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发展史(1)(DOC)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6
葡萄酒的发展史
葡萄酒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的古波斯,那时有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
虽然我们现在为了帮助葡萄发酵,会加进酵母,不过即使只将葡萄捣碎放着,葡萄的糖份也会发酵,自然形成葡萄酒。
在太古时代,葡萄从树上掉落因本身的重量撞击地面而破碎,自然产生发酵,这大概就是葡萄酒的起源。
葡萄酒
是世界上最早的酒,它的起源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早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之前,就已经有野生葡萄,而且中亚地区是葡萄的原产地。
远古的时候,葡萄由树上掉落破碎,自然产生发酵,这大概就是葡萄酒的起源。
所以,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早在人工加工酿制葡萄酒之前,早就有葡萄酒的出现了,或许是在人类无意间品尝了之后觉得口感十足,于是才想办法自行制作。
葡萄酒的历史
根据史料表明,葡萄的栽培和酿造技术,是随着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从小亚细亚和埃及,在到达希腊及其诸海岛之前,先流传到希腊的克里特岛,再经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北非的利比亚和意大利,从海上到达法国濒临地中海东南的瓦尔省(Var)境内靠海的普罗旺斯地区和西班牙沿海地区;与此同时,通过陆路,由欧洲的多瑙河河谷进入中欧诸国。
BC2500从中亚流传到埃及有关于酿酒的象形文字。
BC2000古东方文学中有关于酿造红、白酒的记载。
BC1700古巴比伦帝国的”汗摩拉比法典”中规定,不得贩卖葡萄酒给酒品不好的人。
BC1300拉姆赛王的坟墓壁画中有酿酒的方法。
BC200-100葡萄酒随着帝国的扩张而流传各地。
旧约圣经中也有关于葡萄酒的记载。
所以说葡萄酒与人类的文化有着相当悠久且相关联的历史。
葡萄酒的起源和发展史① 葡萄酒的起源与传播(1)最早栽培葡萄酒的地区是小亚细亚的里海和黑海之间,伊朗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种植葡萄的国家,因为在伊朗出土的距今7000年前的陶罐中,所装物质经分析就是葡萄。
(2)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是埃及,在埃及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古墓壁画上,就绘有酿造葡萄酒的图案。
(3)欧洲最早种植与酿造葡萄酒的国家是希腊,公元3000年前,希腊的葡萄种植就极为兴盛。
(4)公元前6世纪,希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地区逐渐传播。
(5)15—16世纪,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美洲、亚洲。
② 葡萄酒的发展1)欧洲葡萄酒的发展据考证,古希腊爱琴海盆地有十分发达的农业,人们以种植小麦、大麦、油橄榄和葡萄为主。
大部分葡萄果实用于做酒,剩余的制干。
几乎每个希腊人都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
在美锡人(Mycenae’s)时期(公元前1600-1100年),希腊的葡萄种植已经很兴盛,葡萄酒的贸易范围到达埃及、叙利亚、黑海地区、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地区。
葡萄酒是罗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为罗马帝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后来,罗马帝国的农业逐渐没落,葡萄园也跟着衰落。
四世纪初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正式公开承认基督教,在弥撒典礼中需要用到葡萄酒,助长了葡萄树的栽种。
葡萄酒在中世纪的发展得益于基督教会。
《圣经》中521次提及葡萄酒。
耶酥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所以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圣血,教会人员也把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作为工作。
葡萄酒随传教士的足迹传遍世界。
十七、十八世纪前后,法国便开始雄霸了整个葡萄酒王国,波尔多和勃艮第两大产区的葡萄酒始终是两大梁柱,代表了两个主要不同类型的高级葡萄酒:波尔多的厚实和勃艮第的优雅,并成为酿制葡萄酒的基本准绳。
然而这两大产区,产量有限,并不能满足全世界所需。
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六、七十年代开始,一些酒厂和酿酒师便开始在全世界找寻适合的土壤、相似的气候来种植优质的葡萄品种,研发及改进酿造技术,使整个世界葡萄酒事业兴旺起来。
中国葡萄酒文化及其历史(一)中国葡萄酒文化有人说,葡萄酒是外来文化,因而它长期被列入“洋酒”之列。
但实际上,最原始的“酒”是野生浆果经过附在其表皮上的野生酵母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称为“猿酒”,意思是这样的酒是由我们的祖先发现并“造”出来的。
而我国是世界人类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应是“古而有之”了。
1.中国早期关于葡萄属植物的文字记载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
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
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
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醄然而醉,故借“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
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
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约有30多种(包括变种)。
例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藟,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广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
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
《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从以上三首诗,可以了解到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约公元前ll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搜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并添附了儒家政治理想。
文繁事富,体大思精,学术治术无所不包,历来为学者所重。
《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
葡萄酒发展史1 概述1.1 葡萄酒的起源和历史根据考古的研究推测,野生葡萄起源于60万年以前。
从理论上讲,葡萄浆果落地裂开后,果皮上的酵母菌就开始活动,酿酒也就开始了。
正因如此,在人类起源的远古时期就有了葡萄酒。
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就开始了葡萄的栽培。
人类有意识地酿造葡萄酒是在新石器时期。
考古学家在埃及的古墓中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清楚地描绘了当时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
最著名的是Phtah Hotep墓址,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
西方学者认为,这是葡萄酒业的开始。
而中美科学家对距今约9000-7000年的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遗址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令人震惊。
研究表明人类至少在9000年前就开始酿造葡萄酒了,并且在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可能是中国人。
3000年前一些航海家从尼罗河三角洲将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带到希腊,并逐渐编辑希腊及其诸海岛。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把小亚细亚原产地葡萄酒,通过马赛港传入高卢(即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
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在意大利半岛进行推广。
随着古代的战争和商业活动,葡萄酒酿造方法,由希腊、意大利、法国,传到欧洲各国。
直至今天,欧洲和北非地区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
15至16世纪,葡萄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细细蓝、日本、朝鲜和美洲等地。
19世纪60年代,是美国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地大发展时期。
1.2 中国葡萄酒历史中国古代即有各种原生葡萄,古称为蒲桃,周朝已有蒲桃的记载。
但中国种植葡萄及生产葡萄酒的历史是从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开始的,若以此作为我国葡萄酒产业的起点,至清末民国初,可大致分为以下五个主要阶段:(1)汉武帝时期:葡萄酒业开始和发展;(2)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酒业的恢复、发展与葡萄酒文化的兴起;(3)唐朝盛朝时期:灿烂的葡萄酒文化;(4)元朝时期: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5)清末民国初期:葡萄酒业的转折期。
中国葡萄酒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国葡萄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当时的人们就经常以葡萄酒作为饮料
消耗,最早是由秦汉时期汉文化的传播以及汉人引进而不断演变发展而来的,葡萄酒的文化也自此在中国向外传播。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葡萄酒便产自汉朝,唐宋时曾有许多葡萄酒文化沿袭,但由于当时盛行排泄制度,使一些民族在消灭葡萄酒文化方面事半功倍。
到了宋辽时期,葡萄酒文化受到了受到了宋元全盛时期的影响,受到很多和外
国的文化的影响,他们就把葡萄酒的文化传入中国,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葡萄酒文化。
在后面的明清时期,由于台湾等城镇全面开发,葡萄酒成为日常用品,中国葡萄酒产业也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和壮大。
随着20世纪初经济的发展,中国葡萄酒行业进
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知名葡萄酒产品,带动了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这更是为中国传统的葡萄酒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国葡萄酒的。
当今中国不仅使中国葡萄酒和西方葡
萄酒文化融合,甚至把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发扬光大而成为全球盛会,自一次又一地的出口推的推出,让越来越多的国外欢迎消灭中国葡萄酒,葡萄酒文化也正在不断地发展发育,也在不断累积越来越多的国内欢迎,未来传统的葡萄酒文化将会更加绚丽多彩,也会更加独具特色。
中国红酒的发展历程一九一五年,张弼士率领“中国实业考察团”赴美国考察,适逢旧金山各界盛会,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举办国际商品大赛。
张就把随身携带的“可雅白兰地”、“玫瑰香红葡萄酒”、“琼瑶浆”等送去展览和评比,均获得优胜。
后来,“可雅白兰地”改为“金奖白兰地”,一直沿用。
《史记〃大宛列传》: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随后,“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浇地……”可知西汉中期,中原地区的农民已得知葡萄可以酿酒,并将欧亚种葡萄引进中原了。
他们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自西汉始,中国有了西方制法的葡萄酒人。
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说过:“且说葡萄,醉酒宿醒。
掩露而食;甘而不捐,脆而不辞,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
又酿以为酒,甘于曲糜,善醉而易醒……”,这已对葡萄和葡萄酒的特性认识得非常清楚了。
只是葡萄酒仅限于在贵族中饮用,平民百姓是绝无此口福的。
唐朝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命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率兵平定高昌。
高昌历来盛产葡萄,在南北朝时,就向梁朝进贡葡萄。
《班府元龟卷970》记载“及破高昌收马乳蒲桃,实於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
即唐朝破了高昌国后,收集到马乳葡萄放到院中,并且得到了酿酒的技术,唐太宗把技术资料作了修改后酿出了芳香酷烈的葡萄酒,和大臣们共同品尝。
这是史书第一次明确记载内地用西域传来的方法酿造葡萄酒的档案,长安城东至曲江一带,俱有胡姬侍酒之肆,出售西域特产葡萄酒。
据《2013-2017年进口葡萄酒流通与投资市场深度调研与运营模式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1至11月,我国葡萄酒进口量为32.5万千升,同比增长30.9%,进口金额达12.65亿美元,同比增长88.3%。
中国葡萄酒发展史
中国葡萄酒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当时我国的祖先已经开始认识并栽种葡萄,制作葡萄酒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直到19世纪以前,中国的葡萄酒只是一种传统的手工业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和市场。
19世纪中叶,葡萄酒的商业生产开始萌芽,且在20世纪初,开始在我国部分地区实现了工业化规模化生产。
近年来,中国葡萄酒的发展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消费者对高端葡萄酒的需求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葡萄酒业经历了许多里程碑事件。
50年代时期,中国国营葡萄酒厂开始组织生产,以南京葡萄酒厂和张裕集团为代表,揭开了我国现代葡萄酒行业的序幕。
在60年代,张裕、青岛西海岸、甘肃嘉峪关三家酒厂合办南京葡萄酒厂,并引进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等国葡萄酒生产技术,推动我国葡萄酒的产业化发展。
至80年代,葡萄酒的生产形式由专业大型工厂向中小企业转移,其间仍有不少国营大型工厂处于折腾状态。
到90年代,中国民营企业的涌现和葡萄酒文化的普及,为中国葡萄酒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也许它并没有成为传统工业的主导产业,但在“酒波浪潮”上升的现代化浪潮中却显示了其不逊于其他传统行业的磅礴生命力。
万事开头难,一个新行业的挑战无处不在。
中国葡萄酒行业进入21世纪后,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不断面临一些挑战,如产品品质稳定性差,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等问题,需要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品牌,才能实现更大规模、更高品质、更国际化的发展。
总之,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史由最初的传统手工业发展到现代化的工业化生产,中国葡萄酒业呈现出展望美好、前途无限的发展趋势。
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史
早在汉朝,中国就有了葡萄酒。
那时候,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酒的酿造技术,葡萄树也开始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
但遗憾的是,汉朝后期战乱频繁,中原地区就不再种葡萄、酿葡萄酒了,只有偏远地区还有人种葡萄,酿点酒献给皇帝。
到了唐朝和元朝,葡萄酒又火了起来。
葡萄树被广泛种植,葡萄酒也从皇宫里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但明朝的时候,由于政府的一些政策,葡萄酒的发展又变得缓慢了。
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只有8家葡萄酒厂,一年也产不了多少葡萄酒。
但从1949年开始,葡萄酒产业逐渐发展起来,有了自己的行业规范,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葡萄酒产业真是突飞猛进。
西部的葡萄酒产区也开始崭露头角,葡萄酒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特别是2002年,张裕葡萄酒公司和法国卡斯特公司合作,建立了张裕-卡斯特酒庄,这是中国第一个酒庄,也是“葡萄园+葡萄酒+旅游”这种新模式的起点。
现在,虽然葡萄酒市场竞争激烈,但中国的葡萄酒产业仍在不断进步,葡萄酒的品质和种类都在不断提升和优化。
可以说,中国葡萄酒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历史。
葡萄酒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演变葡萄酒,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广泛分布的酒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
葡萄酒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远古时期,而它的文化背景则涉及到各种地域、语言、传统和仪式。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两个方面来探讨葡萄酒的世界。
一、文化背景1.古埃及文化:古埃及是葡萄酒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文明中心,他们用葡萄酒作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同时,葡萄酒也被认为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受过良好教育和高社会地位的人才能享用。
2.古希腊文化:在古希腊,葡萄酒与神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与葡萄酒伴侣般存在,他是欢愉和宴饮的代表,使得葡萄酒成为古希腊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罗马文化:自公元前2世纪开始,葡萄酒成为了罗马帝国最流行的饮品之一。
罗马人广泛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葡萄酒扮演着体现实力、财富和高尚品位的象征。
4.基督教文化:葡萄酒在基督教的圣餐仪式中占有重要地位,象征着耶稣的血。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对葡萄酒的需求也因而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5.法国文化:法国是全球葡萄酒产业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葡萄酒文化的重要代表。
法国葡萄酒以其优质、多样化和浓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二、历史演变1.古代:在古代,葡萄酒主要由中东地区传播到欧洲。
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兴起推动了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的进步,葡萄酒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商品和商业交流的媒介。
2.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见证了葡萄酒的教会化。
修道院是当时葡萄酒生产的主要场所,他们以酿酒为手工艺品,并把葡萄酒作为礼物和草药酿造的方式,酒类的生产和消费形成了一种修道院传统。
3.近代:近代以后,葡萄酒在科学和技术的推动下,生产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进。
葡萄酒的产地、品种和风格也得到了大量的扩展和多样化。
4.现代:在现代,全球各个国家都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葡萄酒,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葡萄酒由一种民众饮品逐渐发展为高端品牌,成为温暖舒适、无拘无束情调的象征。
中国葡萄酒的历史和发展史
中国葡萄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时期。
当时的文献记载了中国人采用葡萄酿酒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葡萄酒在中国逐渐得到了发展和推广,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饮品。
到了20世纪初,中国的葡萄园和酒庄经历了繁荣期。
当时的
重要葡萄酒产区包括山东、新疆和河南等地。
然而,到了
1949年以后的中国,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葡萄酒的发展遭
遇了一定的阻碍。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葡萄酒才重新开始得到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是1980年代初引进法国波尔多红葡萄品种。
这些品
种的引进使得中国的葡萄酒品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区,如山东、宁夏、新疆等地。
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增长和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中国葡萄酒市场也在不断发展。
据统计,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而在未来,中国的葡萄酒行业还将面临很多发展机遇和挑战,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将是在品质、文化和品牌方面的不断提升和创新。
中国酒的起源篇一:1.1酒的起源与发展1.1葡萄酒的起源和发展1.1.1酒的起源葡萄酒出现的时间早于文字,因此没有关于葡萄酒起源的书面记录。
最初的葡萄酒被称为“猿酒”。
类人猿吃了野生水果后,会把剩菜储存在洞穴里。
果皮腐烂时,野生酵母会自然发酵水果中的糖,形成果肉。
在原始社会,酿酒的主要方法是用发酵的谷物酿制水酒。
当时,葡萄酒在我们祖先眼中是一种具有巨大魔力的饮料。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曲酿造葡萄酒的国家,最晚不晚于公元前200年。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将谷物用作酿酒原料。
《法源珍珠林》中有:“酿酒者以五谷杂米为酒;酿酒者以木为酒,或以根茎、叶、果、籽、果、草为酒”。
酒的发明,在我国已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世界酿酒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民间有许多关于酒起源的传说,先民在创造了酒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段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
“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黄帝造酒说”、“杜康造酒说”等流传至今。
历史传说上天造酒说“天上有酒星,酒的工作也和天地一样。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说,葡萄酒是由天空中的“酒星”创造的。
中国有许多古籍都用神话色彩记录了这个传说。
3000多年前的一本书《周礼》详细描述了天空中“酒旗星”的存在。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创造了“二十八星座”一词,始于殷朝,建立于周朝。
至于“酒旗星座”的说法,则记载在《晋书》中:“轩辕右隅,南三星日酒旗,酒官旗,主宴饮食。
”轩辕,中国古代的星名,有17颗星,其中12颗星属于狮子座。
酒旗上的三星呈“一”字形排列,南部靠近有八星的流苏。
在晴朗的夜晚,根据星图在天空中仔细搜索。
狮子座的轩辕十四号和九头蛇28号的恒星一号非常明亮,很容易找到,而三星的酒旗很难用肉眼识别,因为亮度太小或太远。
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关于酒是由上天所造的诗句。
东汉末年以“座上客常孔融自诩“酒满瓶不空”,在与曹操合著的《禁酒书》中说,“天上星光闪烁,大地被列为酒泉之县”;被誉为“诗中仙子”的李白在他的诗《独酌月下》中有一首诗“天不爱酒,酒星不在天”;被称为“鬼才”的诗人李贺在《秦王饮》中也有一首诗“龙头泻酒邀酒星”。
中国葡萄酒历史发展《中国葡萄酒历史发展》中国葡萄酒产业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葡萄酒的历史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葡萄的国家之一。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就开始种植葡萄,并利用葡萄酿造酒。
当时中国还没有接触到外部的葡萄酒文化,因此,在那个时期,葡萄酒主要是用于宗教祭祀和贵族的享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葡萄酒在中国的种植和酿造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至907年),葡萄酒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饮品,开始普及于各个社会阶层。
据记载,当时中国的葡萄酒因其独特的风味和香气而备受推崇。
然而,中国的葡萄酒历史并非一帆风顺。
在蒙古人统治时期(公元1271年至1368年),葡萄酒的生产几乎停滞不前。
直到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至1644年),葡萄酒重新得到重视,并被当做一种特殊的饮品。
进入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转变。
在19世纪中叶,欧洲殖民者将葡萄酒引入中国,这对中国的葡萄酒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许多欧洲人来到中国,带来了他们的酿酒技术和理念,促进了中国葡萄酒的繁荣。
然而,中国的葡萄酒产业在20世纪上半叶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私人企业大部分被国家接管。
这导致了葡萄酒产业的衰落,因为国家控制了葡萄酒生产和销售的所有环节。
然而,中国葡萄酒的复兴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酿酒技术,并积极投资于葡萄种植和酿酒设施的改善。
如今,中国的葡萄酒产业发展迅速,许多国内外投资者纷纷进入市场,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葡萄酒在最近几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国际认可。
越来越多的中国葡萄酒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为中国葡萄酒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同时,国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葡萄酒品尝文化,葡萄酒旅游也越来越受欢迎。
总的来说,中国葡萄酒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起伏,但最终以蓬勃发展告终。
中国葡萄及葡萄酒发展简史1.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
2.我国最早记载葡萄酒的文字文本是司马迁的《史记》。
3.我国的欧亚种葡萄(即在全世界广为种植的葡萄种)是汉朝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
4.我国的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以下五个主要阶段:(1)汉武帝时期:葡萄酒业的开始和发展;(2)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酒业的恢复、发展与葡萄酒文化的兴起;(3)唐太宗和盛唐时期:灿烂的葡萄酒文化;(4)元世祖时期至元朝末期: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5)清末民国初期:葡萄酒业的转折期。
年,爱国华侨张弼士在烟台芝罘创办了张裕葡萄酒公司,标志着中国葡萄酒业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中国葡萄酒的发展状况品牌集中度加大,以张裕为代表的三大品牌产销量占中国的50%以上。
消费地区和人群逐步扩大。
但葡萄酒产业仍处在培育期,目前人均消费0、38升,与世界平均6升的消费量差距巨大,葡萄酒仅占中国酒类年消费总量的1、5%。
英国ZSWR/DGR研究机构表明,到2010年中国葡萄酒的消费量将达到万吨,每年增长36%,而世界为%。
所以中国葡萄酒的市场发展前景是巨大的。
张裕酿酒公司的历史年,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葡萄酿酒企业--------张裕酿酒公司。
2.张裕:“张”是张弼士的姓;“裕”取昌裕兴隆之吉。
3.翁同和(同治和光绪皇帝的老师)为公司题写门头---------“张裕酿酒公司”。
4.始建于1894年的张裕地下大酒窖于1905年竣工,是亚洲最大的地下大酒窖。
5.张裕第一任酿酒师是来自于奥匈帝国酿酒世家的拔保先生。
年,孙中山先生为公司题词“品重醴泉”以示嘉勉。
“醴泉”出自于《礼记》“天降甘露地出醴泉”这句话中,意在赞扬张弻士先生实业兴邦商业救国的高尚品德,也称赞张裕产品的优良品质。
年,张裕可雅白兰地、红玫瑰葡萄酒、琼瑶浆、雷司令白葡萄酒,四种产品一举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四项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中国的酒史发展及酒行业大事前359-前338年商鞅变法,税重抑商,酒价十倍于成本。
前221-前206年《秦律》,禁川余粮酿酒,沽卖取利。
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引进酿酒艺人,中土开始有了葡萄酒。
公元前98年汉武帝采纳理财家桑弘羊的建议,设立“酒榷”官司,实行了酒类专卖制度,实行了17年之久。
前81年汉代始元六年,官卖酒,每升四钱,是酒价的最早记载。
533-544年贾思勰撰《齐民要术》92篇,其中6-9专论制曲、酿酒,为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工艺学。
1656年泸州一舒姓人,开设“舒聚源”典酒坊,据传所用酒窖沿用至今,故酒名“泸州老窖特曲”。
1842年四川成都全兴老号糟坊建立,产全兴大曲酒。
1860年江西人华联辉在茅台镇创成裕烧房,生产茅台酒,是为“华茅”。
1879年仁怀县人在茅台镇创荣太和烧房,生产茅台酒,是为“王茅”。
1892年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建,我国开始用“手榴弹式”玻璃瓶装酒,以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为首开始按洋酒式样包装。
光绪年间俞敦培辑《酒令丛钞》四卷,收录酒令322种,为清末前集酒令之大成者。
1900年俄罗斯技师在哈尔滨建立第一家啤酒作坊——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
1903年青岛啤酒前身——英德啤酒酿造公司创建,酒质精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04年哈尔滨东三省啤酒厂建立,它是我国民族资产阶级自己建立的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
1914年哈尔滨五州啤酒厂建立,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二家啤酒厂。
1915年茅台在巴拿马万国商品赛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1916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商品赛会上荣获一等优胜金质奖章。
1921年10月10日山西酒厂建立,其最初的建厂目的是想振兴民族工业,生产葡萄酒代替舶来品。
1929年南京政府公布了《洋酒类税暂行章程》,规定在国内销售的洋酒,从价征收30%的税金。
1934年由宋子文领头集资创建的五羊啤酒厂,采用了当时的新设备捷克式糖化锅。
1945年1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布《关于造酒的规定》、《关于统一造酒决定》及《造酒业完全由政府直接经营》等命令。
中国葡萄酒发展史中国葡萄酒文化有人说,葡萄酒是外来文化,因而它长期被列入“洋酒”之列。
但实际上,最原始的“酒”是野生浆果经过附在其表皮上的野生酵母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称为“猿酒”,意思是这样的酒是由我们的祖先发现并“造”出来的。
而我国是世界人类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应是“古而有之”了。
1.中国早期关于葡萄属植物的文字记载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
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
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
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醄然而醉,故借“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
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
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约有30多种(包括变种)。
例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藟,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广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
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
《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从以上三首诗,可以了解到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约公元前ll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搜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并添附了儒家政治理想。
文繁事富,体大思精,学术治术无所不包,历来为学者所重。
《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
”郑玄注:“果,枣李之属。
蓏,瓜瓠之属。
珍异,蒲桃、批把之属。
”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
”这样,在约300O年前的周朝,我国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园,人们已知道怎样贮藏葡萄。
在当时,葡萄是皇室果园的珍异果品。
2.汉武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开始我国的欧亚种葡萄(即在全世界广为种植的葡萄种)是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138—前l19年)从大宛带来的。
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的塔什干地区,盛产葡萄、苜蓿,以汗血马著名。
《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
“汉使(指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
”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
据《太平御览》,汉武帝时期,“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我国的栽培葡萄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至华北、东北及其它地区。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国力衰微,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业也极度困难,葡萄酒异常珍贵。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裴松子注引汉赵岐《三辅决录》:“(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
”孟佗是三国时期新城太守孟达的父亲,张让是汉灵帝时权重一时、善刮民财的大宦官。
孟佗仕途不通,就倾其家财结交张让的家奴和身边的人,并直接送给张让一斛葡萄酒,以酒贿官,得凉州刺史之职。
汉朝的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约合现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现在的20升。
也就是说,孟佗拿26瓶葡萄酒换得凉州刺史之职! 可见当时葡萄酒身价之高。
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恢复及葡萄酒文化的兴起到了魏晋及稍后的南北朝时期,葡萄酒的消费和生产又有了恢复和发展。
从当时的文献以及文人名士的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当时葡萄酒消费的情况。
魏文帝曹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葡萄酒。
他不仅自己喜欢葡萄酒,还把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于群臣。
魏文帝在《诏群医》中写道:“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
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
……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
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
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
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
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
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作为帝王,在给群医的诏书中,不仅谈吃饭穿衣,更大谈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并说只要提起葡萄酒这个名,就足以让人唾涎了,更不用说亲自喝上一口,这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
《三国志·魏书·魏文帝记》是这样评价魏文帝的:“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疆识,才艺兼该。
”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体力行,葡萄酒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得在后来的晋朝及南北朝时期,葡萄酒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流筵席上常饮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渐兴起。
这在当时的不少诗文里都有反映。
陆机在《饮酒乐》中写道:蒲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
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
春风秋月恒好,欢醉日月言新。
陆机(261—303)是三国时东吴名臣陆逊的孙子。
吴亡后,他于晋太康末应诏入洛阳,曾为太子洗马、中书郎等职。
《饮酒乐》中的“蒲萄”是指葡萄酒。
诗中描绘的是当时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一年四季喝着葡萄美酒,每天都是醉生梦死。
这时的葡萄酒是王公贵族们享用的美酒,但已比较容易得到,决非汉灵帝时孟佗用来贿官时的价格,否则谁也不可能一年四季都喝它。
在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时期,常有文人名士歌咏葡萄酒的诗作。
庾信(513—581)在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中则写道: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庾信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如去饮一杯葡萄酒换来千日醉,或者为了长生去学炼丹的神仙。
若能取得金丹作几次服食,定能像千年矗立的华表,永享天年。
诗中将饮用葡萄酒与服用长生不老的金丹相提并论,可见当时己认识到葡萄酒是一种健康饮料。
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种植张骞引进的欧亚种葡萄的同时,也人工种植我国原产的葡萄,这可从当时的诗文中反映出来。
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在《种葛篇》中有“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
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的诗句。
4.唐代——灿烂的葡萄酒文化隋文帝重新统一中国后,经过短暂的过渡,即是唐朝的“贞观之治”及一百多年的盛唐时期。
这期间,由于疆土扩大,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贵族、文人名士的特权,老百姓也普遍饮酒。
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不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饮酒。
女人丰满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种美。
唐明皇李隆基特别欣赏杨玉环醉韵残妆之美,常常戏称贵妃醉态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
”当时,女性化妆时,还喜欢在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姻脂,是那时非常流行的化妆法,叫做“酒晕妆”。
近年港台和沿海城市流行的“晒伤妆”,即一千多年前唐朝妇女的“酒晕妆”。
盛唐时期,人们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喝葡萄酒。
因为到唐朝为止,人们主要是喝低度的米酒,但当时普遍饮用的低度粮食酒,无论从色、香、味的任何方面,都无法与葡萄酒媲美,这就给葡萄酒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当时葡萄酒面临着的真正的发展机遇是:在国力强盛,国家不设酒禁的情况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钟爱葡萄酒,唐太宗还喜欢自己动手酿制葡萄酒。
据《太平御览》:“(唐)高祖(李渊)赐群医食于御前,果有蒲萄。
侍中陈叔达执而不食,高祖问其故。
对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能得。
高祖曰,卿有母可遗乎。
遂流涕呜咽,久之乃止,固赐物百段。
”由此可见,在唐初,经过战乱,葡萄种植与酿酒基本已萎缩,连朝中大臣的母亲病了想吃葡萄而不可得,只有在皇帝宴请大臣的国宴上方有鲜葡萄。
《太平御览》记载,唐太宗贞观13年(640年),唐军在李靖的率领下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法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
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
盛唐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
由于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间酿造和饮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
这些在当时的诗歌里都反映。
诗人李欣,《唐才子传》称其“性疏简,厌薄世务”。
他在《古从军行》中写道: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欣这首《古从军行》写了边塞军旅生活和从军征戎者的复杂感情,借用汉武帝引进葡萄的典故,反映出君主与百姓、军事扩张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与人民牺牲之间尖锐而错综复杂的矛盾。
全诗风格苍劲悲壮。
诗的结尾借用葡萄引进的典故,揭示战争后果,虽不加评判但爱憎分明,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自称“五斗先生”的王绩不仅喜欢喝酒,还精于品酒,写过《酒经》、《酒谱》。
他在《题酒家五首》(一作《题酒店壁》)中写道: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
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
这是一首十分得体的劝酒诗。
朋友聚宴,杯中的美酒是竹叶青和葡萄酒。
王绩劝酒道:今天朋友相聚,要喝尽樽中美酒,一醉方休! 它日分别后,就是再喝同样的酒,也没有兴致了。
李白,又称“诗仙”、“酒仙”,素有“斗酒诗百篇”的名声,十分钟爱葡萄酒,甚至在酒醉奉诏作诗时,还忘不了心爱的葡萄酒。
他在《对酒》中写道: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实际上,李白不仅是喜欢葡萄酒,更是迷恋葡萄酒,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里。
《襄阳歌》就是他的葡萄酒醉歌。
他在《襄阳歌》中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江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诗人李白幻想着将一江汉水都化为葡萄美酒,每天都喝它三百杯,一连喝它一百年,也确实要喝掉一江的葡萄酒。
从诗中也可看出,当时葡萄酒的酿造已相当普遍。
曾官至吏部侍朗、京兆尹的大诗人、大学者翰愈,在《蒲萄》诗中写出了他种植葡萄的细心: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另外,还有很多有关葡萄与葡萄酒的诗句。
在白居易的《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有“带襭紫蒲萄,袴花红石竹”的诗句;在《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中有“酒钩送盏推莲子,烛泪黏盘垒蒲萄”的句子;在《寄献北郡留守裴令公》中有“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的诗句。
刘禹锡在《蒲桃歌》中写了他从种植葡萄到收获葡萄的全过程,包括了修剪、搭葡萄架、施肥、灌溉等栽培管理,并且获得葡萄丰收。
刘禹锡作为政府的高官,能准确地掌握葡萄栽培技术,可见盛唐时期葡萄种植业的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