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与操作部分内容
- 格式:pptx
- 大小:185.49 KB
- 文档页数:4
(2024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
学实验总览
一、实验概述
本册书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来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我们选用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共安排了10个实验,涵盖生物、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知识。
二、实验列表
以下是本册书的所有实验项目,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
三、实验注意事项
1.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应严格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安全。
2. 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现象,认真记录数据,积极参与讨论。
3. 实验完毕后,应将实验器材整理干净,放回原位。
四、实验评价
本册书实验评价将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等方面的表现。
五、实验建议
1. 建议老师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现象,分析问题。
3. 实验结束后,老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实验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以上就是本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总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有疑问,欢迎随时提问。
2022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目录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目录实践器材、药品(含自制、自备器材及挂序号课题实践活动名称类别图)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各种倍数不同的放大镜、树叶、报纸、纸1放大镜分组体,等2自制放大镜圆(球)形玻璃容器、水等科技放大镜3怎样放得更大做一个显微镜放大镜2、纸筒、胶带纸科技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显微镜、标本、切片等分组世界(一)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5观察水中的微生物,自然界中的水、显微镜等分组世界(二)了解、探索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微小世界与我们收集,制作的信息小报或报告6的成果分组我们身边的物质,易拉罐、水、火柴、铁钉等比较物质的变化观察白糖混合沙和豆子的变沙、豆子、筛子等、白糖、小勺子、酒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分组化灯8米饭、淀粉和碑酒的变化寻找淀粉的踪迹各类食物、确酒分组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小苏打、白醋分组9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化细木条、蜡烛、小苏打、白醋演示观察产生的是什么气体观察铁锈铁片、佚锈分组10铁生锈了探索铁生锈的原因探索铁生锈的原因实验设计方案演示11控制铁生锈的速度铁生锈的快慢实验铁钉、水、试管等分组12地球的卫星-一月球制作我的“月球卡”纸、月球资料科技,13月相变化观察白天的月相观察记录表分组14我们来造“环形山”环形山成因的模拟实验沙、小球、胶管等演示。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重点实验(一)实验名称: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实验材料:显微镜、池塘或鱼缸里的水、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滴管实验方法:1、取一些池塘或鱼缸里的水,可以采集到微生物。
2、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3、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周围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中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如变形虫、鼓藻、草履虫、船形硅藻等。
实验结论:水中的微生物是生物,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二)实验名称:铁生锈与水有关吗?实验材料:铁钉、水、菜油、试管实验方法:准备两根完全一样的铁钉,一根完全浸没在有水的试管里,另一根完全浸没在有菜油的试管中,过几天后观察。
实验现象:过了几天,放入水中的铁钉生锈了,放入菜油里的铁钉没有生锈。
实验说明:铁生锈与水有关。
(三)实验名称: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实验材料:铁钉、菜油、试管实验方法:准备两根完全一样的铁钉,一根完全浸没在有菜油的试管里,另一根放在空的试管里,过几天后观察。
实验现象:几天后,空试管里的铁钉生锈了,放入菜油试管里的铁钉没有生锈。
实验说明: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四)实验名称: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材料:3个盘子、3枚铁钉、水、菜油实验方法: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
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3、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实验现象:几天后,空盘子和水盘子里的铁钉生锈了,菜油盘子里的铁钉没有生锈。
实验说明: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是空气和水。
(五)实验名称: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中间凹,四周高,大小不一,无规则的排列。
我猜测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被流星、陨石撞击形成的。
模拟实验材料:铁球、玻璃球和沙子。
模拟实验的过程及现象:把沙子堆成一堆,然后从不同角度用铁球或玻璃球模拟陨石撞击沙堆,在沙堆上留下了多个大小不一的“环形山”。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计划黄柏中心小学许林峰一、实验教学总目标:1、打开学生新的视野,拓宽学生观察、研究认识世界的窗口,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激发学生们对科学更大的兴趣;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引导学生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适当加大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物质变化方面取得的成果。
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对小学生阶段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和梳理,对科学探究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更深入的理解;3、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自然,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了解和关注人类面临的其他一些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并引导他们开展考察家乡环境、制定保护环境的班级活动方案和个人环保行动计划,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科学素养理念。
二、本学期目标:本学期主要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获取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饲养、栽培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追求新知等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并举,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具体要求: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下册物理
现象(解说、实验)
物理现象解说
1. 磁铁吸引物体:磁铁具有磁性,可以吸引铁质物体。
当磁铁
靠近铁质物体时,它们会相互吸引,形成物理现象。
2. 镜面反射:当光线照射到平滑的镜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度相等,形成镜面反射。
3. 水中折射:当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线在折射时会改变方向,速度也会发生变化。
4. 电流产生磁场: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磁场。
这种现象
被称为电磁感应,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电流产生的磁场。
实验示例
1. 磁力实验:准备一个磁铁和一些铁质物体,如钉子或铁片。
将磁铁靠近铁质物体,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
可以尝试不同的磁铁和物体组合,观察吸引力的变化。
2. 镜面反射实验:准备一面平滑的镜子和一束光线,将光线照射到镜子上,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
可以尝试改变入射角度或镜子的位置,观察反射光线的变化。
3. 水中折射实验:准备一个透明和一束光线,将光线从一侧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线在折射时的变化。
可以尝试改变入射角度或水的深度,观察折射光线的变化。
4. 电磁感应实验:准备一个电池、导线和指南针。
将导线连接到电池的两端,将指南针放置在导线附近。
打开电池,观察指南针的指向。
可以尝试改变电流的方向或强度,观察指南针的变化。
以上是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下册物理现象的解说和实验示例。
通过观察和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物理现象的原理和特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1.什么是能量(1)实验名称:通过游戏,观察、分析、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实验目标:通过撞棋游戏和生活中的一系列事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动能。
实验器材:棋子实验步骤:1.把A棋子弹向B旗子,看谁能使B棋子移动的距离更远。
2.通过撞棋游戏,让学生感受手指运动的能量,可以传递给A棋子,接着A棋子运动的能量传递给B棋子,并且A棋子运动速度越大,B棋子被撞开的距离越远。
运动的手指、棋子等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就动能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的关系进行研讨。
3.知道了什么是动能,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事物的动能表现在哪里,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动能存在的事例,不断丰富学生对动能的认知。
实验结论:1.龙卷风的动能表现在:空气的高速运动形成猛烈旋风,会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等,甚至把人卷至空中带往他处。
2.泥石流的动能表现在:大量石块、泥沙,伴随着洪水从高处急速流下。
泥石流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常造成严重灾害。
3.保龄球的动能表现在:保龄球沿滑道向前滚动,将球瓶撞倒。
4.钱塘江大潮的动能表现在:海潮倒灌时具有巨大的动能,会把大量泥沙带进河口,掀翻船只,拍打礁石,卷走岸边物体。
注意事项:动能是个抽象的概念,要通过大量的事例分析来让学生感知、理解,教学时不能“硬塞”概念。
1.什么是能量(2)实验名称:小球反弹实验,观察拉长橡皮筋、压缩弹簧等现象,知道什么是势能。
实验目标:让学生感知、理解、接受势能的概念。
实验器材:小球,尺子1.固定尺子。
从低、中、高三处位置,让小球自然下落,记录小球反弹高度。
2.势能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
通过做小球反弹实验,分析小球反弹的原因:位于高处的小球具有能量,释放后能量显现;位置越高,能量越多,小球反弹越高。
3.除了位于高处的小球、跳板上的跳水运动员、拉长的橡皮筋、被跳水运动员压着的跳板、拉开的弓、压缩的弹簧都具有势能。
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具体感知。
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主要概念:1、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动、植物等。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
3、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
通过实地考察、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4、二歧分类法:将事物进行分类的一种常用方法。
确定一个标准,将事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5、草质茎:茎中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
具有这种茎的植物叫草本植物。
(狗尾草、三叶草、麦冬、紫竹梅)6、木质茎:茎秆坚硬,大部分由木质部组成。
具有这种茎的植物叫木本植物。
(竹柏、红叶石楠、榕树、三角梅)7、个体在生物学中泛指一个生命体。
一定数量的同种生物个体构成了生物种群。
8、植物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
9、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后代与后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变异。
10、生物的形态特征指生物个体的样貌,一般从形状、大小、颜色、组成部分等方面描述。
11、行为方式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按行为的不同表现可分为觅食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等不同的类型。
按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2、相貌特征主要指一个人面部呈现出的特征,包括脸型、发际、前额、眉、眼、鼻、口、耳等13、古生物指生存在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灭绝的生物。
14、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是由于某种原因被掩埋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15、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重要实验:校园生物大搜索调查的目的:了解校园生物的多样性调查用具:放大镜、照相机或手机、记录本、笔调查方法:1、找一张校园平面图,根据生态环境的不同,将校园分成几个小区域。
(2024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总览实验1: 植物的光合作用- 目标: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 材料:小苗、太阳能灯、黑纸、透明塑料袋、水、测量器。
- 实验步骤:1. 将小苗放在太阳能灯下,测量并记录其初始高度。
2. 在小苗的一半叶片上覆盖黑纸,放在太阳能灯下,测量并记录其高度。
3. 将小苗放在透明塑料袋中,放在太阳能灯下,测量并记录其高度。
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小苗生长情况,得出结论。
实验2: 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 目标:观察和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探究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
- 材料:冰块、水、锅、火源、温度计、玻璃杯。
- 实验步骤:1. 将冰块放在玻璃杯中,测量并记录其温度。
2. 加热锅中的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并记录温度。
3. 继续加热,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并记录温度。
4.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实验3: 磁铁的吸引与排斥- 目标:观察和了解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探究磁性的基本原理。
- 材料:磁铁、纸片、铁钉、铜钉。
- 实验步骤:1. 将磁铁静置在桌面上,观察并记录其属性。
2. 使用纸片将磁铁的一极标记出来,放置在桌面上。
3. 将铁钉靠近磁铁,观察并记录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将铜钉靠近磁铁,观察并记录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磁铁的吸引和排斥规律。
实验4: 音的传播- 目标:观察和了解声音的传播,探究声音的基本特性。
- 材料:玻璃杯、水、锤子、弦。
- 实验步骤:1. 拿起锤子敲击玻璃杯,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传播情况。
2. 用手指沾湿水后轻轻摩擦玻璃杯边缘,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传播情况。
3. 拨动弦,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传播情况。
4.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实验5: 电的通路- 目标:通过搭建电路实验,了解电的通路和导体的特性。
- 材料:电池、电灯泡、导线、开关。
青岛版小学科学63制刘六年级实验汇总六年级上册1.细胞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细胞的样子。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
实验步骤:1.按要求取镜、安放、对光。
2.将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调试直至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小组成员轮流观察,并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
4.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每个细胞有明显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2.像与不像帮同学找父母活动目的:知道人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在外貌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
活动材料:父母的照片。
活动过程:1.组长收集自己小组内同学父母的照片。
2.组间交换照片。
3.小组内观察其他小组同学父母的照片,找出其体貌特征,和班内同学的体貌进行对比,帮同学找到父母。
活动结论:手人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有相似之处,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传给后代的现象称为遗传。
7.秋季星空认识仙后座活动目的:了解仙后座的主要亮星排布特征,熟悉找寻仙后座的方法。
活动器材:仙后座、北极星周边星图等。
活动步骤:1.识读仙后座,找出仙后座中的几颗亮星,将其描在纸上。
2.与小组同学交流这几颗亮星排布的样子,加强记忆。
3.识读北极星周边星图,尝试使用教科书的方法找到仙后座。
学习使用活动星图活动目的:熟练使用活动星图。
活动器材:活动星图。
活动步骤:1.观察活动星图,熟悉活动性图的各组成部分。
2.根据当前日期、时刻、地理位置调整活动星图,对准方向,练习活动星图的使用。
3.小组间互相指定观测时间、方向,练习使用活动星图。
8.冬季星空认识猎户座活动目的:知道猎户座的主要亮星排布特征,学会寻找猎户座的方法。
活动器材:猎户座星图等。
活动步骤:1.识读猎户座星图,找出猎户座中的几颗亮星,将其描在纸上。
2.与小组同学交流这几颗亮星排布的样子,加强记忆。
3.课后,面向南方观察星空,尝试找到猎户座。
制作并利用星座放映器介绍星座活动目的:学习制作星座放映器,进一步熟悉星座知识。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知识点1.风能转换成机械能的实验:①在塑料瓶的上部钻两个孔。
(钻孔)②将一根小棒穿过小孔,使小棒能自由转动。
(穿小棒)③然后在小棒的一端固定风轮,另一端系上吊篮,制成风能小吊车。
(固风轮系吊篮)2.模拟电磁起重机吸引钢铁的实验:①将导线沿一个方向传绕在铁钉上。
(缠导线)②将导线的两端与电池相连。
(连导线)③观察实验记录数据。
(观察记录)实验结果:铁钉绕上导线通电后,就变成了电磁铁,电磁铁能将电能转换成磁能,将铁质回形针吸引起来。
3.探究鼠妇生活环境的实验:①用纸盒做一个简易观察盒,在盒内铺上一层湿土。
(做盒子)②使盒内形成一侧透光、一侧遮光的环境(设环境)③将20只鼠妇随机放到盒子里,并盖好盒盖(放鼠妇)④一段时间后,观察鼠妇停留的位置,并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现象)(一做、二设、三放、四观察)4.探究蝗虫“保护色”实验:①取一张绿色卡纸和一张黄色卡纸,各剪出20张形状、大小相同的小纸片,模拟绿色和黄色的蝗虫。
(剪蝗虫)②另取一张绿色卡纸和一张黄色卡纸平铺在桌面上,模拟草地和山地的环境。
(造环境)③将“蝗虫”分成两份,每份10只绿色的,10只黄色的,将其均匀混合,分别撒在两张卡纸上。
(撒蝗虫)④分别在两张卡纸上找出黄色的“蝗虫”。
(找蝗虫)实验结果:鸟儿更容易在绿草地上发现黄色的蝗虫;在山地上更容易发现绿色蝗虫。
(一剪、二造、三撒、四找)5.制作生态瓶的步骤:①用清水清洗广口瓶。
(洗瓶子)②在瓶中放入约1厘米厚的沙子和小石子,植入水草。
(放沙石、种水草)③加水至距瓶口约1/4处。
(加水)④待瓶中的水澄清后,放入水生动物。
(放水生动物)⑤盖上瓶盖,在瓶身贴上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
(贴标签)6.进行一项科学调查的步骤:①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③如实记录调查过程。
④整理和分析调查的结果,形成调查报告。
1。
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背重点实验
步骤
为了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掌握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的重点步骤,以下是必背的实验步骤:
1. 实验一:用水平面发射运动木球击倒瓶子
- 准备一只瓶子和一个木球。
- 在平地上放置瓶子并固定好。
- 用手抛掷木球,使其击中瓶子并击倒瓶子。
2. 实验二:观察物体能否直接通电
- 准备一个灯泡和一个电池组。
- 将电池组的两根电线分别与灯泡的两个接线柱连接。
- 如果灯泡亮起来,则表示物体可以直接通电。
3. 实验三: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
- 准备一些淀粉溶液和一些碘液。
- 将一滴碘液滴在淀粉溶液中。
- 如果溶液变成深蓝色或紫色,则表示淀粉存在。
4. 实验四: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 准备一个锅和一些水。
- 将水倒入锅中,并放在炉子上加热。
- 观察水中出现的气泡,并听到水沸腾的声音。
5. 实验五:观察燃烧传递现象
- 准备几根火柴和一段线。
- 先点燃一根火柴,然后用它点燃另一根火柴。
- 依次用点燃的火柴传递火焰,观察火焰的传递过程。
以上是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背的重点实验步骤。
通过掌握这些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们将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下册物理现象(解说、实验)第一章:光的传播1.1 光的传播方式解说光是一种电磁波,以直线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
实验1. 光传播实验:用激光笔照射墙面,观察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2.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将激光笔放入水中或玻璃中,观察光在介质中的传播路径。
1.2 光的折射解说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称为折射。
折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如眼镜、放大镜等。
实验1. 折射实验:将一根铅笔斜插入玻璃杯中,观察铅笔在水面处的弯曲现象。
2. 放大镜实验:将放大镜放在书上,逐渐远离书本,观察书上的字是否变大。
1.3 光的反射解说光在遇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
镜面反射是指光在平滑表面上的反射,如镜子、水面等;漫反射是指光在粗糙表面上的反射,如纸张、墙壁等。
实验1. 镜面反射实验:将镜子放在光源前,观察镜子反射光线。
2. 漫反射实验:将一张纸揉成团,放在光源前,观察纸团反射的光线。
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1 声音的产生解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跟着振动,形成声波。
实验1. 振动产生声音:用力敲击桌子,观察桌子的振动和产生的声音。
2. 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分别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金属板等),观察产生的声音。
2.2 声音的传播解说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主要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
实验1.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在空气中吹口哨,观察声音的传播。
2.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将扬声器放入水中,播放音乐,观察水的波动。
2.3 声音的特性解说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声波的振幅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实验1. 音调实验:用尺子摩擦梳子齿,梳子齿的振动产生声音,观察声音的高低。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小实验(一)研究鱼颜色的保护作用的实验。
P41(二)用尺子挑报纸的实验。
P64实验材料:报纸,尺子等。
实验方法:(1)在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
(2)轻而慢的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
(3)快而重地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1)轻而慢地向下压尺,报纸能很快的翘起。
(2)重而快地向下打击尺,报纸不会被轻易的抬起。
我的解释: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
在慢压时,空气能进入纸下,是上下大气压相等,从而能翘起报纸;而在快压时,空气来不及大量进入纸下,作用在纸上的向下气压远大于纸下向上的气压,所以报纸哪怕破裂,也不会轻易抬起。
(三)研究问题: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冷水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金鱼会有生命危险吗?为什么?我的假设:小金鱼不会死。
实验设计:(1)(2)实验器材:小金鱼、试管、试管夹、蜡烛、水等。
(3)(4)操作步骤: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观察小金鱼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3)我的结论:小金鱼没有死。
解释:金鱼不会有生命危险。
试管内的小金鱼之所以能够存活。
一是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二是加热的位置在试管的上端;三是热的传递方向主要是向上。
小金鱼虽然能存活,但能持续的时间不长。
如果改变加热的位置,或者将试管尽可能平置,金鱼就会处于危险境地了。
(四)在同样生长的小草上盖着一个瓶子,为什么结果就是不一样了呢?P64(1)瓶子改变了小草周围的温度和湿度。
(2)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答:因为盖上瓶子后小草周围的温度和湿度将会上升,有利于小草的生长.但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小草一旦得不到充足的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反而会枯萎。
(五)实验内容:做一个生态瓶P47实验器材:水草、小水生动物(如小鱼、螺蛳)、河水、沙子、玻璃瓶、凡士林。
实验步骤1.瓶子处理: 洗净玻璃瓶,并用温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