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一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 格式:pptx
- 大小:341.90 KB
- 文档页数:3
《组织行为学》练习册答案《组织行为学》习题集答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体系及其发展趋势1.\犯罪行为通常就是可以预测的。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案:同意这种观点。
因为:行为不是随机的,行为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它一定指向某个目的,无论是对是错,行为者相信这目的对他自己是最有利的。
当然,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即使在同样的情形下,人们的表现也不会完全一样。
但是,人们的行为中确实存在一些基本的一致性。
我们可以找出这些一致性,再加以修正,以此来反映个体间的差异。
这些基本的一致性使我们有可能预测人的行为。
在大多数有结构的情境中,预测行为是可能的(当然不总是百分之百准确)。
对行为的系统研究是作出合理准确预测的重要手段。
2.定义非政府行为学,并与管理学展开比较。
答案: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当管理者通过他人完成他的工作时,组织行为学提供了指导他人的生产率,预测人在工作的行为的工具,并且提供了管理来自不同领域的个体所需要的洞察力。
3.什么就是非政府?家庭就是一个非政府吗?恳请表述。
答案:组织是一个有意识的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组成,在一个相对而言持续的基础上共同努力以达成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的目标。
家庭是一个组织,它拥有组织所有的特征。
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家庭的目标不那么明显,因此学生可能会为它本质上是否是组织而争论。
4.证实并对照3种通常的管理角色。
答案:60年代后期,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位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以确定这些管理者在他们的工作中做些什么事情。
根据他对这些经理的观察,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角色或者表现出与工作有关的10种不同的行为,这10种行为分为三大类:人际角色1.头面人物--象征性的首脑,必须履行职责法律性或社交性的例会义务。
2.领导者--负责管理鞭策和指导直属。
马工程《组织行为学》教案《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20年2月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一、教学目的个体的行为千差万别,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是引起这种差别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心理因素是本章介绍的内容。
本章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个体的知觉与决策风格、人格特征、能力倾向、情绪调节功能、压力应对方式,以及态度和价值倾向如何对个体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个体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4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知觉的定义及过程。
2.掌握归因的主要理论。
3.理解决策的含义及经典的决策模型。
4.掌握价值观的含义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理解态度的概念并认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6.掌握能力的概念及分类。
7.掌握常见的人格模型。
8.理解情绪、情绪智力和情绪劳动的定义。
9.了解压力的成因和后果。
10.掌握职业枯竭的定义和对于个体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介绍了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定义和相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认知的指导意义。
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解释和推断自己与他人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激励下属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决策在狭义上指的是在几种行为方案中做出选择,广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
本节关于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西方管理学者与心理学者的研究。
在中国的管理情境下,应当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立场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节介绍了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涵、态度的定义和相关理论。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工作价值观对员工行为和绩效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Ⅰ篇导论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人际技能的重要性人际技能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决定管理者的职业生涯能否真正飞黄腾达上,领导和沟通技能很重要;(2)管理者人际技能的开发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高绩效的员工;(3)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要求日趋提高的工作环境中,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技能。
二、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
在工作中做出决策、分配资源和指导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管理者在组织当中完成他们的工作。
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目标。
1.管理者的职能亨利·法约尔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把这些职能可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职能包括:①确定组织的目标;②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③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2)组织组织职能包括:①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③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④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3)领导领导是指导和协调他人工作。
当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时,他们就是在进行领导。
(4)控制为了保证各项事情按部就班地发展,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
他们要对实际的绩效与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重大偏离,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要使组织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这种监控、比较以及对可能的错误进行纠正的活动,就是控制职能。
2.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指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但高度相关的角色,或者说表现出10种不同的工作相关行为。
如表1-1所示,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组织行为学教案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Organization Behavior课程性质:学位课学时:40 学分:2.0适用专业:工商管理预修课程:管理学原理或高级管理学、管理心理学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掌握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规律,掌握与组织行为有效性相关的组织沟通、组织冲突、组织变革与发展等理论,从而提高群体绩效和组织工作效率。
积极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问题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三、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四、组织行为学的知识来源案例1-1 通用与本田汽车公司的管理风格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一、传记特点与管理二、能力理论与管理三、人格理论与管理四、学习理论与管理案例2-1 谁适合当总经理?第三章、知觉与个体决策一、感觉与知觉二、社会知觉的内容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四、在知觉与判断中的错误案例3-1 “凶杀案”目击者的自述第四章、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一、价值观与管理二、态度与管理三、工作满意度与管理案例4-1 在东京帝国饭店打工的女生第五章、工作激励理论与应用一、激励的基本概念与模型二、早期的激励理论与管理三、当代激励理论与管理四、激励理论的应用案例5-1 工资全额浮动为何失灵?案例5- 浙江先锋机械公司激励经销人员案例5- 组合国际电脑公司有什么绝招? 案例5- IBM公司的激励制度第六章、群体行为的基础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二、群体行为的解释三、群体结构与互动四、群体任务与决策案例6-1 易继芳的转变第七章、工作团队与管理一、团队与群体的区别二、使个人成为团队高手三、打造高绩效的团队四、团队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案例7-微软中国公司的团队建设第八章、组织沟通与管理一、沟通的理论二、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三、有关沟通的当前问题案例8-1谁该当经营副厂长?案例8-苏黛薇的卓尔不群第九章、组织冲突与管理一、冲突概述二、冲突观念变迁三、冲突产生与解决案例9-1 研发中心的人际纠纷案例9-红旗轻工设计院的群体冲突第十章、工作压力管理一、工作压力概述二、工作压力对行为的影响三、工作压力管理策略案例10-1华为员工张立国心很累第十一章、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一、组织结构的概念二、一般与新型组织结构设计三、组织诊断与优化设计案例11-1凌云科技集团的组织结构变革第十二章、组织变革与发展一、组织变革的动力与推行二、推动组织变革的方法三、组织创新与发展案例12-1 万科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创新案例12-东原公司的组织结构变革教材: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孙泽厚、罗帆. 管理心理与行为学.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003参考书:1、张德. 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查尔斯汉迪.管理之神:组织变革的今日与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083、Stephen anizational Behavior.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费栋华,员工脑电波——人力资源心理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孙泽厚、罗帆.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0076、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Richard L. Daft.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8、工商管理学习网:http://202.114.88.145/cm/study_web/index.jsp学习成绩组成:1.平时成绩30分2.案例分析报告 0分3.结业考试 0分案例分析报告作业要求:从《组织行为学》教材或课堂讨论案例自选一个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左右。
第一篇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知识框架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华生主张心理学应当摒弃意识、意象等主观的东西,只研究能观察到的并能够进行客观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没有必要理会这一过程的中间环节。
(2)行为源于后天学习在华生看来,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用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映的一种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上,有的隐藏在内部,人和动物没有多大差别,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3)刺激影响行为华生认为,行为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反应。
用公式表示为S-R(刺激一反应)。
在众多场合,华生都采用这一公式来描述行为,采用较为直接的物理学和生理学术语来设想这些刺激和反应。
2.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评价(1)否认遗传的作用华生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一反应,从刺激可以预测反应,从反应也可以推测刺激。
在他看来,刺激是指客观环境和体内组织本身的变化,反应是指整个身体的运动,包括手臂、腿及躯干的活动,或者所有这些运动器官的联合运动。
因为刺激是客观存在的,不取决于遗传,而行为反应又是因为刺激引起的,所以行为也不取决于遗传。
华生的心理学把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进行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华生否认了遗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他在提出此观点时虽然注意到了个体遗传基础,但是却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忽视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还忽略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二、新华生主义新华生主义又被称为新行为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爱德华•托尔曼、克拉克•赫尔和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改造,加入了中间变量而诞生的一系列学术流派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