帝的应许之地,说明外邦人可以通过神的选民成为神的子民;神的选民当成为外邦人的祝福。
对读者的意义:
远离神的应许之地寻求庇护,并不能带来祝福和丰富供应;神必眷顾他的百姓;无论如何要回转向神,进入那应许之地,寻求神才有真赐福;路得是摩押女子,但坚定跟随神的子民那俄米,进入神应许之地,说明神也是外邦人的神。
经文的中心思想/信息:
神眷顾他的百姓,他的应许不改变
主要经训:
1. 神并未远离他的百姓,并眷顾他的百姓
2. 不信的人可通过信的人来认识神
3. 神并非只是以色列人的神,也是外邦人的神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