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近乎知
- 格式:docx
- 大小:16.06 KB
- 文档页数:2
孔子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1.孔子名言,敏而好学下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成语来由: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2.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1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1、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2、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3、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4、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5、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6、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7、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8、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10、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11、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12、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1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详细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很重要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100句‖中国千年古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经典为人处世一百句,带翻译《值得收藏》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00句作文常用文言文1.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
——《诗经》译:可怜我的父母啊,如此劳苦的养育我。
2.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译: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
3.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4.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译: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5.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尚书》译:(人要有九德)宽厚而庄重,温和而有主见,讲原则而谦逊有礼,聪明能干而敬业,善于变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节制,刚强而务实,勇敢而符合道义。
6.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8.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礼记·儒行》译:不要见到财利就做有损于大义的事,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志节。
9.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译:自己不说出恶言, 别人的忿语就不会返回到自身上来。
你若以恶语伤人,他人也会以恶语相加。
10.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11.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1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礼记。
中庸》翻译!【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原文及译文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2章)【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庸》原文及译文3:最高的道德标准【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4章)【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古代名言警句古代名言警句100句1、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3、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游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5、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7、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8、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9、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语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10、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11、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12、学而不化,非学也。
--宋·杨万里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13、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1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孔子语录孔子励志经典语录及其注解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文学家,留下许多经典语录,今天小编给同学们整理了关于孔子的经典语录和它的解释,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孔子语录及其注解:1、有教无类。
——摘孔子《论语》译文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孔子《论语》译文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3、朽木不可雕也。
——摘孔子《论语》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摘孔子《论语》译文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5、礼之用,和为贵。
——摘孔子《论语》译文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6、有杀身以成仁。
——摘孔子《论语》译文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7、道不同,不相为谋。
——摘孔子《论语》译文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小不忍,则乱大谋。
——摘孔子《论语》译文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9、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译文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10、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译文政就是正的意思。
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1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摘孔子《论语》译文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1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译文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摘孔子《论语》译文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14、《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孔子《大学》译文《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5、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译文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16、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摘孔子《论语》译文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17、当仁,不让于师。
儒家经典语录带翻译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其中有哪些精彩语句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儒家语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儒家经典语录带翻译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像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满足于自己庄稼的好。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于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中庸》(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经典古文名句经典古文名句经典古文名句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3、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左传》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6、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9、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
——刘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1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1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1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1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1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1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18、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幽窗小记》19、丹青不知老将至,贫贱于我如浮云。
——杜甫20、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三国演义》21、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丘2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23、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2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2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26、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进步法宝:好学近乎知作者:尚春萍来源:《人力资源》2020年第09期曾有人问,入职若干年后,拉开彼此距离的能力是什么?答案毫无疑问是学习力。
初入职场,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拿到太理想的薪水,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有的人成功突围,或跳槽,或升职,或加薪,这些都得益于他们拥有超强的学习力。
《中庸》有云,“好学近乎知”,《孔子家语》中说“好学近于智”,突出了好学的重要性。
孔子也曾感慨:“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纵观历史,凡是学有成就的智者圣贤都非他人所强迫,而是依靠自主自愿的好学精神。
在孔门弟子中,曾子为人树立了一个“好学近乎知”的榜样。
孔子称曾子生性鲁钝,但因其好学终成儒门“宗圣”。
在《曾子》中,记载了曾子好学的心得:“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
”君子能够责备自己的过恶,寻求自己的过失,对自己还不会做或做得不完美的地方要加强,勉励自己做得尽善尽美,并克除自己的私欲,凡事都要依照义的标准来进行。
这些都做到了,才称得上是学。
“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避,易者弗从,唯义所在。
”君子要珍惜时日来学习。
古代好学之人废寝忘食、挑灯夜战,甚至“头悬梁,锥刺股”,具有这样发奋读书的精神,才能够学有所成。
此外,还要及时地把所学付诸行动,在生活中去落实。
难做的不回避,容易的也不盲从,只考虑其是否符合道义。
“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白天攻治学业,到晚上就自我反省检查,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就这样日复一日,一直坚持到老死,才可谓坚守学业。
曾子还提出,君子之学必须把握好五个方面:“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
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
”君子学了之后,担心自己学得不够广博;学得广博之后,还担心不能时时温习;经常温习了,还担心并不真正知晓其中的义理;已经知晓其中的义理了,又担忧不能付诸行动;既能在生活中实行,又担心在行动上做不到谦让。
好学近乎知全文翻译
【原文】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1];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
【注释】
[1]所以:怎样。
【翻译】
孔子说:“爱好学习的人接近智,努力行善的人接近仁,知道羞耻的人接近勇。
知道这三项的人,就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就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国家了。
”
【思想】
好学、力行、知耻是修养自己的基础,从它们入手,我们可以很容易具备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美德,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张之洞《劝学篇》关于清末名臣张之洞,有关其办教育、修铁路、御法寇、兴洋务、倡变法诸事,皆已广知于世,因避而不论。
今且以其一生中最得意同时也最能反映其政治和教育思想的《劝学篇》为标本,以反思那段历史,并理解那个历史时期具有先进思想的开明官僚关于国家富强的不懈探索。
1898年5月5日,张之洞正式发表其精心撰写的《劝学篇》,全文共24篇,4万余言,前后贯穿“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论点,主张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本原则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得以“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
先后译成英、法文出版。
1900年纽约版易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发行于海外。
现录《劝学篇》序言全文以飨诸君:昔楚庄王之霸也,以民生在勤箴其民,以日讨军实儆其军,以祸至无日训其国人。
夫楚当春秋鲁文宣之际,土方辟,兵方强,国势方张,齐晋秦宋无敢抗颜行,谁能祸楚者!何为而急迫震惧,如是之皇皇耶?君子曰:不知其祸则辱至矣,知其祸则福至矣。
今日之世变,岂特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
语其祸,则共工之狂,辛有之痛,不足喻也。
庙堂旰食,乾惕震厉,方将改弦以调琴瑟,异等以储将相,学堂建,特科设,海内志士,发愤搤捥,於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於一。
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
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瘉,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其说以荡众心。
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
敌既至无与战,敌未至无与安,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不佞承乏两湖,与有教士化民之责,夙夜兢兢,思有所以裨助之者。
乃规时势,综本末,著论二十四篇,以告两湖之士,海内君子,舆我同志,亦所不隐。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内篇九:曰同心,明保国、保教、保种为一义,手足利则头目原,血气盛则心志刚,贤才众多,国势自昌也;曰教忠,陈述本朝德泽深厚,使薄海臣民咸怀忠良,以保国也;曰明纲,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以保教也;曰知类,闵神明之胄裔,无沦胥以亡,以保种也;曰宗经,周秦诸子,瑜不掩瑕,取节则可,破道勿听,必折衷於圣也;曰正权,辨上下,定民志,斥民权之乱政也;曰循序,先入者为主,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曰守约,喜新者甘,好古者苦,欲存中学,宜治要而约取也;曰去毒,洋药涤染,我民斯活,绝之使无萌拚也。
读书的名言名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集锦15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名言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
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名言,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1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2、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3、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4、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5、知识就是力量培根6、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8、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9、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10、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1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1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5、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1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1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18、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1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2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22、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2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自明朝《警世贤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谁写的——韩愈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好学近乎知
孔子在《中庸》中曾经说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意思是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
而关于“好学近乎知”,我也有着自己的见解。
在我小时候,常听奶奶讲起一个故事: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酷爱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可是这也使得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
”文不识十分惊叹,就把书借给
他。
就这样小匡衡一天天长大,最终成为了大学问家。
纵观古今,哪个有成就的人不好学呢?远到凿壁偷光的匡衡、悬梁刺股的孙敬、囊萤映雪的车胤……近到刚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当时家乡肆虐的疟疾给儿时的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她查阅大量文献,借鉴了古代用药的经验,设计了多种提取的方法,后来终于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曾听闻,屠呦呦和她的研究伙伴还在自己的身上首先进行试验,正是她这种钻研好学的精神,才成为了首个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想要有所成就,就要靠勤奋努力才能获得。
作为小学生,想考出优异的成绩,要靠我们平时的好学积累,正所谓“好学近乎知”嘛,孔老先生所言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