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 (2)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2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病毒性心肌炎的检查
病毒性心肌炎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急性期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增快、C 反应蛋白、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T、血清肌钙蛋白I增加。
(2)病毒学检查可从咽拭子、粪便、心肌组织中分离病毒或用PCR技术检测病毒RNA;血清中检测特异性抗病毒抗体滴定度。
2.辅助检查
(1)心电图ST-T改变,常见T波倒置或降低,也可有ST段轻度移位;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多见。
(2)胸部X线病情轻者可正常;病情重者可有心影增大。
(3)超声心动图病情轻者可正常;病情重者可有左心室增大、室壁运动减低、心脏收缩功能异常、心室充盈异常等。
(4)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可显示心肌细胞坏死区的部位和范围,敏感性高,特异性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心内膜心肌活检为有创检查,主要用于病情危重、治疗反应差、病因不明的患者。
阳性结果是诊断心肌炎的可靠证据。
由于病毒性心肌炎病变可为局灶性,因取材误差可出现阴性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一、概述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特征。
发病主要在春秋两季,年龄以3-10岁多见。
首次报道是1956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医院由CVB3引起10名小婴儿流行。
中医无对应病名,急性感染起病,以“温病”论治;心律失常为主,归属“心悸”、“怔忡”;胸闷胸痛为主,按“胸痹”论治;合并心功能不全,与“心水”相仿。
此外,还与“汗证”、“虚劳”、“猝死”等病证相关。
二、中医病因病机本病主要是正气不足,邪毒侵犯心脉所致。
致病之邪,为风热或湿热之邪。
风热之邪,经鼻咽上受,首先犯肺,继则侵犯心营;湿热之邪,由口而入,先犯胃肠,经由血脉,内传于心。
故前者先期常有发热、恶风、咳嗽、咽痛等邪犯肺卫见症;后者则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痠痛等胃肠湿热见症。
邪毒内舍于心,损伤心之气阴,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等症。
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可导致气血瘀滞,肺失宣达,或热毒灼津,都可内生痰邪,痰瘀互结,加重心脉痹阻,气血运行更加不畅,故胸痛,唇紫,脉促或结代等。
甚而由于心阳虚衰,阳气敷布不利,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甚至心阳之气暴脱。
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本病的内因,邪毒入侵则是外因。
邪毒留伏,痰湿瘀阻是在病程中出现的病理变化。
正气与邪毒的消长变化,使病变过程中产生了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的变化。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包括呼吸道和肠道病毒。
柯萨奇乙组(1~6型)病毒是主要病原。
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包括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神经体液调节,细胞因子参与等。
四、病理心肌细胞溶解、水肿、坏死,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呈局灶性、散在或弥漫性分布。
严重者病变广泛,心脏苍白,呈灰色条纹状或大片坏死,心肌软弱,缺乏弹性,心脏扩张,重量增加。
五、临床表现(一)前驱症状:发病前数日或2周内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主要为发热,周身不适、咽痛、肌痛、腹泻及皮疹等,。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是心肌炎的一种常见类型。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目前,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有一定的共识,下面将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心内膜心肌活检等方面介绍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胸痛、心悸、乏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全身症状。
对于有心肌炎症状的患者,应当高度警惕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性。
实验室检查,在实验室检查方面,血清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升高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表现。
此外,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也可能升高。
对于疑似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应当及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影像学检查,心脏超声是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脏超声可以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如心脏扩大、室壁运动异常等。
此外,磁共振成像(MRI)也能够显示心肌炎症的部位和程度,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心内膜心肌活检,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确诊病毒性心肌炎的“金标准”。
通过心内膜心肌活检,可以直接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和炎症反应。
但是,心内膜心肌活检是一项有一定风险的检查,需要在严格的指征下进行。
总之,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心内膜心肌活检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概述】1.定义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特征。
2.发病情况⑴ 发病季节常继发于感冒、麻疹、痄腮、泄泻等病之后,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⑵ 发病年龄以3~10岁小儿多见。
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
3.转归预后●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如能及时发现与治疗,预后大多良好。
●少数重症患儿可发生心阳虚衰、阳气暴脱而危及生命。
●部分因治疗不及时或病后调养失宜,迁延不愈,形成顽固性心悸,常需数月或数年治疗,才能痊愈。
4.历史沿革●古代医籍中无本病的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
属于风温、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
●较早记载小儿心悸的文献,见于《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心主惊……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说:“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也。
”●《证治准绳·幼科》云:“心藏神肝藏魂,二者皆主瘀血,血亏则神魂失宁,而生惊悸也。
”说明本病的发生与心肝亏损及血虚有密切关系。
【病因病机】1.病因感受风热邪毒,内损于心所致。
2.病机主要病机始则为外感风热邪毒,从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胃,症见发热,恶寒,咳嗽,汗出不畅,大便稀薄等。
继则邪毒由表入里,留而不去,内舍于心,导致心脉痹阻,心血运行不畅,或热毒之邪郁而化火,灼伤营阴,以致心之气阴两伤,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等症。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血流不畅,可导致气血瘀滞。
肺失宣达,或热毒灼津,都可内生痰邪。
痰瘀互结,加重心脉痹阻,气血运行更显涩滞不畅,故胸痛,唇紫,脉促或结代等。
甚而由于心阳虚衰,阳气敷布不利,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
本病后期常因医治不当,或汗下太过,气阴受损,心脉失养,出现以心悸为主的虚证【诊断】1.病前曾患感冒、麻疹、水痘、痄腮、泄泻等疾病。
2.有明显乏力,面色苍白,多汗,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心前区疼痛,四肢凉,肌痛等,婴儿可见拒食,发绀,肢凉,凝视等。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ICD—10编码】I40。
001【定义】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
【病因】引起儿童心肌炎常见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和A组)、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 组感染可导致群体流行,死亡率高。
......文档交流【诊断要点】1。
症状和体征(1)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与感染的急性或慢性过程,预后大多良好。
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病毒感染等前驱症状。
心脏受累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少数重症可发生心力衰竭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新生儿患病病情进展快,常见高热、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发绀,常有神经、肝脏和肺的并发症。
..。
文档交流(2)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偶有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及奔马律.有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重症病例反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肺部出现湿啰音及肝、脾肿大,呼吸急促和紫绀,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文档交流2。
辅助检查(1)X线检查:心影大小正常或增大,严重者有肺淤血或水肿,少数可伴有心包积液。
(2)心电图: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期前收缩,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颤,II度和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肌明显受累时可见T波降低、ST段改变等。
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应动态观察。
.。
....文档交流(3)超声心动图:轻者无改变.重者可有心房、心室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或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力衰竭者心脏收缩功能减退。
...文档交流(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活性增高,肌钙蛋白阳性。
...。
文档交流(5)病原学检查:以咽拭子,粪便、尿液、血液、心包液进行病毒分离,或者在恢复期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可有特异性病毒抗体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