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呼吸作用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5.17 MB
- 文档页数:17
文登新一中高一年级生物组导学案课题:第3节A 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授课类型:新授课编写时间:2009.11.11使用时间:2009.11.19 编写人:李健审定人: 曲丽娜教学目标: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的步骤。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教学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教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A.①②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③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一.选择题的放出,则该过程一定不是()。
1.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若有CO2A.有氧呼吸B.无氧呼吸C.酒精发酵D.乳酸发酵2.生物体吸收的O用于()2B.在细胞质基质中与[H]结合成水A.在线粒体内合成CO2,部分与[H]结合成水 D.在线粒体内与[H]结合成水C.部分形成CO23.测得苹果果实在一段时间内,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由此推得果实A.有氧呼吸占优势B.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C.无氧呼吸占优势D.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4.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现在理解也有些道理,原因是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共同点()①都是物质的氧化分解过程②都能产生二氧化碳等产物③都能释放能量④都能产生A TP⑤都能在细胞外进行⑥都必需在细胞内进行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5.细胞呼吸方式有所不同,不同细胞呼吸方式也能产生相同的物质和能量是()A.CO2和A TP B.C2H5OH和A TP C.乳酸和A TP D.丙酮酸和热量6.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后,把得到的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沉淀物(含细胞器)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加入甲、乙、丙三只试管中,向试管滴加等量的丙酮酸后,其终产物是CO和水的试管是:2A.甲和乙 B 乙 C 丙 D 乙和丙7.人在长时间剧烈运动时的供能方式是: ( )A、主要是有氧呼吸B、主要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C、只进行无氧呼吸D、主要是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8.下图为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的图解。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5.3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A级基础巩固练)考点专练考点1 有氧呼吸过程1.有氧呼吸是真核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A.每个阶段都发生在生物膜上B.每个阶段均有ATP产生C.产生CO2的阶段有O2的消耗D.产生ATP的阶段有[H]的产生2.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①、②、③、④代表有关生理过程,甲、乙、丙代表相关物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只有③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C.①过程不产生ATPD.④过程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中3.下列有关呼吸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长跑时,人体产生的CO2仅仅来自于有氧呼吸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寄生于人体小肠的蛔虫,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D.甜菜块根、动物骨骼肌细胞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4.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或者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 的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短跑时肌细胞产生的CO2主要来自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使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有利于伤口处细胞进行有氧呼吸C.储藏新鲜果蔬和储存种子时,均可在低温、无氧条件进行D.通过检测产物中有无CO2产生,可以判断出无氧呼吸的类型考点2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5.如图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需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的对比实验,其中乙组作为对照组B.若向B瓶和E瓶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则E瓶内的溶液会变黄C.可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长短,来检测CO2的产生速率D.若C瓶和E瓶中溶液都变浑浊,不能据此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6.“曲径接芳塘,文鳞散霞绮”,金鱼作为我国“国鱼”有着悠久的培养历史,其耐低氧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鱼类。
人教生物必修1课堂跟踪检测5.3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一、单选题1.酵母菌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①~①为相关生理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释放的能量大多贮存在有机物中B .①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 .发生①①时,2CO 释放量大于 2O 吸收量D .发酵液中的酵母菌在低氧环境下能进行①①和①①【答案】D【分析】1、有氧呼吸全过程:(1)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2)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
(3)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2、无氧呼吸全过程:(1)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2)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
【详解】A 、①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其释放的少量能量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有少部分合成A TP ,A 错误;B 、①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其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B 错误;C 、①①是有氧呼吸, CO 2释放量等于O 2吸收量,C 错误;D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所以发酵液中的酵母菌在低氧环境下能进行①①和①①,D 正确。
2.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可为伤口组织提供氧气B .及时疏松土壤可为根细胞吸收水和无机盐提供更多能量C .皮肤破损较深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D .低氧、零上低温、干燥是储藏水果、蔬菜保鲜的最佳条件【答案】C【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
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
5.3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第1课时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2.概述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概括有氧呼吸的概念。
素养要求:1.生命观念:认同线粒体的结构特点与其作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相适应。
2.科学探究:体验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
自学评价:阅读教材本节内容熟悉以下知识点一、细胞呼吸的方式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_____________,并释放_______,因此也叫__________。
2.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1)酵母菌在_____________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2)产物有氧条件:大量的______和_______;无氧条件:产生_______,还产生少量的________。
3.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细胞呼吸的类型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判断正误(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时,葡萄糖溶液煮沸后,即可加入新鲜食用酵母()(2)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碱性条件下遇酒精变为灰绿色()(4)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实验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二、有氧呼吸1.线粒体(1)写出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 ④______(2)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_______。
(3)线粒体具有____层膜,内膜的某些部位向线粒体内折叠形成_____,以增加______________。
(4)线粒体的功能:进行________的主要场所。
2.化学反应式:3.有氧呼吸过程4.能量转化5.有氧呼吸概念:指细胞在_____的参与下,通过________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_________,产生________,释放_________,生成________的过程。
判断正误(1)葡萄糖是有氧呼吸唯一能利用的物质()(2)真核细胞都进行有氧呼吸()(3)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一定不能进行有氧呼吸()(4)有氧呼吸的实质是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并且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研习探究探讨点一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1.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__________,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5.3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一课前导学【新知导学】➢细胞呼吸的方式1.呼吸作用的实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在和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1)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代谢类型:兼性厌氧型。
细跑呼吸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呼吸产物的检测(3)实验结论①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②产物:有氧条件:大量的;无氧条件:产生,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有氧呼吸1.概念(1)场所:。
(2)条件:有氧参与、多种酶催化。
(3)物质变化①反应物:葡萄糖等有机物。
①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4)能量变化:释放能量并生成大量。
2.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O−−→酶6CO2+12H2O+能量3.过程注:(1)[H]是指NADH(还原型辅酶①)。
(2)C6H12O6不能进入线粒体。
4.同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相比,有氧呼吸特点:有氧呼吸过程;有机物中的能量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无氧呼吸1.场所:细胞质基质。
2.类型和过程3.细胞呼吸概念: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的过程。
细胞呼吸除了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还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
例如,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非糖物质代谢形成的某些产物与细胞呼吸中间产物相同,这些物质可以进一步形成葡萄糖。
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代谢,都可以通过过程联系起来。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①包扎伤口时,需要选用的消毒纱布或“创可贴”等敷料。
①利用麦芽、葡萄、粮食和酵母菌以及发酵罐等,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生产各种酒。
①破伤风由破伤风芽孢杆菌引起,这种病毒只能进行。
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病菌就容易大量繁殖,需到医院治疗。
5.3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学案1)主备人:李盛明审核人:邱艾丽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过程与方法:(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2)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物呼吸作用的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热爱生物之情【重点难点】重点:(1)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2)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难点:熟练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自主预习】一、细胞呼吸1、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生成或,释放出能量并生成的过程。
2.分类:和。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1.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条件下与发生化学反应,变成。
2.注意事项(1)将装置甲连通橡皮球,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既保证的充分供应,又使进入A瓶的空气先经过有NaOH的锥形瓶,除去空气中的,保证第三个锥形瓶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所致。
(2)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是。
三、有氧呼吸1.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产生或其它产物释放出并生成过程。
2.有氧呼吸是指在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释放生成许多的过程。
3.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具有,内膜的某些部位向线粒体的内腔折叠形成,它使大大增加,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
线粒体的含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预习检测】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细胞呼吸实际上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呼吸作用B.细胞呼吸实际上就是细胞与环境间的气体交换C.细胞呼吸是细胞内有机物“缓慢燃烧”过程D.细胞呼吸是细胞中有机物的一系列氧化分解过程2.细胞呼吸最主要的生理意义是()A.分解有机物 B.为生命活动提供热量 C.释放能量 D.为生命活动提供ATP3.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时,投放适当的原料和在产生酒精阶段要控制的必要条件分别是( )A .玉米粉和有氧B .大豆粉和有氧C .玉米粉和无氧D .大豆粉和无氧 4.下图表示酵母菌在不同氧浓度下产生ATP 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
5.3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案教学目标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高考考试大纲要求: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温故:ATP的结构,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知新:生物在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能量直接来源于ATP的水解,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那么ATP在生物体内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呢?本节我们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探究一:细胞呼吸1.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2.呼吸作用能够像燃料在体外燃烧那么剧烈吗?3.细胞呼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误区警示:1.“氧化”不一定要有氧气的参与,失电子即为氧化,得电子为还原,因此细胞呼吸的概念包含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正确区分呼吸作用,呼吸和呼吸运动三个概念:呼吸作用可概括为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呼吸运动是指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扩张而使胸腔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吸气和呼气。
呼吸是指在呼吸运动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宏观气体交换过程。
探究二:有氧呼吸1.线粒体的结构:具有内、外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的周围充满了。
在线粒体的和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2.以表格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物、场所、条件、产物及放能情况。
3.有氧呼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氧呼吸化学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 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____________能量,其中有____________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能量则以____________散失。
第三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细胞呼吸的资料进行探究分析,梳理出细胞呼吸的反应阶段,并从物质与能量观的角度,理解细胞呼吸的实质。
(生命观念)2.建立表格模型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特点,归纳概括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科学思维)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掌握设计对照试验的科学方法,并能对实验进行改进,进一步进行探究。
(科学探究)4.举例说明细胞呼吸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对果实蔬菜的保存等实际问题提出建议。
(社会责任)二、教材分析前面两节学习的酶与ATP知识为本节奠定基础,同时本节又是学习光合作用知识的基础,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是生物的两大重要代谢反应,课标对本节的内容要求为“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即要理解细胞呼吸作用中的物质与能量转化过程,确立物质与能量观,同时对线粒体结构的分析,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三、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有氧呼吸的知识,掌握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但是并不知道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对无氧呼吸也没有认知经验,但是细胞的呼吸作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可以结合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过程有许多区别和联系,可以列表格进行分析,同时在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中自主探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2)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2、教学难点(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2)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合成ATP时能量来源的知识,即细胞呼吸作用会产生能量,然后播放葡萄糖燃烧的化学反应视频,观察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过程,引入学习细胞中葡萄糖氧化分解的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可以实现知识点的衔接,观看葡萄糖燃烧的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过程,然后与本节内容相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二)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初步建构细胞呼吸的反应式师:呈现问题探讨中的资料,介绍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让学生根据知识经验推测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作出假设。
呼吸作用实验设计1. 引言呼吸作用是生物体获取能量的重要过程,通过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使细胞能够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了解呼吸作用的机制对于我们理解生物活动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设计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方法,观察不同条件下呼吸速率的变化。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对照组:新鲜的豆芽或其他植物幼苗- 实验组:同等大小的豆芽或其他植物幼苗- 实验器材:带有刻度的水瓶、实验管、氢氧化钠溶液、盖有透气膜的容器、天平、计时器2.2 实验方法步骤一:准备工作- 将豆芽或其他植物幼苗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 对照组保持正常生长条件,如光照、水分、温度等。
- 实验组将豆芽或其他植物幼苗置于盖有透气膜的容器中。
步骤二:测量呼吸速率- 用天平称取相等重量的豆芽或其他植物幼苗,分别放入实验管中。
- 将实验管倒立放入带有刻度的水瓶中,使植物幼苗的根部悬浮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保持实验管的口部不被液体覆盖。
- 记录下实验管中气泡上升的高度,并用计时器计时1分钟。
- 重复以上步骤3次,取平均值。
3.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所测得的呼吸速率数据,可以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呼吸速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以下是可能的结果和讨论方向:3.1 结果- 对照组的呼吸速率较为稳定,呈现正常的呼吸作用。
- 实验组的呼吸速率可能表现出以下情况:- 增加:当实验组的植物幼苗处于低氧气浓度或高二氧化碳浓度的环境中时,呼吸速率可能会增加,以弥补缺氧的情况。
- 减少:当实验组的植物幼苗处于高氧气浓度或低二氧化碳浓度的环境中时,呼吸速率可能会减少,因为细胞已经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
3.2 讨论- 呼吸速率的变化与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密切相关。
当环境中氧气浓度低或二氧化碳浓度高时,呼吸作用会被刺激并增强。
- 实验结果可能进一步说明植物对环境中气体浓度的敏感性和自适应能力。
- 利用这一实验设计,可以进一步探究影响呼吸速率的其他因素,如温度、光照等。
“呼吸作用”探究性实验案例吕群静(顺昌县岚下中学353203)探究性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一种科学方法。
所谓探究就是探索和研究,即对某一问题通过深入探索和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生物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提出假设,亲自参与设计实验,练习确定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实验,学会观察现象、记录和整理数据及分析实验结果,有利于学生形成敏锐的思考能力、准确的操作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非常重要。
人教版初中第七册(上)中“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一节教学:主要通过三个演示实验向学生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充当了“听”,“看”两个角色,仍然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怎样使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呢?笔者根据生活中的“萝卜久了空了心,山芋窖内多水珠”的现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能产生水分”的探究意识,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小组讨论、班级总结,从中筛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然后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进行科学实验,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
笔者认为比较理想的设计方案如下。
1 探究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1.1 目的要求甲乙①探究呼吸作用是否分解有机物②练习设计对照实验1.2 假设: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1.3 材料用具:萌发的种子、煮熟的萌发种子、烧杯、天平、玻璃罩1.4 方法步骤①甲烧杯装有萌发的种子,放在天平的左盘,乙烧杯有等量煮熟的萌发种子,放在天平的右盘,使天平保持平衡。
②将上述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并罩上玻璃罩。
③24小时后,观察天平是否保持平衡。
1.5 结论:本实验的假设成立,从而得出结论。
1.6 讨论:种子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其中有机物能被分解利用。
煮熟的萌发种子没有生命活性,而萌发的种子有旺盛的生命活动,呼吸作用强,能分解有机物多,所以甲装置变轻,结果支持实验的假设。
2探究呼吸作用产生水2.1 目的要求①探究呼吸作用是否产生水②练习设计对照实验2.2 假设:呼吸作用能够产生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