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级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物理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14.06 KB
- 文档页数:10
上海高一物理知识点
(最新版)
目录
1.上海高一物理课程的重要性
2.上海高一物理的主要知识点
3.如何学习上海高一物理知识点
正文
【一、上海高一物理课程的重要性】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海高一阶段的物理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丰富的物理知识,这些知识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一物理知识点也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为今后更高层次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上海高一物理的主要知识点】
1.力学:包括质点的运动、质点系的运动、刚体的运动、振动和波等。
2.热学:包括热力学定律、热力学过程、热力学循环等。
3.电磁学:包括静电场、静磁场、电磁感应、交流电路等。
4.光学:包括几何光学、物理光学等。
5.量子物理:包括量子力学基本概念、波函数、薛定谔方程等。
6.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
7.天体物理:包括恒星演化、星系形成等。
【三、如何学习上海高一物理知识点】
1.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学习物理知识时,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原理
的理解,这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2.注重实践操作: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物理需要耐心和毅力,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复习、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4.参加课外辅导和竞赛:参加课外辅导和竞赛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物理素养。
总之,上海高一物理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市高一上物理知识点第一章力1.1力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点:(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1.2重力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
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上海市高一上物理知识点第一章力力定艾: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点:(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E有受力物体〉(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重力定Sl: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二mg说明:①在地球表而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
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I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沪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导言: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不仅对我们理解世界有着重要的帮助,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高一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相关实例和应用。
一、力的概念和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作用。
我们通过牛顿定律来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合成成一个力;力的分解则是把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的合力。
通过合力和分解力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其他力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在实际问题中有着重要应用。
3.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一个力都有一个等大小、反向的相互作用力。
这一定律解释了物体互相作用的现象。
三、运动学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通过对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进行定量描述,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2.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我们可以通过向心力的概念来描述曲线运动。
3. 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匀速运动,垂直方向上受重力影响,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受重力影响而做垂直向下运动。
4. 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相互引力的性质,解释了行星运动、天体运动和地球上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
四、能量和动量1. 动能和功: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功是力对物体运动所做的功。
我们可以通过动能定理和功的计算来研究物体的能量变化。
2. 动量和冲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是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冲量则是力作用时间的乘积,是动量变化的量度。
动量守恒定律和冲量定理为我们分析碰撞等问题提供了便捷的方法。
高一物理沪教版知识点全部高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它涉及到力学、光学、电磁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学习高一物理沪教版,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这些知识点,并且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本文将全面介绍高一物理沪教版中的全部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第一章】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高中物理的开端。
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高一物理沪教版中,力学知识点包括力的概念、牛顿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摩擦力、重力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解释各种力的作用以及应用。
【第二章】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光现象的学科。
在高一物理沪教版中,光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等内容。
通过学习光学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光的基本性质,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掌握光的色散现象。
【第三章】电学电学是研究电荷、电场、电流等电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一物理沪教版中,电学是必修的一部分。
它包括电荷与电场、电流与电阻、电路等内容。
通过学习电学知识,我们能够了解电荷的性质,掌握电流的规律,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电器的使用和维修。
【第四章】磁学磁学是研究磁场、磁性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一物理沪教版中,磁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包括磁场与磁力、磁感应强度、电磁感应等内容。
通过学习磁学知识,我们可以了解磁场的性质,掌握磁力的作用规律,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应用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第五章】能量与能源能量与能源是一个涵盖面广的知识领域,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高一物理沪教版中,能量与能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它包括能量守恒定律、功与机械能、能量转化与能量损耗等内容。
通过学习能量与能源的知识,我们可以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理解能量损耗的机理,掌握合理利用能源的方法。
【第六章】波动与振动波动与振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涉及到声波、光波等波动的现象。
上海高一物理上知识点全部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我们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的基础。
而在上海的高一物理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更是繁多和细致。
接下来,我们将对上海高一物理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探讨。
首先,我们来讨论力和运动的知识点。
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分类。
力是指使物体发生运动、改变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是产生运动的动力源泉。
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不同的分类。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以及牛顿三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接下来,我们转向热学方面的知识点。
热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热能、热力学定律以及热量传递等问题。
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并学会使用温标进行温度计量。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热量的传递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力学定律也是热学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然后,我们来讨论光学方面的知识点。
光学是研究光和光的传播规律的科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视觉感知至关重要。
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应用。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公式,以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此外,电学也是高一物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电学是研究电荷、电场和电流等问题的科学,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静电学、电流和电路的基本知识。
我们需要了解电流的概念和电流的计量单位,以及欧姆定律和功率定律等电路中的基本规律。
最后,我们来讨论力学和动力学的知识点。
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也是物理学的基础。
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计算公式。
我们还需要了解质点的运动和运动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不同的情况。
综上所述,上海高一物理学习中的知识点涉及力和运动、热学、光学、电学以及力学和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上海市高一上物理知识点知识点是高一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相关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上物理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海市高一上物理知识点(一)1.质点(A)(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参考系(A)(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3.路程和位移(A)(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物理上海高一必修一知识点高中物理是一门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的科目,尤其是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
然而,物理知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上海高一必修一的几个重要物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你对物理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一个知识点是物理量与单位。
物理量是描述事物特征的属性,例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而单位则是用来衡量物理量的大小。
在物理中,我们使用国际单位制(SI单位)来进行计量。
例如,长度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等等。
理解物理量与单位的概念,对于后续学习物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运动的基本概念。
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在物理中,我们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做匀速或变速运动,而曲线运动则是指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沿着曲线轨迹运动。
学习运动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对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进行研究。
在运动的学习中,重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重力是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吸引的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重力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有影响,例如物体下落、天体运动等。
了解重力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
除了运动,光学也是高一物理中的重要部分。
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光学中,我们学习了光的传播方式、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成像等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光的行为、使用光学仪器以及解释光学现象都非常重要。
最后一个我们要讨论的知识点是电学。
电学是研究电、电荷和电流的学科。
在高一必修一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电荷的基本概念、电场的产生和电路基本知识。
电学是现代科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电子设备,对电学的理解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用电学原理。
通过对上海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物理学是一个非常广阔而有趣的学科。
沪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梳理图一、力学1.1 运动的描述与描绘1.1.1 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与计算1.1.2 移动物体的图像描绘1.2 动力学1.2.1 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2.2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2.3 重力、摩擦力、弹力的计算1.3 动能与机械能守恒1.3.1 动能的计算与转化1.3.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二、热学2.1 温度与热量2.1.1 温度的测量与转换2.1.2 热量的传递与计算2.2 热力学第一定律2.2.1 等容与等压过程的计算2.2.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2.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3.1 理想气体的性质与假设2.3.2 状态方程的推导与应用三、光学3.1 几何光学3.1.1 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定律3.1.2 光的成像与光学仪器的应用3.2 光的波动性3.2.1 光的干涉与衍射的现象及解释3.2.2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关系3.3 光的色散与光谱3.3.1 白光的色散现象与原理3.3.2 光谱的分析与应用四、电学4.1 电场与电势4.1.1 电荷与电场的相互作用4.1.2 电势能与电势的计算与应用4.2 电流与电路4.2.1 电流的定义与计算4.2.2 电阻与导体的电路分析4.2.3 并联与串联电路的特性与应用4.3 磁学4.3.1 电磁感应与法拉第定律4.3.2 恒定磁场中的运动电荷粒子4.3.3 感应电流与电磁场的相互关系五、原子物理与核物理5.1 原子结构与束缚能级5.1.1 波尔模型与玻尔原子理论5.1.2 原子光谱与能级跃迁5.2 原子核的结构与放射性衰变5.2.1 原子核的组成与稳定性5.2.2 放射性衰变与半衰期的计算5.3 核能源与核武器5.3.1 核反应与核能源的利用5.3.2 核武器的危害与非扩散控制以上是沪教版高一物理课程的知识点梳理图。
每个主题下的子主题都是对应的相关内容,学习这些知识点将帮助你建立起物理学的基础,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原理。
沪教版物理高一上册知识点本文将介绍沪教版物理高一上册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础内容。
以下是各单元的知识点概述:第一单元:物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1.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 物理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能量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为什么物质和能量会有这些性质和现象?第二单元:力和运动1. 运动和静止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的基本概念。
2.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3. 万有引力定律:质量、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的描述和应用。
第三单元:机械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1. 功和机械能: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功的单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守恒定律的表达和应用。
第四单元:匀速直线运动1. 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恒定,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的绘制和分析。
3. 匀速直线运动的应用:计算机坐标原理、机车追击问题等。
第五单元:曲线运动1. 曲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随时间变化的运动。
2. 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和计算、瞬时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
3. 曲线运动的应用:车辆转弯问题、补偿铁路问题等。
第六单元:力和加速度1. 扭力:力臂、扭力和摆动周期的关系。
2. 浮力:浸没物体的浮力、浮力大小的计算和浸没稳定条件。
3. 初中力学定律的改变:质量与重力、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关系。
第七单元: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 火箭推进问题:火箭的推进原理和计算。
2. 飞行目标的炮击问题:求解炮弹的发射速度和发射角度。
第八单元:电学基本概念1. 电荷和电流:正负电荷的性质,电流的定义和计算。
2. 电阻和电压:电阻的定义和计算,电压的定义和计算,欧姆定律的表达和应用。
上海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物理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直线运动1. 质点:不考虑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把物体看作是一个有质量的点。
它是运动物体的理想化模型。
注意:质量不可忽略。
哪些情况可以看做质点: 1)运动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都相同,那么它任何一点的运动都可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
2)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即可忽略形状和大小,而看做质点。
(比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即可看成质点,而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看成质点) 2. 位移和路程: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3. 速度和速率①平均速度:位移与时间之比,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而平均速率: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v=s/t 。
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4. 加速度(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矢量。
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2)定义:速度的变化Δv 跟所用时间Δt 的比值, tv v t v a t 0-=∆∆=,比值定义法。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 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 的方向一致.[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5. 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6.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7. (2)特点:a=恒量 (3)★公式: 速度公式:v=v 0+at 位移公式:s=v 0t+21at 2 速度位移公式:v t 2-v 02=2as 平均速度20tv v v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8. 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比例关系的应用: (一)时间连续等分1) 在T 、2T 、3T …nT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t2v v s t0+=2) 在第1个T 内、第 2个T 内、第3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3) 在T 末 、2T 末、3T 末……nT 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 ; (二)位移连续等分1) 在第1个S 内、第2个S 内、第3个S 内……第n 个S 内的时间之比为1:()21-:( 32-):……:)1(--N N ;9. 重要结论(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ΔS=S i+l -S i =aT 2 =恒量(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22202t sv v v +=(4)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都是22tsv v >10.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注意“刹车陷井”假时间问题:先考虑减速至停的时间。
11. 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3)公式: gh v gt h gt v t t 2;21;22=== 12. 运动图像(1)位移图像(s-t 图像):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 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第二章 力 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 ②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 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 =0,∑Fy=0.4)三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定在同一平面内,而且为共点力。
(作用线或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
5)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合合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3)牛顿第二定律F合 =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4)两种类型: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中间桥梁是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6.超重和失重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N =mg+ma.(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
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N=mg-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