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实验报告: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 格式:doc
- 大小:386.50 KB
- 文档页数:6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要点
1,古典宏观经济学:从十七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通论》发表以前的宏观经济理论。
强调经济的自动
调整机制,主张政府实施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国家干预
经济。
2,萨伊定律:
(1)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每个生产者的产出都创造了对其它商品的需求,
(2)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发行量只影响物价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
(3)商品与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价格都是具有伸缩性的,即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供需均衡,因此不存在经济危
机,即大量失业与商品大量过剩的情况,
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总供给价格(AS):假设技术,制度,资本都是既定不变的,厂商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所能够弥补全部成本与经济利润的最低市场价值
总需求价格(AD):假设技术,制度,资本都是既定不变的,厂商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生产的产出所能得到的预期价值,
总供给函数:AS=F(N)
总需求函数:AD=f(N)
总供给说明厂商提供产品要求的最低价值
总需求说明厂商提供产品的预期收入,
凯恩斯引入了预期的概念
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时候,则有成本大于收益,厂商减产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时候,则有成本小于收益,厂商增产,则有:实际产出(Y)=总供给(AS)=总需求(AD)
图像表示
2,假设两部门经济,
Y=AD=C+I
G:政府购买
三部门:Y=AD=C+I+G。
绝对收入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其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因此,扩大消费须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如城市居民每隔两年一次的加工资.但如何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却始终没有切实的措施,这是我国总消费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消费以相对收入为函数。
相对别人——示范效应,向高消费看齐。
我国称之“攀比效应”。
相对自己过去——习惯效应,收入水平变化后消费有滞后性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消费与生命周期有关,与财产收入有关。
如下式:C=aWR+bYL………….WR为财产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消费倾向;YL为劳动收入,实为个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或不同年龄的收入;b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表明消费取决于财产收入和个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劳动收入。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消费以持久收入为函数。
C=bYp……………Yp为持久收入,如下式:Ypt=θYt+(1—θ)Yt-1……………Ypt为现期持久收入,Yt为现期收入,Yt-1为上期收入,θ为加权数。
表明,现期持久收入等于现期收入与前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数。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消费政策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一、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1、就业形势依然严重,城镇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扩大就业是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是拉动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前提。
2002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他指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2003年两会期间,国家新一届领导人为了缓解就业问题,提出了今年新增800万就业岗位的目标,并且出台了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鼓励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税收优惠政策。
经济学中绝对收入假名词解释
绝对收入假说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
该理论认为,消费是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的和,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即期收入。
具体来说,随着当期收入的提高或减少,当期的消费支出也会相应提高或减少,即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零。
然而,消费支出变化的幅度小于收入变化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此外,当期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支出变化量占收入变化量的比值就越少,即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递减。
该假说所涉及的收入仅指消费者的现期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水平,且不考虑与其他消费者收入的比较,故称绝对收入假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可查阅凯恩斯的相关经济学著作或咨询专业的经济学家。
答:(1)简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1、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凯恩斯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函数中的消费部分,确以总所得(以工资单位计算)为其主要变数。
2、凯恩斯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
所说"现期"是指本期收入,不考虑过去的和未来的收入;所说"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不考虑收入的相对水平;所说"实际"是指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不考虑按货币计算的名义收入。
这种对收入的限定,是凯恩斯的收入理论与其他收入理论的重要区别。
3、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
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种规律,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这一规律之所以起作用,是基于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
5、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推导出来的。
(2)简述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1、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储蓄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取决于收入水平,这一点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相同。
2、从长期考虑,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因为其影响因素在长期中变化不大,这种长期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消费函数之谜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这一点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的结论相同。
3、从短期考察,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例。
由此使短期消费会有波动,但由于习惯效应的作用,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作用较大。
4、把长期和短期影响结合在一起,引起储蓄率或平均消费倾向变化的自变量为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之比。
(3)简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莫迪利安尼对生命周期假说的研究主要围绕这样一个中心论点: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就是说,各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与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谋求在其生命周期内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的或多或少的企图,而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
宏观经济中消费理论主要要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论,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论。
绝对收入理论是由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来的。
他强调绝对收入决定当前消费。
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即消费倾向。
其核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
具体: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主要有如下几个关键性的结论:1、消费仅与当期收入有关;2、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
亦即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呈递减状态。
这被叫做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3、在消费函数为非线性函数这一更为常态的假设下,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减的趋势。
这被叫做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使得有效需求呈现出不足的趋势,进而导致国民收入均衡的位置低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致使失业率居高不下。
凯恩斯通过三大基本规律来说明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这三大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预期)边际收益率递减规律和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这三者均会导致人们将收入以货币形态保持在手中,使得消费和投资减少,进而减少了有效需求。
相对收入理论是由杜森贝提出的,他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1)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储蓄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取决于收入水平。
(2)从长期考虑,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
(3)短期考察,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例,由此使短期消费会有波动,但由于习惯效应的作用,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作用较大。
(4)把长期和短期影响结合在一起,引起储蓄率或平均消费倾向变化的自变量为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之比百科:这一理论因认为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周围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而得名。
《宏观经济学》实验报告————————————————————————————————作者:————————————————————————————————日期:宏观经济学实验一报告实验人:禹锴班级:经济24班学号:2121802110实验日期:2014/6/11《宏观经济学》实验报告实验时间:2014年6月11日 系别: 经济学类 专业班级: 经济24班 学 号: 2121802110 姓名:禹锴 成 绩:【实验题目】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消费函数【实验目的】加深对消费函数相关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为分析与运用有关经济政策打下基础。
【理论基础】绝对收入假说: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式中:Y 表示总消费,X 表示总收入,下标t 表示时期;α0 、α1 为参数。
α1参数称为边际消费倾向, 其值介于0与1之间。
α0指不受收入影响的自发消费,后一项指受收入因素和边际消费倾向影响所形成的引致消费 。
【实验要求】掌握消费理论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了解相关的计量分析方法和软件【实验方案与进度】利用我国的经验数据、使用Eviews 软件估计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并进行预测。
【实验过程与步骤】1、我们采用1980年到2007年28年间的数据。
(1)X 为农村居民收入 ,Y 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2)数据采用当年价格计算(3)由于所用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需要检验其平稳性,然后再在数据具有同阶单整的基础上对绝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等模型的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2.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01t t Y X αα =+(1)居民消费支出(Y)Y序列的水平ADF检验Y序列的一阶差分ADF检验Y序列的二阶差分ADF检验从检验结果看,在1%、5%、10%三个显著水平下,各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 临界值均分别为-3.724070、-2.986225、-2.632604,只有在Y序列的二阶差分ADF检验的t统计量为-4001875,大于5%的临界值,表明Y的二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消费理论凯恩斯消费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消费行为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
凯恩斯认为,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消费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规律,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消费水平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
凯恩斯将收入分为两部分:可支配收入和不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指扣除税收后的收入,而不可支配收入则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利息、租金等。
凯恩斯认为,消费水平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即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 = a + bY,其中C表示消费,Y表示可支配收入,a表示自发性消费,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消费,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这是因为,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会提高可支配收入,进而提高消费水平,促进经济活动。
反之,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来抑制消费,防止经济过热。
然而,凯恩斯消费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凯恩斯消费理论假设消费者具有理性的预期,但实际上,消费者可能受到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消费行为并不完全理性。
凯恩斯消费理论主要关注短期经济波动,而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消费行为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人口结构等。
尽管如此,凯恩斯消费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为理解消费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通过调整税收、支出等政策工具,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凯恩斯消费理论自提出以来,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提出了多种消费理论模型,如生命周期假说、永久收入假说等。
《宏观经济学》实验报告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摘要: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是宏观经济学中一种理论,它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水平主要取决于其绝对收入水平。
本实验报告通过对一群参与者进行调查和收入变动实验,验证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表明,参与者的消费行为确实受到其绝对收入变动的影响,支持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观点。
引言: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是凯恩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人们的消费决策主要取决于其绝对收入水平,即个人的消费水平与其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为了验证这一假说的有效性,本实验报告采用调查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方法:本实验选取了一百名参与者,他们的年龄和职业背景涵盖了各个群体。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他们的个人信息和消费行为,并进行了一次为期三个月的收入变动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对参与者的收入进行了随机调整。
具体操作方式为,在每个月的开始,我们会公开抽取其中的一半参与者,增加他们的收入,而另一半参与者则保持原有的收入水平。
并且,我们对参与者进行了随机分组,每个组别的参与者在初始收入和收入变动上都是相同的。
实验结果:通过对参与者进行调查问卷和收入变动实验的结果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首先,这些参与者的消费行为确实与其绝对收入水平呈现正相关。
在实验期间,收入增加的参与者的消费金额较高,而收入不变的参与者的消费金额保持相对稳定。
其次,参与者在收入变动后的消费行为也得到了改变。
收入增加的参与者在接受到额外收入后,他们的消费行为更趋向于提升生活质量,例如购买高档商品、增加休闲娱乐活动的花费,而收入不变的参与者的消费行为相对保持不变。
这些实验结果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理论观点一致,说明一个人的消费水平确实主要取决于其绝对收入水平。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调查和收入变动实验,我们验证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的消费行为确实会受到其绝对收入变动的影响。
第三讲商品市场均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Y-E)模型国民收入核算等式:总收入=总产出=总支出从“总产出=总支出”来看,产出取决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因素。
从“总收入=总产出”来看,产出取决于资本、劳动、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个生产要素。
在经济危机后的大萧条时期,总需求是制约总产出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提出国民收入的大小由总需求决定。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围绕总需求分析,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仅分析产品市场。
在产品市场上,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总收入(Y)恰好等于总支出(E),则有Y=E,当Y=E时得到的均衡国民收入的模型称Y-E模型。
第一节消费一、消费与储蓄•消费(C)是居民户对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
•储蓄(S)是指收入中除用于消费外的余额。
(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1、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消费是收入的增函数。
如果用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消费函数是:C=f(Y)2、储蓄函数•储蓄函数是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
如果用S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储蓄函数是:S=f(Y)•②长期消费函数:C=by 其中b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长期储蓄函数:C=(1-b)y(二)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①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APC=c/y•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APS=s/y•②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MPC=△c/△y•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APS=△s/△y消费与储蓄的关系•Y=C+S•APC+APS=1•MPC+MPS=1(三)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
凯恩斯认为,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得越来越小。
41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模型的实证分析 ——以河南省为例◇ 李玲玲一、引言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投资、进出口”并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需求的变动对于经济的增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河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促进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自身收入、商品价格、消费习惯、经济体制、社会保障、预期、利率以及汇率等等。
对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的理论主要有四种: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以及永久收入消费理论,这四种理论从不同角度研究论证了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与规律。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是由收入决定的,且消费是收入的稳定函数。
在短期内,消费与收入成正比例发展关系,即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消费的增长量会低于收入的增长量,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消费者的现期消费取决于其现期收入,即“绝对收入”。
假定消费与收入之间是线性的关系,可以建立如下函数模型:C T= α+ βY t +U t。
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是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在该理论的基础之上建立模型,从而对河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
二、数据与变量本文采用1978~2015年的河南省经济数据,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
用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分别反映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
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为消除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影响,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CPI对上述数据进行平减,推算出以1978年为基期的历年人均实际消费水平和人均实际收入水平。
分别用变量cs、inc表示以1978年为基期的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水平和人均实际收入水平。
cs=CS/CPI,inc=INC/CPI,其中,CS代表当年价格的居民消费,INC代表当年价格的居民可支配收入,CPI代表1978年为100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5.协整检验:分别针对城镇农村中收入消费数据,运用eviews进行协整检验。
6.方程回归:得到城镇农村人均的边际消费倾向。
7.比较验证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实验过程与步骤】
1.输入数据
Y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
Y2: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
X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Y1序列的二阶差分ADF检验的t统计量为-6.002768,小于1%的临界值,表明Y1的二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Y1)序列是二阶单整的。
Y2序列的二阶差分ADF检验的t统计量为-5.958837,小于1%的临界值,表明Y2的二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即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Y2)序列是二阶单整的。
X1序列的二阶差分ADF检验的t统计量为-6.579317,小于1%的临界值,表明X1的二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序列是二阶单整的。
X2序列的二阶差分ADF检验的t统计量为-6.001748,小于1%的临界值,表明X1的二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2)序列是二阶单整的。
各数据均符合平稳性检验。
(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函数:Y1=a+bX1
首先,变量Y1,X1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对其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以下数据:
由于二阶差分检验的t统计量为-8.953734,小于1%的临界值,所以存在协整关系。
结果表明残差项为平稳序列,可以判断X1,Y1是协整的。
(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函数:Y2=a+bX2
同样,变量Y2,X2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对其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以下数据:
由于二阶差分检验的t统计量为-9.293611,小于1%的临界值,所以存在协整关系。
结果表明残差项为平稳序列,可以判断X2,Y2是协整的。
【实验结果】
1.城镇居民:Y1=a+bX1
b=0.68
2.农村居民:Y2=a+bX2
b=0.74
【结果分析】
1.回归方程
(1)城镇居民:
t prob 2
R F
103.8919>2 且6.014989>2 均小于0.05 0.997044 10793.52
对于绝对收入假说模型Y1=a+bX1,做回归分析得到
Y1=406.9314+0.60506 X1
R为0.997044,拟结果表明,回归方程的残差项平稳,方程有意义。
并且可决系数2
合度较高。
同时,也存在协整关系。
由方程可知,城镇居民的自发消费为406.9314,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68,即每增加1元钱的收入,愿意花费0.68元用于消费。
(2)农村居民:
t prob 2
R F
162.6323>2 且3.476055>2 均小于0.05 0.998792 26449.28 对于绝对收入假说模型Y2=a+bX2,做回归分析得到
Y2=52.66733+0.743654 X2
R为0.998792,拟结果表明,回归方程的残差项平稳,方程有意义。
并且可决系数2
合度较高。
同时,也存在协整关系。
由方程可知,城镇居民的自发消费为52.66733,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74,即每增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