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 格式:docx
- 大小:24.21 KB
- 文档页数:10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教育知识的高级教育人才,适应教育与发展的需要;2.培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育人才,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4.培养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道德操守的教育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培养内容和要求1.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需修读并通过一定的学分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的基础课程。
学生应通过各门课程的考核,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专业课程:学生需修读特定领域的专业课程,包括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技术、学校领导与管理等。
学生应通过各门课程的考核,掌握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3.论文或实践报告:学生需独立完成一定难度和水平的论文或实践报告。
学生应选择与自己专业方向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或实践,并撰写完整的论文或实践报告。
4.实践教学:学生需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5.论文答辩:学生需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经专家评审通过方可获得学位。
三、学制和学分要求1.学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若学生需要延长学制,需经过导师和学院的审核批准。
2.学分要求:学生需修满一定的学分要求,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等。
学分要求根据具体条件而定,需通过学院相关部门的审核。
四、选拔和评价1.选拔要求:招生委员会将根据学生的学历、成绩、英语水平和面试表现等综合素质,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择优录取。
2.学业评价:学校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论文或实践报告的质量和答辩情况等进行学业评价,鼓励学生在学术上有所突破。
3.研究生奖励与处分:学校设立奖学金和荣誉称号,在学业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将获得相应的奖励。
同时,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和违反学校纪律行为,学校将给予相应的处分。
南京大学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了贯彻实施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关于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若干基本要求”,根据MBA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特点,结合我校MBA承办单位商学院——内含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两大块的实际情况,及具有我校特色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基地的需要,制定了本培养方案。
一、教师1、教师是MBA教育的主体力量,是MBA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担任MBA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应有高尚的人格,探索与开拓精神,认真与负责的态度,合理的知识、年龄和职称结构。
其中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并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或任现职五年以上的讲师的比例不少于90%。
2、MBA任课教师在授课学期的上一学期结束前一周,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交MBA教育中心,由教育MBA中心存档备案并在开学初一周内印发给授课班级。
3、MBA教育中心在MBA任课教师完成授课任务前后,组织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考核与奖惩的参考。
中心同时把评估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评估表和评估结果由MBA中心负责保存,以备研究生院和上级主管部门抽查。
4、教师除担任教学任务外,其中具有硕士生及以上指导资格的教师还需要指导MBA学员的论文。
指导教师必须认真指导学员论文。
指导论文工作的评估,根据学员按期完成论文答辩程序的情况,论文质量评比与抽查结果及答辩通过人数的比例。
5、所有MBA任课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均为学校和商学院正式下达的教学任务,列入教师工作范围的考核内容二、教学MBA的课程共有四个类型:基础课、核心课、方向选修课与选修课。
1、基础课与核心课(必修课)基础课与核心课共有16门课,33个学分,除管理学为1个学分,商务英语为4个学分外,其余的均为2个学分。
基础课与核心课程为必修课,必修课的学习安排一般是:脱产班在第一学年内完成,在职班在1年半内完成。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引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发展需要。
为了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文将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标题,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二、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既包括专业技能的培养,也包括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具体的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的特点而有所差异,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理论2. 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 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5.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三、培养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由学校根据国家和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制定,以确保学生在培养期间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 课程设置: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的需求,制定具体的课程设置。
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
课程设置既要满足国家和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也要根据行业和专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2. 研究课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通常要求学生在培养期间完成一定的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既可以是理论研究,也可以是实践应用。
通过研究课题的完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实习实训: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通常包括实习实训环节。
通过参与实习实训,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学习到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技巧。
4. 学位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以评价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应用价值,同时需要符合学术规范和方法。
四、培养评估为了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硕士)项目培养方案(2010年6月院学位分委员会讨论通过,2010级开始执行)一、培养目标会计硕士项目培养既掌握国际规范,又了解中国会计实践的复合型会计职业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同时具备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企业、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学习年限学习期限2年。
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培养环节,可申请延期,最多不超过3年。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 学分要求在攻读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期间,须获得不少于46学分:其中学位课35学分,非学位课11学分。
会计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环节。
(二) 课程设置会计专业硕士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法律与道德观念、在会计及相关行业的执业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
1.公共必修学分课程 (5学分)(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3学分(80510053)(考试)秋(2)英语 2学分(60640012)(考试)春秋2. 学科专业要求学分课程 (30学分以上)l 基础理论课(≥6学分,注明必修的课程如本科已修,经批准后可申请免修,改选其他课程)(1)管理经济学 (必修) 3学分(70510133)(考试)秋(2)高级微观经济学 3学分(70510113)(考试)秋(2)战略管理 3学分(80511493)(考试)春(3)金融经济学 3学分(70510143)(考试)秋(4)组织行为学 3学分(70510013)(考试)春l 专业课(≥16学分,注明必修的课程如本科已修,经批准后可申请免修,改选其他课程)(1)中级财务会计(必修) 3学分(80510943)(考试)秋(2)审计学 (必修) 3学分 (80514173) (考试)春(3)财务管理 (必修) 3学分(70510033)(考试)春(4)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框架 2学分(80513992)(考试)秋(5)高级财务会计 3学分(70510163)(考试)春(8) 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 2学分(80513202)(考试)秋(10)会计与资本市场 3学分(90510033)(考试)秋(11)高级管理会计 3学分(70510173)(考试)秋(12)企业预算与绩效管理 3学分(80514162)(考试)春(13)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评估 3学分(80512803)(考试)春(14)税制与税务筹划 3学分( )(考试)春(15)经验会计研究 3学分(90510073)(考试)春l 必修环节(8学分)(1)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1学分(69990021)(考查)(2) 学术活动 1学分(69990031)(考查)(3) 专业实践 6学分(69998043)(考查)3. 非学位课程(≥11学分,本科已修课程不能选)(1)会计学基础 2学分(80513982)(考试)秋(2)成本会计 3学分(70510813)(考试)秋(3)商法 2学分(80511602)(考试)春(4)工商管理学科其他课程四、专业实践环节会计专业硕士学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在读期间安排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实践需提供接收实践单位的证明,并按照要求提交专业实践计划,撰写专业实践总结报告。
附件1: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必修);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上两门任选一门,1学分);硕士生英语(4学分,必修)。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编号 授课教师或团队 学分 课程类别(转型期课程、常规课程、案例课程、实践课程)课程简介(200字左右)B 软件工程管理 邵栋、荣国平 3 实践课程 软件工程管理是软件工程学科的重要内容。
本课程是研究生核心课程,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了软件工程经典论文书籍与当前研究的前沿领域,教授软件工程管理与过程知识。
课程首先介绍了历史上对软件工程管理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文献,讨论软件工程的本质。
然后进一步沿历史发展顺序介绍软件工程过程与管理中的重要理论和相关知识,包括计划驱动软件工程方法和敏捷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并将两者进行了详细对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软件工程管理中各种思想。
此外,本课程还涉及了开源软件发展方法学等内容。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还强调了使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思考。
本课程通过理论与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管理的概念、方法和最佳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软件工程管理的能力。
软件体系结构 张贺、郑滔 3 实践课程 软件体系结构是软件开发人员,尤其是软件架构师的必备知识技能。
本课程主要解答以软件体系结构为中心的三个问题,即1)软件系统是如何组织构建的?2)系统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3)如何选择和评价软件设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软件架构悠关需求和质量属性,体系结构风格与模式、体系结构设计与描述、体系结构分析与评估,以及软件产品线架构、模型驱动的软件架构、软件基于中间件和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等高级内容。
本课程通过理论与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方法和最佳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软件系统和选择解决方案的能力。
新技术研讨班 学院教师 2 实践课程 软件工程各具体技术、方法、理论的研究发展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学生除了基础软件工程理论以外,还需要了解学术、工业界的最新进展。
附件1: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必修);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上两门任选一门,1学分);硕士生英语(4学分,必修)。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编号 授课教师或团队 学分 课程类别(转型期课程、常规课程、案例课程、实践课程)课程简介(200字左右)B 软件工程管理 邵栋、荣国平 3 实践课程 软件工程管理是软件工程学科的重要内容。
本课程是研究生核心课程,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了软件工程经典论文书籍与当前研究的前沿领域,教授软件工程管理与过程知识。
课程首先介绍了历史上对软件工程管理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文献,讨论软件工程的本质。
然后进一步沿历史发展顺序介绍软件工程过程与管理中的重要理论和相关知识,包括计划驱动软件工程方法和敏捷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并将两者进行了详细对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软件工程管理中各种思想。
此外,本课程还涉及了开源软件发展方法学等内容。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还强调了使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思考。
本课程通过理论与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管理的概念、方法和最佳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软件工程管理的能力。
软件体系结构 张贺、郑滔 3 实践课程 软件体系结构是软件开发人员,尤其是软件架构师的必备知识技能。
本课程主要解答以软件体系结构为中心的三个问题,即1)软件系统是如何组织构建的?2)系统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3)如何选择和评价软件设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软件架构悠关需求和质量属性,体系结构风格与模式、体系结构设计与描述、体系结构分析与评估,以及软件产品线架构、模型驱动的软件架构、软件基于中间件和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等高级内容。
本课程通过理论与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方法和最佳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软件系统和选择解决方案的能力。
新技术研讨班 学院教师 2 实践课程 软件工程各具体技术、方法、理论的研究发展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学生除了基础软件工程理论以外,还需要了解学术、工业界的最新进展。
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第1篇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
本方案旨在规范某专业学位的培养过程,确保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及行业需求。
二、培养目标1. 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2. 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独立承担本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管理工作;3.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4.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培养方式与要求1. 采用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XX学分;2. 培养过程分为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学位论文三个阶段;3.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四个模块;4.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践项目等,累计时长不低于XX个月;5.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际应用价值。
四、课程设置1. 公共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应用等。
2. 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
4. 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五、实践环节1. 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2. 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3. 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学位论文1. 论文选题:要求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体现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2. 论文撰写:遵循学术规范,保证论文质量;3. 论文答辩:公开进行,确保论文水平和培养质量。
七、质量保障与监控1.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培养过程的质量;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3. 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执行培养方案,确保学分认定和学位授予的公正性;4. 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评估和修订,以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思政)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课程专任教师。
具体要求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政治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与专业领域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其本科专业应为人文社科类师范专业或非师范专业。
三、学制与学习方式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2年。
其中第一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二年主要进行实践教学,包括到基础教育工作岗位进行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与论文写作。
四、培养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
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
从基础教育领域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负责做好教学实践的指导与实施。
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倡导教学改革,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能力的提高。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4学分)1外语(4学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3.教育原理(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中学政治课课程与教材研究(2学分)7.中学政治课教学设计与实施(2学分)8.中学政治课教学原理与研究方法(2学分)9.中学政治课程改革与前沿问题研究(2学分)10德育原理及前沿问题研究(2学分)(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中学思政微格教学实践与评议(2学分)2.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2学分)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2学分)(四)实践教学(8学分)1.校内实训(2学分):包括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课例分析等。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法律非法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现修订法律非法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如下: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方式
三、培养时间
四、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法律哲学、法学概论、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行
政法学、国际法、环境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
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
况增减必修课程。
2.选修课程:法律经济学、诉讼法学、法律英语、法律统计学等。
3.实践环节:开设实践教学课程,如法律实务、案例分析、实地调查、法律文书写作等,以提高实践能力。
五、研究生考核
1.学术考核:包括学期考试、学位论文、学术报告等。
2.实践考核:包括实践课程报告、实地调查报告等。
3.综合考核:包括学术水平考核、实践能力考核等。
六、学位授予
七、培养环境
各高校应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术环境,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提
供必要的学术支持和指导,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培养研究兴趣。
八、培养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建立健全法律非法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不断改进培养方案,提高培养质量。
以上为修订的法律非法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此方案的实
施将有助于提高法律非法学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法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培养方案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其中第一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二学年进行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与论文写作,实践教学和论文写作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半年。
三、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具体为:学位基础课程6门,共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门,共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3~5门,共6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详见附表。
补修课程: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补修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师范类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
补修课程须随相应师范专业本科生参加考试,取得合格成绩,不计学分。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第二课堂语文教师基本功训练和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三部分。
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和第二课堂语文教师基本功训练两部分主要在校内进行。
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安排在第2学期,共2学分。
本课程通过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完成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反思意识的形成。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质量规格: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与现行的教育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规格不同,各有侧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将逐步成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和中、小学管理人员任职和担任较高级职务的资格条件之一。
二、研究方向:1. 教育管理2. 学科教学·思政3. 学科教学·语文4. 学科教学·数学5. 学科教学·物理6. 学科教学·化学7. 学科教学·生物8. 学科教学·英语9. 学科教学·历史10. 学科教学·地理11. 学科教学·体育12. 学科教学·美术13 教育技术学三、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多种培养方式。
脱产攻读学位学习年限一般为二年,其中至少保证脱产学习一年,修满课程学分,第二年回原单位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半脱产和在职兼读学习年限一般为三至四年,其中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得少于一年。
教学方式以课程学习为主,采取面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加强实践环节,力求使学生掌握系统而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学位论文撰写由导师组负责指导。
对课程考试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外语考试及格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投票表决,国务院学位办审核合格,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四、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计划表)教育管理课程设置计划表(学科教学·语文)课程设置计划表(学科教学·数学)课程设置计划表(学科教学·物理)课程设置计划表(学科教学·生物)课程设置计划表(学科教学·体育)课程设置计划表(学科教学·地理)课程设置计划表(学科教学·化学)课程设置计划表(学科教学·历史)课程设置计划表学科教学·美术教育课程设置计划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置计划表(学科教学·英语) 课程设置计划表。
苏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儿科学(100202)一、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总34学分)(一)学位课程(22学分)1、公共学位课(6学分)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8学时/1学分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18学时/1学分第一学期英语144学时/4学分第一学期2、学位基础课(9学分)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分子生物学36学时/2学分第一学期临床流行病学54学时/3学分第一学期卫生统计学72学时/4学分第一学期3、学位专业课(7学分)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临床药理学36学时/2学分第一学期临床免疫学36学时/2学分第一学期临床病理学(儿外方向选)36学时/2学分第一学期临床局部解剖学(儿外方向选)36学时/2学分第一学期专业课54学时/3学分第三学期(二)限制性选修课(2学分)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医学文献检索36学时/2学分第一学期(三)临床试轮训与必修环节(10学分)相关学科(一)轮训2学分相关学科(二)轮训2学分相关学科(三)轮训2学分本学科轮训3学分专业英语1学分二、临床实践1.时间安排:1~6月,完成学位课程学习。
7~12月,完成儿科学中除本专科以外的三个相关专科的轮转(每个专科轮转不少于2个月)。
13~32月,定在本专科学习,期间在专业导师小组安排轮转相关科室(2~4月),并有所侧重地加以培养。
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及临床研究。
33~36月,撰写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2.临床能力训练要求1)掌握普通儿科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现代儿科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
2)做到全面准确询问病史,认真仔细体格检查,掌握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正规书写病写,全部病历质量必须达到甲级要求(按三甲医院要求)。
3)熟悉儿科各种常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5)比较熟练地掌握儿科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6)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包括体外心脏按压术、电除颤、人工呼吸、药物复苏、抗休克治疗。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学科教学·(思政方向)】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专任教师与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
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思政专业基础,了解思政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学科教育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其中第一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二学年进行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与论文写作,实践教学和论文写作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半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具体为:学位基础课程6门,共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门,共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3~5门,共6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详见附表。
五、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主要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
实践教学尽可能采取实习支教的方式,到中小学进行为期不少于半年的政治课教学工作。
六、教学方式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
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
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负责做好教学实践的指导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