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 格式:pptx
- 大小:8.83 MB
- 文档页数:11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断句方法一、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标点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那个时代,读书人打开一本新书,阅读的时候就用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上朱砂印泥,逐句盖上。
那时候,形容一个人读不懂文章,有一句术语说:“他点不断(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竟可以在意义上截然相反!民间故事中也不乏这种说明断句不同,可以改变词语意义的故事。
(一)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
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
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
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
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
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
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
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二)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
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
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
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
那行字是这样的:“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文言文断句与阅读理解【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断句就是给出没有句读的句子,让考生判断句子的句读。
主要考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线在句子中标出句读;另一种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出句读标志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举例】赵简子赵简子①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
将置后③,不知所立。
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曰:“谨识⑤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词甚习⑥。
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⑦。
【习题】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答题指导】断句是一种经典题型,规律性较强,可以寻找规律,巧妙断句。
1.------------------------------------------- 如:用“/”把下列句子断开。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③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史记·李斯列传》2.-------------------------------------------------------------------------------------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乎(夫)、------------------------------------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乎、-------------------------------------------------------------等。
如:用“/”把下列句子断开。
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②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③南方多末作(工商业)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音móu,均等)矣故以“稼”名轩.《宋史·辛弃疾传》3.-----------------------。
《文言文阅读——断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考复习备考中的《文言文阅读—断句》,是近年高考考题中比较热衷的一个考点。
下面我将从考纲考点、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说考点及考题: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考纲里明文要求的“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而断句就是考题考查考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进而提高学生断句能力,成了体现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2014年在全国十七、八套试题中,有八套试题中考查了文言断句,分值都在3—5分,其中包含全国新课标卷两套,大多以选择题呈现,很少是让考生直接在文段中划分。
二、说学情:本届学生基础较差,尤其是文言知识功底薄弱,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是低下。
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学生害怕做文言文习题,对于文言断句习题更是无法下手,大多学生采用“蒙”、“猜”、“碰”的随意办法。
三、说教学目标:针对上面所说的情况,我采取如下教学:1. 三维目标⑴知识与能力:运用文言字词知识,对文段进行断句;⑵过程与方法:通过高考真题的断句,进行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⑶情感与价值:通过正确的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进而喜欢文言文阅读,最终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出一般常用的断句方法。
3.教学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四、说教法学法:教学方法主要是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三种。
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激情,并结合高三复习备考的教学实际,让学生在讲练中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规律性,经过分析归纳找出解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步:导课由韩愈的《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想到“断句”(PPT打出“文言断句”)。
第二步:考纲考题简介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想出高中学习文言文以来遇到的断句方法都有哪些?学生小组交流:(得出断句方法)有几种,教师板书几种。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海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
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
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
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谓宜从旧,于义为允。
”从之。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
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11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断句【命题趋势】文言断句是文言文阅读必考的内容,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一般考核两类试题,一是断不断的问题,一是如何断的问题,答题时注意对比选项,根据句子结构和内容进行断句。
【真题再现】【2021年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
”上曰:“然。
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考点详解】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 根据“曰”“云”“言”等对话词语断句。
2021-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第四节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节选自《颜氏家训》)【答案】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关键点:“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
(2)关键点: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
【答案】(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参考译文】……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
主标题:文言断句的技巧副标题:文言断句,方法很重要;掌握了这些技巧,断句不再难。
关键词:断句,技巧,文言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 òu)。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文言断句题——通文意、抓标志,当“断”则“断”构建解答文言断句题的知识体系一、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高考考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也纷纷采用这种题型。
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
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
(一)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等。
边练边悟1.(2013·重庆)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答案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解析本题从断句角度考查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
重难点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掌握七大断点——断得准断点(一) 名词和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
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就可能会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也可能会断句。
断点(二) 动词和形容词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
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断点(三) 对话词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对话词来判断人物间的对话,从而进行断句。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虽然在高考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断点(四) 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断点(五) 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固定结构,如“如……何”“况……乎”“何……为”等;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
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正确断句。
因此,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断点(六)对称的句式。
断点(七)常用修辞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表现在语句运用上,具有前后相连、句式整齐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