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体抗凝血酶检测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52.50 KB
- 文档页数:12
血凝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应用及注意事项2014年12月郑秋文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方面,其动态平衡是维持体内血液流动和防止失血的关键。
掌握人体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功能,了解机体是否正常止血和凝血很重要。
以往凝血检查常用B T、C T 等检测,但操作复杂、敏感度低,结果不太可靠。
随着止血与血栓研究的发展和检测手段的进步,现在医疗单位一般都用半自动或全自动血凝仪进行凝血功能检测。
凝血酶原时间( P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 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 I B)检测是常用的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再此基础上增加了D-二聚体测定,简称血凝五项。
为了提高大家对血凝五项检测应用的认识,掌握检测过程中的注意点。
从P T、AP TT、TT、F I B及D-二聚体检测的应用范围、临床意义、检测注意点等方面陈述,对各环节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
只有掌握血凝五项检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了解影响检测结果的原因,并加以重视,才能做好血凝五项的检测AP TT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P T则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加上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和T T测定,可将患者的凝血系统及抗凝血成份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检查。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于患者术前常规检测、抗凝和溶栓治疗的监测、出血性疾病的筛查等;而D-二聚体反映着继发性张溶的增强,是唯一反映凝血和纤溶的理想指标,在临床上已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对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十分重要,可作为监测溶栓药物的疗效指标。
另外,由于I、Ⅱ、V、Ⅶ、Ⅸ、X因子均在肝细胞内合成,用血凝五项检测来判断肝细胞损坏或预后也有一定的意义。
虽然用血凝仪进行血凝五项检测来评价患者凝血系统功能,准确度和灵敏度较手工法都大为提高。
但其检测同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将血凝五项检测的应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阐述如下。
一.血凝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1 . P T检测P T属筛选性试验,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前及各种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各因子检查,凝血因子的定量检测及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检测。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等凝血七项正常参考值、临床应用及诊断临床意义凝血七项分别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 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43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10月中第21卷第29期·临床研究·作者简介:田应敏(1982.11—),女,贵州贵阳开阳县,汉族,本科,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产前筛查和诊断、血液骨髓检查。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及抗凝血酶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田应敏(兴义市人民医院检验科,贵州 黔西南 562400)【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浆D 二聚体(D-D)及抗凝血酶(AT)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共100例,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健康组。
采取全自动血凝仪对病例组患者及健康组体检者血浆D-D 和AT 进行检测、比较。
结果:病例组血浆D-D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 <0.05),且AT 活性明显低于健康组(P <0.05)。
结论:血浆D-D 与AT 联合检测对DN 早期诊断、疗效监测、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血浆D 二聚体;糖尿病肾病患者;抗凝血酶;检测;临床价值【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29-0043-03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的合并症之一,可出现尿蛋白进行性增高,同时可出现血压升高、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
此外,还可出现肢体浮肿。
由于体内长期处于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慢性损伤、功能障碍,体内抗凝与纤溶活性等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影响。
而血浆D 二聚体测定是对人体血浆内血浆D 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检测,通过检测手段计算出血浆D 二聚体的含量来帮助诊断病情[1]。
正常情况下要求血浆D 二聚体含量小于0.5毫克每升,如果体内血浆D 二聚体含量增高,考虑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形成了血栓,常见于心肌梗死、脑梗死、静脉血栓等病症。
而AT 是血浆凝血酶、活化因子V 的抑制剂,不可逆的抑制这些酶的复合物。
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D-二聚体(D-Dimer,D-D)是交朕纤维蛋白(Fb)特异的降解产物,它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
在全血或血浆中,采用针对D-D的抗体可以很容易地检测D-D含量。
近10年来,已建立了多种有价值的D-D的检测方法。
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人们发现D-D对临床上疑诊为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患者高度敏感,但不特异。
在这些患者中,当血浆D-D浓度低于:某一临界值(通常为500μg/l)时,其阴性预测值大于90%,由此可以作为排除VTE的筛选试验。
近年来,随着方法学的不断进步,建立多种适用于急诊的简单快速的敏感方法,D-D检测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大量研究已经亢分证实了D-D在排除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中的应用价值,已将其作为首选筛选指标之一。
最近,D-D检测的应用巳深入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lC)、心血管疾病、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以及抗凝治疗领域。
一、D-D的生成在各种病理和生理状态下,凝血系统的激活导致Fb的生成,而Fb的生成又可激活纤溶系统,引起纤溶酶(plasmin,PL)的生成和Fb的降解。
在交联Fb的降解过程中,生成了一系列的特异降解产物,其中包括D-D(D-Dimer)(图1A,1B)。
凝血系统的激活导致凝血酶生成,凝血酶结合于纤维蛋白原的中央结构域,释放纤维蛋白肽A(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和多聚体。
在活化FXIII的作用下,生成交联的纤维蛋白。
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生成多种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DPs),其中包括D-D和其它的片段。
二、D-D的检测方法D-D的检测方法有多种,主要是基于胶乳凝集原理的定性或半定量试验以及基于ELISA原理的定量测定,也有—些方法采用免疫浊度原理或免疫荧光原理。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凝血七项分别为: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凝血酶时间(TT)四、纤维蛋白原(FIB)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六、D-二聚体(D-Dimer)七、抗凝血酶Ⅲ(AT-Ⅲ)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和FDP是凝血检查中很常见的两个项目,随着临床对血栓和止血专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医院将这两个项目纳入常规凝血组合中。
在生理条件下,人体内的凝血和抗凝这两个系统保持着动态平衡,从而保证血液在血管内处于流动的状态。
此平衡一旦被打破,若抗凝系统占优势,则会诱发出血事件;若凝血系统占优势,则易发生血栓事件。
而纤溶系统对血栓溶解等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D-二聚体和FDP这两个纤溶系统的重要指标,了解一下从凝血酶生成到止血再到到纤维蛋白溶解启动的血栓演变的全过程。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FXⅢ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等)。
FDP是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在体内处于纤溶亢进的状态时,在产生的纤溶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的降解产物的总称。
FDP包括纤维蛋白原(Fg)和纤维蛋白单体(FM)的产物也就是FgDPs,以及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FbDPs,而FbDPs又包括D-二聚体和一些其他的片段,其水平的升高提示机体纤溶系统处于亢进状态(原发性纤溶或继发性纤溶)。
D-二聚体和FDP的联合检测对于凝血-纤溶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溶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1、用来排除深静脉血栓(DVT)、肺静脉血栓栓塞(PTE)需要明确的一点是,DVT和PTE是同一疾病静脉血栓(VTE)在不同脏器中表现的状态。
临床上,在诊断DVT时必然会考虑到PTE,在诊断PTE时也会考虑到DVT,来防止出现误诊和漏诊。
D-二聚体和FDP的联合检测对VTE的价值在于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对于阴性患者来说,只有极少数患者(<2%)会发生深静脉血栓,其原因是血栓的体积较小或者是处于远端的小血栓,放射/超声检查出现阳性,临床表现与标本采集的时间点相隔过长(>14天),纤溶活性降低。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D-二聚体的检测是一种对继发性纤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验项目,被认为是目前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以及监测溶栓治疗等方面颇具价值的指标。
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则极大地提高了对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疗效判定及评价预后的水平。
1 D-二聚体的形成机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
在纤溶过程中,凝血酶在水解纤维蛋白原后,即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和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在因子Ⅻa作用下,形成稳定的交联纤维蛋白,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降解过程中,释放的碎片进一步降解为最小片段D-二聚体。
在病理状态下,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凝血倾向增强,从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导致D-二聚体含量增加。
D-二聚体水平的增高,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和纤溶发生,所以临床上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2 D-二聚体的主要检测方法2.1 ELISA法Rylatt首先以提纯的D-二聚体作为抗原,免疫小鼠后获得多株抗D-二聚体的单克隆抗体,然后应用ELISA试验测定其中D-二聚体含量,其灵敏度达到10 ng/ml,称为ELISA检测法。
其敏感性高,能定量,但操作繁琐。
2.2 胶乳凝集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D-二聚体检测法。
将获得的单抗包被于乳胶颗粒(Latex)上,当血中D-二聚体与Latex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时,致敏的Latex发生凝集,测得其含量,为Latex检测法。
本法精确度低,只能定性,适应于急诊。
2.3 发色底物法该方法敏感性好、准确性高,可单人份标本迅速检测,但成本过高。
3 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及意义3.1 脑部疾病脑出血发病初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1周后到高峰,脑实质出血患者D-二聚体含量开始下降,而其含量和异常率与出血量有关,但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者第2周D-二聚体却持续升高。
此外,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发病年龄也有关,可能与老年人处于相对高凝状态有关。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与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6-03-31T09:29:42.4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作者:刘树生1 冀惠英2 刘振3 [导读] 山东省青州市妇幼保健院它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的检验项目,是临床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及进行溶栓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
山东省青州市妇幼保健院 262500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志物。
它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的检验项目,是临床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及进行溶栓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
1、D-二聚体的生成在各种病理和生理状态下,凝血系统的激活导致FB的生成,而FB得生成又可激活纤溶系统,引起纤溶酶的生成和FB的降解。
在交联FB的降解过程中,生成了一系列的特异降解产物,其中包括D-二聚体(D-Dimer)。
凝血系统的激活导致凝血酶的生成,凝血酶结合于纤维蛋白原的中央结构域,释放纤维蛋白肽A(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和多聚体。
在活化FXIII的作用下,生成交联的纤维蛋白。
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生成多种交联蛋白降解产物(FbDps),其中包括D-二聚体和其他的片段。
2、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有多种,主要是胶乳凝集原理的定性或半定量试验,其原理:抗D-D单克隆抗体包被于胶乳颗粒上,受体血浆中如果存在D-二聚体,将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乳胶颗粒发生聚集现象。
但是,凡有血块形成的出血,本试验均可呈阳性,故其特异性低,灵敏度高。
3、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生成反映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各种血栓形成性疾病以及生理性高凝状态时均有升高。
特别是对静脉血栓形成高度敏感,在静脉血栓形成的排数、除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另外。
D-二聚体在肝炎疾病、DIC、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中,也有明显的变化,足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疗效和预后的有用指标。
抗凝血酶联合D-二聚体诊断孕晚期妊娠并发症临床价值张少华1,谢永兰2(1.南京华银医学检验所检验科,江苏南京 211100;2.南京紫金医院检验科,江苏南京 210007)摘要:目的 探讨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联合D-二聚体(D-Dimer,D-D)诊断孕晚期妊娠并发症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220例妊娠晚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将发生孕晚期妊娠并发症的孕妇按照不同并发症进行分组,包括无并发症组(n=102)和有并发症组(n=118),其中有并发症组包括子痫前期(n=52)组、深静脉血栓(DVT)组(n=15)、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组(n=31)及糖尿病组(n=20)。
比较两组AT和D-D检测结果的差异,并评估AT、D-D对妊娠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结果 220例孕妇中有102例未发生妊娠并发症,有118例发生妊娠并发症;子痫前期、ICP、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和DVT组D-D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无并发症组AT水平显著高于子痫前期、DVT组,显著低于ICP组(P<0.05);AT>105%者ICP的比值比(OR)值为19.42(95%CI 为11.28~32.53);D-D>3.76 μg/mLDVT的OR值为4.27(95%CI为2.32~16.46),说明AT、D-D对孕晚期并发症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结论 AT联合D-D检测能有效预测孕晚期妊娠并发症,有助于改善孕妇预后。
关键词:孕晚期妊娠并发症;抗凝血酶;D-二聚体;联合诊断孕妇妊娠期间生理和激素水平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凝血系统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
这是机体为避免孕妇在妊娠期及产褥期出现出血等意外事件,有效快速止血而产生的生理机制。
同时,孕妇的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也有所变化,导致在孕晚期更易发生静脉栓塞等多种妊娠并发症,危及孕妇、胎儿生命安全[1]。
在抗凝血相关分子中,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 T)是血浆抗凝物质,是肝脏、内皮细胞等合成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也是机体抗凝系统总活性的决定性物质。
· 论 著 ·肝癌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该类患者的预后较差,通过早期发现并进行诊断和治疗是提升疗效和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肝脏一方面可合成抗凝血酶以及凝血酶原,与此同时也是合成抗纤溶物质以及纤溶蛋白溶解物的场所,因此肝脏病变后也将对凝血与纤溶系统形成影响,出现凝血异常以及纤溶异常[1]。
1 资料以及方法1.1临床资料抽取2018年3月~2020年12月本院30例肝癌患者、30例慢性肝病患者以及30名健康体检者,肝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7~86岁,均值为(59.6±0.4)岁。
慢性肝病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5~86岁,均值为(59.5±0.5)岁。
体检健康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5~87岁,均值为(59.4±0.6)岁。
3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3组受试者均进行D二聚体定量(D-D)以及抗凝血酶活性(AT)的检测,采集空腹静脉血共2ml,添加枸橼酸钠,抗凝剂、全血以1:9进行混合,离心分离血清,速度3000r/分钟,时间10分钟,并于采血后2小时内完成各项检测。
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和配套试剂盒进行检测,其中D-D检测方法为免疫比浊法,以及AT活性为发色底物法。
1.3评价标准比较3组受试者的D-D、AT检测结果。
1.4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行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为(x±s),组间数据行t/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3组受试者的D-D、AT检测结果对比肝癌组:D-D(1.89±1.26)ug/ml,AT(72.13±10.06)ug/ml;慢性肝病组:D-D(1.03±0.47)ug/ml,AT(83.13±12.19)ug/ml;体检健康组:D-D (0.22±0.17)ug/ml,AT(94.52±9.61)ug/ml,肝癌组的D-D、AT显著高于慢性肝病组、体检健康组P<0.05,慢性肝病组的D-D、AT显著高于体检健康组P<0.05。
肝癌患者测定D二聚体定量、抗凝血酶活性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发布时间:2021-07-22T15:39:15.6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作者:周凯[导读] 对D二聚体定量、抗凝血酶活性进行测定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周凯(上海市浦东新区芦潮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308)摘要:目的:对D二聚体定量、抗凝血酶活性进行测定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93例肝癌患者,将其作为此研究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1例作为此研究对照组,对比两组检测结果。
结果:观察组肝癌Ⅰ期、Ⅱ期、Ⅲ期、Ⅳ期D二聚体定量、抗凝血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肝癌患者D二聚体定量、抗凝血酶活性与其肝功能损害有直接联系,可定期对其进行检测以有效评估患者的病情情况。
关键词:肝癌;D二聚体定量;抗凝血酶活性;检测肝癌是我国常见的疾病,是来源于肝细胞肝细胞和肝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疾病早期时症状无特异性,中晚期时患者会出现肝区疼痛、乏力、消瘦等症状,随疾病发展患者病情越来越严重,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肝脏凝血、抗凝、纤溶因子合成的场所,而当机体的肝细胞受到损伤凝血或是纤溶系统的平衡会被破坏进而导致出血,其发生率主要与患者肝细胞损伤的程度有关,有研究资料显示D二聚体定量、抗凝血酶活性和肿瘤及肝功能损伤有较大的联系,本次研究通过对其测定评估肝癌患者肝功能损伤情况[1]。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93例,均为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间收治,将其作为此研究观察组,其中男性49例、44例,年龄48-76岁,平均(57.8±4.3)岁,其疾病分期为Ⅰ期26例,Ⅱ期21例,Ⅲ期24例,Ⅳ期22例。
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1例将其作为此研究对照组,其中男性、女性各50例、41例,年龄45-76岁,平均(57.4±4.5)岁,经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显示无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