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库恩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库恩哲学浅析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库恩哲学一、说明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们一致认为库恩是他们的先驱,是库恩为他们开辟了研究道路。
在他们的著作中,“库恩”这一名字出现频率极高,而且总是笼罩在光环之中。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m·马尔凯1979年在其发表的一篇名为《库恩与科学社会学》的论文中写道:“当库恩的著作首次发表的时候,许多社会学家认为这好像是对他们学科的科学惯例的观点发起了引人注目的挑战。
”正是在库恩哲学的牵引之下,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ofscientifickno)一词,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
除了范式一词,书中尚多次提到常规科学、科学危机、科学革命、前范式等概念闭。
因此,可以由此推导出从这些环节到范式的一个循环过程。
库恩范式理论试图阐明的就是,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或者说是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总是在这种循环中实现的。
任何理解(科学理论)都必须是在理解者(人)和被理解者(自然)的合作中才是可能的。
理解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是建构的而非单向控制的,它处于一个不断演进的循环过程。
库恩通过科学史的研究发现,科学一旦接触到历史材料就与人们平时的看法有所不同,并预示了一种新形象。
科学与其他文化形式并没有什么不同,它并非是自然界的纯客观反映,而是与其由之产生的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库恩认为,每一种科学事实的解释都是在某一个范式之内的解释,而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
事实上,库恩范式理论的本质正是把社会科学解释学的理解模式引人到对科学的理解过程中,使科学的成因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揭示了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本质特征,解构了科学的特权地位。
正如库恩本人所言:“我的观点一直是这样的:在任何时候,自然科学家都要基于一系列概念,当代研究者从他们最近的先辈那里继承的也是这些概念。
这些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包含在文化中。
当代的研究者通过训练,并且只有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用来理解其他思维模式的解释学方法,才能进人这种文化。
库恩的科学共同体理论作者:荆德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荆德涛(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库恩丰富的科学哲学思想中,科学共同体的思想是最具特色的部分。
科学共同体构成了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并且贯穿着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与科学发展同在,与范式共存亡。
关键词:库恩;科学共同体;范式;科学革命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2-0037-03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同时,《结构》一书也奠定了库恩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在库恩丰富的科学哲学思想中,科学共同体的思想是最具特色的部分。
科学共同体构成了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并且贯穿着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与科学发展同在,与范式共存亡。
如果我们“要把‘范式’这个词完全弄清楚,首先必须认识科学共同体是如何独立存在的。
”[1]一、科学共同体与范式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呢?库恩在《必要的张力》中给科学共同体下了比较直观的定义:“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
他们由他们所受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一起,他们自认为也被人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标,也包括培养自已的接班人。
这种共同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也比较一致。
同一共体成员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引出类似的教训。
”[2]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共同体是一些具有共同的教育背景、具有共同的专业知识的一部分人组成的。
科学共同体是生产科学知识的单位,它是一个给定专业的从业者们,由他们的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要素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他们彼此了解成员的工作,彼此之间进行充分的专业交流,而且他们在专业方面的判断也是比较一致的。
关于共同体的这些特点,库恩用范式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也就是说,这些特点都是由共同体所共有的共同信念即范式决定的。
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三个主要区别张彦(原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08)内容提要:科学与技术是两个联系密切而涵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本文从评价、承认、交流三个侧面就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差别作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管理技术的模式在市场评判、专利制度、非正式交流等诸方面都明显不同于管理科学的模式。
管理实践中,只有弄清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才能为科学和技术社会角色的实现,创造出对每一具体情况都最有利的主客观条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于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学研究正在得到重视。
因为,我们称之为科技、研究与创新的现象,总是带着个人智力活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特征。
自默顿开拓性研究以来,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从社会学角度去建立现代科技的概念。
毫无疑问,科技作为现代化社会分工的一个特殊部门,今天已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职业和一种重要的社会建制。
由此,在管理科技活动时,研究其中的社会学,不仅具有启发性,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众所周知,作为组织起来的社会活动,科学显示了社会系统或社会群体的特点。
这些特点包含着种种社会关系,它们是以科学共同体独有的信息交换原则为导向的。
我们是否能够像讲科学那样把技术也说成是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建制呢?答案是肯定的。
象科学家一样,技术专家也有使技术社会化的机构。
同时,技术专家也有内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值得信赖的手段。
象科学家一样,技术专家也有团体化的表现形式,如专业学会和杂志等,尽管它们对技术专家的影响比对科学家的影响要小些。
但是,“科学”与“技术”是两个联系密切而涵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状况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 在恩格斯的论述中,明显地把科学(即自然科学)与技术区别开来。
在科技管理上,把科学与技术区别开来是一个迄今仍未很好研究的课题。
科学共同体1 科学共同体的定义科学共同体是指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通过相对稳定的联系而结成的社会群体。
在同一科学规范的约束和自我评价下,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使用和接受大体相同的科学理论,共同探索相关的目标。
科学共同体属于科学社会学研究范畴。
早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有人开始探讨科学共同体的某些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十分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认为科学探索的目的是获取可靠的知识,科学共同体的任务则是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得知识而必须的最佳关系。
他提出科学共同体的规范是:普遍性、公有性、大公无私和有根据的怀疑态度。
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科学共同体更加引起科学社会学界的广泛重视。
库恩的贡献是提供了科学共同体形成、发展和转变的认识论基础。
他认为,范式和科学共同体这两个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成员们的共同信念,科学家们由于具有共同的范式而构成一个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是产生科学知识的单位,是在科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该学科领域中持有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2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科学共同体是科学建制的核心,是由科学家组成的专业团体,具有共同的追求目标,为加强交流、促进科学进步而结合在一起。
科学共同体有多种功能,其中比较重要的数项包括科学交流、出版刊物、维护竞争和协作、把个人知识和地方知识变成公共知识、承认和奖励、塑造科学规范和方法、守门把关、培育科学新人、争取和分配资源、与社会的适应和互动、科学普及或科学传播等。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之一是科学交流。
科学交流有正式的交流和非正式的交流:前者包括小组讨论,定期报告,学术会议,短期的学术访问和人员交流,较长时间的协作,借助科学期刊、出版物、图书馆、电子网络交流科学信息;后者往往采取“无形学院”的形式。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之二是出版刊物,包括出版各种公开的和非公开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定期的和非定期的简报、通讯、学报、会刊、杂志、论文集、专著、科学普及读物等。
Legal S y st e m A nd Soci et yf叁箜!鱼塾垒三!!!堡!!璺型釜.羔●—隧圈科学共同体概念\运行及其社会责任初探梁飞摘要科学共同体是在相近科学领域内具有共同理论、方法和目标的科学家群体。
存在着科学学派、无形学院、学会等组织形式,拥有的独特价值规范。
科学发现,评价、奖励构成了其特有的运行机制。
本文指出当今科技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科学共同体必须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以规避高科技所引发的风险,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1)为科学探索与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条件;(2)组织学术交流,科学奖励等活动;(3)树立科技价值规范,规约科技家行为;(4)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影响科学决策;(5)把握研究方向,保证科技造福人类。
关键词科学共同体科学领域社会责任中图分类号:G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17-02一、科学共同体概述(一)科学共同体的定义共同体(com m uni t y)一般被译为社区,是德国社会学家媵尼斯提出的的一个重要概念。
通常指的是若干的社会个体、群体、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集合体。
科学共同体(sci ent i f i ccom m uni t y),即由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
指在同一科学规范的约束和自我认同下,经受同样严谨的学术训练,掌握大体相同的文献和接受大体相同的理论,有着共同的探索目标,在相近或相似的科学领域中进行着科学探索和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
(二)科学共同体的历史实践17世纪初,培根在《新大西岛》中构想出“所罗门之宫”作为科学家们集中起来潜心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场所。
英国人格雷山姆临终捐建了一所学院,成为当时科学家自由交流、聚会的场所。
这可看作是对“所罗门之宫”的最早实践。
该世纪中叶,著名的英国皇家学会在此基础上成立,成为科学共同体的雏形。
19世纪,科学进步巨大,科学研究出现职业化和机构化的特征。
库恩革命的认知分析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为科学发展的历程提出了一种崭新悦目的科学观。
他在开篇章中就开门见山地说:“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轶事或年表的堆栈的话,那么,他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①。
可见,库恩的哲学核心是科学通过革命而发展的思想,他的思想对于科学运动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然而最重要的便是“范式”和“不可通约性”。
对于任何思想的探究,都要基于对于作者本人的学科背景和时代背景的认知才能有更深入的诠释。
托马斯·库恩是二十世纪后30年最具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同时他也是最具有争议的学术人物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本人却没有传人②,由此很多自称为库恩主义者,世人是无法辨别的,甚至有的连库恩自己本人都不认同③。
库恩所处的时代,是逻辑经验主义处于鼎盛并开始衰败的时代④,是科学与社会互动,科学实践有了更多的发展的时代;他利用了现有的环境,对这个时代的哲学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思想并饯行于实际。
在1980年后,库恩越来越从语言的角度,从新诠释他的主张。
库恩提出了科学革命就是语言革命,科学共同体就是语言共同体,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学习来理解过去的科学理论。
在简单地了解库恩所处的背景后,我们来进一步探究他的核心概念“范式”与“不可通约性”。
正如《结构》译者金吾伦先生所述,用库恩自己的话说是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是书中的哲学核心⑤。
掌握了这一点便掌握了本书的精髓。
库恩在这章中说:“范式的改变的确使科学家对他们所涉及的世界看法不同了。
……在革命之后,科学家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在革命之后就变成了兔子。
”⑥范式是如何定义的呢?它是看不到、摸不到、无法用具体言语进行描述的。
根据学者马斯特曼的统计,库恩在《结构》中对“范式”有着多达21种的描述。
用库恩自己的话说“范式”分为三类:社会学意义的范式以“科学共同体”的形式出现,工具意义的范式是具体的“范式”,哲学意义的范式贯穿在《结构》的背景之中⑦。
库恩科学共同体思想探析
马克思·库恩科学共同体思想是20世纪著名德国哲学家马
克思·库恩(Marx Küng)所提出的一种社会关系观念。
他认为,建立科学共同体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他倡导形成一个拥有共同的学术价值观和学术基础的科学共同体,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库恩将科学共同体的宗旨定义为“建立具有共同学
术价值观和学术基础的科学共同体”。
他认为,科学发展必须
建立在共同的学术价值观和学术基础上,这样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效果。
1、社会学的范式:范式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史家库恩使用的。
它有多种含义,但库恩的主要旨趣是科学共同体在社会和认识方面的整合。
按照库恩所下的定义,凡科学在某一科学领域内所达到的共识及基本观点,便是这门科学发展的范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一定的范式指导下观察对象、搜集并分析资料、检验假设、发展知识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范式不只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新知识的指导思想,是一种潜在的知识框架。
社会学研究者往往更多地在较低层次的意义上使用范式的概念,用以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套概念工具。
这些概念工具反映了社会现象的性质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所以也是一种理论模式。
2、社会学的方法论:社会学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指导原则、逻辑基础的研究模式、操作程序、调查技术和手段等的总称,由方法论、研究法和技术手段三个层次构成。
3、社会行动:马克思在不同情形下用生产、劳动和实践表示社会行动这一概念,具体如下:A.社会行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或人的存在方式。
B.社会行动是人的社会关系或社会本性的基础。
C.应从社会行动本身出发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4、合理行动:合理的行动是一种由行动的条件和手段支配的行动。
在这种行动中行动者并不是毫无目的,相反,行动明确地和直接地把物质利益(金钱、权力)视为目的;但行动者关心的是手段与目的间的关系,确切地说关心的是为实现其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及其效用。
在这种行动中,行动者基于对外在的、客观的条件的(包括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适应,不受任何内在、规范因素(价值标准、道德原则)的制约,而根据手段的合理性(技术性、工具性)尽可能有效地行动。
如此说来,在合理的行动中:目的的实现取决于于手段的效用,或者说目的反而是由手段决定的;规范的因素成了不相干的东西,因为手段的效用性成了对与错、善与恶的“规范”;而条件和手段则成为行动的决定性因素——它们规定着行动的性质。
科学史学家库恩的社会学理论滕飞聂其艳关键词:库恩;波普尔;范式;科学史;科学哲学一、库恩范式理论的社会学内涵纵观库恩的著述,范式概念也许不能被有效澄清,但科学团体和科学史学家这两种角色却是被他严格区分的。
科学同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甚或任何研究工作一样,首先是人的群体活动。
范式概念之所以很难被清晰界定,就是因为其几乎囊括了研究工作的所有实践,其中有实务性的、人际性的和象征性的,而后两种属性是科学哲学不会去审视的问题。
在库恩看来,首先,研究工作并非总是反映着科学史鼓吹的时代需要,而多数是在满足研究团体的需要,研究者们未必是那些推动时代的人,而是负责为其时代设计谜题和解谜的人。
故研究的展开并非由价值推动,而是由团体内和团体间的竞争所推动,科学在当代的合法性是与其他学科竞争后的结果。
其次,竞争的胜出在于科学总能够提供明确的解释,这种明确性使其本身能远离舆论评价。
而问题也在于,研究者在解谜活动中考虑的往往是团体位置问题,他们很难正视自身理论的缺陷。
而当有缺陷的理论遭遇无法解答的时代问题时,科學界内部就会出现危机。
再次,由于科学的有效性只局限于特定问题,而时代性的问题却总是具有多元内涵,故解决新问题的责任就只能落实在那些明确性较差的“原范式”学科上。
在这一意义上,“科学的革命”就是这些能解决问题的学科的中心化过程。
而这一过程是无意识的,不存在以理性控制它的绝对或统一主体。
最后,库恩认为范式是一种语言、一种思维方式,是接受长期教育的结果。
不同范式之间的差异往往是根本性的,因而,同一主体的范式是很难重新建构的。
这意味着,即使是面对明确性较强的问题,研究者之间认识上的补集仍然是广泛存在的,而以“说服”的方式并不能有效的消除这些补集,因为这些话语都不是公认或明确的。
二、范式理论对科学叙事的解构从象征性的角度而言,如果将科学视为一种知识或叙事方式的素材,就可以看出,范式理论对于那些信奉科学象征性能力的理念而言,具有多大的破坏力:范式理论相当程度的瓦解了科学象征性陈述中的完整性和线性。
33作者简介:谢玮璐(1997— ),女,汉族,广西钦州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范式”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而它的当代意义则由库恩赋予。
虽然库恩并未对其做出明确的定义性解释,但“范式”却是把握库恩整个科学哲学思想的关键,“范式”理论正建立在其“科学共同体”思想之上。
“科学共同体”与“范式”紧密相连。
一、科学共同体库恩所说的“科学共同体”是指由同一个科学专业领域中的工作者组成的。
这个团体的成员经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的训练,专研过同样的技术文献——这些标准文献的范围通常标出了一个科学学科的界限,每个科学共同体一般有一个它自己的主题。
科学共同体之所以成为一个共同体,原因在于共同体成员拥有共同的教育背景和专业训练,研究共同的文献资料和书籍,有共同的学术观点和研究目标,使用共同的术语和概念进行交流等。
科学共同体就是由某种范式的群体的信仰构成的,因而“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每位成员所共同具备的东西,科学家成员们所共同具有的东西就是范式。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共同体成员在范式的指导下在给定的专业领域内生产科学知识,成员内部彼此交流,得出的专业判断也比较一致。
库恩认为范式和共同体决定着科学的命运。
科学能否存在在于它能否给这个特定共同体成员选择范式能力。
在范式的选择中,共同体起到决定性作用,范式建立在共同体达成的共识之上。
在前科学时期,学说之间相互对立,科学共同体和范式也并未形成,各家自持观点。
而在某一理论突破后,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这些科学家们走进共同领域,以已取得的成果为基础确立了范式,科学进入常规科学时期。
而在常规科学时期,范式不被怀疑。
但随着科学的进步,难以解决的问题增加,反常和危机随之而来,旧的范式逐渐解体,新的范式和科学共同体随之诞生。
也就是说,科学革命与范式转换密切相关,而科学共同体的进步同时贯穿在这些科学革命过程之中。
二、科学革命理论库恩在范式和科学共同体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科学革命的动态发展模式。
第6卷第1期2004年3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 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 ocial Sciences)Vol 6 1Mar.2004库恩哲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常春兰(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33)摘要:科学知识社会学与库恩哲学在历史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科学知识社会学继承了库恩哲学的相对主义思想,并将其发展得更为彻底。
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相对主义为认识论基础,解释了默顿传统无法解释的很多反常现象,揭示出科学知识的相对性,揭开了学科的神秘面纱。
但是,科学知识社会学无法克服相对主义的理论矛盾,而且其研究只限于经验领域,表现出局限性和浅薄性。
关键词:库恩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中图分类号:N02;B721 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99(2004)01-0016-05Kuhn s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C HANG Chun lan(De partme nt o f Philoso phy,Fudan U nive rsity,Shanghai200433,China)Abstract: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Kuhn s philosophy is in direct line of succession in history.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 nherits the thought of relativism from Kuhn s philosophy and develops it thoroughly.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akes relativism as the basis of epistemology and explains many anomalies that couldn t be explained in Merton s tradition.What s more,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reveals the relativi t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uncover the mysterious veil of science.But 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unable to overcome the theoretical con tradiction of relativism.Besides,the theory of 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 edge is superficial because i ts research is li mited to the field of experience.Key words:Kuhn s philosophy;sociology of scienti fic knowledge;relativis m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们一致认为库恩是他们的先驱,是库恩为他们开辟了研究道路。
论库恩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王阳【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6期第19~23页【作者】王阳,南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提要】“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是库恩早期新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挑战下,库恩意识到,“共同体的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遭遇的尴尬:共同体的社会学不是真正社会学,而是来自物理学的经历和体验。
在看似矛盾的困境中,库恩坚持“共同体的社会学”不能脱离科学认识论,它与坚持科学认识论并不矛盾。
这是库恩理论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重要区别。
【关键词】库恩/科学共同体/认识论一、共同体的社会学——《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主题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后记中,库恩曾经写道,“假如我重写此书,我会一开始就探讨科学的共同体结构,这个问题近来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史家也开始认真地对待它。
”①“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是一种新的看待科学的社会学方式。
科学知识变化的过程不单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同时,知识发展还有一个往往容易忽视的基础——科学共同体。
“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都是基于共同体的活动。
为了发现和分析它们,人们必须首先澄清科学的共同体结构在历史上的变化情形。
一个范式支配的首先是一群研究者而不是一个学科领域。
任何对于范式指导下的研究或动摇了范式的研究所做的研究,都必须从确定从事这种研究的团体入手。
”②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语境中发展。
所以,分析一个学科领域,首先应当关注涉及该领域研究的共同体而不是简单总结它的知识发展。
追溯科学共同体内部是否形成范式,或是普遍接受范式,还是分为两个不同的范式阵营,他们对待范式的态度,才是分析一个领域的首要工作。
库恩把科学共同体放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来认识。
所有的知识转换都是在“科学共同体”中实现。
科学共同体的共识是科学知识确认的重要标准。
“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
”③于是,来自共同体的评价便显得非常重要。
库恩理论的核心概念——范式具有明显的社会学特征。
“一个范式支配的首先是一群研究者而不是一个学科领域。
”④范式具有社会学含义。
科学家们在范式的影响下工作,不论在常规科学时期还是在科学反常时期都没有反对权威的战役,科学的共同体具有高度的一致意见。
这一时期,科学家是在范式的框架内和科学共同体的约定下工作。
按照玛格丽特·玛斯特曼的理解,社会学意义上的范式是范式概念的内涵之一,它是指范式是科学共同体的一个共同约定。
在范式尚未形成的时候,不同学派对此进行争论,而没有一致意见。
在范式形成后,人们对于解决疑难方式形成了一致意见。
这种一致意见事实上是一种约定,一个共同的约定。
当大家一起遵守约定,共同在约定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这就是常规科学。
⑤玛格丽特认为,《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范式”的概念至少有二十一种不同的意思,至少存在三种意义上的范式,分别是形而上学范式、社会学范式和人工范式三类。
⑥显然,社会学范式是其中的一层含义。
使用“科学共同体”的概念来描述他们的行为和评价模式,“似乎”更能够有效地说明科学活动的特征。
库恩的科学共同体与他对待真理的态度直接相关。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概念已经揭示出,绝对真理是不可能实现的,科学家只能是不断趋近真理。
库恩的“范式”概念进一步认为,没有脱离范式的纯粹事实,在这层意义上,绝对真理是不可实现的,所有的知识都只能在科学共同体中得到说明。
库恩所引发的一个问题,决定知识的评价和接受,不是由所谓真理标准,而是由共同体的评价。
如此,科学共同体真的能够决定科学的真理性吗?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布鲁尔认为:“科学家形成实践者的‘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有着固定生活方式的扩散力主题,它有着自己的风格、习惯和惯例,暗示着社会的团结(solidarity)。
与社会中周期性突然爆发的‘革命’的争论性表象相比,共同体主题只会强化,而不会周期性变化。
在库恩理论中,没有反权威的战役,反而,他的表述中确实表明了科学中教条的有益作用。
科学教育表现为独裁的过程,它不是寻求公正地向学生说明与以前范式相关的关于世界的竞争性观点,而是寻求让他们能够在现存范式中工作。
”⑦那么,到底科学知识的评价标准是以真理为标准,还是以科学共同体的共识为标准呢?它是以符合自然作为标准,还是以符合人制定的标准呢?如果科学知识的形成和评价、接受过程是由社会所决定,那么自然的位置又在哪里呢?二、共同体的社会学——库恩尴尬处境的根源?1983年库恩在领受贝尔纳奖的演讲中坦率承认,“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的研究进路使得自己处在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性的位置:“《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本社会学著作,这是因为《结构》强调科学共同体的存在,并坚持认为科学共同体应当看作是特殊产品——科学知识的生产者。
该书认为,只有按照那些群体所特有的群体训练和群体价值,才能够解释这些产品的性质。
然而,坚持这些观点,与其说继续沿着“共同体的社会学”走下去,毋宁说曾经是物理学学生的经历,带给我科学文本解释的经验所得出的结论。
这是一种可鄙的社会学方式,它不是准社会学,就我而言它的结果不可能支持科学社会学圈子成员的主张。
我认为,我的著作虽然带给他们收益,但是我的著作不是社会学。
”⑧“共同体的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却不是真正的社会学?这是库恩早期没有关注而晚年深刻意识到的尴尬和困难。
库恩思想早期明显区别于把科学看作是个体的产物的观点,将共同体这一群体的层面的理解视为自己的一个创新。
“它通过对科学方法的传统讨论,已找到这样一组规则,任何个人只要遵循这些规则就可以获致可靠的知识。
但我却一直认为,科学尽管是由个人进行的,科学知识本质上却是群体的产物,如不考虑创造这种知识的群体的特殊性,那就既无法解释科学知识的特有效能,也无法理解它的发展方式。
”⑨库恩晚年的新思考来自科学知识社会学带来的挑战。
科学知识社会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思潮,它们主张用社会学方法关注科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接受。
早期英国爱丁堡学派、巴斯学派的主要成员都深受库恩思想的激励,他们把自己都称为“库恩派学者”。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的最初时期,库恩对这些思潮的发展采取的是鼓励态度。
1972年,库恩曾对日本的中山茂教授说:“我充分认识到展开那样的社会学的意义,但基于我的素养和年龄是难以做到的,这要靠年轻人。
”⑩但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影响的扩大带来的是日益尖锐的对科学合理性理论的挑战,这促使库恩开始反思“共同体的社会学”。
1991年11月,库恩在哈佛大学题为“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困境”的演讲中坦言,目前还很少有取代强纲领的令人满意的研究。
(11) 但是,却对他们的“库恩派学者”称谓感到难受:“这种困扰倒不是由于那些起初强调和发展这些副产品的学者经常自称为库恩派学者,而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完全错误,把自己与他们联系在一起使得自己非常难受。
尤其令人难受的是,自己的观点促成了他们多年来的错误理解。
”(12)库恩的讽刺性的尴尬处境在领受贝尔纳奖(Bernal Prize)中达到一个高潮。
贝尔纳奖是科学的社会研究协会(Society of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又称4S)颁发的一年一度的奖励,将1984年度的贝尔纳奖颁给库恩,是对他思想的一种承认。
但是,库恩在领受奖项的演讲补遗中强调,自己经常对所谓的社会学研究感受到“非常讽刺性的感觉”。
他认为自己的社会学解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解释,它没有采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概念、方法、理论,所谓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来自自己从事研究物理学的体验。
尴尬、讽刺的感觉反映出库恩思想面临的两难境地。
虽然“共同体的社会学”是库恩创新性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当充分重视的却还缺乏出色研究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领域,但是,推进“共同体的社会学”却不能沿着社会学的方式走下去,尤其不能沿着隔离认识论意义的社会学的方式走下去。
他认为:“《结构》一书要是对科学社会学有所贡献的话,很多科学社会学家却遗漏或者否定它的核心贡献。
无论《结构》还是其他著作,我的确关注社会学的含义,但是它们同时还有不可分割的认知的或者认识论的含义。
……我一直以来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科学家生产知识的方式。
在科学的社会研究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13)库恩讽刺的感觉暗含着库恩在八十年代早期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不满。
这种不满不是在90年代爆发,而是在80年代初期就已经呈现。
“究竟什么是科学家生产知识的方式”这样的主题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哲学关注的核心。
在逻辑经验主义者那里,知识是通过逻辑和经验关系联结起来。
在库恩那里,知识是通过科学结构的动态改变,通过从常规科学、反常、危机和革命的方式加以变化。
科学知识社会学家没有深入探究知识产生的方式,也没有很好地借鉴已有的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他们只是偏执于关注知识产生的社会因素。
这便是库恩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批判态度和它们的缺陷分析。
三、“共同体的社会学”与坚持科学认识论库恩看似矛盾的困境反映了他的理解——坚持“共同体的社会学”与坚持科学认识论并不矛盾。
库恩早期和晚年的这一思想是连续的。
20世纪70年代,库恩认为社会学解释不能脱离认识论:“科学知识本质上却是群体的产物,如不考虑创造这种知识的群体的特殊性,那就既无法解释科学知识的特有效能,也无法理解它的发展方式。
从这一点说,我的书在本质上是属于社会学的,但也不容许这个主题离开认识论。
”(14) 库恩认为,完全存在理性的因素来评价理论的选择:“这五个特征——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富有成果性——都是评价一种理论是否适当的标准准则。
如果过去没有说清楚这一点,那我本应当在我的书中给以更多篇幅,因为我从来就完全同意传统的观点:当科学家必须在已有理论和后起竞争者之间进行选择时,这五种特征具有关键作用。
它们连同其他类似的特征,提供了理论选择的这种共同基础。
”(15)库恩强调“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却没有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解释,这是因为社会学解释把自然知识而不是社会知识作为研究对象造成的。
在社会学家的解释中,社会现象不仅是他们关注的内容,而且是需要用理论解释的目标。
所以,如果科学哲学家转而像其它社会学理论那样解释社会利益、宗教主张、阶级地位等社会因素如何形成,就无法解释科学的细节内容。
当然,如果专注于科学实践的细节,就无法解释社会如何结合起来的过程和缘由。
拉图尔意识到了这种困难,“要么似乎社会科学敏锐到能够充分解释科学内容,可是全球社会的形成仍处在黑暗之中,无从得知;要么回到宏观社会学,而科学的细节却从观点中消失。
”(16)库恩必须在两难的局面下作出选择。
他清晰地意识到,他的工作“是一种可鄙的作社会学方式,它不是准社会学,”“可鄙”二字是库恩无奈的自责。