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269.58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植物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单位和导师由于相关领域的院士大多是闻名遐尔、众所周知的了,而且也几乎不亲自带学生,所以这里的导师介绍中略去院士级人物。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可能会疏漏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单位和导师名字。
欢迎大家补充!植物分类与进化:中科院植物所的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开放实验室:主要导师:葛颂(稻属植物的分类与进化、植物生态遗传学、植物进化生物学)、汪小全(分子生物地理学、松科植物系统分类与进化)、杨亲二(种子植物分类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子植物地理学研究组:李德铢(植物分类、植物区系地理与植物系统与演化)、张玲(植物繁殖生态学与进化)种子植物系统发育与演化研究组:彭华(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系统演化)高山植物区系起源与进化研究团组:孙航(植物分类和植物地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要导师:夏念和(植物分类学和植物资源学)、葛学军(种子植物分类学和保育生物学)、张奠湘(系统发育)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李建强(植物分类系统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生物进化适应开放实验室:刘建全(进化植物学、生殖与功能生态学、分子生物学、资源植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复旦大学:钟杨(生物信息学,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植物生态学:中科院植物所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马克平(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董鸣(克隆植物生态学、恢复生态学)、韩兴国(生物地球化学,保护生物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物学)、蒋高明(生理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李庆军(植物繁殖生态学与繁育系统进化)、刘宏茂(民族植物学与森林生态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生态系统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周国逸(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叶万辉(保护生态学、生物入侵)、彭少麟(恢复生态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生态学研究中心(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开放实验站):刘建全(繁殖生态学、资源植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大勇(植物繁殖生态学)、葛剑平(生态系统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杜国桢(草地生态学、植物繁殖生态学)、王刚(理论生态学、植物个体生态学)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陈家宽(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及进化)、卢宝荣(生物入侵生态学)、李博(生物入侵生态学)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党承林(植物生态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浙昆植物生物地理3\植物化学方面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搞得最好。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专门研究该地区高原生物的机构。
该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拥有一支由中
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致力于高原生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大陆性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植被稀疏,动物种类独特。
由于地处边远地区,研究西北高原生物的工作相对较少。
然而,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的生物资源对科学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促进对该地区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研究所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原植被的生物学特性、高原动物的种群和保护、高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等。
研究人员通过野外考察、实验研究、数据分析等方式,不断深入探索西北高原生物资源的独特性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科学研究,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还积极参与高原生物的保护工作。
研究所与地方政府、环保组织等合作,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加强对高原生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此外,研究所还支持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鼓励他们参与高原生物研究和保护工作,提高西北地区高原生物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
总之,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和保护西北地区高原生物的机构,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促进高原生物资源的
合理开发和保护。
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和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该研究所在高原生物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保护西北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做出了积极贡献。
青藏高原两种特殊的植被类型: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邹珊1吕富成2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北碚400715; 2.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摘要: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是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两种非地带性的植被,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阐述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的定义与分布,讨论两种植被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论述青藏高原上的生态工程和科研平台建设,探讨高寒草地的保护对策,最后,强调非地带性植被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期刊名称】地理教学【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5【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带性分异规律;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形成最晚的高原,面积约253×104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6%。
随着气候变化成为不争的事实,青藏高原特殊的的高寒植被类型——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成了政府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文主要围绕两种植被类型的定义与分布,高寒草地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青藏高原的生态工程和科研平台建设,高寒草地的保护措施以及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地理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一、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的定义与分布青藏高原是我国天然高寒山地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天然高寒草地面积达1.28×108hm2,其中草地生态系统占总面积约50%,高寒草甸面积达5824.7×104hm2,高寒草原面积达3737.4×104hm2(见图1)。
高寒草原(Alpine Steppe)是在高海拔地区长期受寒冷、干旱气候的影响,由耐寒耐旱的多年生密丛型禾草、根茎型苔草以及垫状的小半灌木植物为建群种构成的植物群落。
我国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和南部、帕米尔高原及天山、昆仑山和祁连山等亚洲中部高山。
高寒草甸(Alpine meadow)是指以寒冷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而形成的植物群落,植物种类组成较简单,主要由莎草科的嵩草属和苔草属的植物组成,主要分布在林线以上、高山冰雪带以下的高山带草地,耐寒的多年生植物形成了一类特殊的植被类型。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系统生态学:针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探讨适应高原自身环境特点的最佳放牧制度及优化放牧模式,以及鼠害防治体系的综合防治技术。
以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在高原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形成机制、生态系统结构的优化等领域开展研究,建立气候、生产者亚系统、消费者亚系统模型;在生态系统和区域尺度上揭示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及驱动力,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机理,建立安全监测、评价和预警系统;研究物种的濒危机制与生态系统功能,提出重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对策;高原生态系统的的服务功能及健康评价;生态系统碳通量、水热通量的观测研究;研究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分布格局的影响。
进化生态学:以生物进化理论为指导,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探讨物种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征以及行为特征的进化和适应意义,阐明物种的形成机制、分异过程、种间关系等生物学重大理论问题。
利用极端生境下特殊的生物材料,围绕在个体、种群和物种对环境的进化与适应等进化生态学领域的基本问题,采用分子、细胞以及宏观的生态控制实验;利用进化生态学的原理,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交叉手段来综合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形成过程、极端环境下物种的生存适应机制、种群动态式样、种间竞争与共存机制以及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分子应答的调控机制,阐明适应性的起源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机理,开展青藏高原地区物种保护和种质资源的持续利用,特别对抗逆性基因的提取和利用。
保护生物学:通过对濒危物种的数量、分布、年龄结构、性比、繁殖力、死亡率、性成熟年龄、生态寿命、种群遗传多样性、天敌动物、疾病等种群生态学和繁殖生物学的系统研究,一方面,从理论上阐明物种的濒危机制和主要致危因素,另一方面,须估算物种的灭绝概率,并寻找一切有效的可行的种群恢复方法。
恢复生态学:以青藏高原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学基础研究与试验示范为主要方向,通过受损生态系统的定位观测研究与示范,阐明青藏高原典型退化生态系统受损机理,恢复与重建途径以及适宜当地生态条件下的优化模式。
关于西藏科技发展的事例1. 西藏天文台:西藏天文台是西藏的重要科研机构之一,成立于2009年。
该天文台利用西藏高海拔地理位置的优势,特别适合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
该天文台配备了先进的望远镜和观测设备,致力于研究太阳、银河系、星系和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等。
这对于推动西藏的天文科研和天文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高原生物医学研究所:位于拉萨的高原生物医学研究所是国内首个以高原医学为研究方向的科研机构。
该研究所致力于探索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心理和疾病的影响,并开展高原适应性研究、高原疾病防治和抗高原缺氧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提高西藏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保障高原地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西藏高原农牧业科技示范区:西藏高原农牧业科技示范区成立于2011年,旨在促进西藏地区农牧业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示范区围绕节水灌溉、高效饲草种植、畜禽养殖技术改进等方面,引入先进的农牧业科技,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农牧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示范推广,该科技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提升西藏地区农牧业发展水平和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4. 西藏林芝无人机物流:为了解决西藏地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的问题,林芝地区引入了无人机物流系统,为该地区的输送货物提供了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
这个系统利用无人机进行货物运输,能够准确地投递物品到偏远山区和高原地区。
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善了西藏地区的物流和供应链系统,也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这些事例充分体现了西藏地区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还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预计西藏地区的科技创新和应用将继续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录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的科研实体。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国务院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是行政主管部门,实验室依托单位主要以中科院各研究所、部属高校、重点大学为主体;另有建在企业(中央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及稳定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线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清华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3.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5.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7.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8.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9.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0.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1.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上海交通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14.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15.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6.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期)、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17.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19.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20.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合建)21.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健雄实验室)22.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3.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4.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25.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6.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7.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8.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29.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筹)30.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31.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33.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4.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35.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6.吉林大学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37.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38.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9.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40.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4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42.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43.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44.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4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6.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47.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8.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49.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50.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5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5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53.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54.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55.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56.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共建)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5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58.江南大学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59.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0.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63.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共建)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4.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5.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66.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7.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68.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69.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测试实验室70.河南大学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1.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72.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74.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75.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6.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7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78.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79.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简介1简介同位素地球化学包括同位素示踪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地球物质组成、来源与形成时代,是现代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和支柱学科之一。
发展同位素地球化学对于占领固体地球科学学科制高点,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满足国家资源供给和环境保障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科学院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是奠定我国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基础的第一个稀有元素矿物化学实验室(1956年)和第一个同位素绝对年龄实验室(1960年)。
实验室依托“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等4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定位于基础研究,致力于发展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揭示地球内部和浅表地质体的物质组成及演变规律,深化对地球形成演化、地球各层圈相互作用以及各种地质过程的认识,阐明其对矿产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的制约,为解决资源环境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实验室在研究方向凝练、重大项目申请、人才队伍建设、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以及创新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连续两次(2004年和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名列第一。
实验室拥有一支年轻、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研究队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1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8人,孙贤鉥奖2人,入选美国信息研究所基本科学指数(ESI)地学高引用率科学家名录10人,6人次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和期刊任职。
实验室组建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地球化学分析平台和技术支撑系统,拥有独立的实验大楼,实验和办公面积逾3300平方米,配备了多种先进的元素和同位素分析仪器(总值超过6500万元),建立了化学前处理、元素分析、原位微区分析、同位素定年和示踪、高温高压模拟等实验系统。
2015年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考研院校介绍、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安排一、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院校介绍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62年,是以社会公益性研究为主的综合型研究机构,始终以发展高原生物学事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为总体目标,科研工作涵盖基础理论、应用基础与开发研究。
50年来,共取得科研成果353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36项,授权专利67项,发表学术论文3969篇,出版专著128部,培育作物新品种41个,开发药物及天然生物产品31个。
在高寒草地生态学、生物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和高原生态农业等重要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科技进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有国家级野外研究站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青海省重点实验室4个,野外实验站4个。
主办出版《兽类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现有生物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生物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培养单位和生态学、动物学、植物学、中药学硕士培养单位。
每一学科方向均有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导师队伍和专家学者,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26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4人。
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收藏青藏高原生物标本43.45万号,其独具的青藏高原特色,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无可替代的,可谓高原生命科学的宝库。
实行奖学金和研究生“三助”津贴制度,同时享受科研成果绩效奖励。
2014年拟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9人,具体招生数以教育部下达计划数为准。
业务课考试采用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命题试卷,考生可通过查询专业目录、考试大纲和招生简章。
二、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预计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71001植物学2901植物遗传育种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1生物化学(甲)或621植物学④852细胞生物学或853遗传学或868种子植物分类学02抗逆与发育生物学同上03植物分类学同上04青藏高原植物进化适应同上05植物生物技术同上071002动物学01高原动物适应与进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0分子生物学或622动物学④841生态学或847生理学或853遗传学02分子生态与进化基因组学同上03动物医学同上04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同上071300生态学01草地与恢复生态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21植物学或622动物学④835自然地理学或841生态学02草地健康与管理同上03植物生态学同上04生态系统碳循环同上078100中药学01天然药物化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或628天然药物化学④821分析化学或847生理学或852细胞生物学02民族药理及毒理学同上03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同上04中药资源学同上05药材质量标准和研究方法学同上三、中科院研究生考研复试安排1.复试一般由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组织,在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所在地进行。
实验室简介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的历史可追溯到1860年由法国传教士韩伯禄(P. M. Heude)在上海创建的中国第一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徐家汇博物馆(Musée de Zi-Ka-wei,1930年改称震旦大学博物馆(Musée de Heude)),于2008年12月正式成立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在2010年7月和2015年6月的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期评估中均获得优秀。
实验室以解决动物系统学及进化生物学领域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及面向国家需求为目标,通过宏观与微观生物学手段相结合,综合形态与分子等多层次数据,研究和描记动物物种的多样性,重建物种及种上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物种及物类的起源与演化,研究协同进化及生态适应的过程与机制;解析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探讨全球环境变化对物种分布及演化的影响;研究动物扩散规律以及入侵生物和重要疫病媒介动物的防控策略;为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安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方向:1)物种多样性的发现与描记;2)系统发育重建与协同进化;3)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4)动物扩散规律与调控技术。
总体目标:利用我国动物种类丰富、特有类群众多、地理和地质环境特殊等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在动物经典分类方面的领先地位,继续发挥实验室在亚洲地区的引领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和提升研究水平、加强国际一流的动物标本馆和亚洲地区最大的动物物种鉴定中心的建设,提升我们在国际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以及应对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使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较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尽早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同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世界一流的动物进化与系统学研究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世界知名的动物标本馆、亚洲地区最大的动物物种鉴定中心并早日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摘要:1.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2.实验室名单及其研究领域概述3.实验室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意义和贡献4.结论正文: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生态环境最独特的地区之一,其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成立了多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本文将介绍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名单及其研究领域,以期提高公众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一、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而设立的研究平台,旨在开展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室遵循“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二、实验室名单及其研究领域1.实验室名单根据相关资料,目前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以下几个:(1)高原生态过程与气候变化实验室(2)水资源与水文过程实验室(3)土壤与草地生态实验室(4)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实验室(5)生态模型与数据应用实验室2.实验室研究领域概述(1)高原生态过程与气候变化实验室:研究高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气候对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2)水资源与水文过程实验室:研究水资源分布与变化、水文过程与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与水生态等问题。
(3)土壤与草地生态实验室:研究土壤形成与演化、草地生态过程、土壤与草地资源利用等。
(4)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实验室:研究生物多样性分布与演化、生物入侵、保护生物学策略等。
(5)生态模型与数据应用实验室:研究生态模型构建与优化、数据挖掘与分析、生态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
三、实验室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意义和贡献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研究,为我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实验室研究成果在政府决策、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摘要:
1.引言
2.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简介
3.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和成果
4.实验室的发展规划
5.结论
正文:
1.引言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这里的生态系统独特且复杂,是众多生物的家园。
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和利用青藏高原的生态资源,我国成立了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简介
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规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我国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和成果
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包括: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学、气象学、水文学等。
成立以来,实验室在青藏高原生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揭示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评估了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建立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系统等。
4.实验室的发展规划
实验室未来将继续深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演变的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方面。
此外,实验室还将加强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共同应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挑战。
5.结论
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青藏高原生态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青藏高原地区动物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中国独有的高原。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这里拥有着独特而多彩的动植物群落。
在这里,大量的动物物种适应了高原特殊的生存条件,通过进化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的改变。
而这些变化则是通过遗传机制而实现的。
一、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对动物的适应性进化产生了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原地区之一,海拔超过4,000米。
高原内部地形复杂,气候严酷,氧气含量低,温度变化大,白天太阳强烈,夜晚寒冷,降水量极少,因此,其环境条件对动物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经过数百年的进化适应,适应青藏高原环境的动物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和形态上的变化,以适应特殊环境。
比如,一些高原特有的动物适应人畜共居的环境。
它们缩小了身体体积,变得更加精瘦,四肢更细长,这让它们在高原适应。
例如:青藏高原兔。
二、适应性进化是通过遗传机制实现的形态的改变往往是通过遗传机制实现的。
遗传学研究表明,环境的变化会经常引起基因的改变,这种基因改变可以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在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中,适应性突变往往能够被保存和积累,而不适应的突变则会被淘汰。
这就是所谓的适应性进化。
例如,在适应高原氧气含量低的环境下,动物身体里的细胞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包括改变组织、细胞、器官和分子的功能。
这些变化包括氧化还原平衡、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细胞调节等。
这些适应性进化变化可以被突变和重组遗传给后代。
三、遗传机制研究的意义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的研究对于理解物种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的进化意义和机理至关重要。
而高原环境下动物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的研究则可以为新物种的进化和适应环境提供解释。
此外,对于保护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和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遗传学领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应用,已经为研究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青藏高原地区动物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显著的进展。
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摘要:1.引言2.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概述3.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4.实验室的发展目标5.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优势与特色6.结语正文:1.引言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在青藏高原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生态学研究的实验室。
实验室以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致力于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2.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概述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西藏大学,于2009 年正式批准建立。
实验室位于西藏林芝市巴宜区育才西路100 号,占地面积约6000 平方米。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30 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占50% 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占70% 以上。
3.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实验室主要围绕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青藏高原生态适应与气候变化、青藏高原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向展开研究。
4.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包括:一是成为青藏高原地区生态学研究中心,为我国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二是成为青藏高原地区生态学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生态学领域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三是成为青藏高原地区生态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促进我国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5.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优势与特色实验室具有以下优势与特色:一是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天然实验室;二是实验室紧密结合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生态学研究;三是实验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研究队伍,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协作能力。
青藏高原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原创版)
目录
一、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二、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三、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
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在长期对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学科和实验室优化组合建立的。
这个实验室以高原特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高原自然地理环境演变、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影响为主要研究领域,具有青藏高原区域特色。
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致力于研究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生态功能、资源利用与保护等问题。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包括林线以上地区木本植物生长限制因子、动物生态学、生态学与森林保护学等。
实验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注于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实验室通过开展动物遗传资源调查、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工作,为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室已成功完成了多个建设设备采购项目,并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
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绿洲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绿洲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生态功能、资源利用与保护等问题。
实验室通过综合
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生态模型等方法,为绿洲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高海拔生物和高寒生态系统的研究高海拔环境是指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环境,这里氧气稀薄,温度低,辐射强,压力大,风大雪多,是一个恶劣的生态条件。
然而,这里却生存着许多生物,如高山植物、高山动物等,它们高度适应了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高海拔环境与高寒生态系统关系密切,高寒区域通常高于海拔3500米,零下20℃以上的气温持续几个月。
其中包括高山草甸、高山森林、冰川、荒漠和高山湖泊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高寒环境下的生态系统维持着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着我们的水源、泥沙、稳定性和生态安全。
因此,学术界对高海拔生物和高寒生态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高海拔生物研究高海拔生物的研究是指研究高海拔环境条件下的植物、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等生物的适应策略、物种多样性、演化和分布。
这些生物对于高海拔环境具有独特的适应能力,如高山植物的小叶、厚蜡层和深根、昆虫的毛、储备食物和冬眠、鸟类的变形血红蛋白等,都是高度适应了特殊的高海拔环境条件。
近年来,研究者对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高山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最为丰富的环境之一。
研究表明,物种多样性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高山森林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一些严重的威胁,如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侵蚀等。
高寒生态系统研究高寒区域的生态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寒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中最敏感的区域之一。
高寒生态系统维持着全球水循环和碳循环的平衡,是人类的重要水源和粮源,同时还保护着人类免受自然灾害的威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对高寒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为了保护高寒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学术界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高海拔生物与高寒生态系统的保护高海拔生物和高寒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当前生态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科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是在1994年建立的“青藏高原生物适应性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基础上,以我所40余年对青藏高原进行的长期考察、监测和取得的成批研究成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2008年12月,经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建立,并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
本实验室是目前以青藏高原生物及生态系统为专门研究对象的首家实验室,本实验室的建立为国际、国内科学家开展高原生物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也是我国高原生物科学研究走向国际的纽带。
研究队伍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5人,包括研究人员55人,技术人员7人,管理人员2人,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3人。
学术
带头人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人,博士生导师17人。
实验室现有在站博士后3人,研究生90人,博士研究生37人,硕士研究生53人。
已形成了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研究人员为核心、以研究生为主要力量的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通过对高原生物物种的进化过程,适应性与抗逆性的遗传及繁殖、生理生态特征、化学成分特征,生物与极端环境耦合关系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阐明高原生物的起源模式、种群分布式样与生存适应机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发现对人类有用的新生物学性状及其基因资源,为建立该地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进而保障该地区和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研究领域
1.高原生物适应机制与基因资源利用
利用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1)高原动植物的繁殖对策和生存机制;(2)生物对高原环境的生理生化应答及其化学成分特征;(3)高原习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4)功能基因的进化、表达与调控。
2.高原生物进化与多样性形成机制
运用最新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1)高原物种起源和物种多样化的主要方式;(2)动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基因流的规律;(3)关键物种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原因;(4)典型生态系统的进化历史。
3.高原生态系统功能与管理
生物与极端环境的耦合关系是青藏高原独特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
重点研究:(1)生态系统的退化原因和主要驱动力;(2)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相关途径和模式;(3)提高生态系统转化效率和生产力的新途径;(4)典型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对策。
研究平台
包括细胞生物学研究平台、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野外实验观察基地、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等。
主要仪器设备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DNA测序仪、荧光显微镜、石蜡切片机、冰冻切片机、细胞培养箱、体视显微镜、程序冻存仪、PCR仪、毛细管电泳分析系统、成套电泳系统、紫外成像系统、核酸-蛋白质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核酸快速提取系统、超纯水系统、组织研磨器、低温高速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灭菌锅、大型运算苹果计算机及各种DNA序列数据分析软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