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将军排名
- 格式:pdf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3
1955年评选出了十大元帅、十大大将,分别都是哪些人?本文导读:那是抗战刚胜利后,共产党提出了和平建国的政策,蒋介石虽然想一党专政,但在国内大势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同意多党合作,允许共产党等其他党派一起加入到政府中来。
而要合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国共双方的级别要对等。
其实早在抗战刚开始的时候,八路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就曾接受过国民政府的授衔,比如朱德是中将加上将衔,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叶剑英等人都是中将。
八路军接受这次授衔,自然是为了在抗战中跟国民党军军队便于合作,但没过多久就名存实亡了。
因为共产党讲究的是官兵平等,不管你是总司令,还是普通大兵,吃的饭都一样,穿的衣服也没有区别,所以军衔这个象征级别的东西在八路军中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朱德总司令有一副对联说的很好:白军中,将校尉薪饷各有不同。
红军里,官兵夫待遇完全平等。
当时曾发生过一个故事,有一位也算很有名的旅长去见主席,很自豪地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上面印着“少将旅长”。
主席一看这个东西,就有点不愉快,但也没说什么。
在谈话中,主席问了他几个部队上的事情,这个旅长竟然答不上来,惹得主席生气了,把他的名片扔在地上,说了一句:“什么少将芝麻酱!”后来,这个典故还被陈赓学去了,1955年被授予大将后,陈赓跟孩子们开玩笑地说,我现在是芝麻酱了。
好了,再回来说说1946年授衔的事。
194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军队整编的若干问题的指示》,说:“我党军事干部应该请求政府加委,取得正式官衔,以便将来在国防部占有一定地位。
”“我军各级干部即须实行将、校、尉的正规制度。
”3月7日,新四军发布了《军队官兵阶级说明与规定》,具体规定如下:新四军军长、政委为上将;副军长、副政委为上将或中将,参谋长为中将;师长、师政委,军区司令员、政委为少将;副师长及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为上校;……按照这份规定,新四军军长陈毅应该被授予上将军衔,新四军政委饶漱石也应该是上将;后来的开国大将张云逸,当时是副军长,但也代理过军长,因此也可以授予上将;副军长还有罗炳辉,应该授予中将。
十大元帅十大将排名十大元帅排名一、朱德元帅(1886-1076.7.6)四川仪陇县人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元帅的第一把交椅非他莫属。
由于在历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今天人们对于他的误解也最多。
二、彭德怀元帅(1898-1974.11)湖南湘潭县人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尽管他军事造诣并不出色,却一直在第一线战斗指挥,直到朝鲜停战。
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三、林彪元帅..(1906-1971.9.13)湖北黄冈县人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
四、刘伯承元帅..(1892-1986.10.7)重庆开县人刘伯承,第二野战军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
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很大。
五、贺龙元帅..(1896-1969.6.9)湖南桑植县人贺龙,借助南昌起义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为元帅。
他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军事造诣和战绩没有任何出色之处。
六、陈毅元帅..(1901-1972.1.6)四川乐至县人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
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军事造诣有限。
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
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历史渊源,而使得这个三个派系的代表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七、罗荣桓元帅..(1902-1963.12.16)湖南衡山县人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个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
在十大元帅中资历最浅,27年入党,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
但他是十大元帅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八、徐向前元帅..(1901-1990.9)山西五台县人徐向前,同贺龙类似,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份为元帅。
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
他的军事业绩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红四方面军。
《党史博采》│2021第06党的十一大,拨乱反正,一些曾被打倒的老将重又进入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510人,代表全国3500多万党员。
大会是在揭批“四人帮”进一步深入,各方面工作得以恢复和整顿,广大群众渴望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清理、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召开的。
邓小平为大会致闭幕词,强调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主席为党树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全党全军全国努力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大会选出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1人,候补委员132人。
进入第十一届中央领导机构的开国将帅: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叶剑英、汪东兴。
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叶剑英、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
中央政治局委员:韦国清、乌兰夫、叶剑英、刘伯承、许世友、陈锡联、苏振华、李德生、余秋里、汪东兴、张廷发、徐向前、聂荣臻。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赛福鼎·艾则孜。
中央委员63人(按姓氏笔画排序):元帅4人:叶剑英、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
大将3人:罗瑞卿、萧劲光、粟裕。
上将22人:王平、王震、韦国清、乌兰夫、叶飞、吕正操、刘震、许世友、陈奇涵、陈锡联、苏振华、李达、李志民、杨勇、杨成武、杨得志、宋时轮、张爱萍、萧华、萧克、韩先楚、彭绍辉。
中将18人:王诤、王必成、王恩茂、孔石泉、刘兴元、杜义德、苏静、余秋里、张才千、贺诚、秦基伟、聂凤智、曹里怀、梁必业、曾绍山、曾思玉、廖汉生、赛福鼎·艾则孜。
少将10人:马辉、尤太忠、任荣、江拥《党史博采》│2021第06期辉、李水清、李德生、汪东兴、张廷发、张铚秀、周纯麟。
1961年晋升少将1人:任思忠。
1964年晋升少将5人:王猛、刘光涛、张玉华、铁瑛、郭玉峰。
中央候补委员37人(按姓氏笔画排序):上将2人:邓华、唐亮。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上将(一)萧克(1907--2008年),原名武毅,字子敬,乳名克忠,出生于1907年7月14日,湖南省嘉禾县人,当代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和第一政委。
1927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主编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
2008年10月24日12时51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连长。
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南宜昌章黄沙堡游击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长、营长、第一纵队参谋长、第十二师师长,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三十一军军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〇师副师长,冀察冀挺进军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兼华中军区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军训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和第一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在中共第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开国将军中的36位著名虎将写完前两篇<共和国最骁勇善战的五位开国将帅》和《共和国十大元勋将军》,再来参照<水浒传>列出心目中的108位战将,由于时间所限,姑且先列出36位将军称为"虎将"吧,先行登载.开国上将有57位,我选取了33位,又从大将中选取两位资历与上将差不多的王树声\许光达.以我的观点,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身经百战,二是有战役指挥能力,三是军事生涯有其辉煌之处.排列顺序主要是按照将军军衔,兼顾建国后曾担任职务的大小及任中央委员的先后时间而定.1、王树声(1905—1974年)湖北麻城县人,原名王宏信,乳名国萌。
曾参与领导黄麻起义,担任过红31军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作为主要山头之一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于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2、许光达(1908—1969年)湖南长沙县人,原名许德华。
黄埔军校5期炮科,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
分别是红二方面军、八路军120师、第一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
作为主要山头之一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于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3、王震(1908-1993)湖南省浏阳县人。
分别是红二方面军、八路军120师、第一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人称“胡子将军”,以“南泥湾”垦荒、开垦“北大荒”、平定新疆、支持邓小平而功勋卓著。
曾高居国家副主席之位,是八、九十年代“中央八老之一”。
4、陈锡联(1915-199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
分别是红四方面军、八路军129师、第二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刘邓大军的虎将和我军名将,绰号“小钢炮”,以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闻名。
文革后期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为华国锋所倚重,最后任中顾委常委。
5、许世友(1905-1985)湖北麻城许家洼(今河南新县)人。
早年入少林寺习武,后投身军旅,绰号“许和尚”。
分别是红四方面军、八路军115师、第三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时为我军东线前敌指挥。
开国十大将前一段时间和朋友吃饭,不知怎么聊到开国大将,朋友们说的是一塌糊涂,我也没记全,只记得第一将粟裕、黄埔三杰之陈赓、海军司令肖劲光、政工干部谭政、装甲兵司令许光达。
说起来挺惭愧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些人和事都忘记了。
网络时代,信息随手可查,可却不愿动手,多年以后的人们是不是连建国的主席和总理都忘了。
人无完人,他们或许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多了解一些历史还是很有意义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于是用了几天时间,在网上搜集信息,编辑在excel表格里,现将其附到后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现将注意到的问题归纳如下:一、十人中出生于湖南的居多,有五人,占一半,他们是:粟裕、陈赓、谭政、许光达、肖劲光。
湖北有三人:徐海东、黄克诚、王树声。
二、除张云逸1892年出生,其余九人年龄接近,均在1900-1907之间,见下表:姓名张云逸徐海东黄克诚肖劲光陈赓王树声谭政罗瑞卿粟裕许光达籍贯广东文昌湖北大悟湖北永兴湖南长沙湖南湘乡湖北麻城湖南湘乡四川南充湖南怀化湖南长沙出生时间1892 1900 1902 1903 1903 1905 1906 1906 1907 1908去世时间1974 1970 1986 1989 1961 1974 1988 1978 1984 1969享年82 70 84 86 58 69 82 72 77 61陈赓和谭政一同就读于七星桥私塾。
三、在八路军和1941年“皖南事变”时,都做到高级将领。
姓名张云逸徐海东黄克诚肖劲光陈赓王树声谭政罗瑞卿粟裕许光达职务新四军副军长115师344旅旅长115师344旅政委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兼政委肖劲光129师386旅旅长太行军区副司令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120师第二独立旅旅长注:1、陕甘宁留守兵团是八路军所属部队。
相当于旅的建制。
2、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任弻时,副主任邓小平,1938年邓小平调129师任政委后,任命傅钟、谭政为副主任。
按姓氏笔画排序的开国中将1986年6月起,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1—3集》,其中的开国中将就是按姓氏笔画排序。
2013年8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13—40卷》收录的开国中将也是按姓氏笔画排序。
按姓氏笔画,177名开国中将的排序如下:丁秋生、万毅、王诤、王必成、王近山、王尚荣、王宗槐、王秉璋、王恩茂、王道邦、王辉球、王紫峰、韦杰、文年生、方强、方正平、邓逸凡、孔从洲、孔石泉、孔庆德、甘渭汉、卢胜、田维扬、邝任农、皮定均、成钧、毕占云、匡裕民、朱明、朱辉照、向仲华、庄田、汤平、刘飞、刘忠、刘少文、刘西元、刘兴元、刘先胜、刘志坚、刘转连、刘金轩、刘昌毅、刘浩天、刘培善、刘道生、孙毅、孙继先、朵噶·彭措饶杰、杜平、杜义德、杨秀山、杨国夫、杨梅生、苏 静、李耀、李天焕、李成芳、李寿轩、李作鹏、李雪三、旷伏兆、吴先恩、吴克华、吴法宪、吴信泉、吴富善、吴瑞林、何德全、邱会作、邱创成、余立金、余秋里、张震、张藩、张才千、张天云、张仁初、张令彬、张达志、张池明、张贤约、张国华、张经武、张南生、张祖谅、张翼翔、陈康、陈仁麒、陈正湘、陈庆先、陈先瑞、阿沛·阿旺晋美、林维先、范朝利、欧阳文、欧阳毅、罗元发、罗舜初、周彪、周仁杰、周玉成、周希汉、周志坚、周赤萍、周贯五、冼恒汉、郑维山、胡奇才、赵镕、赵启民、钟汉华、钟赤兵、饶子健、饶正锡、饶守坤、姚喆、贺诚、秦基伟、袁子钦、袁升平、莫文骅、聂凤智、聂鹤亭、顿星云、晏福生、钱钧、倪志亮、徐立清、徐深吉、徐斌洲、郭 鹏、郭化若、唐天际、唐延杰、陶 勇、萧向荣、萧望东、萧新槐、黄火星、黄志勇、黄新廷、曹里怀、常乾坤、崔田民、康志强、阎揆要、梁从学、梁必业、梁兴初、韩伟、韩练成、韩振纪、彭林、彭明治、彭嘉庆、覃健、程世才、傅连暲、温玉成、曾绍山、曾泽生、曾国华、曾思玉、谢有法、赖 毅、鲍先志、詹才芳、蔡顺礼、廖汉生、廖容标、谭甫仁、谭希林、谭冠三、谭家述、赛福鼎·艾则孜、滕◆按姓氏笔画排序的开国中将(部分排名)。
十大开国大将排名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1955年至1965年被授将帅军衔的解放军将领。
十大元帅1955年,有10位将领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他们分
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此10位将领被称之为“十大元帅”。
十大大将1955年,有10位将领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他们分别是:粟裕、徐海东、
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此10
位将领被称之为“十大大将”。
开国上将1955年,有55位将领被授予中
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
予上将军衔。
综上,共57位将领在首次实行军衔制时期被授予上将军衔,
他们被称之为“开国上将”。
我们应当保持客观和冷静,不要轻信或散布未经证实的信息,以免误导他人或造成不良影响。
中国十大将军简介1.粟裕(1907.8.10-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青团。
次年转入中共。
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连长、营长、支队长,64师师长,红4军参谋长,红1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11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
坚持了南方3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4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4军第1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3野战军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1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是第1、2、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3、4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5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7届候补中央委员,第8、9、十、11届中央委员。
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1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2.陈庚(1903-1961)原名陈庶康。
湖南省湘乡县人。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
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
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
1926年赴苏联学习,次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
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4方面军第12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13大队队长,红1军团第1师师长。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部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新中国十大将军排名及简介(图)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
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
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此确立。
(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和1359位少将)1、新中国十大将军——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
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
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
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
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2、新中国十大将军——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
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
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3、新中国十大将军——黄克诚(1902-1986)湖南省永兴县人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盘点中共36位杰出的军事家排行及点评 1.毛泽东:居功至伟,众望所归
2.林彪:常胜将军,军事奇才
3.叶挺:铁肩仁厚,羽扇纶巾
4.彭德怀:稳抓稳打,步步为营
5.粟裕: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6.刘伯承:指挥若定,东方军神
7.彭雪枫:文武兼备,天生帅才
8.徐向前:声东击西,智勇双全
9.陈庚:儒家大将,声名遐迩
10.罗荣桓:骁勇善战,不屈不挠
11.周恩来:运筹帷幄,中流砥柱
12.方志敏:飞将之才,铁血丹心
13.邓小平:刚柔并济,足智多谋
14.罗炳辉:梅花战术,神行太保
15.聂荣臻:出其不意,捷报频传
16.罗瑞卿:虎虎生气,白马将军
17.段德昌:百劫将星,九死一生
18.曾中生:铁血儒将,风度翩翩
19.贺龙:憨厚耿直,铁塔将帅
20.黄公略:铜墙铁壁,金刚将星
21.朱德:长者风度,力挽狂澜
22.徐海东:雄鹰展翅,亮剑出鞘
23.许继慎:天生虎将,碧血悲歌 24.刘志丹:圣地明星,草原军魂 25.蔡申熙:军中智囊,战场先锋 26.黄克诚:常胜福将,敏言慎行 27.左权:殉国名将, 马革英魂
28.叶剑英:黄埔名师,沙场老将 29.陈毅:疆场宿将, 笑面书生
30.王树声:吕端韬略,后起之秀 31.许光达:低调作战,战功卓著 32.张云逸:德高望重,虚怀若谷 33.李克农:直捣黄龙,风光险峰 34.刘亚楼:飞天蜈蚣,碧海长龙 35.谭政:沉着镇定,美貌将军
36.李先念:韧性柔坚,儒将风范。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55位高级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
随后的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
对于开国上将,在不同的报刊书籍及一些网络媒体上,经常呈现出不同的排名顺序。
本文结合几种常见的开国上将排序情况,来探究不同排序的缘由。
按姓氏笔画排序的开国上将按姓氏笔画排序,也可以说是开国上将排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如1986年6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1-3》,2007年8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6-12》,其中收录的开国上将都是按姓氏笔画排序。
按姓氏笔画,57位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常见的排序是: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韦国清、乌兰夫、邓华、叶飞、甘泗淇、吕正操、朱良才、刘震、刘亚楼、许世友、苏振华、李达、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克农、李聚奎、杨勇、杨至成、杨成武、杨得志、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张爱萍、陈士榘、陈再道、陈伯钧、陈明仁、陈奇涵、陈锡联、周桓、周士第、周纯全、赵尔陆、洪学智、钟期光、贺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岳、萧华、萧克、黄永胜、阎红彦、傅钟、傅秋涛、韩先楚、董其武、彭绍辉、谢富治、赖传珠。
从以上开国上将的排序看,显然不是1955年9月授衔时的最初顺序。
如王建安和李聚奎两人是后来补授为上将军衔,却依然按姓氏笔画顺序列入开国上将的行列。
开国上将按姓氏笔画的排序方式为相当多的官方出版物所采用。
不过,在遇到同一笔画时,开国上将的排序往往也有细微的差异。
另外,当萧华、萧克按授衔前上报的陈明仁,1954年底任解放军第55军军长。
由于上述排序源自1955年9月20日总干部部上报国务院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元帅、将官名单》,王建安和李聚奎是后来补授为上将军衔,故不在排序里面。
在《元帅、将官名单》中,众多的正兵团级、副兵团级上将人选混排在一起,似乎给人眼花缭乱之感。
实际上,即使在众多的正兵团级、副兵团级上将人选中,也是有序可查的。
1955年授衔元帅大上将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0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10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57人,1956年和1958年各补授1名)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1956年补授)、王新亭、韦国清、乌兰夫、邓华、叶飞、甘泅琪、吕正操、朱良才、刘震、刘亚楼、许世友、苏振华、李达、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克农、李聚奎(1958年补授)、杨勇、杨至诚、杨成武、杨得志、肖华、肖克、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张爱萍、陈士榘、陈再道、陈伯钧、陈明仁、陈奇涵、陈锡联、周桓、周士第、周纯全、赵尔陆、洪学智、钟期光、贺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岳、阎红彦、黄永胜、董其武、彭绍辉、韩先楚、傅钟、傅秋涛、谢富治、赖传珠。
董其武、陈明仁、陶峙岳是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起义将领上将:董其武(1899—1989)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山西省河津县人。
1919年入太原学兵团。
1924年参加国民军第二军,任第八混成旅二团排长、连长、营长,第九混成旅中校副官。
1927年转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加了北伐,任少校侦察队队长,先遣纵队支队长。
1928年秋到天津傅作义部,先后任上尉、少校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
1930年4月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师八十九团中校副团长,陆军第二十八师上校团长。
“九一八”事变后,率部参加长城、绥远抗战,后任国民党陆军第六十八师二一八旅少将旅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后历任陆军第一0一师中将师长,陆军第三十五军中将军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副司令员,绥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1949年率部起义。
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绥远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九军军长。
一、二、三、四野各十大虎将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颁布了《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
2月1日原西北野战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6月原华野的第18兵团(辖第60、第61、第62军)第19兵团(辖第63、第64、第65军)由晋入陕归一野建制。
此时第一野战军原属6个军组成第1、第2两个兵团。
第1兵团辖第l、第2、第7军;第2兵团辖第3、第4、第6军。
一野总兵力达34.4万人。
1949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第一野战军与西北军区合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
彭德怀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
下辖第1兵团(兼新疆军区)、第2兵团(兼甘肃军区)、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第1军和第65军分别兼青海和宁夏军区。
12月下旬,新疆国民党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辖第9军及骑兵第7、第8师。
1950年1月新疆的民族军,改编为第5军。
另有起义部队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1军、第2军、第3军,上述部队均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
贺龙则率第18兵团配合二野进军四川,后归西南军区建制。
1950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第一野战军和兵团番号撤销,所属部队归西北军区建制。
一野纵横大西北,为共和国的建立下了不朽功勋,麾下十大虎将更是熠熠生辉:1、铁甲元勋——大将许光达2、铁军名将——上将周士弟3、胡子将军——上将王震4、独臂虎将——上将贺炳炎5、刚正将军——上将彭绍辉6、横戈马上——上将杨得志7、骁勇战将——中将郑维山8、主力军长——中将罗元发9、北战南征——中将刘忠10、西北英豪——中将廖汉生二野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司令员为刘伯承,政治委员为邓小平。
它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129师逐步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解放战争初期称晋冀鲁豫野战军。
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部队组织番号的指示,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