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最新心肺复苏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8.07 MB
- 文档页数:6
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最新指南一、生存链一分为二:分为院内心脏骤停(IHCA)与院外心脏骤停(OHCA)生存链院内心脏骤停:监测和预防;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即时高质量心肺复苏;快速除颤;高级生命维持和骤停后护理。
院外心脏骤停: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即时高质量心肺复苏;快速除颤;基础及高级急救医疗服务;高级生命维持和骤停后护理。
二、体征评估从“3步”变成了“2步”2015年的指南倾向于评估患者意识后同时评估呼吸和脉搏,之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求助,减少启动ERS的延迟。
三、先按还是先电?尽快除颤一直是CPR中保证患者存活率的关键一环,在2010年的指南中,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或除颤器准备就绪时,先进行1.5-3分钟的CPR,然后再除颤。
今年的指南则表示,一旦除颤器准备就绪,就直接除颤,当然,在AED和和除颤器的获取和准备过程中,还是需要CPR 的。
四、不嫩“拼命”按压!新指南设定了胸外按压程度的上限,频率在100-120次/分,深度在5-6厘米。
五、按压间隙不倚靠患者胸部。
2010年的指南中强调按压间隙需要保证胸廓充分回弹,但是在绝大多数实际临床过程中,每次按压间隙时我们的重心还是偏向患者。
现在指南对此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要求按压间隙不能“倚靠”在患者胸部。
这就意味着在按压间隙,不能有任何力量施加在患者胸部,这对施救者的重心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可以放在患者胸上,但是不能有任何力量。
六、按压比例限定,减少中断。
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是为了在CPR时尽可能增加冠脉灌注和血流。
今年的指南提出了一些硬性规定:每次中断必须控制在10秒之内,按压操作在整个CPR过程中不得低于60%。
这意味着,在1分钟需要做100-120次按压,根据按压呼吸比(30:2),中间要做3-4次人工呼吸,不仅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限制在10秒之内,而且还要保证每分钟至少有36秒在按压。
这对单个施救者的操作熟练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心肺复苏国际最新指南前言●2015年10月15日,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在官方网站及杂志上公布了《2015心肺复苏指南更新》。
本次更新共包括急救系统改进、成人基础生命支持肺复苏质量(非专业施救者和医护人员两种版本)、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儿童高级生支持等15部分文件。
AHA官网还提供了包括中文在内的十余种语言的指南摘要文件。
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心肺复苏步骤●2015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总结心肺复苏(C P R)的定义●心肺复苏: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以挽救其生命;以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电击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促使心脏恢复自主搏动,人工呼吸纠正缺氧,并努力恢复自主呼吸。
●心肺脑复苏(CPCR):上述CPR内容,加:●早期即加强脑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恢复脑的功能。
●心肺脑复苏=心肺复苏+脑复苏只有心肺功能复苏而没有脑功能的恢复,复苏没有意义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
●心搏骤停●心脏性猝死: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心脏骤停后,主要损害依次为:大脑→心肺系统●→肾脏及内分泌……●5分钟是大脑的葡萄糖和ATP储存耗竭的时限!●心脏骤停的后果:● 3~5 秒:黑蒙● 5~10秒:昏厥● 10~20 秒:意识丧失● 30~60 秒:瞳孔散大● 60 秒:呼吸停止● 1~2 分钟:二便失禁● 3 分钟:脑水肿● 4 ~ 6 分钟:脑细胞死亡● 8 分钟:脑死亡●心肺复苏的“黄金4分钟”可电击性心律:心室颤动、无脉性室速●在猝死中占90%●非可电击性心律:心室静止、无脉性电活动●无脉性电活动心室自主心律、室性逸搏心律●@ 处理两类心律失常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电击有效,而后者无效、复苏效果普遍极差确认现场安全(院外复苏的第一步)●判断现场的安全性,在紧急情况下通过实地感受、眼睛观察、耳朵听声、鼻子嗅味等来对异常情况做出判断。
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1.发现病人倒地,首先确认现场是否存在危险因素,确保自身安全,以免影响救治。
• 2.判断病人意识,(注意做到轻拍重唤!)如无反应,立即呼救并请求他人拨打电话,与急救系统联系。
如现场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先进行2分钟的现场心肺复苏后,再联系求救。
• 3.立即将病人置于复苏体位(平卧位),触摸颈动脉(将第2和第3根手指滑到气管和颈侧肌肉之间的沟内,5秒<感触脉搏<10秒),未触及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4.按压30次后立即开放气道,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进行人工呼吸时,病人仰卧,术者位于病人一侧,低头观察病人胸廓无呼吸起伏动作,口鼻亦无气息吐出,颈动脉搏动消失,判断其呼吸心跳停止,迅速松开其领口和腰带,并抽去枕头,用纱布或手帕清除病人口鼻分泌物及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手抬起患者颈部,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压迫病人前额保持其头部后仰位置,使病人下颌和耳垂连线与床面垂直;一手将病人的下颌向上提起,另一手以拇指和示指捏紧病人的鼻孔。
术者仅需平静呼吸,将口唇紧贴病人口唇,把病人嘴完全包住,深而快的向病人口内吹气,时间应持续1s以上,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
此时,脱离接触,面向病人胸部再吸空气,以遍再行下次人工呼吸。
与此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并松开捏鼻的手,观察胸部的恢复情况,并有气体从病人口中排出,然后在进行第二次人工呼吸。
呼吸频率维持在每分钟8-10次。
•5.单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术者两只手掌根重叠置于病人双乳乳头连线中点处。
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之重力向病人脊柱方向按压。
按压应使胸骨下陷5cm以上,不超过6cm(婴幼儿下陷1-2cm)后,突然放松。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
单人抢救时每按压30次,俯下做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30:2)每次呼吸超过1s,每次必须使胸部隆起。
每次按压后让胸部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的停顿,中断时间限制在10s以内。
按压5个循环周期(约2分钟)对病人做一次判断,主要触摸颈动脉(5-10s)与观察自主呼吸的恢复(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